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學案
第二框《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
學習目標:
引導同學們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精神是鼓舞我們民 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繼承與弘揚,民族精神在新時代條件下的豐富和發展。具有感受中華文化特別是民族精神巨大力量的能力。具有以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特別是民族精神的能力。自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難點:以實際行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特別是民族精神的能力。自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課前預習:
1、 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為什么?
3、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
4、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怎樣的民族精神?
5、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6、如何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學習過程
1、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活動一】你認為“中國的脊梁”是什么?用人物或事例說明對“中國的脊梁”的理解
答:“中國的脊梁”就是指體現民族精神和氣節、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奉獻自己一切的人們。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孔子的“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志也”;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閃耀著民族精神的光芒。但“中國脊梁”并非只有英雄人物,千千萬萬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中華兒女,都是民族的脊梁:當中華民族遭到侵略和欺凌的時候,那些不甘屈服、分歧反抗的人們,是民族的脊梁,如洪秀全、孫中山等等;為保衛祖國,無數遠離自己的父母而守衛祖國邊陲的解放軍戰士,是中國的脊梁,如王利偉等;為了振興祖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是中國的脊梁;堅守自己的崗位,奮力并搏的工人,是中國的脊梁;千千萬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鄉親們,是中國的脊梁………。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為什么?因為
一個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質,堅定的民族志向,遠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動二】朗誦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該詩描繪了當時一幅怎樣的歷史畫卷,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答:”描繪了“九·一八”以后,中華兒女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捍衛祖國大好河山的歷史畫卷,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熱愛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歌頌了為爭取民族獨立不惜犧牲一切的愛國主義精神。
(2)、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
①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答;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
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