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學習目標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繁榮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了解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
學習提綱
1.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新型的民族關系及其處理原則
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繁榮、昌盛的前提和保證
維護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義務
2.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民族精神的內容
民族精神是強大的精神力量
在當代,民族精神得到了發揚光大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
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時,需要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的含義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
難點突破
1.為什么說“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歷史使命,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有義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民族發展自己、壯大自己的不竭精神動力。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特殊意義。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急劇而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各種文化相互激蕩,既有吸納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爭,既有滲透又有抵御。加入世貿組織,為擴大開放、促進改革、增強我國經濟活力創造了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和條件。但與此同時,西方各種思想文化也對我國的民族文化、社會思想產生了廣泛而復雜的影響。我國作為經濟文化還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大國,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面臨著發達國家的壓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要求我們把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運用各種生動、有效的形式,通過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讓昂揚的民族精神成為提升綜合國力、應對時代挑戰、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巨大動力。
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而道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正確的思想和錯誤的思想相互交織,進步的觀念與落后的觀念相互影響。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只有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全國各族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