科學溶解教案(精選7篇)
科學溶解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科學知識:通過經歷實驗研究活動,使學生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2、科學探究: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在實驗研究的設計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嚴謹,激發學生創新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樂于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于挑戰權威、樂于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用:食鹽、筷子、塑料小匙、玻璃杯。
小組觀察實驗用:食鹽(每包2克的食鹽10包)、玻璃棒、100毫升燒杯盛25毫升水、湯匙、水盆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做出預測怎樣更好的引出“食鹽在水里能無限溶解嗎?”這個問題,在對材料進行觀察描述后,我設計了一組對比實驗。
為每個小組準備相同量的鹽,不同量的水,并進行食鹽攪拌。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感受到食鹽不能在水里無限溶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通過對比實驗引發出來的問題往往更能激發學生地探究欲。接下來讓學生知道要想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必須要保證每個小組具有相同的水量。
那么要想知道100毫升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我們應該怎樣做?學生馬上能想到通過自己實驗進行驗證。于是教師揭示課題,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板書課題,教師順其自然的引出本課重點,這堂課也在學生們的探究欲望中開始了。
(二)、討論交流,制定計劃“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問題就比較復雜,是實驗設計的難點也是亮點。大多數學生可能會采取書本上的實驗方法,當然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可能與學生事先預習有關。
但是學生的實驗設計都千篇一律與書本完全雷同,實際上也表明學生思維的禁錮,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事先我設計好三種不同的實驗方法,并做好課件,然后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當然也許會有學生想到新的實驗方法、也許沒想到),教師作為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伙伴可以將這三個實驗呈現給學生,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比較、思考和選擇。
第一種實驗方法:食鹽減少法即先把裝有食鹽的杯子或袋子稱好,再一份一份少量的加入水中,直到不能溶解為止,再稱一稱杯子或袋子里還剩多少食鹽,通過相減就可以得知加了多少食鹽了。
第二種實驗方法:平勺定量法。
即用小勺盛一勺鹽,用牙簽沿勺子表面水平刮去多余的鹽,稱量一平勺的食鹽質量,加多少勺食鹽就知道加了多少克食鹽了。第三種實驗方法:溶液增加法即先稱量每小組盛有100毫升水的小燒杯的質量,記為A克;學生實驗時,只需向水中加食鹽,加到食鹽不能溶解為止,再到教師這兒稱量出溶液質量,記為B克。那么加入鹽的質量就是B-A克。三種實驗方法呈現給學生后,教師要給學生一定時間思考、比較,然后詢問學生你認為那種實驗方法更科學、更嚴謹?你準備采用那種實驗方法,為什么?讓學生各抒己見。
然后詢問學生這三種實驗都要注意什么?引導學生明確:(1)、實驗操作要規范。加鹽、攪拌不要將鹽或者水灑出。(2)、正確判斷鹽溶解與否。
(三)、小組合作,實驗探究所謂實踐出真知,隨后根據學生選擇情況,用這三種(或者其他)不同的實驗方法進行分組實驗。
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實驗。教師可做為學生親密的伙伴加入學生探究的行列。
這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時間去探究,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體驗探究樂趣,突出教學重點。
(四)、分享結果,分析數據實驗結束后,學生們分小組匯報實驗結果,這時教師可以給出參考答案:100毫升水理論上可以溶解36克鹽。在課件上展示實驗結果,然后引導學生交流:那種實驗方法得出的結果最準確,這幾種方法各有什么優缺點。
這樣對不同實驗方法的思考與比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回顧總結,延伸拓展實驗方法匯報分析完畢后,在后面的時間中,教師以拓展訓練:在溶解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發現?同時思考:溶解在水中的鹽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就這樣丟棄嗎?把課堂上制成的鹽水收集起來,以供下節課繼續研究時使用。
將內容與下一節課緊密聯系起來。不僅重復利用了實驗材料,還滲透了節約、環保的理念。
作業練習:
1、簡單介紹一下你是如何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實驗的?
2、杯子水得多少與溶解鹽的多少有什么關系?
科學溶解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溶解時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大班幼兒對溶解現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活動可為幼兒提供固體、結晶體、粉末狀物品等多種材料,通過實驗操作,引導幼兒在對比中觀察物體被水溶解后的變化,探究加快物體溶解速度的方法。重點提出油能不能溶于水這一問題,引導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去觀察,體驗猜想、操作、發現的快樂。
活動目標:
1、了解物體的溶解現象,發現油在上、水在下互不相溶的特性。
2、掌握加快物體溶解的方法,能用簡單的符號,標志記錄自己的發現。
3、在猜想和實驗中能樂于思考,認真觀察,對溶解的神奇現象產生好奇心。
活動準備:
1、方糖、鹽、石頭、花生油每組1份,分別用一次性小碗盛放;勺子或攪拌棒每位幼兒1把(根);透明的一次性水杯每位幼兒兩個;實驗記錄表、水彩筆每位幼兒1份。
2、1瓶熱水、1杯冷水、兩塊一樣大的冰糖、鹽、透明的杯子6個、小勺1把。
活動建議:
1、猜一猜,想一想,了解實驗的材料。
(1)請幼兒說一說實驗的材料。
(2)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猜想:如果把方糖、鹽、石頭放到水里,會怎么樣?鼓勵幼兒大膽猜想,用完整的語言介紹自己的猜想結果,并用符號,標志記錄下來。
2、動手試一試,探索使物體溶解得更快得方法。
(1)幼兒在操作中觀察、發現哪些物質能溶于水。
引導幼兒從方糖、鹽、石頭中任選一種材料放到杯子里,充分地攪拌,觀察它的變化,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2)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結果,驗證溶解的現象。
引發幼兒思考:為什么方糖、鹽取不出來了,他們到哪里去了?在討論中豐富詞匯:溶解。
(3)教師分3步演示實驗,首先讓幼兒猜想哪個杯子里東西溶解得更快,在實驗中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發現讓物體溶解得更快的方法。
①將兩塊方糖分別放入盛有冷水和熱水的透明水杯中,觀察哪一杯里的方糖化得更快。
②取兩塊一樣大小的冰糖,將其中一塊敲碎,分別放入水溫相同的兩個杯中,觀察哪個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
③將兩勺鹽同時放在水溫相同的兩個杯子里,其中一杯用小勺攪拌,觀察哪個杯里的鹽溶解得快。
小結:要使物體溶解得更快,一般有3方法:增加水溫、使溶解的東西變小、溶解時進行攪拌。
3、試一試,看一看,了解油水分離的現象。
引導幼兒將一小勺油倒入水中,邊攪拌邊觀察,通過用小勺把油從水里取出來,發現油會漂浮在水面上,它是不溶于水的,指導幼兒用簡單的符號、標志把發現的結果記錄下來。
4、提出問題:你還指導有哪些東西放到水里能溶解?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經驗了解生活中溶解現象無處不在。
新版大班語言《小威向前沖》公開課視頻+ppt課件+教學設計+音樂+小視頻幼兒園班本課程《葉子的秘密》課件ppt主題故事教學活動
科學溶解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現象,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2.仔細觀察,積極動手探索,學習簡單記錄實驗結果。
3.愿意參加科學活動,并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白砂糖糖塊透明玻璃杯攪拌棒冷熱水小錘子點心盤等
2.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趣,初步感知溶解的現象。
1.直接出示砂糖,并認識砂糖。
師:(出示砂糖)孩子們,認識這個是什么嗎?(砂糖)說說它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細細的、小小的……)
2.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以游戲的形式感知溶解的現象。
師:這些砂糖要和我們來捉迷藏,請你們幫砂糖找個地方藏藏好,老師為你們每人準備了一份砂糖,瞧這里就是玩捉迷藏的地方,藏的時候把糖要倒出來。記住地方只能藏一次哦!
3.幼兒自由選擇地方藏糖。
師:好,每人拿一份砂糖輕輕地去藏吧,看誰藏的我找不到。(幼兒藏糖)
4.帶領幼兒一起找糖。
師:小朋友好了嗎,把蓋子放到旁邊的空簍子上,我們一起來找著吧。
還有誰的糖我沒有找到呢?(藏到了水里)(帶領幼兒一起回座位坐下)師:哪里有啊,我怎么看不見呢?(原來砂糖溶解到了水里了)
5.示范操作。
師:你們藏得真好,我也想來做做這個實驗,看看是不是你們說的那樣。
二、實驗觀察,了解不同的物質溶解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1.猜測砂糖與塊糖的溶解速度是不是一樣的。
師:哇,這個游戲真好玩,瞧,還有誰也想來玩呢?(方糖)方糖是什么樣子的(白白的,正方形的,是一塊一塊的)它也想藏到水里去,它要和砂糖來比一比誰溶解的比較快?你們說說看砂糖和塊糖,哪個會溶得快一點呢,為什么?
2.幼兒實驗操作并觀察記錄。
師:究竟會是誰溶解得快呢,就來比一比吧,我們兩人一組,一人拿方糖一人拿砂糖,我數123同時放入杯中,仔細觀察糖在水里會發生什么變化,瞧我這里還有一張記錄表,(拿出記錄表)知道這是代表什么嗎?哪個先溶解就在哪個下面打鉤。準備好了嗎?123放!(幼兒操作,仔細觀察并記錄)
3.小結。
(1)請小朋友說說觀察到的現象:你看到糖在水里有了什么變化?再拿出記錄表說說誰溶得快(砂糖)
(2)小結:砂糖的顆粒小,溶解的快,方糖顆粒大,溶解的慢。
三、動手探索,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1.發揮想象并回答可以怎樣加快溶解的速度師:瞧!砂糖早就溶解完了,方糖還有呢,可是方糖想玩這個捉迷藏的游戲就必須讓自己溶解的快一些,怎樣就能讓塊糖溶得快點了呢?誰愿意來幫它想想。(幼兒回答)(攪拌、搗碎、加熱)
2.嘗試操作并記錄
(1)師:你們說的這些方法管不管用呢,我們把方糖放到水里用你們想到的方法來試一試,和我的方糖糖比一比是不是的確比我的快,準備好后我說“123開始”一起放。
(2)幼兒選擇方法并做準備師:工具都拿好了嗎?123開始!
(3)和老師同時把糖放入水中觀察實驗結果。
(4)師:你們的方法真好,真的比我的快。
3.了解加熱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1)師:瞧我這里還有兩塊方糖,不用你們剛才用的方法,同時把它們放到兩杯水中,猜猜它們溶解的速度會一樣嗎?
(2)仔細觀察兩個杯子中的變化。
(3)師:為什么同樣的方糖在水里溶解的速度不一樣呢,你們知道有什么秘密嗎?我們摸一摸這兩個杯子。
(4)小結:原來水的溫度高了,溶解的速度也會變快呢。
四、小結,品嘗糖水
1.師:孩子們,今天我們用了幾種方法讓溶解的速度變快的呢!
是的,我們用了攪拌、搗碎、加熱三種方法使溶解的速度變快了,糖溶到了水里,水會變成什么味道呢?我們一起來嘗嘗吧!
2.師:除了今天這三種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呢,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想一想、試一試。
活動反思:
開放式的科學教學必須為幼兒創作主動猜想,大膽實驗,總結結果的機會,其中,師生間適當的應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提出已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盡量避免幼兒回答錯誤,這中提問不但抑制了幼兒的創作型,而且還使幼兒容易產生盲目服從權威的心態,不利于健全人格的發展。我們要實行開放式教學,師生間的交流應是平等的討論。教師作為支持者和引導者,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幼兒圍繞某一話題進行交流,鼓勵幼兒通過有興趣的談論自己的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問題。因此在討論時教師應與幼兒同樣熱情的參與其中,并以平等的態度圍繞話題提問,征求意見或表達自己的某些體驗。在幼兒科學的探究中,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各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讓幼兒自己選擇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過程中驗證自己的猜測,尋找問題的答案。幼兒通過自主探索,不僅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也發現了物體在放入水中會發生什么現象?活動中,在猜測物體放入水中會發生什么現象時,我發現幼兒個個興趣高漲,各有各的觀點,各有各的想法,爭論的非常激烈,于是我適時引出下一個環節:做實驗論證。幼兒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同時在幼兒做實驗時,我通過觀察,對個別幼兒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是他們對物體在水中發生的現象有了認識。
科學溶解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生活中有很多瑣碎的事情,其中往往蘊涵著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科學現象。如:“糖和鹽不見了”這一活動作為小班的幼兒,也是經常見到的,但幼兒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這種現象。此活動提供給幼兒實踐操作機會,既滿足幼兒動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在活動中讓幼兒充分的去發現問題,積累經驗。如:幼兒在活動中觀察溶解過程和了解溶解現象,激發了幼兒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現象的探索興趣和求知欲。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發現糖和鹽能溶解于水的現象,同時發現攪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兒知道有的物體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體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養幼兒對溶解這一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激發幼兒產生濃厚的觀察興趣。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一把小勺。
2、每組一個大盆、一把大勺、抹布兩條。
3、實驗材料:白糖、紅糖、鹽、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溫水。
活動過程:
一、情景故事“小鴨子買糖”導入。
1、故事內容:一只小鴨子相幫媽媽做事,媽媽讓她幫忙買一袋白糖,小鴨子答應了。小鴨子高高興興地買了白糖,到了河邊,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鴨子會游泳,連忙到河里去撈,可是她在河里翻了個遍,也沒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嗎?
二、實驗操作:溶解現象。
1、教師示范實驗(一):觀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現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鴨子袋子里的白糖和鹽哪兒去呢?(河水里去了)⑴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讓幼兒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顏色和形狀。(白色的、顆粒狀。)⑵讓幼兒嘗嘗溫水的味道,是無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溫水,讓幼兒觀察白糖在水里,教師用小勺攪拌幾下,這時幼兒觀察,白糖有啥變化?(白糖不見了)那白糖到哪兒去了呢?(跑到水里了)⑶讓幼兒嘗嘗杯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變甜了)⑷教師小結:白糖在水里過一會不見了,水變甜了,我們就說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兒操作進行實驗。
1、認識操作材料。教師介紹桌面上的材料。(紅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溫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2、幼兒動手操作實驗,進一步探索。
⑴教師提出操作要求:老師為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個杯子、一把小勺。每組都有好多實驗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溫水,一把大勺。操作實驗時自己自由選擇一樣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組的小朋友所選的材料應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溫水,用小勺攪拌,看這些東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鹽一樣,在水里就不見了,溶解了。操作時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爭搶。
⑵教師提醒幼兒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東西的碗放在老師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東西的碗放在老師桌子的右上角。
⑶每組選兩名幼兒,說說各組實驗探索結果。(誰在水里溶解,誰在水里不溶解。)⑷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干,都發現了有的東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東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三、各種糖的試驗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糖呢,你在吃過什么糖?
老師出示各種各樣的糖,請小朋友來試一試,他們在水里會不會溶解呢?
幼兒實驗,說一說做一做,最后請幼兒把糖水喝掉。
四、活動結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像糖和鹽這樣在水里能溶解的東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這樣在水里不能溶解的東西也有好多。在生活中,請小朋友們觀察哪些東西也能在水里溶解,與你的爸爸媽媽或者小伙伴們一起分享吧
活動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科學溶解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觀察、了解溶解的現象。
2.知道有些物質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質不能在水中溶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塑料片、小木片。曲別針、粗鹽、砂糖。
2.大玻璃杯、水、勺。
3.溫水。
教學過程:
1.出示塑料片、小木片。曲別針、粗鹽、砂糖。請幼兒數數有多少種物品。
2.請幼兒把以上物品放進水里,用小勺攪一會,然后將水中的物品拿出來,在數數看,什么東西不見了。
3.等幼兒發現粗鹽和砂糖不見了,引導幼兒思考這兩種東西哪里去了,鼓勵幼兒發現鹽和糖能溶在水里,塑料片、小木片。曲別針不能溶在水里。
4.給每位幼兒兩杯溫水,嘗嘗兩杯水的味道,然后請幼兒分別在水中加入鹽和糖,用用小勺攪拌后再嘗嘗兩杯水的味道,讓幼兒明白誰的`味道是怎樣來的,發現誰有溶解的作用。
5.請幼兒和家人一起做實驗,探索日常生活中能溶解的東西,第二天來幼兒園與同伴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幼兒很感興趣,至始至終都積極投入。通過游戲法激起幼兒探究的欲望。在操作過程中,幼兒掌握攪一攪的方法,并在攪一攪的過程中去觀察物體的溶解現象,知道有些物質能在水中溶解,而有些物質不能在水中溶解。
科學溶解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了解水有溶解的作用,知道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里,掌握溶解得快的方法。
2、通過實驗活動萌發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玻璃杯、小匙一把、記號筆、油、糖、鹽、木片、雪花片、攪拌棒,清水、熱水若干。
活動過程:
一、運用博士爺爺的來信,引起幼兒的嘗試興趣
二、什么東西不見了
1.介紹操作材料
2.幼兒實驗:什么東西會溶解?教師巡回指導、觀察。
教師小結:將油、糖、鹽放入水中,一會兒工夫它們就不見,原來它們溶解在了水里。
三、怎樣溶解得快
1.不同的材料哪一樣溶解得快?幼兒猜想,實驗驗證。
2.相同的材料哪一樣溶解得快?幼兒猜想,實驗驗證。
教師小結:原來把水加熱后能把溶解物溶解得更快。
四、討論實驗結果
1.通過今天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物質是可以溶解在水里的,同樣的東西顆粒越小溶解得就越快,加熱、攪拌和弄碎都能加快物質的溶解。
科學溶解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欲。
4、在操作實驗中培養幼兒互相謙讓、有秩序進行操作的習慣,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6、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
3、輕柔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用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和注意力。
1、師講故事:嗨!我是糖寶寶,小朋友們,你們好!
嗨!我是勺子寶寶,小朋友們,你們好!
小朋友們,你們想聽我們的故事嗎?
師:糖寶寶和勺子寶寶是一對好朋友,經常在一起做游戲,有一天他們到草地上做迷藏,糖寶寶要藏了,糖寶寶想:我藏到哪兒好了?忽然,糖寶寶看見一杯水,趕緊跳下去。勺子寶寶說:我一定能找到你。勺子寶寶找呀找呀,勺子寶寶找到糖寶寶了嗎?
2、教師出示糖和純凈水。小朋友們猜一猜糖寶寶跳進水中,勺子寶寶能找到嗎?
3、師把幼兒猜想的結果表示出來:找到的用笑臉表示,找不到的用哭臉表示。
4、我們可不能憑想喲,必須自己試一試才知道。(討論:你發現了什么?糖去了哪里?)
二、請幼兒自己動手實驗,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實驗中的結果。
1、教師:你們想是嗎?
2、老師提出實驗要求后,請幼兒自由地去進行水的溶解實驗。
步驟:一、想:要多少糖(一勺糖)
二、看:看糖在嗎?
三、攪:用勺子攪一攪
四、再看:看糖還在嗎?
要求:(1)、慢慢地做實驗
(2)、不要把水和糖弄撒了
(3)、仔細的看一看
(4)、說一說你的發現
3、幼兒自由進行探究實驗,教師觀察并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孩子做實驗記錄。
4、師問:還看得見糖嗎?糖哪兒去了?
5、師幼交流實驗結果,根據猜想更換卡片。
三、總結實驗結果。
1、師告訴幼兒這種現象就叫做"溶解"。
2、師解釋"溶解"。問:糖溶解到水里,水變成什么味道了?
3、幼兒親自嘗一嘗。師:糖真甜,能不能多吃?為什么?
四、延伸活動
1、還有哪些物質可以被水溶解?
2、請幼兒與客人老師一起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
師:小朋友們太能干了,要獎勵能干的寶寶們,我們來用溶解的現象自己做一杯飲料吧,大膽的寶寶可以把你的飲料送給客人老師一起分享。
3、幼兒隨著音樂大膽地將飲料雙手送到老師們的手中,并告訴老師們自己的飲料是如何做的,培養幼兒大膽地與人交往及表達的能力。
4、請孩子們在品嘗自己的實驗成果中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采用個別引導和間接指導的方法。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的過程一目了然。這樣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