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談詩》教案方案
教學目標1.了解新詩的特點,理解詩歌中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一個深夜的記憶》,能理解詩文蘊含的內涵及意境,說出作者抒發的感情.。
2.理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的內容,學習作者評論的方法。
3.談談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獨特感受和見解,學會欣賞新詩。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歌評論,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讀《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如何在詩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理解這首詩的意境,這是教學本文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嘗試通過朗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用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的意境。
引導學生學會在賞析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品味詩歌中體現的詩意,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教案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階段研讀魯藜的《寧靜而深沉的意境》,第二階段對評論進行討論,循序漸進,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詩歌講析
1.簡介作者
魯藜(1914-1999)原名徐圖地,筆名流痕、怒隸、魯加、許懷榕等。他的詩富于哲理,詩風純真清麗,是我國“七月詩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謂“胡風案”而蒙難二十多年,平反后,歷任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從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醒來的時候》、《兒時的歌》《鵝毛集》《魯藜詩選》等。
2.解題: 這是一首現代詩,詩歌詩人通過對月光產生的錯覺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對黎明的渴望,對光明的殷切期待(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
3.學生反復朗誦原詩,把自己對詩的理解在書上標注一下。
4.分析詩歌結構 : 第一節:盼望長夜結束新課 標 第一網
第二節:渴望黎明到來
第三節:回到現實中來
5.賞析第一節
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敘述,“月光流進門檻”,一個“流”字,富有動感,使得一幅靜止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第二句“我以為是陽光”是一種錯覺,這里的陽光一語雙關,既指現實中的陽光,又表示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第三句“開門還是黑夜”,是對錯覺的糾正,但又頗含深意。因為詩人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他此時雖在延安,但是整個中國還在黑暗之中,因此這一句也是詩人真實的感受。 這一節的十八個字里,詩人卻蘊藏著多么豐富的內涵。這就是語言精練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6.賞析第二節
在第二節詩中的“仿佛”一詞,它不是一種明確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像是”的感覺,但是用在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風吹動月亮的弓弦,于是他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是詩人的想象。如果是寫實,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現出來了。可見準確的使用詞語對增強使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
7.賞析第三節
詩的最后一節中,“河岸被山影壓著,”有“星”流過曠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練與準確的高度結合。
這首詩的寄寓也是非常豐富而深刻,詩歌通過精練準確的語言,營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難以言述的思想內涵。
8.體味詩“寧靜而深沉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