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歷史等知識。
2、品味理解文中的關鍵語句,從幾個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從“地下森林”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培養不怕困苦、積極進取的情感態度,堅強樂觀、充滿希望地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失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森林”)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組森林的圖片,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語概括畫面的內容(幻燈出示圖片),(生積極發言)。
看來,雖然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平原丘陵地帶,但是大家對“森林”都不陌生啊!(在板書的“森林”前加上“地下”)那么,你聽說過“地下森林”嗎?
今天,我們就隨著當代作家張抗抗一起走進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面對大自然創作的地下森林奇跡,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像,用優美的生動的語言,描寫了地下森林形顧成的歷史,滿懷激地歌頌了地下森林的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表達了對孕育地下森林的峽谷的無限景仰之情。
三、跳讀文章,品味欣賞
請同學們運用跳讀一方式再次快速閱讀課文,先用波浪線把你以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標示出來,然后按照“我發現<u></u>句子或段落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u></u>”的句式組織語言,準備發言。(學生準備發言,老師簡作點評,以表揚為主。)
四、合作探究,質疑問難
剛才同學們的精彩發言,展示了自己的風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請四人一組,將你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然后請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問題預設:
1、全文九個問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文中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五、領會主題(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一”)
通過品味探究,同學們已經總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同學們能否從幾個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釋,再說說作者由地下森林升華出一個怎樣的主題。
明確:
地下森林的“品格”:
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終究能戰勝一切困難,任何時候都不悲傷或消沉;
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主題:不怕命運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終究能獲得轉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等。
六、“我的收獲”
你從“地下森林”身上想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
【資料鏈接】在人性中沉穩與升華
──張抗抗的啟示
人性的開端其實與哲學的開端是一致的,都包含一種或善或惡,或崇高或卑微的意識,它就像人的脊背,承載著謙恭、忠誠、高潔、無畏、寧靜和平和等諸多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性毀滅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脊背坍塌的過程,這也是人走向獸性的開始,所以作為人,除去自身的肌肉、骨骼、血液以及各種痛感,人性的浮沉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位置,一種高貴、自尊、溫和、具有愛意等人性的丟失,無論如何也是對人而言的一種災難。于是作為一個藝術家或作家,首先就是從人出發,從人性出發,在對藝術或作品的凝望中,去打磨自己和別人的心境,使之沉穩與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