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教學設計
教學依據:本文節選自劉紹棠的小說《蒲柳人家》,雖然只是節選,但篇幅仍然很長,僅僅只是從頭到尾閱讀一遍就需要很長時間,在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開花,所以更適合選點進行突破,突出一兩個適合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進行語文學習實踐的重點進行教學,其他內容就大膽放棄。
這篇課文的學習突破點,經過考慮,我選擇了感受人物形象。新課標提出的課程目標總目標第一條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新課標同時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是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的。”而由感受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出發,了解、吸收屬于民族文化的積淀,有助于讓學生接受民族優秀精神和文化傳統的熏陶,引發學生思考──以怎樣的方式生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施加良好的影響,進而幫助他們樹立熱愛民族文化、熱愛祖國的健康高尚的情操,實現新課標中提出的課程目標。
小說是學生非常喜愛的學習內容,學生非常愿意閱讀小說,而就學生的閱讀經驗而言,這篇小說和他們以前所讀的大部分小說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小說所傳達出的屬于特定時期的民族文化氣息和氛圍,而這種氣息和氛圍,對于從小就生活在現代化都市中的現代中學生們而言,無疑是隔了一條大大的鴻溝。另一方面,就學生的生活經驗而言,也許部分學生有農村生活的經歷,但他們現在的農村生活經歷與課文中所描述的農村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況且不同地方的農村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課文中描述的何滿子的光葫蘆頭木梳背兒、一丈青大娘專門為他準備的大紅肚兜和長命鎖、洗三和百家衣,還有“嬌哥兒”、“心尖子”、“肺葉子”、“老生兒”,這些鄉土風俗和語言在深深吸引著他們的同時,也極容易讓他們只感覺到可笑,極容易只停留在課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課文傳達出來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這種時間造成的文化的鴻溝正是學生學習課文的最大障礙。
考慮到這一因素,教師在選點突破時,先要照顧到學生的生活和閱讀經驗,并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熟悉的點入手進行突破。從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身上,學生就能找到熟悉的生活經驗。在小說中,何滿子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長大,而現在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也是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爺爺非常重視何滿子的學業,不惜以“一個字一個銅板”的代價為孫子請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每天三頓凈米凈面外加一壺酒”供著,而且當何滿子不聽老秀才的話而挨打時,“非但不怪罪老秀才學規森嚴,而且還從旁給老秀才吶喊助威”,這和今天的父母對孩子學業的重視和嚴格如出一轍。無論是何滿子的爺爺還是奶奶,在當地都是響當當的人物,“能鎮八方”,可是到了何滿子身上,經常也拿他沒轍,尤其是何滿子的奶奶,而在現在許多孩子的家庭中,爺爺奶奶也是孫兒孫女的“保護傘”,有的孩子與爺爺奶奶之間的感情甚至超過了父母,這種祖孫之間的親情,很容易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此外,初三的學生才十四五歲,他們思維方式是感性思維多于理性思維,對于容易引起他們的感情共鳴的小說人物自然會投入更多的目光。所以選擇小說中的人物作為突破點,能讓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的情境,進而體會當時的生活習慣、風俗人情,避免了只停留在課文的文字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