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蘇軾,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把握詞中抒發作者的豁達胸襟。
2、體會詞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及詞中所抒發的曠達胸襟。
【教學難點】:領會詞中抒情特點及從生活小事去領悟人生哲理及隱喻手法運用。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
①標題《定風波》蘇軾
②蘇軾生平簡歷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學家,書畫家。
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榜進士。嘉祐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間因與王安石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罪,即“烏臺詩案”下獄,被釋后,謫貶黃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后被派穎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革新。紹圣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蘇軾這次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繼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蘇軾坎坷的一生有這樣兩句詩形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文學成就:
蘇軾是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有獨到的成就。
在文學創作方面:他傾注了畢業精力,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進一步“了然于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
在寫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
在北宋詞壇上,他一改詞壇婉約之風,把游仙、詠史、宴賞、登臨、悼亡、哲理探討等寫進詩詞里。擴大詞境,對詞起到開疆拓土的作用。
對散文也有很大貢獻,他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有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如《進策》、《思治論》等,尤其是敘事記游的散文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是廣為傳誦的名作,如《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是他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
除詩詞文賦而外,他對書畫也很擅長,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他善長畫竹石,自成風格。
總之,蘇軾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
不過,蘇軾的人生經歷了許多波折,但并沒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如《定風波》
二、教師范讀這首詞
提醒:1、讀出節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學生朗讀(讀準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嘯(xiào) 一蓑(su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