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教案(精選14篇)
《將相和》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吹秸n題,你們想明白什么?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他們為什么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用________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一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件事情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根據提綱給課文分段,說說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由和轉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里開始寫到了不和。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么?(廉頗內心的不滿……)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這樣下去,廉頗和藺相如遲早有一天會鬧僵,到那時,趙國可能將國將不國了。你此刻的`任務是勸服正在氣頭上的,什么也聽不進去的廉頗。為了勸好,老師推薦大家讀讀全文,看看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
3、出示學習提示:
。1)學習任務:一邊讀一邊感悟,哪些地方能夠看出了藺相如并不僅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學習推薦:推薦大家先劃出重點句子或重點詞揣摩人物特點,并感情朗讀,然后采用擺事實或講道理的方法,來說服廉頗。
。3)友情提醒:你能夠直接從藺相如的語言、動作來體會藺相如的特點;也能夠從趙王和秦王的表現跟藺相如作比較,從而體會藺相如的特點。
4、學生自主研讀課文
5、交流
《將相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能力目標: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四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六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品質。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法方法:
討論交流、活動體驗等
教具準備:
投影儀、課本劇等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26課《將相和》,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中講了哪三個小故事,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和”是什么意思?我們知道了將相從不和到和,上課時有同學質疑“將相為什么不和,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樣和好的”。下面我們一起深入探討。
二、交流自學
“小小辯論會”
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并說明為什么?
1、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暴,顧大局,識大體,為國家的利益著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 不畏強暴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勇于認錯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獲和體會。
三、學習“完璧歸趙”
理解“完璧歸趙”領會學習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體說明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人?
(1)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 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3)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并不想交換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 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圖,抓住藺相如的動作、神態、語言描繪一下。
我們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就要把藺相如的大義凜然和勇敢機智的精神讀出來。自由讀,指讀。
(4)“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典禮的日期。”
(5)從“大大方方”這個詞可以看出藺相如勇敢。結合第九自然段,講講你對這段話是怎樣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話:“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教師小結:秦王本想殺了他,本想愚弄趙國,可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了。這句話僅僅是寫秦王的心理嗎?(突出了藺相 如的聰明機智)可見作者用詞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練習讀一讀,體會藺相如的聰明才智。
3、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
過渡: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尊嚴,藺相如鋌而走險與秦王進行了機智勇敢的斗爭,既做到了完璧歸趙,又使秦王處于被動的局面,為趙國立了大功, 受到了趙王的重用,封他為上大夫。我們看看藺相如在幾年之后的澠池之會上有 什么表現?
四、學習“澠池之會”
總結學習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什么表現?具體談一談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1)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碧A相如認為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 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
(2)當秦王讓趙王鼓瑟,并叫人記下來時。藺相如非常生氣,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
(3)“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了下來,說在澠地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2、同學們想一想,澠池之會這場斗爭秦趙兩國是打成了平局,還是決出了勝負?為什么?
(如果學生爭執不下時,老師可作兩點提示:一、秦國比趙國力量強大;二是秦王是一國,而藺相如則是趙國的一名大臣。)
教師補充:“瑟”是古代的一種弦樂器,聲音悅耳動聽。“缶”是古代的一種打節奏的樂器,形狀像個瓦罐子,聲音單調。這兩種樂器比起來,秦王顯得更丟人。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能認真讀書,積極思考,很好。的確,澠池會上的斗爭是趙國占了上風。那么這場斗爭的勝利應該歸功于誰?
過渡: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為趙國立下了大功?梢娞A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藺相如在這場斗爭 之后,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廉頗和藺相如開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課文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五、學習“負荊請罪”
1、你覺得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
2、你覺得藺相如是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
3、“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
圖片顯示(大屏幕顯示)
4、學生表演“負荊請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傳到趙王那里,趙王會怎樣說?(指多名學生說)學生試創作 “詔書”
《將相和》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資料。在理解課文資料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學習重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資料,感受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A案
第一課時
一、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資料
1、導入:你必須聽過或讀過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它們都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資治通鑒》等)名著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故事。在我國漢代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生讀)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資料,領悟文章中心
1、聽課文配音朗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哪三個故事?指名說后再讓學生上臺板書。(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
2、學生自讀課文,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當場交流解決。
3、指名接力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哪些自然段講“完璧歸趙”?哪些自然段講“澠池之會”?哪些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讀后反饋、明確:第1~10自然段講“完璧歸趙”;第11~14自然段講“澠池之會”;第15~18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4、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學邊聽邊想,再提出幾個感興趣或不理解的問題。
(2)先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再指名提出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解決。
(3)以下的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提及,能夠由教師提問,重點討論:
、偬A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導秦國去!
藺相如說話前為什么要“想一會兒”?(一是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務必思考成熟,二是因為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著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為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犧牲的精神。)
、谔A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理直氣壯”的理解。
藺相如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因為藺相如已經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讀這句話,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來。
、鄣搅伺e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夠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踏實、坦然、簡單、放心、沉著、簡單、無懼無畏)
、芮赝鯖]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構成比較,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爸坏谩闭f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4)從這個故事中你能夠看出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完成練筆:
藺相如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膽識過人、機智勇敢、隨機應變、勇于犧牲、英勇無畏、足智多謀……)
、堇首x課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將相和》教案 篇4
學 科
語文
班 級
五
日 期
教 者
課 題
將相和
課時數
2
教案
類型
教學
內容
將相和
教學目標
知識與
技能
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
方法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態度
價值觀
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 學
重、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 具
準 備
識字圖片,寫有重點句子的小黑板
作 業
內 容
閱讀根據《史記》改編的其他小故事
板 書
13 將相和
藺相如 才智過人 勇敢機智 不畏強暴 以國家利益為重
和 同心協力
廉頗 性格坦率 勇于認錯 只錯就改 保衛趙國
教學
后記
上 坡 子 完 全 小 學教 案 紙
教 學 過 程
附 記
一、揭題質疑
1.出示課題。理解:“和”,就是和好。
2.質疑激趣?吹秸n題,你們想知道什么?
“將”和“相”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他們為什么和好?
二、初讀感知
1.帶著問題自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3.快速瀏覽全文,把“將”、“相”的名字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
三、理清層次
1.這三個故事分別用了哪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的?
2.交流。
完壁歸趙(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澠池之會(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負荊請罪(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四、深入研讀
1.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課文中哪個地方描寫了將相的不和?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懂些什么?(廉頗內心的不服 氣、不滿、妒忌……)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頗所說的僅僅靠一張嘴,沒什么能耐?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并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劃出重點語句,寫出感受。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指導幾個重點句子的理解。
。1)“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f著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僮杂勺x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得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的?
“……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
“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
、隗w會藺相如在說這些話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說的話。
(2)到了舉行點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自讀這段話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3)“藺相如一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藺相如也叫人記下來,所在澠池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①讀讀這段話,想象當時的情境。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趶倪@里可以看出藺相如得什么特點?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維護趙國的尊嚴
“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暴ぉげ晃窓鄤
。4)綜上所述,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張嘴,學生總結靠著聰明才智、機智勇敢和不畏強暴的精神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3、廉頗開始很不服氣,后來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是什么原因讓他改變了呢?
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廉頗聽了這話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這時候兩人相見會說些什么呢?
5、你認為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為人坦率)
6、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7、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
《將相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三個小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請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二、交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出示幻燈片)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又如何呢?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這對表現人物品質有什么作用?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4)輕聲讀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了他什么品質?
、谔A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請大家找找比理直氣壯更勇敢的詞。這兒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厶A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苊鎸μA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的很被動呢?
、輾w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應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果怎樣呢?讓同學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完璧歸趙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6)復述完璧歸趙(提示:復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故事梗概進行。)
、葱〗Y: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幻燈出示學習方法)下面咱們仍舊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觀看錄像剪輯,學習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2.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了他的什么品質?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
(3)秦王又沒占到趙王的便宜,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樣?
(4)澠池之會的結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學們,澠池會上,秦王與趙王是打成平局,還是分出勝負?為什么?
3.小結過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封為上卿,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他的什么品質呢?
五、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
2.檢查自學情況。
(1)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
(2)讀一讀: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當時是怎樣說這段話的?讀一讀,體會他的語氣。(讀出廉頗的滿腔怒氣和對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藺相如是僅僅靠一張嘴嗎?
(4)廉頗忽然醒悟,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那這兒為什么要用罪?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呢?
(5)這個故事一直被后人傳為佳話,你想想他們當時都說了些什么話?(出示負荊請罪圖片)請同學演演。
(6)想象說話
①如果當時老百姓看到這一幕,他們會說些什么?
、谶@件事傳到秦王或趙王耳朵里,他們可能說些什么?
、哿H的手下看到他負荊請罪,又有什么感想?
、苣憧吹竭@動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有什么想說的嗎?
(7)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結:家和萬事興,國家也是同樣,一個國家,既要有驍勇善戰的武將,又要有能言善辯的文官,大家團結一致,國家才能興旺發達。
六、總結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品質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并從課文中舉出具體事例加以說明。
2.在讀書筆記上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將相和》教案 篇6
一、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根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歷史故事。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三個小故事按照時間發展順序敘寫,故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緊密聯系。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才有了第三個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語言、動作描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課主要學習“連詞成句地讀,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以提高閱讀速度。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和快速閱讀力,通過初讀感知,能夠理解故事的意思,結合課后習題能夠理清課文的結構。通過文中的語言、動作等描寫能夠初步體會人物性格,但是要通過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維度理解人物的個性和品質尚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強、劃、削”的讀音,會寫“召、臣”等12個生字,會寫“無價之寶、召集”等15個詞語。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故事。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連詞成句地快速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三個故事。
2.教學難點: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個性特點。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背景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改編自西漢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通過人物傳記的形式刻畫了許許多多鮮活的人物。
2.齊讀課題!皩ⅰ敝傅氖钦l?(廉頗)“相”呢?(藺相如),一個是趙國的武將,一個是趙國的文將!昂汀笔鞘裁匆馑?(預設:和好、團結)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史記》的文學價值和寫作特點,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理解課題,為課文的學習做好準備。
。ǘ┛焖倌x,概況故事
1.上節課,我們學會了運用“不回讀”的方法來增加閱讀速度,通過閱讀“課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快速閱讀方法?(預設:連詞成句地讀)。沒錯,我們先來看看課后第二題,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內容?原來,“連詞成句地讀”就是一眼掃過去,要盡可能多地看到詞語或者句子,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2.快速閱讀,記錄時間。
3.交流閱讀方法。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通過交流閱讀本課過程中運用的方法以及閱讀效果、閱讀感受,體會閱讀方法的運用。
【設計意圖】結合課后題,先讓孩子熱身,體會如何擴大視域。在閱讀中運用方法,讀后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和氏璧強逼允諾劃歸抵御
侮辱擅長上卿削弱戰袍
多音字“強、劃、削”組詞。
指導書寫“臣、獻、拒”。
。ㄈ┱w感知,概況故事內容
1.課文圍繞“將相和”講了幾個小故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
2.用簡潔的語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內容時,要注意不說人物對話的提示語、形容詞等,將對話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3.說一說三個故事之間的關系。(預設:前兩個故事中藺相如屢次立功,職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很不服氣,于是有了第三個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概括故事內容,理清故事發展的脈絡和故事情節之間的關系,為體會人物形象做準備。
第二課時
。ㄒ唬┗仡櫿n文內容
在當時,秦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一心想要統一六國,所以不斷向其他國家進攻。本文故事發生在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之時,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對付趙國,主要是用威脅的手段來占趙國的便宜。可是在“完璧歸趙”“澠池會面”這兩個故事里,秦國占到便宜了嗎?(預設:沒有,在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設計意圖】回憶課文內容,對“廉頗”、“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ǘ┘氉x課文,體會人物形象——藺相如
1.默讀課文,劃出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2.交流討論人物形象——藺相如。
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薄钪\遠慮、機智過人。
語言:“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薄獧C智。
語言:“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薄赂覠o畏。
語言:“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薄杏掠兄\,把選擇權留給秦王。
語言:“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于盡。”——將生死置之度外。
語言:“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顧全大局。
動作: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無畏。
【設計意圖】通過相互交流、補充,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品質。
3.除了語言和動作,文中還有很多表現人物說話語氣、態度的語句,從中體會人物形象。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充分思考、謹慎行事。
“他怒發沖冠”——態度堅決。
在與手下的對話中,稱“廉頗”為“廉將軍”——謙卑有禮。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從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點。
4.分角色扮演。同學一人扮演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將“完璧歸趙”“澠池會面”中藺相如與秦王之間的對話、動作表演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演繹,深入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ㄈw會人物形象——廉頗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廉頗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境上,作好了抵御秦軍的準備!薄赂,保衛國家
“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作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么樣,只好讓趙王回去!薄寯橙瞬桓仪址。這一句話也呼應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绷H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果然名不虛傳!”
“我廉頗立下了那么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臺!薄环䴕、沖動。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廉頗,對連續越級升職的藺相如很不服氣。從說話的口氣“我廉頗”、“他藺相如”中看出廉頗的居功自傲,與藺相如口中的“廉將軍”形成鮮明對比。
“他脫下戰袍,背上綁著荊條,到藺相如請罪!薄掠诟倪^,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廉頗從不服氣到負荊請罪,做出巨大改變。
【設計意圖】通過言語細節、與藺相如的對比、前后行為的變化體會廉頗勇于改過、顧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ㄋ模┬〗Y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既掌握了快速閱讀的方法,也學會通過理解人物的言行,對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點,我們也就真正明白了為什么能將相和。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藺相如廉頗
機智勇敢勇于改過
顧全大局顧全大局
《將相和》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學習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三個故事間聯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準備:
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后,被趙王封為上大夫,那么,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二、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1、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思考: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表現了他什么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三、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1、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
、俪鍪就队捌,說說對這段話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谥笇в懈星榈乩首x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2)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體會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诔鍪就队捌^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哿H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思維擴展,深化認識
1、討論:這三個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三個小故事間有什么聯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中藺相如和廉頗你更喜歡誰?為什么?
3、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后的感想。
五、小結
1、鼓勵編排課本劇。
2、復述三個小故事。
六、課外延伸
1、引導課外閱讀:既然將相和同心協力保趙國,最終趙國為什么還是被秦國滅亡了?
2、寫一件發生在同學、朋友之間的團結友愛的故事,要寫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將相和》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主線,通過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系的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失和到和好的過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關系錯綜復雜。
學情分析: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因年代久遠,內在聯系復雜,教學前可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情況,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教學中抓住“騙”、“逼”、“避”三個字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性格,理解三個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
(3)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把握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表演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與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識大局和大將軍廉頗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完壁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教學方法:
自瀆感悟,討論交流。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理清“完璧歸趙”這一故事的層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本文的難點是通過文中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審清題目。
同學們,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國家還沒有統一,處在戰國七雄時期(出示戰國形勢圖),七國有秦、楚、齊、燕、趙、魏、韓,其中秦國的勢力最強大,經常欺負其他國家,與他相鄰的趙國是一個弱國,經常遭到秦國的威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發生在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1、讀課題
學習3個多音字
2、質疑
。1)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預設:文中的將是指誰?相是指誰?和是什么意思?通過預設,使學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以及人物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題目來看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 預設:生這篇課文講的是廉頗和藺相如從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3)師追問:他們因什么事不和?后來又為什么和好了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1、聽錄音朗讀,掃除障礙。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學生學習字詞情況。
三、設疑激趣、理清文脈。
1、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2、通過閱讀,我們知道了文中的“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預設:“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3、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4、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四、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
1、學習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歸納整理:(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斗秦王。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秦王憑借什么來騙璧?從哪些詞可以看出?
3、趙王接到信后是什么反應?此時大臣們是怎么想的?
4、就在大家都束手無策時,他們想到了誰?(藺相如)為什么說他能解決這個難題?(勇敢機智)從哪里可以看出他勇敢機智?
5、討論、交流、整理:
用“—”畫出描寫藺相如語言的句子,用“~~”畫出描寫藺相如行動的句子。
語言:
(1)“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勇敢)從兩個如果說明了藺相如已經做好了應對秦王的幾套方案,從中可看出藺相如還是位深謀遠慮、智慧過人的人
(2)“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指導朗讀:讀得理直氣壯,語氣堅定、態度堅決)
行動:
(1)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2)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3)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6、秦王作出讓步后,藺相如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目的是什么?秦王為什么不殺藺相如呢?
7、小結: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8、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五、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下節課我們再學習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
六、課堂練習
簡要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起因:(1-2)秦王企圖騙璧
完璧歸趙 經過:(3-9)藺相如勇斗秦王
結果:(10)藺相如完璧歸趙
語言:深謀遠慮 智慧過人
藺相如
行動:勇敢無畏 不畏強暴
《將相和》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聲色懼厲”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3、給課文事件加小標題,搞清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事件與整個故事的關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領會和學習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這一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領會和學習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這一
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將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個小故事組成的?(生讀書)
交流:將相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
這三個故事在文中的敘述順序能否顛倒?
其中,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我們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過,本文只用一句話略寫,還記得故事的主要內容嗎?那位挫敗秦王陰謀的大臣是——(板書:藺相如)帶兵接應的大將是——(板書:廉頗)。
二、讀書評價,感悟廉頗其人:
1、藺相如,指將相和中的“相”,請注意這里的相并不是來自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職位稱為“相”,那么將指的又是誰呢?
2、同學們一定已經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后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上大夫,澠池之會后的藺相如又被封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書上特別說明的是他的職位比廉頗還高。
那作為同朝為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抽生讀書)
3、指導朗讀:
數一數,廉頗說了幾句話。來,先看第一句。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你現在就是廉頗,來說說這句話,(抽生讀書)說這話的廉將軍有什么樣的自我感覺?(預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氣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氣……)齊讀
再來看第二句:
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先自己試讀。(抽生讀書)聽出廉將軍對藺相如什么態度了嗎?(預設:看不起,不屑一顧,覺得藺相如有沒有真本事?)齊讀
所以他的決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見他,非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黄鹱x
有一個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通過聽一個人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個怎樣的人。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幾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有著什么樣性格脾氣的廉將軍站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書:率性爽直
4、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哪個角度?引導學生再次讀書,找到三句話中的同一個人稱:我。
小結:廉頗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難以全面,帶有很大的片面性。
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
誰能用剛才學習到的本領,來說說將相不和的原因?
《將相和》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谶@場斗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
、勰隳苡靡恍┰~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回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后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
四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著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五、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討論故事中的人物。
板書設計:將——相
廉頗和藺相如
(知錯就改)(愛國)(顧全大局)
《將相和》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認寫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2、能簡要復述本文的三個小故事。
3、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復述“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三個小故事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人們都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說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和長久發展需文臣武將齊心協力,但在戰國時,曾發生一件將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提出自讀要求:
1、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詞義。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分小組輪流朗讀課文,相互糾正生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做好記錄,小組內探討。
三、反饋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
2、把握詞語的詞義。
(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書理解詞義)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直氣壯:理由正確、充分,說話氣勢壯盛。
完璧歸趙: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
負荊請罪:光著上身,背負荊條,向人請罪。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齊心協力,共保趙國。)
2、 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小故事?請簡要復述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想占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換,藺相如與秦王巧妙周旋,最終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趙國。
澠池之會: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要趙王鼓瑟,并讓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被逼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讓人記錄下來。秦王沒占到半點便宜。
負荊請罪:藺相如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讓藺相如下不來臺。藺相如一針見血的話語傳到廉頗耳中,廉頗深知自己大錯,背負荊條,上門請罪。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是“負荊請罪”的起因,三個小故事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業
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將相和》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璧、臣”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相、強、劃”,會寫“召、臣”等12個字,會寫“召集、大臣”等37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質。
4、結合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3、結合課文學習,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預習檢測
1.講述和氏璧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璞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鑒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專家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璞玉奉獻給武王。武王也讓鑒定專家來鑒別,結果也說是塊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到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像你這樣痛哭的,你怎么哭的這么悲傷呢?”卞和回答:“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庇谑,文王派人對這塊玉進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塊寶玉,文王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發光,冬能取暖,價值連城。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書課題:將相和)齊讀課題。 故事發生在20__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之后100多年,西漢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中記載了這個故事,(板書:《史記》)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根據它改編而來的。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解讀課題: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ǹ吹秸n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小聲自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指名讀生字、新詞,質疑交流。
3、出示生字、詞語:讀準字音,指導字音、字形。隨機展示圖片“鼓瑟”“擊缶”。指導書寫“荊”,注意“荊”左右結構,左邊的部分寫短一些,收一些,右邊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同學們都讀過了課文,知道了課題中的“將”是指——(廉頗),“相”是指——(藺相如),題目是“將相和”,那么之前兩人之間因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們先來關注兩個詞語,這是戰國時期兩個官職的名稱,誰來讀一讀:上大夫、上卿,(指名讀,正音、齊讀)你們讀了課文,知道這兩個官職誰更高嗎?(上卿比上大夫級別更高,相當于宰相。)
2.課文圍繞著“將相和”講了三個小故事,下面我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每個小故事中小結性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并試著找出關鍵詞概括小標題。(學生交流)
。1)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標題概括——完璧歸趙,看老師把這個詞語寫到黑板上,(板書:完璧歸趙)“璧”其實就是一種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這個故事里的這塊璧可不是一塊普通的璧,它是無價之寶——和氏璧。
。2)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澠池是一個地名。在這段課文中還有這幾個詞語比較難讀,誰來試試——鼓瑟 侮辱 拒絕 擊缶;(指名讀,正音、齊讀)第二個故事用小標題概括——澠池之會(板書:澠池之會或澠池立功)
(3)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用小標題概括——負荊請罪。理解“負”(背著)(板書:負荊請罪)
。4)這三個小故事合起來就是“將相和”。請大家把這3個小標題端端正正地寫在相應的故事旁邊,寫詞語的時候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照,寫整齊,寫美觀。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學生交流,師小結。
。ㄆ鹨颉l展——結果)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將”指的是誰?“相”指的是誰?
2、《將相和》一課由哪三個小故事構成?
二、深入閱讀,感知人物
過渡:廉頗和藺相如之間有和,那在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瀏覽課文,找到課文中直接描寫兩人不和的那段話。
1、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他頭上了,說說廉頗是什么樣的人?藺相如又是什么樣的人?
指導朗讀,讀出廉頗的不服氣。
那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張嘴就會耍嘴皮子呢?我們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我們應該怎么學呢,誰能告訴大家用什么方法學?(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2、討論、交流、整理:
(1)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保C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2)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保C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3)語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3、看圖講述,訓練表達。
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本插圖,發揮想象,說說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復述故事能力。進一步了解藺相如是個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人。
4、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
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6、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2)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3)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學生自主學習“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
。1)學生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前后桌四人為小組進行學習。
(2)組織交流學習情況。
(3)小練習:
師:廉將軍為什么口口聲聲表示不服藺相如,可最后為什么又負荊請罪了呢?
結合插圖想象,廉頗背著精挑到藺相如門上請罪會說些什么?藺相如又會怎么說?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寫生動具體,符合人物當時的心境。
三、總結:
最終,藺相如完璧歸趙,“完”是完好無損,那完好無損的只有和氏璧嗎?
。ㄒ龑W生回答)
除了和氏璧,還有藺相如自己,更為重要的還有趙國的尊嚴,藺相如憑借自己的勇敢機智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封為上大夫。經過澠池會見和負荊請罪,最終促成了將相和這一家喻戶曉的大故事。本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閱讀,去體會其中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四、作業設計
1.小練筆:請用上“無價之寶,為難,理屈,完璧歸趙”等詞語,把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件事簡寫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歷史故事進行閱讀。
五、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就能讓學生體會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國事為重的品質,同時感性認識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在教學時,我提出的問題是:藺相如和廉頗為什么不和?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層層展開學習。他們從故事的發展中知道這兩員大將之所以不和的最終原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那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頗的頭上呢?學生通過閱讀很快會找到結果:是因為藺相如聰明機智,以國家利益為重,幫楚王解了圍。
長文短教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摸索實踐,最終用最短的時間上好較長的課文,既完成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
《將相和》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3、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揭課題,曉背景。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聊聊一本書《史記》,把書翻到95頁的“資料袋”。史記是由西漢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其中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七雄并峙,戰火頻繁。而秦國又數七雄之中最強悍,常常侵犯別的國家,被其他諸國稱為“虎狼之國”。我們來看看春秋戰國的形勢圖。大家可以看到,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處于兩大強國之間。當時秦國全力進攻楚國,不能集中兵力對付趙國,主要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將相和》這個故事就始于較強勢的秦國和較弱勢的趙國之間。(課件:戰國形勢圖)
2、出示課題:(課件:課題)將相和(板書),齊讀課題,解釋課題:“將”是誰?“相”是誰?“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課文
1、現在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
2、老師這有幾個詞語,在我初讀課文的時候也覺得有幾個字比較容易讀錯,你們能正確地讀出來嗎?(課件:生字新詞)允諾膽怯拒絕乘機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
3、詞語會讀了,課文你們讀懂了嗎?課文有幾個故事組成?找出每個小故事的起止,并用適當的小標題概括每個故事的內容。(指名說一說)
4、其實這篇課文有個特點,每個故事結束之后,都有個小結段,快速地瀏覽課文,這出這幾個小結段。(指名說,出示課件)
5、同學們把這幾個小結段齊讀一遍,邊讀邊思考:能不能從中找出關鍵詞以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這幾個故事嗎?(齊讀句子)好,誰能來說一說?(指名說)
(澠池之會:這是一次在澠池的會見,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進去再說一說嗎?)
6、板書小標題,強調“璧”的寫法。
7、我們再來看前兩個小結段,前一句話總結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話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們把這樣有承上啟下作用的段叫做——過渡段。對,過渡段能更便于我們了解課文內容。
8、再讀故事,明晰每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精讀課文,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1、弄清將相和的前因后果。通過課題我們就能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后和好了,這也說明他們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由什么引起來的?和的原因又是什么?(也可以用小故事的標題來回答)
2、你覺得趙王應該升藺相如為上卿嗎?藺相如是靠什么升為上卿的?再讀三個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體會藺相如的過人之處。
A.抓住”騙”完成完璧歸趙。
1、討論完璧歸趙的起因是什么?結果怎樣?
秦國作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以城換璧是誠心誠意的嗎?你從哪看出來的?
藺相如識破了秦國的騙局,他是怎么做的?從中你體會到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進行討論,演一演。
總結:藺相如在趙王危難之時,群臣無策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為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體會到了他的機智勇敢。
B.抓住”逼”完成澠池之會。完璧歸趙后,秦國兩次打敗趙國,在這種情況下,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相會,澠池會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結果是什么?秦王是如何侮辱趙王的?藺相如何反應的?為什么逼?如何逼?結果怎樣?,(抓住藺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C.抓住”避”完成負荊請罪。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對敵人寸步不讓,相反,對于居功自傲的廉頗老將軍的態度又怎樣?
(1)如何避開廉頗,不跟廉頗見面?
(2)手下如何看待?
(3)怎樣說明原因的?
你這一事件中,你又讀出了藺相如身上怎樣的品質?
總結:同樣是語言描寫,人物的個性不同,語言也不一樣,以后在描寫人物時,必須體會人物的個性。
三、總結
(一)、這三個小故事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二)、理清文章條理: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系是怎樣的?最后咱們想一想:藺相如為什么能機智勇敢,胸懷開闊?廉頗為什么勇于改過?因為愛國。
四、結尾。
最終,廉頗和藺相如和好了!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如此說來,趙國本應更加強大,可是最后還是秦國統一了六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記》中寫的清清楚楚,同學們可以詳細地讀一讀《龍門靈秀》中《廉頗》。而且《史記》中寫人的藝術課遠不止“品其言,知其人”而已,(出示課件)希望同學們能在歷史長河中盡情遨游,在《史記》中認識更多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
拓展:讀《硬脖子的洛陽令》,思考《硬脖子的洛陽令》:硬脖子指的是什么性格特點?本文是通過哪幾件事寫出了他的這個性格特征?這幾件事是什么關系?
教學反思1
《將相和》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由名著選段組成。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我前后用兩個課時進行了本篇課文的學習。第一課時重在閱讀,兼以掃除字詞障礙、介紹課文出處、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個小故事,并了解三個小故事的因果關系,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會讀、讀中學,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閱讀的力量為第二課時的人物分析,語言分析打下了基礎。第二課時對人物進行逐步分析,通過三個小故事,逐步豐滿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時,在導入時,我選擇以名著為媒介,介紹《史記》。向學生交代《將相和》的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期。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有七個,分別是——秦、楚、齊、趙、燕、魏、韓,也稱戰國七雄。七個國家都想一統天下,因此戰火連年。然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也稱虎狼之國,位于趙國的西面。而趙國的東面則是富強的齊國。趙國處于兩個大國之間,行事處處小心。更何況,當時的秦王是一個兇狠殘暴、陰險狡詐、不守信用又貪得無厭的人。趙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過"戰國形勢圖",讓學生了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情況,激發學生對當時歷史的好奇,從而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為學生年齡段,對于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成功地把他們帶進課堂,帶進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故事。
通過請同學讀課文,疏通生字詞;齊讀課文,說明"將"是誰?"相"是誰?通過自讀課文,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并進行板書。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后,我在學生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在多媒體PPT上進行呈現。最后,留下課后問題"你認為藺相如、廉頗是個怎樣的人?"
教學反思2
第二課時時,我決定采用以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實,要讀懂這個故事并不難,但要真正讀懂藺相如、廉頗還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設計多層次地訓練學生的朗讀,希望能通過讀,讓學生找到感覺,身臨當時歷史環境中。通過學生的讀來展現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藺相如的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廉頗的驍勇善戰、知錯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愛國心。在讀有關描寫藺相如的句子時,我用不同的激勵語言鼓勵學生,當學生讀出了膽識過人的藺相如,我會稱贊"好一個膽識過人的藺相如";當學生讀出理直氣壯的藺相如時,我會肯定"多么理直氣壯的藺相如啊!"這種激勵手法,實是想讓學生真正的投入課文中,潛移默化,從各方面去深入體會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漸漸地人物形象在學生的朗讀中鮮明了,精神品質也逐漸在學生們頭腦中清晰了,那么以讀為本的教學設計在學生多層次讀的訓練中順利完成了,并隨機板書。
最后,我對本文的語言進行的總結,希望學生在以后的習作中有所進益。即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矛盾的發生、發展與結果依次展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都是對人物刻畫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的;用詞力求簡潔、精準。
本次教學中,我與學生共同完成了對故事的分析,對人物的分析,對語言的分析。課堂節奏較為緊湊,對于重點的把握較為準確。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投入興趣較大。但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當更注意讓學生成為主體,更多地讓學生的主體性突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備課中,應當更加仔細,對小細節進行雕琢?傮w來說,本次教學較為成功。一個完美的課堂需要反復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積極改正,從而不斷提高自己。
《將相和》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并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復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并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并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復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復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 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 學習完璧歸趙
(1) 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并與秦王面對面斗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 深入閱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偬岢鲇袃r值的問題;
②帶著問題深入閱讀
③在什么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說愿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為難”。
、芴A相如獻策時說了什么,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愿意帶著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萏A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么?
、弈阍鯓诱J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 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 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 帶著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 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閱讀,思考以下問題
、 趙王在什么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 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 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么?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導討論,著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后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聯系,具體說一說。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接、過渡的句子,讀讀并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著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么?共有的品質是什么?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