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與智慧》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了解作者觀點,把握學問與智慧的關系,學會在學習中以智慧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
學問。
2、反復誦讀,學習文章嚴謹的論述結構和多重的論證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豐富多彩的語言,學會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1、明確學問和智慧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2、了解課文采用的多種論證方法,體會其作用。
分析:1、本文的中心意思:文章分析了學問與智慧的區別與聯系(把“學問”比作“滋養人生的原料”;“鐵”——突出“學問”的基礎性,主體性;把“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爐;”煉鋼的電火“——突出”智慧“的外顯性,應變性。“學問是寸積銖累而來的”——突出形成“學問”的方式是積累;“智慧是從人生深處發出來的”——突出“智慧”來自人的靈感,是人的思想的發現與創造。),指出學問固然離不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學問與智慧相輔為用,缺一不可。進而提出中心論點: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2、第1節:用比喻揭示兩者的區別:學問是知識的聚集,智慧是能力。
第2節:有學問不代表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
第3節:a、有學問而無智慧可能導致的結果。(反面論證)
b、以科學研究的實例正面闡述:孟德爾發現遺傳定律、達爾文發現進化論、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
第4節:對比論證說明讀書著書都要講智慧。
第5節采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1)將無學問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盡管外表五光十色,但是瞬起瞬滅。(2)把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燈”,有很強的穿透力;(3)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為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為清澈,最為寶貴。”這些比喻,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貼切,因為它揭示了智慧與學問之間本質的聯系。
第6節指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同時也是文章的結論。這一段以建筑為喻,論述生動形象。結尾歸納全文,申明“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這就在充分論述的基礎上展示了正確的觀點。
教學難點:
1、 品味作者智慧典雅、豐富多彩的語言,學會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分析: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謂妙語如珠;
整齊的句式讓人瑯瑯上口 ;運用反問,加強自己的語氣 ;
旁征博引(引經據典,詞匯豐富,用詞準確到位,還巧創新詞,用幽默進行調侃 )
教學設想:
1、過程方法:自主閱讀、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2、課前準備:
(1)搜集“紙上談兵”、“ 庖丁解牛”“ 周總理智答記者”幾個故事準備課上講述。
(2)搜集有關智慧與學問及其關系的名言警句。
(3)閱讀課文,依據議論文的知識,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搜集“紙上談兵”、“ 庖丁解牛”“ 周總理智答記者”幾個故事,上課伊始,就請各組同學搶著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講故事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學注意聽,之后評價。以此引出新課。新 課標 第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