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與智慧》教學設(shè)計
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頭牛,但見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連聲夸獎他的好技術(shù)。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已經(jīng)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結(jié)構(gòu)。開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頭一頭全牛;現(xiàn)在,我看到的卻沒有一頭全牛了。哪里是關(guān)節(jié)?哪里有經(jīng)絡(luò)?從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數(shù)。因此,我這把刀雖然已經(jīng)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幾千頭牛。但是還同新刀一樣鋒利。
感受:有智慧不見得有學問。遠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憑借自己的智慧發(fā)明了生產(chǎn)工具、火的應用等。還有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趙州橋等宏偉建筑。甚至在日常生產(chǎn)中無處不閃現(xiàn)著勞動的智慧。
周恩來總理智答記者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chǎn)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產(chǎn)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后,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zhàn)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學問和智慧
教學目標
1.能說出全文的結(jié)構(gòu)思路,歸納中心論點。
2.能分析各種論證方法的作用。
3.能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為文中的觀點補充事實論據(jù)或道理論據(jù)。
教材分析:
文章針對不辨“學問”和“智慧”差別的認識誤區(qū),對二者作了準確的闡釋,并闡述了“學問”與“智慧”的辨證關(guān)系:學問不能離開智慧,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作者強調(diào)這樣一種學習理念:需要學問,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識,更需要能力。全文思路清晰,辨證分析,說理透徹。文章緊扣中心論題展開說理,論據(jù)均來自于學習的生活實際,例證有典范性,無可辯駁。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方法,手法多變。本文說理形象,語言充滿智慧。或以常見的事物比喻比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或以高度概括的語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或兩者兼而有之,既形象生動,又高度概括。
本課的終點目標是要讓學生弄清楚學問和智慧之間是怎樣的關(guān)系,學習本文對學生有何積極意義。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讓學生明確兩者的含義,嘗試找出兩者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句。因此應該讓學生細讀課文,劃出能闡明“學問”“智慧”概念的語句,圈點關(guān)鍵詞語,分析比喻的作用;還必須劃出自然段的中心句,分析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句來闡述道理的。
教學設(shè)想:將教材分析打印給學生,學生自學,教師引導。
教學課時: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喜歡!)課前,我讓大家搜集“紙上談兵”、“庖丁解牛”、“周總理智答記者”幾個故事,下面我想請幾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給我們講故事,其他同學注意聽。(學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