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政治做個護法小使者教學設計
第三目“自覺守法 學會監督”,含三個◎。
第一個◎通過對幾組情景的判斷,使學生分清生活中常見的自覺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樹立自覺守法,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的意識。
第二個◎通過對兩個情景材料中主人公做法的分析,啟示學生:監督權是公民的一項重要權利,中學生要逐步學會使用監督權。
“指點迷津”:介紹了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有效方法。
第三個◎通過對兩個情景材料中主人公做法的分析,啟示學生:中學生要維護法律的尊嚴,敢于并且機智地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閱讀與活動
閱覽人生
《國徽在上》一文,通過法官宋魚水的三個生活片段,使學生感受到一個執法人員的崇高人格魅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
感悟名言
第一段名言說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明違法必究的法律思想。
第二段名言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了不公正判決的嚴重后果。
第三段名言指出了監督對于權力制約的作用。
活動體驗
通過“中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狀況調查”活動,使學生了解中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狀況,增強守法的自覺性,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
點睛之筆
呈現本課課程標準要求,強化本課主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加強監督和制約是法律有效實施與司法公正的保障;自覺守法護法,學會監督,善于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維護法律的權威。
教材重難點及其分析
(一)自覺守法,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是本課的重點
因為中學生無權立法,也不處于執法的地位,所以落腳點應該是自覺守法。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懂得以下道理:(1)倘若法律法規得不到公民的自覺遵守,法律就會失去應有的權威,變得形同虛設;(2)公民不遵守法律法規,就會擾亂社會秩序,個人、集體、國家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維護;(3)自己可以從他人的守法中獲得利益,且自身的守法行為也有益于他人。只有學生意識到了有法可依的意義和有法不依的危害才會在生活中做到自覺守法,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二)增強監督意識,學會使用監督權,保障法律有效實施和司法公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的依據:這一內容是本課課標的要求;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行使監督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在堅持依法治國的今天,公民增強監督意識,學會使用監督權,對保障法律有效實施和司法公正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學難點的依據:有關監督的知識,學生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作為中學生對監督權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且由于社會生活中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學生往往認為“權”大于“法”,所謂的監督不過是空中樓閣,甚至還會遭到打擊、報復;增強監督意識,學會使用監督權的要求是一個比較高的要求,很難通過幾節課的教學就實現目標。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問題:(1)讓學生懂得監督權,對保障法律有效實施和司法公正有重要意義;(2)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明白缺乏監督的權力;必然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要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做到權為民所用,就必須對權力進行制約,而監督則是制約權力的有效方法之一。(3)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公民可以通過正確行使監督權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從而使學生改變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生態度,增強主人翁意識。(3)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監督權”。使學生知道行使監督權要采用恰當的方式,不能貼大字報、聚眾鬧事,更不能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