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教學設計
人 生·教學設計 教學依據 《人生》,是勃蘭兌斯的一篇散文。勃蘭兌斯(1842~1927),丹麥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出生于猶太血統的商人家庭。大學畢業后,到歐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國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講授《十九世紀文學主流》。1890年出版此書,轟動了丹麥思想界。重要著作還有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和《俄國印象記》等。 這篇散文以“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為喻,從不同的角度、視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況,表達了作者對人的生命本質、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珍愛,以及讓一生過得更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高塔”等四種情景純屬虛擬,是為說理而設置的,也就是說課文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夾敘夾議,而不是空發議論,寫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給人以啟迪鼓舞。 如果把人一生成長、奮斗的進程比做攀登一座高塔,而通往這座塔頂的一級級臺階,就是人生的階梯。一個人從母體中誕生之日起,便開始了攀登,識字讀書、學習某種技能、從事某種職業,也是在攀登這座高塔的階梯。在攀登頭幾級階梯時,他不需要多少智慧,并且有父母的扶助,因此他攀登起來比較輕松,而且大部分時光是快樂的。以后的攀登,就要*智能與體力了,并且越往上,攀登的難度越大。當他達到一定的高度時,便會失去父母的扶助,甚至失去一切幫助,只能完全*自己的力量,而每攀登一級階梯,都是對他的體力、智能、意志的考驗。每登上一級階梯,攀登者的眼界就會更廣闊。 然而,世人在攀登人生的階梯時,步調和速度并不一致。 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幾級階梯之后,便變得步履維艱。有的人在登上某一級階梯之后,盡管仍有余力攀登,卻過早地止步不前。有些人則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們以過人的智慧與精力忍受寂寞,排除每一個前進中的障礙,達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 總之,作者在這篇散文中,描寫了人類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以及幾種人在各自不同的領域中奮斗、勞作的情景,根據這一思路,我們不妨把作者的“人生”理解為“奮斗”和“勞作”。按說還可以描寫更多的人的生活勞動的場面和情景,但作者只是舉例性地作了簡單的概述,突出這幾種人的一些特點和優秀品質。這屬于以小見大的寫法,也就是通過個別展現一般。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a.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能力。b.培養學生概括提煉、分析歸納的能力。c.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見解;延伸拓展,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與老師和同學合作交流的能力。d.學習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句,并運用形象的比喻抒寫生命和人生。 ②過程與方法:a.反復閱讀課文,在朗讀中感知作者對人的生命本質、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b.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鼓勵學生發表獨到的見解,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問題,在思辨的過程中展開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c.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在本文中只寫了一幅人生的總體畫面和三種積極進取的人的活動景象,其實還可以用更多的畫面場景和更多的人的形象來概括較為豐富的人生,因而可以鼓勵學生續寫第四、五種甚至更多的人或更多的場面,這既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文標題是“人生”,全篇都在探討人生問題,學生學習本文是以閱讀和研討的形式體驗揣摩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