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精選10篇)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發布時間:2023-02-02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精選10篇)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1

  廣東深圳學府中學 屠諼

  看到戲劇單元出現了《音樂之聲》這樣惹人喜愛的新面孔,實在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它裹挾著山間的清風而來,它蹦跳著歡唱著而來,它朝我們扮著鬼臉讓人忍俊不禁,它把甜美的泉水注入我們的心田。

  我們對它是如此熟悉如此喜愛,所以我想對于這一課的教學是可深可淺的,內容也可簡可繁,完全視乎學生的興趣和課堂上學習探討的走勢而定。根據這種想法,我設計了兩個教學方案:方案(A)主要側重于對課本節選部分的理解和挖掘,方案(B)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對電影本身的欣賞和評析上。

  教學設計(A)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體會作品在反復比照與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音響獎、最佳改編音樂獎和最佳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統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模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沖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語言節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

  在頻繁的對比沖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梗慨,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故事梗概: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群山之間像云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游,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瑪麗亞的到來給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相愛了,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

  與此同時,戰爭的陰影籠罩了奧地利。為了不當亡國奴,他們一家不得不離開家園,奔向自由的地方。

  教學設計(B)

  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征;

  2.學習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學習欣賞電影并加以評論。

  學習重點

  學習欣賞、評論電影。

  學習過程

  一、導入  

  音樂,是人類發自內心世界和靈魂深處的藝術結晶,是人類情感最美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喜愛音樂的人是快樂的,有音樂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課文中將與我們見面的就是一個與音樂締結了生命聯盟的姑娘。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瑪麗亞形象。播放電影《音樂之聲》的開頭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個比照,說說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瑪麗亞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現了這個人物。

  課文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天性活潑率直的姑娘,她在音樂里浸著,在快樂里浸著,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適的心靈棲息所;她拒絕接受條框規章對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經意間嘲諷了所有的壓抑與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無心機,她是那么個性鮮明,讓人頭疼更惹人喜愛……

  應鼓勵學生對人物進行個性化的、獨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為我們的多元解讀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而電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現更為具體生動的面貌的同時,也終止了我們在頭腦中構思人物的過程。先給學生充足的余地去構想,然后談談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與電影中的形象加以對照,在吻合與不吻合的討論中,人物形象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鮮明和立體起來。

  三、探討性閱讀

  1.課文中的修女們用什么來比喻瑪麗亞?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韻之所在!學生一定有更多新穎別致充滿妙趣的比喻,盡情去欣賞和稱贊他們吧,因為孩子是與詩最接近的人。如果有的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點撥他從扣住人物的性格特點入手,或強調她的靈動不羈,或強調她的能歌善舞,或強調她的不拘小節,或強調她的善良可愛──重在體會和表現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神似意會。

  2.如果要你用一個詞來概括瑪麗亞的精神實質,它會是什么?

  也許那該是一個“愛”字吧。愛音樂、愛自然、愛孩子、愛生活,無處不得歡樂,無處不可放歌,這是一個與音樂聯誼的心中充滿愛的姑娘。她身上散發著圣潔的愛的光輝,是那么光彩照人!

  3.文中的場景描寫有什么作用呢?如果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一片陰冷的愁云慘霧之中,你認為怎么樣?

  文中有兩處場景,都很美麗。但山坡草地上的風光充滿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優雅、肅穆。這樣的場景描寫一方面襯托了人物的行動與性格體現,另一方面又構成了一種對比。在兩相比照中,越發突出了身處自然風光中的瑪麗亞是多么歡快活潑,也顯出身處修道院中的瑪麗亞收斂得何等艱難。

  對于第二問,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學生認為故事發生在陰冷的場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樂天的性格,并使她的歌聲和容顏如陽光般具有驅散愁云慘霧的功能,也是不錯的想法。不妨對他改換角度思考問題予以贊揚。

  四、拓展延伸

  1.組織學生欣賞電影《音樂之聲》,品評譯名。

  世界各國的人們在譯名上曾發揮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創作。香港的譯名是《仙樂飄飄處處聞》,強調影片中優美動聽的歌曲;中國臺灣的譯名是《真善美》,道出該片的真諦;埃及的譯名是《柔情蜜意》;葡萄牙的譯名是《心靈深處的音樂》;泰國的譯名是《天樂的魅力》;西班牙的譯名是《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側重刻畫女主角的性格;德國的譯名是《我的歌,我的夢》……當你欣賞完這部影片之后,請你品評一下,你最喜歡哪一個譯名?你還有更好的譯名建議嗎?

  2.為什么《音樂之聲》能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你認為它堪當此殊榮嗎?出示電影海報,要求學生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片段或就自己最感興趣的角度發表看法,如人物形象、故事內容、音樂運用、場景設置等。

  3.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山麓,那里的湖光山色令人迷醉;而素有“音樂之鄉”之稱的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景觀變得更具靈氣。影片中的許多歌曲更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獻給人類靈魂的高尚禮物,半世紀傳唱不衰。讓我們來學唱這些經典歌曲,在優美的旋律中獲得精神境界和美感的提升。附:《音樂之聲》中的經典曲目:《哆來咪》(Do Re Mi)、《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雪絨花》(Edelweiss)。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2

  廣東深圳學府中學 屠諼

  看到戲劇單元出現了《音樂之聲》這樣惹人喜愛的新面孔,實在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它裹挾著山間的清風而來,它蹦跳著歡唱著而來,它朝我們扮著鬼臉讓人忍俊不禁,它把甜美的泉水注入我們的心田。

  我們對它是如此熟悉如此喜愛,所以我想對于這一課的教學是可深可淺的,內容也可簡可繁,完全視乎學生的興趣和課堂上學習探討的走勢而定。根據這種想法,我設計了兩個教學方案:方案(A)主要側重于對課本節選部分的理解和挖掘,方案(B)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對電影本身的欣賞和評析上。

  教學設計(A)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體會作品在反復比照與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音響獎、最佳改編音樂獎和最佳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統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模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沖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語言節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

  在頻繁的對比沖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梗慨,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故事梗概: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群山之間像云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游,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瑪麗亞的到來給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相愛了,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

  與此同時,戰爭的陰影籠罩了奧地利。為了不當亡國奴,他們一家不得不離開家園,奔向自由的地方。

  教學設計(B)

  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征;

  2.學習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學習欣賞電影并加以評論。

  學習重點

  學習欣賞、評論電影。

  學習過程

  一、導入  

  音樂,是人類發自內心世界和靈魂深處的藝術結晶,是人類情感最美好的表達方式之一。喜愛音樂的人是快樂的,有音樂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課文中將與我們見面的就是一個與音樂締結了生命聯盟的姑娘。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瑪麗亞形象。播放電影《音樂之聲》的開頭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個比照,說說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瑪麗亞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現了這個人物。

  課文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天性活潑率直的姑娘,她在音樂里浸著,在快樂里浸著,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適的心靈棲息所;她拒絕接受條框規章對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經意間嘲諷了所有的壓抑與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無心機,她是那么個性鮮明,讓人頭疼更惹人喜愛……

  應鼓勵學生對人物進行個性化的、獨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為我們的多元解讀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而電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現更為具體生動的面貌的同時,也終止了我們在頭腦中構思人物的過程。先給學生充足的余地去構想,然后談談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與電影中的形象加以對照,在吻合與不吻合的討論中,人物形象會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鮮明和立體起來。

  三、探討性閱讀

  1.課文中的修女們用什么來比喻瑪麗亞?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韻之所在!學生一定有更多新穎別致充滿妙趣的比喻,盡情去欣賞和稱贊他們吧,因為孩子是與詩最接近的人。如果有的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點撥他從扣住人物的性格特點入手,或強調她的靈動不羈,或強調她的能歌善舞,或強調她的不拘小節,或強調她的善良可愛──重在體會和表現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神似意會。

  2.如果要你用一個詞來概括瑪麗亞的精神實質,它會是什么?

  也許那該是一個“愛”字吧。愛音樂、愛自然、愛孩子、愛生活,無處不得歡樂,無處不可放歌,這是一個與音樂聯誼的心中充滿愛的姑娘。她身上散發著圣潔的愛的光輝,是那么光彩照人!

  3.文中的場景描寫有什么作用呢?如果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一片陰冷的愁云慘霧之中,你認為怎么樣?

  文中有兩處場景,都很美麗。但山坡草地上的風光充滿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優雅、肅穆。這樣的場景描寫一方面襯托了人物的行動與性格體現,另一方面又構成了一種對比。在兩相比照中,越發突出了身處自然風光中的瑪麗亞是多么歡快活潑,也顯出身處修道院中的瑪麗亞收斂得何等艱難。

  對于第二問,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學生認為故事發生在陰冷的場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樂天的性格,并使她的歌聲和容顏如陽光般具有驅散愁云慘霧的功能,也是不錯的想法。不妨對他改換角度思考問題予以贊揚。

  四、拓展延伸

  1.組織學生欣賞電影《音樂之聲》,品評譯名。

  世界各國的人們在譯名上曾發揮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創作。香港的譯名是《仙樂飄飄處處聞》,強調影片中優美動聽的歌曲;中國臺灣的譯名是《真善美》,道出該片的真諦;埃及的譯名是《柔情蜜意》;葡萄牙的譯名是《心靈深處的音樂》;泰國的譯名是《天樂的魅力》;西班牙的譯名是《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側重刻畫女主角的性格;德國的譯名是《我的歌,我的夢》……當你欣賞完這部影片之后,請你品評一下,你最喜歡哪一個譯名?你還有更好的譯名建議嗎?

  2.為什么《音樂之聲》能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你認為它堪當此殊榮嗎?出示電影海報,要求學生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片段或就自己最感興趣的角度發表看法,如人物形象、故事內容、音樂運用、場景設置等。

  3.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阿爾卑斯山山麓,那里的湖光山色令人迷醉;而素有“音樂之鄉”之稱的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莫扎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景觀變得更具靈氣。影片中的許多歌曲更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獻給人類靈魂的高尚禮物,半世紀傳唱不衰。讓我們來學唱這些經典歌曲,在優美的旋律中獲得精神境界和美感的提升。附:《音樂之聲》中的經典曲目:《哆來咪》(Do Re Mi)、《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雪絨花》(Edelweiss)。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體會作品在反復比照與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影片獎、導演獎、音響獎、改編音樂獎和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統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模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沖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語言節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

  在頻繁的對比沖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梗慨,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故事梗概: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群山之間像云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游,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瑪麗亞的到來給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相愛了,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

  與此同時,戰爭的陰影籠罩了奧地利。為了不當亡國奴,他們一家不得不離開家園,奔向自由的地方。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4

  課文簡析

  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情的描寫以及環境的襯托,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體現了電影《音樂之聲》作為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以音樂為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并將音樂與女主人公的生活、命運緊緊相連;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富有戲劇風格的喜劇色彩。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表情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創意說明

  觀賞+體驗

  教學預設

  一、觀賞體驗(兩課時,觀看電影《音樂之聲》)

  要求

  1、瑪利亞詩歌怎樣的人?體會電影中演員是怎樣生動地塑造瑪麗亞形象的?

  2、品味電影中的環境,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描寫。

  3、欣賞動聽的音樂,感受其中的歌詞。

  4、感受精彩的畫面。

  二、創編體悟(不看書本的情況下)

  要求(任選其一)

  1、請用對話的形式寫出少女瑪利亞的形象?

  2、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展現電影一開始所展現的畫面?

  3、根據電影的觀看,寫幾句印象深刻的歌詞,并說說它的作用。

  三、品讀體悟(打開課本的情況下)

  要求

  1、 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描寫。并與自己寫的進行比較。

  2、 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

  果?

  3、 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4、 閱讀影視劇本要注意體會它的畫面感。你覺得畫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5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其劇情梗概是: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喜愛歌唱的姑娘瑪麗亞,由修道院院長派去給海軍上校馮•特拉普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統領軍隊一樣嚴格死板地管理孩子們,使孩子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瑪麗亞來了以后,給孩子帶來溫暖,帶來歡樂,帶來歌聲,受到孩子們的愛戴,也改變了上校的沉悶心境。瑪麗亞與上校結婚,全家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之后,德國軍方脅迫上校接受任命,為他們服務。上校一家在音樂會上演唱歌曲,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并激起全場人們的愛國之情。在音樂會尚未散場之際,全家擺脫了監視,開車駛往國外,逃離了德國軍方的魔爪。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并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游玩,后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于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征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篇幅不長,情節也很簡單,卻十分生動和相當完整地刻畫了瑪麗亞的性格,完成了劇本開篇對女主人公的介紹,為劇情的展開做了充實的鋪墊。繼課文的節選部分之后的劇情是:修道院院長介紹瑪麗亞給馮•特拉普上校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她離開修道院,開始新的生活。 

  課文分為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在第一個場景中,以富有奧地利特色的地方風光的描寫起始,由遠而近,層次漸進,向人們展現了巍峨崢嶸的阿爾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樹,聲聲啼唱的云雀,高高山巔上尚未化盡的斑斑點點的殘雪,陣陣呼嘯的山風,樂聲回響的曠野;山麓下峰環水抱的薩爾茨堡,高高低低、鱗次櫛比的房屋,座落在綠樹濃陰中的莊嚴肅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樹林和小溪。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致中,讓主人公漸次“亮相”:推出瑪麗亞活躍的身影,響起瑪麗亞動人的歌聲,呈現瑪麗亞細部的動作、表情。使人們在劇本中初識女主人公瑪麗亞,就感受到她生動鮮明的形象。 

  在這一場景中,開頭的環境描寫,作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瑪麗亞的縱情歌唱相映襯,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內在地揭示了她活潑自由的天性;瑪麗亞“遠眺群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塊石子丟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漣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聲歌唱。忽然,她猛省過來,用手一拍自己的額頭,急忙拔腿就跑,沒跑上幾步,又轉身奔回撿起地上的外衣,發出一聲驚呼:‘哦!’急速地跑下山來”,這兩段動作性、跳躍性極強的描寫,則表現了她活潑自由的性格。 

  第二個場景,著重以院長和眾嬤嬤的對話與對唱,道出她們眼中的瑪麗亞的形象,并簡練地描寫了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景,使人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瑪麗亞的個性。院長與眾嬤嬤在議論中歷數瑪麗亞種種異乎尋常的舉動: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課;她喜歡牲口;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她上教堂不準時,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飯挺準時;她愛嘮叨,叫人難捉摸;她總是坐不住,聽不進別人的話。這一切,使人感到她是那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嬤嬤們都十分喜愛她,是因為她純真快樂的天性,她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她給循規蹈矩、死氣沉沉的修道院帶來生氣,總叫嬤嬤們“笑哈哈”;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則是因為她不同尋常的舉止和個性,與修道院的環境和教規形成強烈的反差,極不協調。課文臨近結尾,描寫瑪麗亞突然闖進來時的一連串匆忙、快捷的動作,以及在眾修女注視下她的舉止變化,雖然短短數語,卻是頗能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二、問題研究 

  1.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第一個場景描寫瑪麗亞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詞的內容著重展示了她的內心感情和精神世界;第一、二個場景中都有對瑪麗亞的動作、表情的描寫,則從外在形象上展現了她的性格。第二個場景中描寫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著重于瑪麗亞的日常行為舉止,由她們口中道出瑪麗亞的種種表現,以及她們對她的看法、態度,從她們的眼中映現出瑪麗亞的形象。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2.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音樂故事片是以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地區和國家,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杰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并與女主人公的生活、命運緊緊相連。影片中有獨唱、合唱、對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載歌載舞的表演,具有活潑歡快的情調。《鈴兒響丁當》《朵、來、米》《再見》以及主題歌《音樂之聲》等歌曲,優美動聽,膾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經成為經典歌曲,深受人們喜愛,在世界廣泛流傳。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練習說明 

  一、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說瑪麗亞,概括一下大家的意見,說說在眾人眼中瑪麗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本題旨在理解眾嬤嬤對瑪麗亞的態度和評價,把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 

  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是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二、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本題旨在理解比喻句的比喻義,并運用比喻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修道院院長的原唱詞是:“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潔的月光?”意思是說拿瑪麗亞毫無辦法,這就如同人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此外,課文中還有兩句唱詞:“瑪格麗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眾修女(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意思相同。 

  三、閱讀影視劇本要注意體會它的畫面感。你覺得畫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本題旨在體會影視劇本具有畫面感的藝術特點。 

  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像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因此,影視劇本注重可以轉為視覺形象的描繪性語言,而較少使用不能轉化為視覺形象的敘述性語言和心理描寫。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表情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四、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本題旨在訓練學生日常生活中對人的觀察能力,以及人物描寫的文字表達能力。 

  教學建議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二、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三、可以觀看《音樂之聲》音像資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內容,并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有關資料 

  一、《音樂之聲》拾零 

  《音樂之聲》是根據百老匯一出上演四年而盛況不衰的歌舞劇改編的。該劇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這個故事曾被攝成德國影片《菩提樹》。1960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以一百萬美元購得歌舞劇的改拍權,但附帶一個條件:在百老匯未結束演出之前,影片不得上映。拍攝工作從1963年開始,起先由威廉•惠勘執導,后來則由制片人羅伯特•懷斯兼導演。 

  影片是在薩爾茨堡市內及周圍的山區、平原拍攝的,耗資一千萬美元。當時招致了一些非議,但很快就被大加贊揚。影片上映后,單在北美,頭十個月就收入二千萬美元,首創最高的票房價值。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兩年內放映收入劇增至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超過《飄》。許多觀眾,多半是婦女,連看十余次。到1971年,《音樂之聲》仍然膾炙人口,在美國歷年來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占第三位。 

  (安可編譯《〈音樂之聲〉拾零》,選自《外國電影叢刊》,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版) 

  電影《音樂之聲》是一個真實人家的經歷,可是真實的鴻•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哪里去了呢?1938年,這家人出走奧地利的時候,瑪麗亞正懷著馮•特拉普家的第十個孩子約翰尼斯。沒有了花團錦簇的家園,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十幾口人的生活立刻就是個大問題。但是馮•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氣餒,也不在意一切都要從零做起。 

  這個家庭組成了合唱團,浪跡天涯,苦苦為生。從生日婚嫁的宴會到樂館皇家的演出,無所不為。1939年,當他們來到美國演唱旅行時,發現了佛蒙特州小鎮斯托附近的一片農莊。小小的農莊讓他們記起了奧地利的家園,立刻愛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下了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遠離故鄉的家。在此之后的幾十年間,馮•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但是,他們一直把斯托麗的這處農莊當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瑪麗亞在斯托麗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樂營。隨著音樂營的擴展,她家提供過夜的客房漸漸不敷使用,于是就建起特拉普山莊。 

  他們也曾因為不諳社會環境而大吃苦頭。1949年瑪麗婭的傳記獲得強烈的社會反響,但是當首次有人出價收購她的故事改編電影時,瑪麗亞卻被欺騙,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報酬。 

  不盡如人意的際遇并沒有使他們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嘆,挫折和教訓也不能使這個移民家庭倒下來。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麗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蓋起來的特拉普山莊化為灰燼,一年半之后,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并且在山麓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 

  人生一世,還有什么比從無到有開創事業更讓人感到欣慰的呢?至今,特拉普山莊這個家族經營的企業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馮•特拉普家的經歷和他們的歌聲情有獨鐘的游客。馮•特拉普家在逃亡路上出生的小兒子約翰尼斯正是打理這個企業的總管。 

  (維一《〈音樂之聲〉以后的故事》,選自2002年6月25日《北方新報》) 

  二、《音樂之聲》的導演及女主角 

  1.《音樂之聲》導演羅伯特•懷斯 

  羅伯特•懷斯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兼制片人。1914年生于印第安納州溫徹斯特市,19歲時進入電影界,最初擔任音響剪輯,后來曾與奧迪•威爾斯剪輯影片《公民凱恩》《安培遜大族》。升為導演后曾嘗試拍恐怖片,如《詛咒》《月球大血戰》等。他熟悉省錢拍片的訣竅,又善于運用懸念技巧。不久便轉向社會現實題材,拍了暴露拳擊界只顧賺錢、玩忽人命的影片《圈套》,獲得成功,從而使他確立了社會電影導演的地位。后來又拍《武器的報酬》,通過失業工人搶劫銀行巨款案件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即暴力與種族歧視。羅伯特•懷斯還是音樂片巨匠。1961年拍了音樂巨片《西區的故事》,從攝影棚布景圈子內跳出來,把觀眾引到紐約街頭,以曼哈頓西北部貧民區為背景,展現了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以及阿飛流氓的日常生活情景。許多歌舞場面在真實環境中展開,具有一定的現實色彩。懷斯導演處理的社會氣息和羅賓斯設計的豪放舞蹈動作渾然一體,使該片大獲成功,被授予十一項“奧斯卡”金像獎。《音樂之聲》是羅伯特•懷斯的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巨作。膾炙人口的插曲《朵、來、米》《再見》以及主題歌《音樂之聲》等,生動刻畫出主人公熱情活潑的性格,而且也抒發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歌舞構成劇情發展的有機部分。另外,懷斯大膽運用直升飛機拍攝法,從很高處用大遠景搖攝阿爾卑斯山麓或薩茨堡全景,然后急劇下降,一直推至人物的特寫或半身,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狀態,使影片充滿詩情畫意。接著《音樂之聲》,又拍了仍由安德魯絲主演的描寫女星格特魯德•勞倫絲藝術生涯的《明星》一片。懷斯創作的另一特點是有比較鮮明的社會政治觀點。在越南戰爭時期,他拍了《炮艦圣巴勃羅號》,借中國20世紀20年代上海市民反對外國殖民者斗爭史實暗示美國的侵略行徑。越戰后期又拍了逃兵題材《同伙》。正如評論界指出的,“懷斯喜歡政治”,“他屬于具有政治見識的娛樂派導演”。 

  2.《音樂之聲》女主角裘莉•安德魯絲 

  裘莉•安德魯絲是英國著名演員兼歌唱家。1935年生于瑟里郡華登地方。父親是喜劇演員,經他悉心培養,她從小就顯示出表演才華。12歲時赴倫敦登臺演出。后轉美國百老匯,參加歌舞劇演出,獲得成功。特別是在根據肖伯納名劇改編的《窈窕淑女》里,以輕盈活潑的演技把女主角艾麗莎演得風采奕奕,因而轟動了美國舞臺,成為百老匯的名角。29歲時演拍歌舞片《瑪麗•波賓絲》,即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接著在《音樂之聲》里,安德魯絲充分發揮輕歌舞劇演員的特長,生動刻畫了女主人公開朗豪爽的性格,因而博得了廣大觀眾包括兒童在內的喜愛,一躍而居電影明星寶座。除了歌舞劇、音樂片之外,還擅演正劇片,例如《明星》。安德魯絲不是單*麗容風韻吸引觀眾的,她作為個性演員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以明朗樂觀的色調刻畫角色,力求傳達童心美與天真爛漫氣息,動作奔放、富于舞蹈美,歌喉優美且抒情味濃。這位紅星感到終身遺憾的是,她聲譽滿載的《窈窕淑女》搬上銀幕時,自己卻得不到主演,而讓奧黛麗•赫本逐鹿了。當時影劇界許多人都同情她,為她說話。安德魯絲創作態度嚴肅,她認為“把電影看作自己芳名百世的途徑,這是相當狹隘的看法。”所以當拍滿十部時,一度退出影壇,專心致志于兒童教育事業,她曾以“襲莉•愛德華”的筆名寫了幾本童話讀物,也曾很關心越南孤兒與柬埔寨難民情況。最近又重返影壇,風韻不減當年。 

  (選自《外國電影叢刊》,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版)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6

  【學習目標】

  1、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2、培養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體會作品在反復比照與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唱這首快樂活潑充滿諧趣的歌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獲得了1965年(第38屆)的奧斯卡影片獎、導演獎、音響獎、改編音樂獎和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 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摹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沖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現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 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 課文中存在著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于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 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風格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 語言節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 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 同一人物前后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

  在頻發的對比沖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 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 介紹故事梗概,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7

  達標訓練1、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的劇作者是      國劇作家      (姓名)。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漣漪(  )    巍峨崢(   )嶸(   )  鱗次櫛(   )比    佇(    )立  頂禮mó(   )拜        通xiāo(   )達旦3、修道院院長把瑪利亞比作“膠結的月光”“天上的彩虹” ,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4、在你看來,瑪利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能力提高閱讀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院長問一位戴眼鏡的修女:“你說,卡塔林麼麼,你覺得瑪利亞怎么樣?”   卡塔林:“這姑娘才好呢……可有時候……”    院長又問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麼麼?”阿格塔:“瑪利亞很招人喜歡,就是有時候……有點怪。”院長轉而又問:“索菲亞麼麼,你說呢?”索菲亞:“哦,我非常喜歡她,可她總是愛闖禍,你們說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問道。貝爾塔:“她說的一點都不錯。”修女們唱《瑪利亞》:貝爾塔(唱):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索菲亞(唱):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貝爾塔(唱):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卡塔林(唱):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準時。索菲亞(唱):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貝爾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卡塔林(唱):就是吃飯挺準時。貝爾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實就是如此。眾修女(合唱):瑪利亞不適合做修女。在邊上好久沒開口的瑪格麗塔忍不住了。瑪格麗塔(唱):我倒想替她說幾句。院長:“你說吧,瑪格麗塔麼麼。”瑪格麗塔(唱):瑪利亞總叫我笑哈哈。瑪格麗塔唱到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其他修女也一起放聲地笑了。1、“阿格塔:‘瑪利亞很招人喜歡,就是有時候……有點怪。’”結合本段內的內容說一說,瑪利亞“怪”在哪里?                                                                              2、概括說說,在眾人眼里,瑪利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3、從眾修女的議論中,可以看出她們認為瑪利亞是否適合做修女,為什么?                                                                               4、從描寫的角度看,節選文字是對瑪利亞的什么描寫?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開放探究閱讀下列課外劇本選段,完成習題。她比幸子幸運[幾天以后,醫院病房中。]孫倩  爸爸,聽了您說的這些,好象是神話,可這又是現實。……我只有配合大夫把病治好,才對得起每一個關心我的人![觀眾席中走出一個小女孩。]小女孩  小倩姐姐,我沒什么好東西,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盒磁帶,送給你,你疼的時候,聽聽音樂就不疼了。孫倩    謝謝你,小妹妹![觀眾席中,大夫扶著一盲人走來。]盲人   小倩同學,我是一個盲人,我用我的心繡了八個字,送給你。孫倩  “我們祖國,不沉的湖”。太好了!醫生   小倩,我們現在就去做手術,有信心嗎?孫倩   有!有這么多人關心我,我對手術充滿了信心。[大夫推車緩緩移動。]醫生   是啊,在人生突然遭遇不幸的上時候,我們國家就是一個不沉的湖、溫暖的湖,眾人有力的雙手,捧扶著你,讓你永不沉沒,一直游向幸福的彼岸!主持人  朋友們,孫倩勝利了!在全社會的熱情支持下,在人與人溫暖的懷抱里,她的手術成功了。現在《人與人》劇組來到孫倩的家里。孫倩   叔叔阿姨們,大哥哥大姐姐們,這祖國的親人們!為了治好我的病,我給你們添麻煩了,我謝謝你們,終身感謝你們。是你們把愛給了我,是你們用愛挽救了我。主持人  你這位做父親的一定感慨很多。孫父    是啊,我真是有千言萬語不知從哪里說起,我是個普普通通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流出了眼淚),我的同事們,還有那么多素不相識的朋友伸出了友誼的手,捐出了錢,救了我女兒的命,謝謝給予我女兒熱情幫助的所有的人。孫倩    韋唯姐姐,我特別愛聽你唱的歌,過去老是在電視上看你演唱,沒想到你還能來到我的家里做客。韋唯    姐姐今天就為你和所以幫助過你的朋友們唱一首歌,高興嗎?孫倩   太好了,謝謝姐姐。[韋唯演唱《愛的奉獻》]從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看,本劇屬于(   )a話劇  b 歌劇 c 舞劇  d京劇2、“我對手術充滿了信心”的原因是:                                             3、請從節選的文字中找出全劇的點睛之筆。                                                                          4、劇本為什么不詳寫手術過程?                                                                 5、下面對“我們祖國,不沉的湖”的內涵理解正確的是(多項)(   )a我們的祖國就像一個不沉的湖。b我們的祖國就像一個湖,永遠不沉。c這是個富有哲理的比喻,揭示了“她比幸子幸運”的奧秘所在。d醫生的話闡釋了“我們祖國,不沉的湖”這個富有哲理的比喻的內涵   達標訓練1、美  勒曼2、 yī  zhēng  róng  zhì  zhù  膜   宵3、恰當。修道院院長把瑪利亞比作“膠結的月光”“天上的彩虹”,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麼麼對瑪利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4、略能力提高1、用節選中修女們的話說,瑪利亞“怪” 在: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她上教堂不準時,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飯挺準時。2、在眾人眼里,瑪利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3、不適合。因為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是極不協調的。4、側面描寫。這樣寫不僅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表現出來。活潑風趣的議論,又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開放探究1、a   2、有眾多人關心“我”3、我們祖國,不沉的湖4、因為本劇中心在揭示我們祖國助人為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新型人際關系,而手術過程與這一主題無直接關系。5 c d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

  (二)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三)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特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注意檢查下面的字詞的讀音和理解

  崢嶸山麓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漣漪:細小的波紋。

  佇立:長時間的站著。

  嬤嬤

  頂禮膜拜:這里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彌撒

  通宵達旦

  (二)導入: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一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

  這個故事曾被拍攝成德國影片《菩提樹》,后來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拍成電影《音樂之聲》。

  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兩年內放映收入劇增至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超過《飄》。許多觀眾,多半是婦女,連看十數次,到1971年《音樂之聲》仍然膾炙人口,在美國歷年來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學生朗讀《音樂之聲》

  提問:你喜歡瑪麗亞嗎?練習課文中的語句,談談你對她的看法。

  學生用下列句式發言:

  我喜歡(不喜歡)瑪麗亞,因為從這段

  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她: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喻為“天上的云彩”“皎潔的月光”你認為這個比喻句恰當嗎?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一兩個比喻來形容一下瑪麗亞嗎?

  (四)《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奧斯卡五項獎勵,表明這部電影很美,上面我們分析了瑪麗亞的形象美,除此而外,還美在什么地方?

  明白:環境美和音樂美

  體會環境美:

  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環境的語句。

  請同學們發揮想像,描繪畫面。

  體會音樂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內容,從抒情、押韻等角度體會音樂美。

  (五)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效果探討。

  側面描寫在文章中,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拓展延伸:

  你周圍有沒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注意觀察,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3、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4、體會課文的畫面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課前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音樂之聲》視頻、音頻

  2、(學生)自學課文字詞 反復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鈴兒響叮當》。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并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于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影片獎。

  (三)、了解劇情

  思考:課文可分為幾個場景?每個場景寫什么?

  明確:全文共有兩個場景:

  第一場景:(開頭至“急速地跑下山來”)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

  第二場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結尾)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四)、劇情表演

  第一個場景表演:

  由一個女學生表演主角“瑪麗亞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的情景。(歌詞可以讀)(播放背景音樂《音樂之聲》主題曲)

  第二個場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學分別表演瑪麗亞、修道院院長、貝爾塔、瑪格麗塔、貝爾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亞在修道院內的情形。(歌詞可以讀)(放背景音樂《鈴兒響叮當》《哆來咪》)

  學生點評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們認識一個活潑自由、熱愛生活、音樂、心地善良美好、有豐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長及眾嬤嬤眼中的瑪麗亞是什么樣的姑娘呢?

  (明確: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是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六)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1、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2.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3、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恰當。院長唱詞的意思是說拿瑪利亞毫無辦法,這正如人們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做這兩件事物,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和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4、《音樂之聲》的成功之處: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

  畫面美-----景物秀麗明快

  形象美——活潑快樂天使瑪麗亞

  音樂美——音樂悠揚動聽

  (七)音樂欣賞:

  《鈴兒響叮當》、《 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哆來咪》

  (八)小結:

  結束語:享有“音樂之鄉”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傳唱!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 篇10

  教學設計思路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課堂教學可采用朗讀品味賞析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品評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崢嶸、嬤嬤”等詞的讀音,理解“鱗次櫛比、頂禮膜拜”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認識影視劇本的特點,掌握《音樂之聲》的劇情。

  能力目標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美。

  2.能結合影視劇本的特點,賞析其畫面美,培養學生閱讀影視劇本的興趣。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教學重點

  揣摩文中的兩個場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瑪麗亞,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底色。

  教學方法

  1.朗讀品味賞析法

  2.討論法

  3.點評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研習課文,整體感知;欣賞品味,鑒賞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說話訓練,體現鑒賞的個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戲劇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影視劇等。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大型的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多媒體出示課文標題)

  二、資料助讀

  影視劇本的特點

  電影文學劇本

  專供拍攝影片而創作的劇本,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稱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劇本跟小說、戲劇一樣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節,其容量也像戲劇一樣受到時間的限制(攝制完成的電影一般放映兩小時左右)。但電影文學劇本又不同于小說和戲劇。戲劇中人物對白繁多,側重于聽覺表現;“電影語言”則是連續不斷的銀幕畫面,側重于視覺表現,不以人物對話為主。在電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畫,場景背景的交代.情節的發展,一切都須化為畫面和動作,很少以敘述人的“畫外音”(或字幕)表述。

  電影文學劇本的結構也有別于小說和戲劇,是以“鏡頭”為單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節的發展以及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有節奏地、合乎邏輯地銜接成整體。

  實際拍攝用的腳本大多由導演根據原劇本按拍攝要求改寫,稱為“分鏡頭劇本”。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并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三、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本文。應實現以下目標:

  1.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樂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四、整體感知,了解劇情

  1.多媒體播放《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片斷,學生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2.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明確: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游玩,后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于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征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提問,本文寫了哪些畫面?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五、欣賞品味,引讀提高

  1.師生共同賞析作品的畫面美

  (1)仔細品讀第一個場景描寫,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感受其詩情畫意。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巍峨崢蠑的阿爾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樹林中不時傳來云雀的歌聲,婉轉悠揚。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點點殘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溫潤的白玉般,攝人心魄。山風呼嘯,松濤陣陣,和著樂聲,回響在曠野上。

  山腳下,群峰相擁,綠水環繞,薩爾茨堡坐落其中。極目遠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莊嚴肅穆的修道院在綠樹濃陰中靜靜矗立,山坡上綠草葳蕤,樹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間仙境也。

  (2)學生評點并體會其作用。

  示例:這一段環境描寫,由遠及近,層次清晰,動靜結合,色彩和諧。作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人物相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師生共同品讀描寫瑪麗亞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學生品味瑪麗亞的唱詞和動作描寫的語句。

  明確: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自由活潑的天性。

  瑪麗亞遠眺群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拍額頭、拔腿跑、撿外衣、驚呼等動作描寫,從外在形象上層現了她純真快樂、無拘無束的性格。

  (2)課文第二個場景是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說瑪麗亞,請概括眾人的意見,說說眾人眼中的瑪麗亞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自由發言。

  課文科代表作總結: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3)課文臨近結尾處寫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請仔細閱讀課文,嘗試表演,體會其性格特征。

  選五個同學表演,一人演瑪麗亞,其余四人演修女。

  選兩位同學以導演的身份點評。

  明確:瑪麗亞闖進來時的一連中動作要匆忙,慌張、快捷:在眾修女嚴肅而毫無聲息的注視下,瑪麗亞的表情應由羞愧轉為無奈。

  這一段文字是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4)劇本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學生自由發言,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生1: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如語言描寫、行動描寫、神態描寫、環境描寫等。

  生2:立體刻畫,使人物形象豐滿生動。文中有正面描寫,如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側面描寫,如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對話和對唱。二者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這個人物形象。特別是側面描寫,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頗見藝術功力。

  教師提問:劇中為什么沒有對瑪麗亞的心理描寫?

  學生明確:心理描寫難以轉化為視覺形象,觀眾看不到。

  教師引申: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象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神態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5)教師總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育描寫和動作,神態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體味音樂美

  師生再次欣賞《音樂之聲》音像資料瑪麗亞歌唱片斷。

  教師提問:課文是如何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學生明確:劇本中,瑪麗亞的內心獨自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這一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教師適當補充:音樂故事片是似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杰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六、說話訓練

  教師創設討論氛圍,《音樂之聲》曾獲得五項奧斯卡獎,一度風靡美國,你認為人們喜歡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

  生1: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據說許多觀眾連看十余次都不滿足,這其中多半是婦女。

  生2: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音樂不朽的魅力。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語言。人們也許彼此言語不遇,但音樂在哪里響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無怪乎,全世界都為瑪麗亞所傾倆倒。

  生3:劇中眾修女活潑風糙的議論,突出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這也是(音樂之聲)成功的一個因素。

  ……

  七、課堂小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闊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里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感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八、布置作業

  1.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提示:結合語境,這兩個比喻句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2.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用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板書設計

  音樂之聲

  畫面美——

  形象美——

  音樂美——

《音樂之聲》(內含A、B兩個設計方案)(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迷人的夏天》學習設計方案(通用13篇)

    學校:西山小學 姓名:江彩云課題名稱 迷人的夏天 科目 語文 年級 二年級 教學時間 一課時(40分鐘) 學習者分析 1、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獨立識字和閱讀能力,能獨立閱讀理解內容淺顯的文章,能...

  • 《回聲》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2.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3.感受語言的美,體會文中展示的奧秘,展開想象,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ai ei ui》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7篇)

    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九課《ai ei ui》,是義務教材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拼音部分第9課,是復韻母教學的起始課。...

  • 古詩的幼兒教案設計方案(精選2篇)

    活動目標: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2、激發幼兒對古詩吟誦的興趣,讓他們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活動準備:掛圖、VCD教材。活動過程:(一)出示圖片,引導觀察、講述。...

  • 《ao ou iu》教學設計方案(通用17篇)

    一、學習內容: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10課第一課時。二、學習目標:1.認知目標:認識3個復韻母aoouiu和它們的四聲,了解復韻母的組合特點。...

  • 《剪羊毛》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5篇)

    課型:唱歌綜合課課時:一課時一、 教材分析: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頗廣的民歌,它以生動詼諧的筆調,描繪了澳大利亞人民在羊毛豐收季節的勞動場景。...

  • 《在家里》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7篇)

    第一課時一 教學目標分析:1,認識課文中的生字及由生字帶出的新偏旁,學會寫4個生字;在閱讀中拓展,鞏固識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驗閱讀的情趣.3,能在鍵盤上使用正確的指法練習打寫,產生打寫的興趣.二 學習者特征分析:1,學生能初步學習...

  • 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4篇)

    【學習目標】1、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能認識生字“宋、濤、陳、丹、趙、藝、顯”,會正確書寫“藝、濤”。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在讀、議、畫中理解課文,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 Lesson 98 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2篇)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Long ago, the first travellers went to Ireland from ________, and later from the south and west of _________....

  • Lesson 74 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5篇)

    Lesson 82 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Teaching Aims1. Study this lesson and know the way how learn foreign languages Karl Marx.2. The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on....

  • Lesson 75 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4篇)

    Lesson 96 教學設計方案Teaching objectives:Grasp 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 and some useful expressions.Language focus:street seller, in class, walk along, do morning exercises, be fed up with, borrow. . ....

  • Lesson 78 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7篇)

    Lesson 95 教學設計方案Teaching Aims1.Study the advice collected from Qi Min Yao Shu and learn more about farming.2.Learn the grammar item: Indirect speech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 in1....

  • Lesson 79 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2篇)

    Lesson 58 教學設計方案 Teaching Aims:1.Learn knowledge of healthy foods.2.Learn some new words: diet contain, fat, fibre, energy, calorie, be rich in, put on weight, crisp, chocolate, soft drink, grape, quiz,Teaching...

  • Lesson 82 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2篇)

    Lesson 86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Teaching Aims(1) Study this lesson to know more about Britain.(2)The students are trained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3) Learn about the language points concerned with the lesson....

  • Lesson 83教學設計方案(通用13篇)

    Teaching Objectives:Grasp the story and some words and useful expressions.1. It's nice of you. 2. You'd better not talk. 3. As quickly as she could. Miss Zhao got a medicine box.Be able to read the traffic signs....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东丽区| 赣州市| 潼关县| 五莲县| 隆林| 商河县| 沧州市| 修水县| 红原县| 乌苏市| 宁波市| 敦煌市| 交口县| 静安区| 余江县| 彭泽县| 浮山县| 河曲县| 南部县| 尼木县| 馆陶县| 嵊州市| 镇赉县| 沙洋县| 文登市| 正定县| 宁河县| 文昌市| 巨野县| 舒城县| 沭阳县| 肥乡县| 云梦县| 巨鹿县| 扶绥县| 莒南县| 新郑市| 河池市| 博爱县|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