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精選14篇)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地下森林的特點和品質
2、反復朗讀,體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長的艱難歷程
3、感悟地下森林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教學難點 :反復朗讀,體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長的艱難歷程
教學時數:1課時
。ㄒ唬 導入 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一提到森林,我們便不由地會被它那雄偉壯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的氣勢所震撼。然而,你們見過地下森林嗎?在遙遠的年代的火山爆發的火山口里長出了一片片參天大樹,連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種蔚為壯觀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著名作家張抗抗的筆觸,一起走進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尋常的力量吧!
。ǘ 整體感知
1、 展示學習目標
2、 檢查字的注音和詞語解釋
3、 同學們,課前我們都做了詳細的預習,我請一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確: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跡,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過程,滿懷激情歌頌了地下森林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4、 同學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令你最感動的是哪部分內容?原因是什么?
明確: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這段文字。作者憑其想象敘寫了地下森林是怎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偉大力量就是在這艱辛的歷程中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感動我們,引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一起回顧地下森林艱辛的歷程,感受生命的最強音。
(三) 精讀賞析
1、 教師朗讀“那一定是遙遠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學生思考:(1)地下森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2)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與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2、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1) 地下森林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毀滅、沉寂、沒有生命;山頂上有了泥土和種子、有了生命;峽谷里有了泥土和種子、發出了小苗;最后長成了參天大樹。
(2) 不公:陽光的不公和無情、寒冷的霜凍
(3) 幫助:長空的大風將石塊碾成粉末
潔凈的山泉將粉末滋潤成泥土
山頂的魚鱗松將種子撒入峽谷(白楊、青楊、黃菠鶯)
就這樣,幽谷里的樹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殺而發芽生長并蔚然成林,險惡的環境,艱難的成長都沒有阻擋地下森林腳步,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偉大的生命力。從中我們同學們也應該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啟迪。請自由朗讀你喜歡的語段,品味語句、字詞,談談你的感受。
3、 學生自由朗讀(5分鐘-3分鐘)
4、 學生自由發言,找出自己喜歡的語段,品析關鍵詞句,字詞的深刻含義,談感受。
例如:(1)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析:詳見教參144頁
(2)“它本可以變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P146
。3)“總有強者活下來了,長起來了。從沒有陽光的深坑里長大了”P146
。4)太陽的不公一部分課文P82
明確:學生可以自由地暢談自己喜歡的語段,抓住語段中的關鍵詞語,主要用來突出成長的艱辛,表現地下森林的堅韌不屈,分析感受頑強的生命力。總結地下森林的品格:堅忍頑強,沉著謙遜,樂觀豪邁,無私奉獻。
教師小結:像地下森林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常常會墮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風云變幻、地質變遷考驗森林,禽獸的生命適應性一樣,考驗人群的品質、適應性、耐力,錘煉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滄海橫流,天翻地覆,方顯英雄本色;人煙盡滅,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貴。正如本文的作者張抗抗,19歲的如花歲月正植“文革”,命運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工作了38個年頭,委屈了一個有才華的女青年,但她懷有遠大的志向,不羈于田壟之間,在文革結束后憑借自己的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為什么這篇文章寫得如此動情?作者正是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寫了進去。親愛的同學們,在讀了文章聽了作者張抗抗的切身經歷后,你有怎樣的感受或是啟發嗎?
。ㄋ模 拓展延伸
學生結合自身談對本文的感受?
例:學生實際:自己遇到困難,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選擇,面對挫折
學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堅韌頑強、樂觀、沉著謙遜
。ㄎ澹┬〗Y:看著眼前這難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萬千,他不媚俗,陽光不給他光輝,火山制造峽谷、深淵,不給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跡。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屈服于自己的命運,歷經磨難,終于發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即將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你們啟程之際,老師衷心祝福你帶著對地下森林的解讀勇敢的上路,相信終有一天,你們也會有“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歷史等知識。
2、品味理解文中的關鍵語句,從幾個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從“地下森林”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培養不怕困苦、積極進取的情感態度,堅強樂觀、充滿希望地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失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森林”)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組森林的圖片,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概括畫面的內容(幻燈出示圖片),(生積極發言)。
看來,雖然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帶,但是大家對“森林”都不陌生。。ㄔ诎鍟摹吧帧鼻凹由稀暗叵隆保┠敲矗懵犝f過“地下森林”嗎?
今天,我們就隨著當代作家張抗抗一起走進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面對大自然創作的地下森林奇跡,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的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顧成的歷史,滿懷激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三、跳讀文章,品味欣賞
請同學們運用跳讀一方式再次快速閱讀課文,先用波浪線把你以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標示出來,然后按照“我發現<u></u>句子或段落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u></u>”的句式組織語言,準備發言。(學生準備發言,老師簡作點評,以表揚為主。)
四、合作探究,質疑問難
剛才同學們的精彩發言,展示了自己的風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請四人一組,將你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然后請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問題預設:
1、全文九個問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五、領會主題(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一”)
通過品味探究,同學們已經總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同學們能否從幾個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釋,再說說作者由地下森林升華出一個怎樣的主題。
明確:
地下森林的“品格”:
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終究能戰勝一切困難,任何時候都不悲傷或消沉;
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主題:不怕命運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終究能獲得轉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等。
六、“我的收獲”
你從“地下森林”身上想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
【資料鏈接】在人性中沉穩與升華
──張抗抗的啟示
人性的開端其實與哲學的開端是一致的,都包含一種或善或惡,或崇高或卑微的意識,它就像人的脊背,承載著謙恭、忠誠、高潔、無畏、寧靜和平和等諸多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性毀滅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脊背坍塌的過程,這也是人走向獸性的開始,所以作為人,除去自身的肌肉、骨骼、血液以及各種痛感,人性的浮沉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位置,一種高貴、自尊、溫和、具有愛意等人性的丟失,無論如何也是對人而言的一種災難。于是作為一個藝術家或作家,首先就是從人出發,從人性出發,在對藝術或作品的凝望中,去打磨自己和別人的心境,使之沉穩與堅定。
“請你將自己看管好!”有人如是說。
張抗抗的散文就是在精神的提升和美的建構中,即在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對人性和他人的終極關懷中,以其審美的態度、超越的精神來觀照人生、透視自我的,這有利于幫助我們的心靈擺脫本能和物化的壓迫。
“我們一直在試圖往前走。前方或盡頭,究竟是什么在等待,我們并不真正清楚。那是人類難以把握的未來,我們只是希望和期待,它也許或者至少能比昨天好些!彼f。
于是,張抗抗的散文從回憶出發,拎著一個人性的口袋行走在往事和現實之間,對人性中的惡進行貶斥,對人性中的善力求張揚,不斷拯救因邪惡而扭曲了的人性,試圖把處在靈與肉矛盾沖突困擾下的人們,帶進自由理想的境界,實現了人性的升華。
張抗抗是從風光旖旎的江南懷著青春的熱情、豪邁的熱血、無限的激,走到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間的,因此在她執著的寫作中,必然有兩種聲音或清晰或含混地追逐著她,一種是從她背后而來的江南風韻,一種是使她成長成熟的北大荒的粗獷,而她卻能嫻熟地在中間取得了一種協同感,把自己的精神和所抒寫的事物的主題意蘊結合起來,這為她的散文寫作提供了一種獨有的契機,可以使她的寫作極大的避免世俗化、平面化、游戲化和批量復制等寫作中的諸多頑疾。這種結合起來的互補與融合的神態、意態,會滌蕩到我們內心的底層,因此張抗抗的散文是立足于大眾文化的,但它又去除了大眾文化表面上的文化形態,這會不由自主讓我們感動,因此,她的散文始終能在世事混濁、物欲橫流中,彌漫出一種純樸的神態,流露出一顆天真的赤子之心,當然里面也有沖突、矛盾、抗爭,有對個體生命和現實的深入到骨髓的感悟。
張抗抗的散文是自然化的散文,這是一種生命純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一種人生修養的極致,是一種更為廣泛和深刻的人性顯現,它在作品中體現出的當然首先是對人的關注、關心、關懷,她在《致一名輕生女青年的信》中寫到,“當我們在皎潔的月光下傾聽大海深沉的呼吸時,我們心頭會對人生涌上一種怎樣復雜的情感──難道不正是由于對生命一般意義的否定,才使我們更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心中對于一切生命更深刻、更博大的愛和依戀。難道不正是因為愛它,我們才會如此勇敢地直面生命的消亡,尋求自我的凈化和人格的升華”,“我是多么希望:你能活得‘真實’。這種‘真實’不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諒解和茍且偷安,而是對人生和現實的真實認識與把握。那時候痛苦不再是生命的消極的反證,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強大的動力!边@些充滿愛意的真切的話語其實就是一種人性關懷的體現,它暗含了一個作家多年修養成的品質,是一種閱盡世態浮華的人性的沉穩與升華。
波德萊爾說:“你無權蔑視現在!
弗洛姆說:“沒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沒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嚴!
在張抗抗的散文中,最堅實、最核心的信念與規范,就是美好人性在現實諸多惡性品質的絞纏和包圍中的徹底展示,其中滲滿對美好人性的向往、激、理想。這種在其作品中的理解和判斷,這種對秩序的追尋必然會成為對抗惶恐、倒退、保守、失望的重要刀斧,可以說,張抗抗以她的切身體驗和對散文抒寫方式的把握,使現存的尷尬而凝滯的生命變得順暢。這是一種活躍著生命力,是一種動感超然的神趣,是一種對人情世態的人性感悟。就是對地下森林的斷想,也體現著人性的光輝,她這樣寫到:“如果它(指峽谷)早已變成漂亮的小湖,奇麗的深潭,也許早就免除了這‘地下’的一切艱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它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向上,愛生命竟愛得那樣熱烈真摯。盡管陽光一千次對它背過臉去,它卻終于把粗壯的雙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頂,把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榮光!庇谑窃趰{谷之中的森林最終變得“雄偉壯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這讓我們感到了一種撲面而來的力量,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內心有一股不斷升騰的激流,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的沖擊。
一般說來,散文作為一種文體的自立,首先是一種心態的自立,是個人卸除社會需要的裝扮之后的一種放松,是自然的袒露,因此在散文中拒絕任何矯情、空泛和玩弄,否則就是在作踐自己的生命,一位真正的散文家便是一座燈塔,她不僅會對既往的歷史作出冷靜的分析與評價,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的發展指出一條理想的通途。池上嘉言認為,文藝“通過依靠語言(或一般性符號)進行給予‘意義’的活動,……使自我的生活世界更加豐富。”張抗抗的散文總試圖在傳統的文化縫隙中,找到一種控制和提升思想的中國和憑借點,以便擺脫人自身的沉溺。
張抗抗的散文鎮定自若,氣若閑蘭,體現了一種自然的人性之美,加之其散文題材的日;⑵矫窕跍\談細語中便付予了我們一種存在的希望。這種自然的人性源頭,必然使其中滲透的情感思想質樸無華,因此她總是從中國文化的大背景出發,站在人性哲學的立場上,以理性的目光,全面審視和分析人性的發展,她以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感,對社會的某些狹隘性的認識提出了挑戰,其中排斥了人性的低劣,提升了人性的極大的包容性,這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一種勢在必行的道德之路的凸現,就像《中國當代名家文庫•張抗抗散文》“編者的話”中所說的,“‘喜歡分析’而又‘想把女人做好’的張抗抗沒有停止過理性的思索與藝術的跋涉”,她“以成熟女人的情和大智無形的人生姿態,對自身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清理和整合’,這無疑是對人生、愛情和世界思索的再思索,因而極富喻理性:她在平凡和平淡中磨礪出自己的深厚,賦予了作品更深的思想和更醇的情韻!痹诖藭撵轫撋,張抗抗也談到,“如果說還有苦惱的話,那就是還沒有達到自己心靈中渴望的那種程度,沒有散發出更美更燦爛的人性光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張抗抗對女性意識有一種本能的認同,那是天然的沒有受到破壞的東西,它融合在人的血液中,成為她生命的基本元素,而“不是一種防衛或出擊的武器”,而正是這點成就了她人性的完整性和美好性。
在張抗抗的散文集《詩意的觸摸》中,共有“女人”、“故鄉”、“網絡”、“隨感”、“懷念”、“寫作”、“讀書”、“讀畫”八輯,《中國當代名家文庫•張抗抗散文》中也有“誰能感覺思想的重量”、“樹與花朵的感嘆”、“再走得更遠些”等八輯,可見她的創作是具有極大的開拓性的,在這些作品中,張抗抗總能從人性出發,從新鮮活潑的文化表象進入到歷史性的文化積累或積存中,探索其中包合的復雜人性,并從中尋找到兩者的契合點。
曾被歐陽修贊嘆“花最重,天下奇”的洛陽牡丹,在張抗抗筆下,“竟然是一片黯淡蕭瑟的灰綠……”
“一絲蒼白的陽光伸出手竭力撫弄著它,它卻木然呆立,無動于衷!
“驚愕伴隨著失望和疑慮──你不知道牡丹為什么要拒絕,拒絕本該屬于它的榮譽和贊頌?”
“任憑游人掃興和詛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
但牡丹最終“要么爍于枝頭,要么歸于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后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
從這個特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張抗抗的散文,細針密線又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累贅和拖沓,沒有矯情和夸飾;她是用親切平易的語言,不斷透視著在一種表象遮蔽下的人性的根本和依存,無不閃現著人性的光芒和關懷。
這種不露痕跡的隨意抒寫應該與張抗抗的女性角色有很大的淵源,她的散文有一種純樸天真的心態,如風吹水,自然成紋,起伏有致,精湛曲折的敘述,加之自然的景物,自然的人心,自然的筆墨,一切拿捏得恰到好處。其實散文的藝術,實際上是向心靈逼近的藝術,愈是逼近作者心靈的作品,就愈有韻味。比如我們讀巴金老人的隨想錄,我們讀到的是一顆飽經滄桑、溫暖誠摯的心;比如我們讀孫犁先生的白洋淀系列,我們讀到的是一種純凈靜美的品質。張抗抗以女性化的人文精神,讓人走出了心靈的牢籠,邁向了情感的自由,這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反思與企盼,是一次靈魂的召回,是一種最為現實的關切。王安憶曾說:“文學的初衷其實就是情感的流露,于是女人與文學在其初衷上是天然一致的。”蘇姍•格巴說:“婦女作家之所以那么偏好個人抒情的形式,如書信、自傳、自白詩、日記以及游記等等,恰恰是生活被體驗為一種藝術或者說藝術被體驗為一種生活的結果!币簿褪钦f,散文是女性的生命之書,里面是從自我出發而進行的對世界和人生的觀望,是自我探求、自我表現、自我袒露。
但張抗抗的散文又是除去了女性自戀的那種弊病的,她將溫柔和文雅在道德的層面上結合成了一種狹義精神,開出了繁盛的精神之花,生命之花,就如同張抗抗所說的:“我不否認這一點,我愿意做一個個性頑強、意志堅定的人,但我最喜歡的小說,卻是哈代的《苔絲》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這兩個女性為反對封建的傳統習俗和邪惡勢力所作的斗爭,使我震驚,也使我深深受了感動。我敬佩她們為爭取自己的幸福不惜一切代價的勇氣和信念,喜歡她們那種豐富的感情,復雜的內心世界。作為叛逆的女性,我認為她們要比簡•愛更徹底!币虼藦埧箍沟纳⑽奈墓P自然而思索深刻,有人類的愛閃爍其間。北大荒知青生活的艱苦和磨難,使她能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下,展示出對故土、人情、風俗的痛苦和憂傷的摯愛。她在《沒有春天》里說,“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幾年,總覺得每年都找不到春天的感覺”,但“心里的春天,剝奪也難,衰老更難”。在《風過無痕》中,她這樣寫到,“風過無痕,可誰懂得半個故鄉人的悲哀?”在《選擇的疑問》中,她更談到,“人依然在選擇與被選擇中徘徊”。
從一定意義上講,散文是一種人格化的文體,散文的韻味,不是作家靠文字的雕琢、修飾的功夫,就可以達到的,其中涉及到思想、意識、品德等各種因素。麗卡•瓊說:“我寫作的目的就是獲得愛和關心!卑HR娜•西蘇說:“婦女必須把自己寫進本文,就像通過自己的奮斗嵌入世界和歷史一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地位!睆埧箍挂耘缘挠H和力,把自己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認真地加以分析和梳理,她將生命作為一種非常具體的存在,去深入,去穿透,去感受,她說:“我愛散文,愛讀,也愛寫……寫散文總覺得是一種享受!必S富的人生閱歷和滄桑的心路歷程,使她有了一種看盡滄桑后的從容與通達。比如她在面對埃菲爾塔時的沉思是“我凝視它,仰望它,唯獨沒有、沒有膜拜它”,“你沒有接近過它,你便沒有權利輕視;有一日它終會化成一堆廢鐵,但它曾獨一無二地存在過”,“無數雙溫熱的手撫摸它冰涼的鐵桿,它的內心卻依然孤獨。”這是一種長期的人生感悟,是一種個性的積累、沉淀,是一種近于純粹個人化的特質,它重視真實而摒棄虛假,側重心靈的私語和傾訴,棄絕對人性的矯情。
“人不能對自己都不真實。”謝冕說。
“在散文中的任何矯情、空泛、玩弄比在其他文體中都讓人難受,因為這幾乎相當于在作賤自己赤露的生命。”(余秋雨)張抗抗在掙脫了心靈以及人性的羈絆之后,一直致力于價值標準的尋找、發展和弘揚,她以女性的自我人格力量,來集合一種具有人性關懷的精神情緒,并以此來安撫靈魂,寄宿情懷。
從這一點出發,我們見到張抗抗的散文是真實的,包括文本和情感上的,她敞開心靈,關注一切,從歷史到現實,從國內到國外,只要是真實的,不論是情感性的,還是哲理性的,她都拿來疏通自己和讀者的脈絡,她對婦女地位及人性歸屬的確認,歸根到底,都是落實于對普通人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視和整個人性價值的承認,揭露作為女性所受的苦難,為其他的女性加以辯護,這是一種別樣的朝圣之路。作家陳染在《不可言說》中說到:“人類的最高境界應該還是人類普遍關心的一些話題,人性的問題。”而寫作可以為我們找到一條解決精神歸途的出路,張抗抗散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關注個體,關注生命上,對各種生活經驗的體味,乃是她對人性的真正的關切。
“一種真切天然樸實無華的美,常常在夢中、在沉思中,將我完完全全地籠罩包容,并與我的身心融為一體!睆埧箍谷缡钦f。
張抗抗散文的人性的確認應該說是依仗著她散文中思想重量的支撐。
這點很關鍵。因為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和主體的文化形態,總是通過現代市場規律批量生產,目的是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需求的,它的空乏是必然的結果,但一個真正的散文家卻不然,是需要真性情來結晶,依靠思想的重量來沉淀文化、傳送文化、繼承文化的,她必須洞若觀火般地吟唱,必須讓生命的光柱通體無遺地照射著自己,它的靈魂必須是本真,它必須直面人生,真誠地打開自己的心扉,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感情激流的奔騰,從而受到啟示、激勵、鼓舞。所以要重視我們在縝密的邏輯思辨和藝術本質交織中的思想重量,這是藝術內在品質追求必然結果,它與人的心靈的潛通暗合,注重情緒內蘊的心靈潛語和人性的張揚,它要求對人性文化思想及觀念精神的解救,實現對生命本我的超越。因此北大荒的風云,北大荒的悲壯,滋潤了張抗抗等一代作家,一代人的生命,成為他們生存的永遠的泉源,她在《最美是北大荒》中充滿困惑地問,那個讓“矜貴的鮮花受到如此粗暴的摧殘”的連長,“他真的那么忌恨美么?”“然而美卻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薄按禾斓牡樽永锏臈盍鴷瑵M毛茸茸的嫩芽,秋天的屋檐下會掛滿金燦燦的玉米,冬天的冰凌花會在窗玻璃上勾勒出一座座晶瑩剔透的童話世界。”就是這片曾經讓作家流血流汗流淚、痛苦與歡樂交織的土地,這片曾經讓人厭惡、憎恨,甚至咒罵過它的土地,卻在自己的“心中卻留下對它千絲萬縷的眷戀”,在作家“心的深處,我將永遠固執地認定北大荒是最美的地方。這種美決不是供人欣賞玩味、超凡脫俗的美,而是叩擊你心扉、使你為之震撼、為之顫栗、為之懾服的美。它既不喧嚷也不做作更無炫耀,它默默地存在,只為發現它、熱愛它的人而呈現。正因為在那參與了美的無數次瞬間的交流中,滲透了我們內心最真摯的情感,我們才會覺得唯有這美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它屬于我們苦難生活的一部分。”
這就是生活的顯現,就是真正生活過的堅強的人的思想顯現。
古典散文的核心是“載道論”:代“圣賢”立言,載不變之“道”。在張抗抗的散文中,“文以載道論”,是心靈對北大荒的一種契合,里面有太多謀生的疲憊與艱辛,以及之后的慰籍、仁慈與關愛、寬容與忍讓等等,這是一種內心最秘密的隱痛,是人處于一種精神的矛盾中的苦悶和隱痛,是關于思念、追憶、恍悟、自審、懺悔,真誠、感恩的生命依存,雖然德國詩人海涅在他的名詩中說:“冬天從這里奪去的,春天會交還給你”,但確實如此嗎?張抗抗在自己的散文世界里,總試圖以其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拭去一代人理性的痛苦。張抗抗說:“我祈求社會進步,希望變革,對舊的傳統勢力無所留戀,希望看到針砭時弊的文學作品!
按照散文評論家樓肇明在《女性社會角色•女性想象力•“巫性思維”》一文中界定,“女性散文”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對女性社會角色的思考;(二)這種思考是以自己的經歷體驗為基礎的。(三)其想象方式具有女性的心理特征。但任何藝術要做到骨感滲人,并不能單靠女性特有的孤絕的心態和由此暗生的孤寂,在作品中必須有一種箴言似的暗示,不論是浪漫主義表現主觀,還是現實主義突出客觀,或是現代主義著意于荒誕和虛無,其核心的意義依舊是思想的深度和意義,其作品必須對時世的情境有著非凡的深刻的洞察力,這是支撐一部作品的一條重要的根。比如張抗抗在她的散文《無法撫慰的歲月》里對群體意識,對于孤獨,對于文化心理,甚至對于過失和罪孽傷痛的再認識,都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體現了其中超拔的思想重量,她說“我們是一只蠶蛹被困于黑暗中,但我們已經無力咬破繭子,我們失落,而我們卻又無可奈何,因而我們的痛苦是雙重的”,但她依舊不斷地叩問、反思,“有多少人真誠地懺悔過,用心靈去追尋我們當年為什么受騙上當,為什么愚昧無知!边@是一種深厚的認識和思考。
其實經歷是無法拋棄、修正和重塑的,任何對于幻想的依存,或是反向的選擇傾向,都是對現存世界的弱化和剝離。記得野獸派藝術家喬治•羅奧曾典型地揭示出了現代繪畫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他說:“繪畫對于我來說,是一種手段,它是夜里的一聲叫喊,一個咽泣,一個窒息了的笑。我是荒原里受苦難之人的沉默的朋友;我是永恒苦難的常春藤,它攀緣在這被遺棄的墻上,墻內是反叛的人們藏著的他們的罪惡與獸行。”所以對于生活給予我們的,無論是幸福還是災難,都會成為我們的一種歸屬一種拯救,但要避免任何形式對苦難的偽善的兜售。
作家張煒在1988年7月16日的一次談話中說:“其實,理想主義和自由心態結合的最緊密,理想主義是最純潔最自由的”。張抗抗散文的思想重量,也得益于她給人一種沉重思考后的光明的理想,一種自由的前景,她始終在努力讓思想從懸浮于意識形態領域的狀態中返歸地面上來,她散文深處的思想像蒼鷹一樣盤旋,不絕如縷,透著孤獨,惶惑中美好的向往。她的散文是活的生命的語言形式,,她充分顯示了本真、本色、本性的藝術最高境界,這是張抗抗作為一個優秀作家的主體人格與精神的積淀和外露,就像佘樹森所說的,文體“不僅僅是語言結構、本文結構和語言表達諸方面的內容,它也包括作家主體的人格與精神”。張抗抗在她的散文里,用語言的聲音、氣味、色彩、光線,再現了一個個追尋思想的時空坐標,其中充滿了敏銳而深邃豐富的生命體驗,可以說張抗抗是用自己厚重的思想給予了我們一種獨有的人性啟示,讓我們更加確認了對于精神故鄉的界定。這會讓我們在思考中堅守常識,堅守自我,堅守誠實,讓我們在對自己刻骨銘心的抒寫中達到一種人性意義的深度和升華。
“以后的日子,我也許還會繼續流浪,在這極大又極小的世界上,尋覓著、創造著自己精神的家園!睆埧箍垢嬖V我們。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3
地下森林斷想
[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深摯的感情。
2.讀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東西,并將它化為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
[ 資料下載]
1.作者介紹
張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當農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督夥湃請蟆飞习l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
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從此以后,她一直將思考的重心放在當代青年事業與愛情的矛盾沖突上。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加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內心歷程,運用細膩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們內心的創傷和追求。
后來在中國作家協會黑龍江分會任職,成為專業作家。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中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2.時代背景
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張抗抗沐浴過燦爛的陽光,遭遇過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國生活舞臺中的一個角色。然而張抗抗能成為一個作家,達到思想與藝術的輝煌,卻有著大背景下屬于她自己的生動故事。七十年代末,她寫出《地下森林斷想》,坦坦蕩蕩地泄露愛與憎,表現與天地山林融洽無間的情致。
3.名家品評
可我在重讀這些散文時的感受,卻一點也放松不起來,作家的銳利思想.對人對事的態度,甚至對“地下森林”的感受,都是那么深沉。張抗抗是從那些大是大非的歲月中走過來的。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都有很強烈的很沉重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從他們那一代甚至幾代知識分子和正直人們的骨子里散發出來的,那是沒有辦法克服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就像重重的蝸牛殼壓在身上,對一切事物都要去分析去思考,都要去弄出個對與錯,都要找出個理來。我曾經說過,張抗抗是一個喜歡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她寫的小說也好,散文也罷,處處都表達抒發她對人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以及對她們那一代人的審視。你就看看張抗抗一些散文的題目吧:《誰能感覺思想的重量》.《無法撫慰的歲月》.《以思想悅己》.《地下森林斷想》.《埃菲爾鐵塔沉思》等等,無處不讓你感受到她的思想.情感的流動。
——《頭腦對靈魂的訴說——讀〈張抗抗散文〉》(張鵬飛)
[整體感知]
1.語知歸類
①生字注音
浩瀚無垠hàn yín 裊裊niǎo 鼎盛dǐng 沙礫lì 萬籟俱寂lài 啾啾jiū 鏡泊湖pō 嶙峋lín xún 瘠薄jí 郁郁蔥蔥cōng 沉湎miǎn 吝嗇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窺測kuī 憤懣mèn 孱弱chán 簌簌sù 崛起jué
、谠~語積累
浩瀚:形容廣大,繁多。
黑黝黝:光線昏暗,看不清楚。
裊裊:形容煙氣繚繞上升。
沉默寡言:不愛說笑。
鼎盛:正當興盛或強壯。
山崩地裂:山塌下來地裂開來。
萬籟俱寂:形容一點聲音都沒有。萬籟,各種聲響。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啾啾:象聲詞,形容許多小鳥一齊叫的聲音。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疊。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不肥沃。
郁郁蔥蔥:(草木)蒼翠茂盛。
沉湎: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吝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隱姓埋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憤懣:氣憤。
孱弱:瘦弱。
簌簌:象聲詞,形容風吹葉子等的聲音。
崛起:興起。
2.理清思路
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跡,作者展開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著重把握地下森林的“品格”:
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終究能戰勝一切困難,任何時候都不悲傷或消沉;
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從全文的寫法和思路看: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表達主觀感受即觀覽地下森林的心情;
第二部分純粹描寫,作者將主觀傾向掩飾暗藏;
第三部分復又抒情,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地下森林的贊嘆和謳歌。
3.討論解惑
、偃绾卫斫馕恼轮黝}中的時代精神和作者個人思想烙印?
本文寫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結束不久,我們國家剛剛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浩劫,人們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們帶著這樣的心態觀察社會與自然現象,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所感所悟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大背景結合起來。從這意義上說,本文正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歷經浩劫而大難不死,重獲新生而百業待興,這種社會變遷與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歷史和現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學總是仿擬現實,本文對“文革”后的社會現實就有很大的仿擬性。例如作者說:“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么,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啊!”說的是大自然現象,但讓人聯想到我們中華民族經歷浩劫,損傷了肌體,卻保留和鍛煉了靈魂和精神。本文雖未點明這種時代精神,但聰明的讀者能悟出來。而且有時作者自己未必意識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時代精神,由評論家特意點明,大家便豁然開朗,這在中外文學史上也不乏其例。
至于打上作者的個人思想的烙印,可以從作者的經歷中窺測。張抗抗在“文革”中當過知青,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過工作過;命運之不公,委屈了一個有才華的女青年,也許她懷有遠大志向而羈于田壟之間,自恃有才卻長期被湮沒,正如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然而“文革”結束,她憑借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燦爛的前程。為什么本文寫得如此動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個人的生活感受寫進去了!正如上文所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個形象,一個靈魂,讓我們看到作者面對奇特的地下森林抒發一番衷情的淵源所自。
②全文九個問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問:“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你從哪里飛來?……熬過那漫長的歲月?”一方面改變陳述句帶來的閱讀的沉悶,提醒讀者的閱讀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
第四.五.六問:“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與第一、二、三問句有疑而問有所不同的是,這里的三問句是無疑而問的,其作用是強化對陽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緒,因為上文就專門談及陽光的偏私,“都說陽光是公平的,在這里卻不,不!”這里已經否定了陽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問的形式提出陽光的不公平,是換一種語式強化這種否定的情緒。
第七問:“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著什么呢?”這一問句的意義和作用同第一、二、三問句是一樣的。
第八、九問:“你的歌是唱給曾在困難中真誠地幫助過你的伙伴們聽的嗎?它們如今都到哪兒去了呢……”這是對經歷劫難之后的地下森林的問話,不再有沉重之感,卻有另一種動情的感覺,那就是回首往事,懷念艱苦歲月里的患難真情。與前面所有問句的作用有所不同,這兩問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內容。
、蹫槭裁葱形慕Y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本來這些描寫可以移至文章開篇,展示作者目擊地下森林之后的強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為讀者閱讀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暫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來,想來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后順勢再現森林的壯觀景象,劫后余生,慶幸之至,作者寫來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要弄清三點:①理解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與;②讀懂和品味文中作者深摯的感情;③理解文章主題中的時代精神和作者個人思想烙印。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地下森林的特點和品質。
2、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3、感悟地下森林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難點:整體把握地下森林的特點和品質;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突破措施:閱讀課文了解地下森林的經歷,帶領學生分析生動形象而細膩的語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一個以生命為主題的散文單元,它選取四篇描寫大自然和人類的生命現象、探究生命的一般進程的抒情性或議論性散文。《地下森林斷想》是這個單元的第三篇文章,是篇自讀課文。
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跡,作者——我國著名女作家張抗抗展開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描寫生命、謳歌生命是文學永恒的話題,也是本單元的主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散文《地下森林斷想》,看看它融入了作者張抗抗對生命怎樣的感受和思考呢?
二、檢查預習(注音解詞)
瘠薄(jí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孱弱(chán)瘦弱。
浩瀚無垠(yín)盛大繁多,沒有邊際
隱姓埋名(yǐn)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三、猜森林
①請同學欣賞一組森林圖片。欣賞后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看到的畫面:雄偉壯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
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張抗抗關于森林的描述
②畫面定格秋日地下森林色彩斑斕的圖片,學生找出課文22自然段朗讀。
比較兩組畫面的不同:一般森林——地下森林
介紹地下森林位置:見課本86頁文字介紹
四、整體感知 讀森林
作者對在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的峽谷里長出這樣蔚為壯觀的森林充滿了好奇——1、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
2、你從哪里飛來?
3、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
請同學帶著疑問認真閱讀課文。并解決以下問題:
(1)地下森林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①毀滅、沉寂、沒有生命;
、谏巾斏嫌辛四嗤梁头N子、有了生命;
、蹗{谷里有了泥土和種子、發出了小苗;
、茏詈箝L成了參天大樹。
(2)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與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不公:陽光的不公和無情、寒冷的霜凍
幫助:長空的大風將石塊碾成粉末、潔凈的山泉將粉末滋潤成泥土、山頂的魚鱗松將種子撒入峽谷
時間:也給予地下森林的生命從無到有的機會,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間也擬人化了,表現出愛心。
試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堅忍頑強 沉著謙遜 樂觀豪邁 無私奉獻
五、作者對地下森里的感情?
景仰、熱愛
六、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張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當農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督夥湃請蟆飞习l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主要作品有:《愛的權利》,《隱形伴侶》,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中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本文寫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結束不久,我們國家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浩劫。人們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們帶著這樣的心態觀察社會與自然現象,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所感所悟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大背景結合起來。
張抗抗是從那些大是大非的歲月中走過來的,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都有很沉重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從他們那一代人甚至幾代知識分子和正直人們的骨子里散發出來,那是沒辦法克服的。張抗抗懷有遠大志向而羈于田壟之間。有才華卻長期被湮沒,正如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然而文革結束,她憑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燦爛的前程。
七、拓展提高 論“森林”
1、作者由地下森林升華出怎樣的主題?
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么,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叵律,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只要忍耐和努力,終會獲得成功。
2、 “地下森林” 對你的人生有那些啟迪?
學生圍繞地下“森林品質”結合自身各抒己見。
生1無論遇到任何險境都不能放棄努力,勝利往往出現于堅持之中。只要鼓起勇氣,鼓足力量,盡力拼搏,又有什么艱難險阻不能戰勝呢?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他去寫下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生2:堅強者能在命運風暴中奮斗。張海迪,她從胸部以下全部癱瘓,然而她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八、合作探究 品“森林”
尋美點:品味文中文字優美、含義深刻的語句
1、品味語言美
① 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 精彩的寫景語句
2、體會情感美
抒發對地下森林的謳歌和贊美
3、發掘哲理美
找出文中蘊涵哲理的句子
學生從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并加以品析。
歸納學生發言:
生1: “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它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向上,愛生命愛得那樣熱烈真摯。盡管陽光一千次對它背過臉去,它卻終于把粗壯的雙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頂,把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榮光!薄髡哂谜鎿吹恼Z言描寫了地下森林苦苦掙扎,努力向上,永不屈服,默默無聞的精神。
生2: “秋日的艷陽在森林的樹梢上歡樂地跳躍,把林子里墨綠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黃的楊、火紅的楓,打扮得五彩繽紛”—— 整齊的句式,簡練的語言,以及擬人的應用,使語言顯得精致而優美。
生3: “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么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寫出了地下森林具有沉著謙遜的品格,它與世無爭,默默無聞。
生4: “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巖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誰說災難只會帶來毀滅,在毀滅之后還會有重生,所以不要因災難而嚇倒,“災難”有時也是“美好”的信使。
生5: “干枯的小草兒在我腳下發出簌簌的響聲,似乎提醒我注意它。它確實比你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幾公分呢,這得意的小草兒,然而我卻想攀著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寫得蘊含哲理。它哲理在于它的樂觀處事的態度,它的這種豪邁無時無刻不震憾著我們的心靈,地下森林憑它堅強的意志,足以讓它自豪與樂觀的宣布:“我是森林!
九、布置作業
將文中優美語句摘抄到作業本上并背誦你喜歡的語段。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5
11 地下森林斷想
從容說課
《地下森林斷想》是我國女作家張抗抗的名作。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跡,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觸,以強烈的感情打動了讀者。地下森林創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跡,它深沉、堅毅的品格給我們以強烈的震撼。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體會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手法,探明課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奧秘,品析鑒賞本文的語言美、哲理美。另外還應引導學生熱愛自然,對生命抱一種敬畏的態度。
課堂教學采用朗讀法、美點尋蹤法、討論點撥法等教學方法,注重體驗教學.多層思考,全面發掘課文的各種資源,力求在語言學習和情感體驗方面都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張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標
1.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學習詠物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昧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美點追蹤法
3.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具體分析,討論鑒賞;問題探究,突破難點。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多媒體顯示地下森林的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下森林)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煙繚繞,陣陣冷氣夾著清香撲面襲來,使人神志飄忽,不知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初唐詩人宋之間有詩曰:“兩巖天作帶,萬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翳潭花似織。綠嶺竹成圃!苯裉煳覀儗W習的文章,就是一首對火山峽谷和地下森林的贊歌——《地下森林斷想》。
二、資料助讀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督夥湃請蟆飞习l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錄音帶,學生聽讀,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軟弱無能。
浩瀚無垠:形容廣大;繁多。
隱姓埋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憤懣(mèn):氣憤,抑郁不平。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體會作者的感情及其變化。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
、僬堈勔徽勎恼铝艚o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谡浺痪淠阕钚蕾p的文句,并說說為什么摘選它。
③針對這篇文章,談談你領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學生初步交流閱讀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摯的感情感動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樣深情地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那么欽佩峽谷堅韌的毅力。
生2: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抒情渾然一體,幾乎難以分辨哪些句子是敘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讓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動。
生4:我覺得地下森林是一個神秘的世界,閃爍著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欽佩地下森林的品格,這是我應該學習的。
……
教師總結:大家回答得很好。談到了這篇文章藝術特色的方方面面。觸摸到了這篇文章的靈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動。如果用幾個詞組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語言精煉、情感濃烈、哲理深刻。
四、具體分析,討論鑒賞
1.品味語言的精美。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選出來并作簡要分析。
學生思考、吟誦、交流。
生1:我喜歡開頭一句“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用三個詞來描繪森林,雖然簡練,但很形象,蔥蔥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腦海中蔓延開來。后面兩個比喻句很美、很對稱。
生2:文章還有許多對稱句,如:“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七平的嗎? 峽谷莫非不明白?”“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边@些句子讀起來很有節奏,很有韻律感,感情也加強了。
生3:不光有對稱句,還有許多疊字。如”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這些疊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暢,顯示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
生4:“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流,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這幾句寫出了地質突變的壯觀景象,猶如親眼所見一般。
……
教師小結:本文運用了許多疊字、對稱句。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的旋律性,在回環往復間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蘊,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2)學生涵詠品味這些句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仿寫。
2.體會本文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師提示:請大家從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寫法。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
第二部分(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第一層(3~8段):寫火山爆發。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毀于—旦。
第二層(9~20段):這部分極寫環境的惡劣和地下森林生長的艱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親眼所見地下森林的狀貌。表達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師小結:從理清思路入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寫作者去尋覓地下森林,其次憑想象敘寫地下森林怎樣在逆境中誕生、成長,最后寫它的勝利。但我們可以感覺到文章處處流動著作者熾熱的情感。
(2)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體點評。
教師把學生分成三組討論交流。
成果展示:
第一小組:本文幾乎全是敘述的語句,同時又幾乎全是抒情的語句,我們分辨不清楚。我想它們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會有這么強的藝術感染力。
第二小組:仔細分辨每一部分,側重點還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觀感受表達觀覽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寫為主,但強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動。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地下森林的贊嘆和謳歌。
第三小組:文章多處用“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的感情更強烈,對讀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師小結: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在讀這篇散文時,給人的審美感受是非常強烈的,會惋惜、會不平、會激動、會亢奮,會敬佩,會贊嘆!
3.體會文章的哲理美
教師提問:本文不是簡單的詠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來抒發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請同學們試著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生2: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生3: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任何時候都不悲觀或消沉。
生4: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
教師小結:作者贊美地下森林,贊美給峽谷以土的風,給峽谷以種子的魚鱗杜、白樺、青楊、黃菠蘿.還有滋潤了峽谷的潔凈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來。張抗抗是一個喜歡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對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寫得如此深沉,表達了她對人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及對她們那一代人的審視。
五、問題探究,突破難點
1.如何理解文章主題中的時代精神和作者個人思想烙印?
教師分發打印好的材料,內容如下:
本文寫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結束不久,我們國家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浩劫。人們,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對未來充滿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們帶著這樣的心態觀察社會與自然現象,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所感所悟與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大背景結合起來。
張抗抗是從那些大是大非的歲月中走過來的,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都有很沉重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從他們那一代人甚至幾代知識分子和正直人們的骨子里散發出來,那是沒辦法克服的。張抗抗懷有遠大志向而羈于田壟之間。自恃有才卻長期被湮沒,正如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
學生討論交流,男生把握時代精神,女生把握個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數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絕大屈服!”說的是大自然的現象,但讓人聯想到中華民族經歷浩劫,損傷了肌體,卻保留和鍛煉了靈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寫得如此動情,很有可能把作者個人的生活感受寫進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個形象,一個靈魂,這就是打動我們的原因。
2.為什么行文結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明確:作者有意暫且不表,想來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后順勢再現森林的壯觀景象,劫后余生,慶幸之至,作者寫來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六、課堂小結
樹以各種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與人類為伴,或街樹,小林地,甚至森林,它們自始就會說話,樹葉沙沙,風兒傳情。森林是一個記憶庫,儲存了生命周圍的資料。這些記憶告訴我們大自然與人類所發展出的關系,告訴我們關于這片土地的先靈故事,他們的智慧與錯誤。
樹會說話,只要以心靈傾聽。造訪森林吧!來趟與樹的心靈對話,將樹健美的精神帶回家。
七、延伸拓展,開闊視野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閱讀《地下森林》,比較兩文的寫法。
地下森林
楊 煉
逃不走的落葉早已飛慣危險的預感
四周聳立的絕壁,正午時的幽暗
沿著小徑,一萬年前的那次暴風雨
還在綠色苔蘚上反潮
鈴蘭花旁若無人,跳著舞
開進猙獰的巖石瀑布里
一群巨大的鳥
收攏強有力的黑色羽毛
渾圃深邃的山谷
千萬噸針葉形的寂靜
在聆聽樹根下那口血紅的鐘
在監視,流盡葉脈的潮濕的火
讓蜜蜂繁忙的芳香的火
化身為雨滴、小溪、漿果和松鼠的火
那顆暴躁的心在哪兒跳動
那灼熱之手怎樣伸向生命
抓住一座綠色的小島
把遠古信仰從每個黎明喚醒
天空,縮成頭上一圈藍光刺眼的年輪
即使葬身于這一種或那一種火
炸裂松塔的火,雕刻著通紅石頭的火
一萬年后仍將有這片森林,這種靜
比大地還低
無數松子的小心臟依偎著泉水
比天還高
它生長,在太陽上冶煉金子
學生閱讀、討論、交流。
教師提示: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強調主觀感受對外界事物的溶解作用,強調主觀性、自我性,帶有強烈的心理色彩,把感性浸泡過的形象,組合成新鮮的意象,而忽略客觀真實,由此產生濃郁的詩意。
八、布置作業
寫一段關于地下森林的說明性文字,體會文學作品與說明性文章在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上的不同。
板書設計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6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品味語言是這節課的主旋律,通過朗讀、品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主題有深刻的認識,使學生的語言賞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我采取朗讀接力賽的方式,師生共同參與,互相評價,課堂氣氛活躍,提高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又注重了有感情朗讀的訓練。
這節課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體驗,探討由地下森林引出的對頑強生命力的認識和理解。
學習作者寫作手法,將敘事與抒情融合,試仿寫一段優美的句子,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達到學生學以致用的目的。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歷史等知識。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寫,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關鍵語句,從幾個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采用默讀的方法理解內容,運用跳讀的方法,用審美的眼光閱讀審視課文語句,從中提取精美的詞、句、段、修辭等內容,用發現閱讀法品評出這些內容的精妙之處,以達到深刻領會課文的閱讀目的。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作者對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的描寫,讓學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頑強忍耐的可貴,領悟到堅守信念,堅守未來光明的重要。
[教學方式]:
本文是一篇文質精美的散文,語言優美,內蘊豐富。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深入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文章的主題。
1、采用多種閱讀方法。用默讀的方法理解內容,運用跳讀的方法,提取精美的詞、句、段、以及所用的修辭等內容,用發現閱讀法品評出這些內容的精妙之處。
2、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對于關鍵的語句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理解。
[教學過程]:
一、以學生對森林的知識導入,引出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跳讀文章,品味欣賞文中文字優美,含義深刻的語句。
四、合作探究,分小組探討在閱讀時遇到的疑難問題。
五、拓展延伸,就文末的“啟迪”,結合名言和事例來談自己的體會。深入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實錄]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組森林的圖片,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概括畫面的內容。
生1:這些森林郁郁蔥蔥,蒼勁挺拔。
生2:看到這些圖片使我想到一句詩――“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生3:一片綠色的海洋----森林的世界
師:森林有什么作用呢?
生1:森林可以防止沙塵暴,調節氣候。
生2:森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生3:森林還可以吸收噪音。
師:同學們了解得可真多!剛才我們談到的都是地上的森林,那大家聽說過地下森林嗎?
生齊答:沒有。
師:下面我們就隨著現代作家張抗抗一起走進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專家點評:教師開篇就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了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朗讀課文。
生1:本文主要寫了地下森林是怎樣產生的?
生2:本文還向我們展示了地下森林的壯觀景象。
生3:本文表現了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
生4: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地下森林不屈服于生長環境的精神。
〈專家點評:通過這一環節從整體上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為下面各個環節的展開打下了基礎!
三、跳讀文章,品味欣賞
師:剛才同學們談得很不錯。請同學們運用跳讀的方式再次快速閱讀課文,先用波浪線把你認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標示出來,然后按照“我發現……句子或段落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組織語言,準備閃亮登場發言。
歸納學生發言:
生1:我發現這一段寫的美妙:“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它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向上,愛生命愛得那樣熱烈真摯。盡管陽光一千次對它背過臉去,它卻終于把粗壯的雙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頂,把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榮光!彼拿烂钤谟冢鹤髡哂谜鎿吹恼Z言描寫了地下森林苦苦掙扎,努力向上,永不屈服,默默無聞的精神。
師:的確如此,地下森林經過了風風雨雨,幾萬年的垂死掙扎,終于重見陽光,往日黑森森的峽谷變成了今天陽光明媚的森林。。
生2:我發現:“秋日的艷陽在森林的樹梢上歡樂地跳躍,把林子里墨綠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黃的楊、火紅的楓,打扮得五彩繽紛”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 整齊的句式,簡練的語言,以及擬人的應用,使語言顯得精致而優美。
師:這位同學從句式和修辭的角度,對他喜歡的語句進行了品味。
生3:我發現“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么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這句寫得蘊含哲理,它的美妙在于寫出了地下森林具有沉著謙遜的品格,它與世無爭,默默無聞。
師:是啊,地下森林沉著謙遜的品格,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生4:我發現:“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巖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誰說災難只會帶來毀滅,在毀滅之后還會有重生,所以不要因災難而嚇倒,“災難”有時也是“美好”的信使。
師:這位同學引用名言,進行了富有哲理的分析,告訴我們災難并不可怕,我們應該像地下森林一樣,在逆境中成長。
生5:我發現:“干枯的小草兒在我腳下發出簌簌的響聲,似乎提醒我注意它。它確實比你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幾公分呢,這得意的小草兒,然而我卻想攀著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寫得蘊含哲理。它哲理在于它的樂觀處事的態度,它的這種豪邁無時無刻不震憾著我們的心靈,地下森林憑它堅強的意志,足以讓它自豪與樂觀的宣布:“我是森林。”
〈專家點評:用發現閱讀法進行語言品味,既突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以教師的指導、點撥為輔,雙邊活動熱烈。同時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探索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
四、合作探究,質疑問難
師:剛才同學們的精彩發言,展示了自己的風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將你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然后請中心發言人在全班來進行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專家點評:教師給學生創設了合作學習的空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出不懂的問題,相互啟發,思想相互碰撞,問題得到解決,并產生創新的火花。〉
生1:文中有很多的問句,有何作用呢?
師:這個問題提的很有價值,我們得好好探究一番。哪個小組的同學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生2:文章的開篇就連用了三個問句,我認為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引出下文。
生3:我覺得還向我們提示了地下森林是怎樣形成的。
生4:我來談談這幾個問句吧!“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這三個問句與前三個問句不同,是無疑而問。
生5:我同意他的觀點。我覺得這里表達了一種對陽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緒。
師:大家在前面找一找有沒有相關的語句可以證明這一點。
生6:我找到了。這一句:“都說陽光是公平的,在這里卻不,不!”
師:找的很準確。這里是換一種語氣強化這種否定的情緒。
生1:作者在文中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師:地下森林本是沒有生命的,但在我們看來地下森林卻有了生命。大家圍繞這個問題來談一談。
生2:我們常在書信中用第二人稱的寫法,這樣顯得很親切。我們覺得地下森林仿佛是作者的一個朋友一樣。
生3:我認為還有一個作用,作者對地下森林非常景仰和熱愛,用第二人稱可以使這種感情更強烈,便于直接抒發感情。
生1:我們組還有一個疑問。文章的最后這樣寫道:“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這里的種子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師:這個問題很有深度。有哪個組談談自己的見解。
生2:這里的種子不僅是指地下森林的種子,
生3:我認為指代那些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堅韌頑強的一類人人。
生4:還有那些生命力頑強的人。
<專家點評: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置于問題之中,引發學生質疑、探究、發現。>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探討了一些疑難問題。文章的最后有這樣一句話:“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你們學完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啟迪,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來談談你的啟迪嗎?你能用一個事例來驗證這一道理嗎?
生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例,錢學森是參加“兩彈一星“的設計者之一,在設計之中,他們會遇到重重困難,但他們沒有失去信心,而是堅持不懈,正是因為他們有堅強意志,“兩彈一星”才能實驗成功。
生2:無論遇到任何險境都不能放棄努力,勝利往往出現于堅持之中。只要鼓起勇氣,鼓足力量,盡力拼搏,又有什么艱難險阻不能戰勝呢?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他去寫下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生3:人生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葉圣陶老人的遺囑,全文不過130個字,然而卻寫了三次,他竟然在第三次修改中寫到要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院。短短遺囑,數年而成,兩次增補,發人深思。
生4:堅強者能在命運風暴中奮斗。張海迪,她從胸部以下全部癱瘓,然而她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專家點評:教師給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談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些名言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本文的主旨,學生在自主地學習中個性得到張揚,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師:親愛的同學們,在人生的征途中,只有矢志不渝的開拓,才能贏得光輝的未來;只有堅忍不拔的進取,才能到達幸福的樂園;只有頑強不息的攀登,才能登臨理想的顛峰。我將這一段話送給每一位同學。愿我們的人生是無愧、充實而又閃光的人生。
<專家點評:教師引導學生在內容與情感的雙重延伸中,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教學反思]
1、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
2、文質優美、情感豐富的一類課文的教學可以使用“發現閱讀”教學方式。但需要教師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備課,指導、點撥要有步驟,有層次,力爭達到少而精。
3、恰當使用合作與交往的過程。在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中,合作與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教師遇到疑難問題時,要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作者郵箱: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8
關于地下森林
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
關于本文作者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50年出生。曾到農場當過農工。1972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進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了新時期,青年們對不同婚姻愛情的認識和追求。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中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一、 學習本文,通讀全文,解決生字詞。
1、為下列加紅的字注音。
黑黝黝( 。⊙U裊煙云( 。∩车[( )
嶙峋 ( 。 ●け。ā ) 沉湎( 。
2、為下列多音字注音。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模┥ 埋┥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詞語。
裊裊:形容煙氣繚繞上升
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疊
沉湎:深深迷戀著,不能夠自拔
孱弱:瘦小虛弱
4、詞語積累。
遮天蔽日 浩瀚無垠 山崩地裂 百鳥啾啾
二、課文內容分析。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作者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跡,展開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表達了作者對于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2、如何劃分本文的層次結構?
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點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表達了作者驚訝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描寫了地下森林的歷史,突出了它的"艱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了作者著眼所見的地下森林的狀貌,突出了它的"自豪",表達了作者的景仰之情。
3、課文第二段第一句話"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作者為什么要用"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呢?
用"你"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以此來表達作者對于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熱愛,對讀者更有感染力。
三、問題思考。
1、請同學們學完本文后,試著去概括一下"地下森林"有什么樣的品格。
我們從課文中至少可以體會到地下森林的堅忍頑強、沉著謙遜、樂觀豪邁、無私奉獻等品格,請同學們自己在文章中找出體現這些品格的句子。
中 考 解 析
。ê颖笔。╅喿x會飛的蒲公英,回答后面的問題!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媽媽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開著一絲絲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牛……我快活地拍著小手,蹦蹦跳跳采摘這些五顏六色的花兒,可媽媽卻總是輕輕地挽著我走到山坡的另一側,那里開滿著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兒怪逗人的:圓圓的腦袋,白白的茸毛,風一吹,就輕____(yíng)地飛了起來,飛呀飛,飛得老高老高的,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抓住一朵飛在空中的小白花。
媽媽說:"這是蒲公英,它從不滿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歡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話,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夢見自己變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廣闊的世界上空飄蕩。
不久,我上小學了,媽媽縫了個花書包給我,書包上繡著幾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還歪歪斜斜地繡著幾個字--會飛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樂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學校的山路上飛來飛去。
一個有風的黃昏,我從學校跑回家,高興地拉著媽媽來到開滿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師剛剛教的兒歌《蒲公英的種子》唱給媽媽聽,我一邊唱一邊在蒲公英叢中跳來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聲中輕輕飄上了天空。神情有些激動,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隨著那一朵朵飄飛遠去的小白花。
從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個夢: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輕風的吹送下,飛呀飛,飛過一間間古舊的小木屋,飛過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飛進金色的陽光中……
帶著這個白色的夢,我考上了中學。那個繡著蒲公英的花書包舊了破了,有幾個深夜,媽媽把花書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來,媽媽又守著小油燈,為我做了一件藍色連衣裙,裙上繡著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著藍色的連衣裙,在學校和山村的大馬路上飛來飛去。
幾年之后,一張從遙遠的地方飛來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使我那關于蒲公英的夢更真切了。臨別前的一個黃昏,風很大,媽媽和我不知不覺來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飛來比以往更高了。我驚訝地睜大了雙眼,媽媽站在離我不遠的地方,眼睛里含著淚花。暮色漸濃,我和媽媽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時,媽媽拉了拉我的手,輕輕地說:“孩子,你算是一朵會飛的蒲公英了,但你還要飛得更高一些。”
從此,我牢牢記住了話,開始盡情地在大學的林陰小道上飛來飛去。
一年后,我把從林陰小道上飛進報紙和雜志的詩寄給了山里的媽媽,并寫了一段話:"媽媽,從你身邊飛出的那朵嬌____(nèn)的蒲公英,不僅學會了飛,而且還懂得怎樣才能飛得更高了。"
很快,媽媽回信了,信里夾了一幅水彩畫:一片藍色的天空下,有一座開滿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畫上題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從這幅畫里,我讀出了媽媽心中的那片誠摯的向往--
藍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雙眸,癡癡地凝望著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歡快地唱著: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
這不正是每一個山里母親期待的嗎?
。ㄟx文有改動)
1.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①輕______(yíng) 、趮蒧_____(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寫"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牛"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最能體現蒲公英性格特點的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成長的不同時期,媽媽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有關。媽媽這樣做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會飛的蒲公英"為題,有什么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個山里母親期待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記敘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不僅考查了對漢語拼音的認讀,而且同時考查了對漢字的識字及書寫能力。正確的詞語是:輕盈、嬌嫩。
2.本題考查對文章寫法的分析。文章第一段中寫"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牛……"是為襯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或平凡)。
3.本題考查對文章行文線索的分析。文章中最能體現蒲公英性格特點的一句話是:它從不滿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歡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我"成長的不同時期,媽媽為"我"做的事都和蒲公英有關。媽媽這樣做的用意是: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樣,不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5.本題通過分析文題,深層次的考查了學生對全文的理解。文章以"會飛的蒲公英"為題是因為"會飛的蒲公英"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親對"我"的殷切希望。
6.本題主要考查對重點句子含義的理解。文中"每一個山里母親期待的"是孩子像蒲公英那樣飛出大山,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9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大靖初級中學 趙楷平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張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標
1.品味本文充滿激情、生動形象的語言。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學習詠物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內化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昧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一提到森林,我們便不由地會被它那雄偉壯麗,遮天蔽日、浩瀚無垠的氣勢所震撼。然而,你們見過地下森林嗎?在遙遠的年代的火山爆發的火山口里長出了一片片參天大樹,連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種蔚為壯觀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著名作家張抗抗的筆觸,一起走進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尋常的力量吧!
二、資料助讀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督夥湃請蟆飞习l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三、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檢查字的注音和詞語解釋
、偕肿⒁
浩瀚無垠hàn yín 裊裊niǎo 鼎盛dǐng 沙礫lì 萬籟俱寂lài 啾啾jiū 鏡泊湖pō 嶙峋lín xún 瘠薄(jī bó) 郁郁蔥蔥cōng 沉湎miǎn 吝嗇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窺測kuī 憤懣mèn 孱弱chán 簌簌sù 崛起jué
、谠~語積累
浩瀚:形容廣大,繁多。 黑黝黝:光線昏暗,看不清楚。
裊裊:形容煙氣繚繞上升。 鼎盛:正當興盛或強壯。 山崩地裂:山塌下來地裂開來。
萬籟俱寂:形容一點聲音都沒有。萬籟,各種聲響。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啾啾:象聲詞,形容許多小鳥一齊叫的聲音。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疊。
瘠。海ㄍ恋兀┤鄙僦参锷L所需的養分.水分;不肥沃。
郁郁蔥蔥:(草木)蒼翠茂盛。沉湎: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吝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隱姓埋名: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 憤懣:氣憤。 崛起:興起。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確: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跡,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過程,滿懷激情歌頌了地下森林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四、研讀課文
1、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明確: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
第二部分(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第一層(3~8段):寫火山爆發。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毀于—旦。
第二層(9~20段):這部分極寫環境的惡劣和地下森林生長的艱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親眼所見地下森林的狀貌。表達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2、 本文不是簡單的詠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來抒發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請同學們試著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說說作者由地下森林升華出一個怎樣的主題?
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任何時候都不悲觀或消沉。
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么,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啊!”,不怕命運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終究能獲得轉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
五、 精讀賞析
1、全文九個問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問:“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你從哪里飛來?……熬過那漫長的歲月?”一方面提醒讀者的閱讀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
第四.五.六問:“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這里的三問句是無疑而問的,其作用是強化對陽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緒。
第七問:“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著什么呢?”這一問句的意義和作用同第一、二、三問句是一樣的。
第八、九問:“你的歌是唱給曾在困難中真誠地幫助過你的伙伴們聽的嗎?它們如今都到哪兒去了呢……”這兩問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內容。
2、為什么行文結束才正式對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寫?
本來這些描寫可以移至文章開篇,展示作者目擊地下森林之后的強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為讀者閱讀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暫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來,想來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艱辛、險惡的經歷,在極寫這種經歷之后順勢再現森林的壯觀景象,劫后余生,慶幸之至,作者寫來痛快淋漓,讀者讀來更覺新奇。
六、拓展延伸
學生結合自身談對本文的感受?
例:學生實際:自己遇到困難,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選擇,面對挫折
學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堅韌頑強、樂觀、沉著謙遜
七、小結:
看著眼前這難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萬千,他不媚俗,陽光不給他光輝,火山制造峽谷、深淵,不給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跡。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沒有屈服于自己的命運,歷經磨難,終于發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即將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你們啟程之際,老師衷心祝福你帶著對地下森林的解讀勇敢的上路,相信終有一天,你們也會有“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10
【公開課教案思路】
教學本文,要在課前安排同學查閱作家相關資料和時代背景,課上應引導同學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體會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手法,探明課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奧妙,品析鑒賞本文的語言美、哲理美。另外還應引導同學熱愛自然,對生命抱一種敬畏的態度。
課堂教學采用朗讀法、美點尋蹤法、討論點撥法等教學方法,注重體驗教學.多層考慮,全面發掘課文的各種資源,力求在語言學習和情感體驗方面都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欧e累詞語,掌握“瘠薄、沉溺、孱弱、遮天蔽日、浩瀚無垠、山崩地裂”等詞語的語義并學會運用。
、普J識張抗抗其人和作品。
2、能力目標:
、拍芷肺侗疚某湟缂で椤⑸鷦有蜗蟮恼Z言。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普莆赵佄锸闱榈乃囆g表示手法,逐步培養散文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
體會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內化為自身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藝術表示手法。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的特點和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注重發掘課文的人文精神資源,體會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蘊。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美點追蹤法。
3、討論點撥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布置】
1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具體分析,討論鑒賞;問題探究,突破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ǘ嗝襟w顯示地下森林的圖片,讓同學從感性上認識地下森林。)
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鏡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國家級自然維護區,位于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煙繚繞,陣陣冷氣夾著清香撲面襲來,使人神志飄忽,不知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初唐詩人宋之間有詩曰:“兩巖天作帶,萬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礙日暉。翳潭花似織。綠嶺竹成圃!苯裉煳覀儗W習的文章,就是一首對火山峽谷和地下森林的贊歌──《地下森林斷想》。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作者照片,檢查同學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預習情況。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督夥湃請蟆飞习l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心路歷程。
《地下森林斷想》是我國女作家張抗抗的名作。面對大自然發明的地下森林奇跡,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敘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以強烈的感情打動了讀者。地下森林發明了生命史上的奇跡,它深沉、堅毅的品格給我們以強烈的震撼。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錄音帶,同學聽讀,積累詞語。
瘠。╦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
沉溺(miǎn):深深地迷戀著,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軟弱無能。
浩瀚無垠:形容廣大;繁多。
隱姓埋名:隱瞞自身的真實姓名。
憤懣(mèn):氣憤,抑郁不平。
2、同學自由朗讀,注意體會作者的感情和其變化。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
1、請談一談文章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并說說為什么摘選它。
3、針對這篇文章,談談你領悟到的深刻哲理。
3、同學初步交流閱讀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摯的感情感動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樣深情地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那么欽佩峽谷堅韌的毅力。
生2: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抒情渾然一體,幾乎難以分辨哪些句子是敘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讓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動。
生4:我覺得地下森林是一個神秘的世界,閃爍著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欽佩地下森林的品格,這是我應該學習的。
……
教師總結:大家回答得很好。談到了這篇文章藝術特色的方方面面。觸摸到了這篇文章的靈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動。假如用幾個詞組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語言精煉、情感濃烈、哲理深刻。
四、具體分析,討論鑒賞
1、品味語言的精美。
、沤處熖釂枺和瑢W們,你們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請選出來并作簡要分析。
同學考慮、吟誦、交流。
生1:我喜歡開頭一句“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用三個詞來描繪森林,雖然簡練,但很形象,蔥蔥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腦海中蔓延開來。后面兩個比喻句很美、很對稱。
生2:文章還有許多對稱句,如:“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七平的嗎?
峽谷莫非不明白?”“純真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边@些句子讀起來很有節奏,很有韻律感,感情也加強了。
生3:不光有對稱句,還有許多疊字。如“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這些疊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暢,顯示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
生4:“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流,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這幾句寫出了地質突變的壯觀景象,猶如親眼所見一般。
……
教師小結:本文運用了許多疊字、對稱句。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的旋律性,在回環往復間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蘊,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⑵同學涵詠品味這些句子,選擇自身喜歡的句子。背誦、仿寫。
2、體會本文敘事與抒情的水乳交融。
、沤處熖崾荆赫埓蠹覐睦砬逅悸啡耸痔骄勘疚牟捎昧耸裁磳懛。
同學討論交流。
明確:全文分為三局部。
第一局部(1~2段):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
第二局部(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第一層(3~8段):寫火山迸發。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毀于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11
《地下森林斷想》
關于地下森林
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的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中。
關于本文作者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50年出生。曾到農場當過農工。1972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進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了新時期,青年們對不同婚姻愛情的認識和追求。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中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一、 學習本文,通讀全文,解決生字詞。
1、為下列加紅的字注音。
黑黝黝( ) 裊裊煙云( ) 沙礫( )
嶙峋 ( ) 瘠。 ) 沉湎( )
2、為下列多音字注音。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模┥ 埋┥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詞語。
裊裊:形容煙氣繚繞上升
嶙峋:形容山石峻峭、重疊
沉湎:深深迷戀著,不能夠自拔
孱弱:瘦小虛弱
4、詞語積累。
遮天蔽日 浩瀚無垠 山崩地裂 百鳥啾啾
二、課文內容分析。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作者面對大自然創造的地下森林奇跡,展開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滿懷激情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表達了作者對于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2、如何劃分本文的層次結構?
本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點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表達了作者驚訝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描寫了地下森林的歷史,突出了它的"艱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了作者著眼所見的地下森林的狀貌,突出了它的"自豪",表達了作者的景仰之情。
3、課文第二段第一句話"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作者為什么要用"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呢?
用"你"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以此來表達作者對于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熱愛,對讀者更有感染力。
三、問題思考。
1、請同學們學完本文后,試著去概括一下"地下森林"有什么樣的品格。
我們從課文中至少可以體會到地下森林的堅忍頑強、沉著謙遜、樂觀豪邁、無私奉獻等品格,請同學們自己在文章中找出體現這些品格的句子。
中 考 解 析
。ê颖笔。╅喿x會飛的蒲公英,回答后面的問題。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媽媽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開著一絲絲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铱旎畹嘏闹∈郑谋奶烧@些五顏六色的花兒,可媽媽卻總是輕輕地挽著我走到山坡的另一側,那里開滿著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汗侄喝说模簣A圓的腦袋,白白的茸毛,風一吹,就輕____(yíng)地飛了起來,飛呀飛,飛得老高老高的,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抓住一朵飛在空中的小白花。
媽媽說:"這是蒲公英,它從不滿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歡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媽媽的話,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夢見自己變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廣闊的世界上空飄蕩。
不久,我上小學了,媽媽縫了個花書包給我,書包上繡著幾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還歪歪斜斜地繡著幾個字--會飛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樂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學校的山路上飛來飛去。
一個有風的黃昏,我從學校跑回家,高興地拉著媽媽來到開滿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師剛剛教的兒歌《蒲公英的種子》唱給媽媽聽,我一邊唱一邊在蒲公英叢中跳來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聲中輕輕飄上了天空。媽媽的神情有些激動,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隨著那一朵朵飄飛遠去的小白花。
從媽媽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個夢: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輕風的吹送下,飛呀飛,飛過一間間古舊的小木屋,飛過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飛進金色的陽光中……
帶著這個白色的夢,我考上了中學。那個繡著蒲公英的花書包舊了破了,有幾個深夜,媽媽把花書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來,媽媽又守著小油燈,為我做了一件藍色連衣裙,裙上繡著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著藍色的連衣裙,在學校和山村的大馬路上飛來飛去。
幾年之后,一張從遙遠的地方飛來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使我那關于蒲公英的夢更真切了。臨別前的一個黃昏,風很大,媽媽和我不知不覺來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飛來比以往更高了。我驚訝地睜大了雙眼,媽媽站在離我不遠的地方,眼睛里含著淚花。暮色漸濃,我和媽媽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時,媽媽拉了拉我的手,輕輕地說:“孩子,你算是一朵會飛的蒲公英了,但你還要飛得更高一些!
從此,我牢牢記住了媽媽的話,開始盡情地在大學的林陰小道上飛來飛去。
一年后,我把從林陰小道上飛進報紙和雜志的詩寄給了山里的媽媽,并寫了一段話:"媽媽,從你身邊飛出的那朵嬌____(nèn)的蒲公英,不僅學會了飛,而且還懂得怎樣才能飛得更高了。"
很快,媽媽回信了,信里夾了一幅水彩畫:一片藍色的天空下,有一座開滿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畫上題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從這幅畫里,我讀出了媽媽心中的那片誠摯的向往--
藍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雙眸,癡癡地凝望著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歡快地唱著: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
這不正是每一個山里母親期待的嗎?
。ㄟx文有改動)
1.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佥p______(yíng) ②嬌______(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寫"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牛"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最能體現蒲公英性格特點的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成長的不同時期,媽媽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有關。媽媽這樣做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會飛的蒲公英"為題,有什么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個山里母親期待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記敘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不僅考查了對漢語拼音的認讀,而且同時考查了對漢字的識字及書寫能力。正確的詞語是:輕盈、嬌嫩。
2.本題考查對文章寫法的分析。文章第一段中寫"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是為襯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或平凡)。
3.本題考查對文章行文線索的分析。文章中最能體現蒲公英性格特點的一句話是:它從不滿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歡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我"成長的不同時期,媽媽為"我"做的事都和蒲公英有關。媽媽這樣做的用意是: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樣,不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5.本題通過分析文題,深層次的考查了學生對全文的理解。文章以"會飛的蒲公英"為題是因為"會飛的蒲公英"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親對"我"的殷切希望。
6.本題主要考查對重點句子含義的理解。文中"每一個山里母親期待的"是孩子像蒲公英那樣飛出大山,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12
一、導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一提到森林,我們便不由地聯想到那雄偉壯麗,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們見過地下森林嗎?在那遙遠的年代,火山爆發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長出了一棵棵參天大樹,連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種蔚為壯觀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作家張抗抗的筆觸,一起走進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尋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體感知:談談對本文的初步印象
過渡:剛才幾位同學說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語言精美,飽含感情,蘊含哲理的散文,現在,我們就從品味語言的角度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從表情達意的角度品味語言
(一)瀏覽課文,找出九個問句
(二)品味前三個問句: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你從哪里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
1、提出品味要求
2、聽3—7段課文范讀影片
3、學生活動
4、點撥:
(1)是因為什么,地下森林長在這峽谷里?(參考答案:火山爆發,制造了峽谷、深淵,沒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從哪里飛來?”這個問,還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參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作者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顯得親近,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表達對地下森林的熱愛、關切、同情,對讀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將這三個問句改成陳述句,再同原句比較,哪種句式更能表達更豐富的感情。
5、朗讀
(三)品味第4、5、6問句
1、提出品味要求
2、朗讀第10段
3、學生活動
4、點撥:峽谷知不知道陽光不喜歡它?這幾個問句表達了作者對陽光和峽谷怎樣的感情?(參考答案:從上文看,作者無疑而問,以反問的形式,強化對陽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緒,表達出對峽谷的關切之情)
5、朗讀
6、過渡:前六個問句,讓我們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峽谷、深淵,沒有留下任何生命,陽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書:不幸)
面對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長的幾千年、幾萬年里,它還在期待,還在希望。(板書:幾萬年)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
(四)品味第7個問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學生答:長成地下森林)(板書:地下森林)
1、提出品味要求:同學們,從峽谷“幾萬年都在期待和希望長成地下森林”這一生命歷程中,我們可感受到它怎樣的精神、品格?
2、朗讀13—16段
3、學生活動,完成前三個品格的分析和板書(堅忍毅力、樂觀自信、沉著謙遜)(點撥:第一,抓住第13段中的關鍵詞;第二,14-16段中的長風、清泉、魚鱗松為什么要幫它?)
4、地下森林還有其它品格嗎?(完成第四個品格“無私奉獻”的板書)
(地下森林不僅僅熱愛生命,要長出來,更可貴的是把自己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5、現在,我們再回到第二個問句:“你從哪里飛來?”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參考答案:地下森林不是從天上飛來,而是憑借自己堅忍的毅力,從幽深的峽谷里成長為一片蔚為壯觀的地下森林。因而,前七個問句,不僅僅表達了作者對地下森林的關切、同情、熱愛,還有無限敬佩之情)
(五)明確哲理(主旨)
1、過渡:盡管環境極其惡劣,幽谷里樹木的強者在幾萬年之后終于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殺而蔚然成林,大自然強大的生命力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我們以感動和啟迪,作者通過對地下森林的成長史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學生討論
補充作者寫作背景:像地下森林一樣,人有時也會墮入低谷,人生中的艱難險阻也會考驗人的耐力、意志。作者張抗抗,19歲的如花歲月正值“*”,命運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了38個春秋,但她懷有遠大的志向,不羈于田壟之間,憑借自己的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因此,不怕命運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終究能獲得轉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
3、明確哲理(主旨):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么,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不怕命運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終究能獲得轉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
(六)小結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作者正是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地下森林的禮贊以及自己所感悟到的哲理,灌注在語言之中,因而,我們品味本文語言,就無不處處聽到作者的心跳,強烈感受到作者深摯的感情,并解讀出蘊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這就是我們從表情達意的角度品味語言的依據。
四、從修辭的角度品味語言
1、同學們,本文語言不僅僅蘊含哲理,具有感動人心、啟人深思的魅力,使文章具有理性美,同時,還運用了多種修辭,使文章富有文彩美。請同學們從修辭的角度,選出自己喜歡的句子(3分鐘)
2、篩選出以下句子分類進行品味
比喻: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對地下森林的贊美之情,生動形象,形狀相似)
擬人:見14、15、16段
(明確:由于用了擬人手法,把事物當作人寫,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感情,處處體現人的品格與秉性)
五、朗讀比賽
六、練習
仿照下面語句中畫線句子的句式特點,續寫兩句話。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云霧籠罩象▁▁▁▁▁▁▁▁▁▁▁▁▁▁▁▁▁▁▁,夕陽映射似▁▁▁▁▁▁▁▁▁▁▁▁▁▁▁▁▁▁▁▁▁▁▁▁▁▁”。(指導學生仿寫的方法)
七、全文小結:
同學們,對語言的理解,既要從表情達意入手,也要考慮修辭句式角度(打出板書),二者是有機統一,這節課,只是為了教學的方便,老師有意識把它分為兩個方面。品味語言,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立足文本,聯系語境。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上下文,文章中心,寫作背景等。
今天,我們從這表情達意和修辭句式兩個角度賞鑒了這篇美文,地下森林成長的歷史,讓我們感慨萬千,火山不給他留下生命,陽光不給他光輝,然而她不屈服于不公的命運,而是憑著自己堅忍的毅力,終于發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親愛的同學們,中考即將來臨,在你們艱苦復習之際,老師衷心祝福你們帶著對地下森林的解讀,勇敢地去備考,相信中考的那一天,你們也會發出“我也是一片小小的森林”的豪邁宣言!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13
教師寄語: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終究能戰勝一切困難。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地下森林的特點和品質。
2、反復朗讀,體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長的艱難歷程。
3、感悟地下森林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基礎知識:
1、 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浩瀚無垠 裊裊 鼎盛 萬籟俱寂 啾啾 鏡泊湖 嶙峋 瘠薄 沉湎 吝嗇 憤懣 孱弱
2、解釋下列詞語。
浩瀚:
沉默寡言:
鼎盛:
萬籟俱寂:
沉湎:
隱姓埋名:
自主理解: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從幾個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釋;再說說作者由地下森林升華出一個怎樣的主題。
4、 “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試找出恰當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啟迪”,并找出一兩個事例來印證這一道理。
合作探究: 細節研讀21段至27段思考:
5.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
。柟庠鯓印跋訔墶彼繒r間又怎樣“公正”對待它?“幾萬年的代價”指什么?)
拓展延伸:
6、 學生結合自身談對本文的感受?
課內精讀: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然而那幽暗的峽谷,卻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樵夫聽得見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聲,獵人追蹤狼嗥虎嘯。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沒有。幾千年過去了,大自然的生命無處不在,峽谷卻沒有資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許鳥兒掠過山崖,銜叼的草莖曾在這里落下過草籽兒,但是草籽兒沒有發芽;也許山泉流過谷底,攜帶過幾;ǚN,但是小花兒沒有長大。都說陽光是公平的,在這里卻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對它的歡呼致意,卻從來沒有到這深深的峽谷的底部來過。它吝嗇地在崖口徘徊,裝模作樣地點頭。它從沒有留意過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將它遺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幾束光線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窺測,也是斜視著,沒有幾絲暖意。
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
陽光是公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峽谷,它本可以變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縣的高山堰塞湖“五大連池”那樣,輕而易舉就可贏得人們的贊美。可是它卻不。它悄然無聲地躺在這斷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隱姓埋名,安于這荒僻的大山之間,總好像在期待著什么,希望著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著什么呢?
長空的大風經過這里,停下腳步。不等探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塊碾成粉末,一點一點地撒落到峽谷的石縫里去。
潔凈的山泉日日與它相伴,也終于明白了它。它從石洞里流出來,又一滴一滴滲進石縫里去,把石塊碾成的粉末變成了泥土。
山頂的魚鱗松時時顧盼著它。雖然相對無言,卻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欽佩峽谷堅忍的毅力,它為陽光的偏愛憤懣,為深淵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結下了沉甸甸的種子,種子便毅然跳進了峽谷的懷抱,獻身于那沒有陽光的“地下”。也許為它所感召,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菠蘿,它們勇敢的種子,都來了,來了。一粒、幾十粒、幾百粒。不是出于憐憫,而是為了試一試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強……
幾千年過去了,幾萬年過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凍中死去,但總有強者活下來了,長起來了,從沒有陽光的深坑里長起來。
幾千年過去了,幾萬年過去了,進入了人類的文明時代。終于有一天,人們在昔日的死火山口發現了一個奇跡,一個生命史上的奇跡——幽暗的峽谷里竟然柞木蒼郁,松樹成林。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只因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見陽光,有人便為它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變成漂亮的小湖,奇麗的深潭,也許早就免除了這“地下”的一切艱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它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向上,愛生命竟愛得那樣熱烈真摯。盡管陽光一千次對它背過臉去,它卻終于把粗壯的雙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頂,把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榮光。
7.給加點的字注音。
①狼嘷( )虎嘯 、谀耄ā 。┏煞勰 、蹪B( 。┻M石縫 ④憐憫( )
8.選文部分是寫實還是想象?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
9.文中寫陽光的無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10.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著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11.從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篇14
一 導入
如果有空,你最想到哪里走走?
如果有空,我想到大海邊走走,感受它的寬廣;如果有空,我想到大山中走走,感受它的深沉;如果有空,我更想到地下森林里走走,感受它的神奇。今天,我真誠地邀請大家和我一起隨著作家張抗抗的筆觸,走進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尋常的力量! {板書:地下森林斷想} (課件1課題)
二 感知
1瀏覽課文,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用一個字表達。
用一個詞表達。
用一句話表達。
2 我很欣賞同學們有這么豐富的感受,課文中的哪句話最能表達作者對地下森林的感情呢?
——末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
老師把這句話縮寫成--我景仰 “種子”。行嗎?我景仰地下的“種子”。行嗎? 我景仰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 行嗎?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 行嗎?
---人數逐漸加多的朗讀以下4句,并做好朗讀指導。
(課件2: 我景仰 “種子”。
我景仰地下的“種子”。
我景仰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
三 細讀
1 “黑暗”的是什么呢?――環境的惡劣。快速瀏覽文中3-20段,具體說說地下森林環境如何“黑暗”。
——主要是3-20段中的一些句子。
如: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象到了世界末日……
啊,聽蒼郁的巨木在風暴中咔咔折斷,見地心的“熱血”噴射上天,氣勢之宏偉壯觀,連太陽都要肅然起敬。
平靜了,草地變成了明鏡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狀的石山。它把巖石熔化成沙礫,把峻嶺劈成深淵。一切都改變了:燒焦的石頭取代了綠色的森林,黑色的巖漿覆蓋了嬌艷的鮮花。多么寧靜的世界喲,萬籟俱寂,沒有百鳥啾啾,沒有樹葉沙沙……
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七個不規則的深坑,四面均為懸崖,險巖峭立,怪石嶙峋。…
火山制造了峽谷、深淵、卻沒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禿禿的,谷是光禿禿的,太陽依舊高懸,可是山沒有顏色,谷沒有顏色…
那幽暗的峽谷,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
幾千年過去了,大自然的生命無處不在,峽谷卻沒有資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許鳥兒掠過山崖,銜叼的草莖曾在這里落下過草籽兒,但是草籽兒沒有發芽;也許山泉流過谷底,攜帶過幾;ǚN,但是小花兒沒有長大。
它吝嗇地在崖口徘徊,裝模作樣地點頭。…
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
(句子很多,對有欣賞價值的要加以品味,朗讀)
2是啊,陽光無情,生命荒蕪,歲月漫長,但,地下森林依然執著地長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受到人們深深的景仰。人們為什么景仰它呢?請齊讀20自然段,然后再看看課文其它部分,具體說說。
——(1)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幾千年過去了,幾萬年過去,進入了人類的文明時代!薄盀榇怂鼘幙筛冻鰩兹f年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