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三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于諸葛亮。《隆中對》即是以歷史的方式客觀記錄劉玄德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出山相助這段歷史佳話。做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既繼承了前人對歷史的客觀、忠實的記錄的特點,又表現了紀傳文學以簡筆勾畫人物性格的寫作風格。課文節選的《隆中對》片斷更是集中表現了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遠見。學習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諸葛亮作為“智慧之化身”的聰明才智,也可以體會到劉備做為一代梟雄的非同尋常的氣質,更可以借此感受整個的三國文化,把智、誠做為我們后人終身追求的典范。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應該學什么?他們與七、八年級學生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識容量的拓寬,二是學習深度的增加。對于九年級的語文課堂,僅僅圍繞一篇課文并進行簡單拓展是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時,九年級學生應該更多地接觸中外文化,對不同文化的接觸和理解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教學目標
1、 理解文章內容,把握諸葛亮隆中對策對天下形勢的準確分析和決策的科學預見性,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2、認識、了解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經歷及主要功績,培養愛國主義情操,了解三國文化。
(四)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隆中對所體現出來的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學法指導
1、將課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利用網絡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形成對三國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將語文學習與歷史學習結合起來。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學習本課將文史結合起來勢在必行。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再到西晉統一天下的這段歷史應在課文當中有所體現。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
請學生猜一個謎語:有一詩如下: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圣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這首詩寫的是誰?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二、整體感知。
全班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三、“隆中對”賞析。
1、了解東漢末年的社會形勢。(借助地圖)
首先讓我們一起回到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朝廷中政治腐敗,民間爆發黃巾起義。許多豪強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占據地盤,互相混戰,形成割據局面。較為強大的有袁紹、劉表、孫氏、呂布、張魯、劉璋、曹操等,而漢室皇族后裔的劉備也有匡漢室之志。
2、2、劉備是在什么樣的情形之下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呢?
請學生根據所占有的資料回答。教師補充。
要點:劉備*鎮壓黃巾起義,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屯兵于新野縣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概而言之:無兵、無將、士,無地盤。
3、3、諸葛亮是如何讓劉備折服的呢?(重點突破)
先請學生討論三分鐘,然后再回答小組意見。
a.a、對天下形勢的準確分析。
a、a、如何對曹操?理由?“此誠不可與爭鋒。”三點優勢:軍事優勢——“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政治優勢——“挾天子而令諸侯”;人才優勢——“抑亦人謀也”。(可舉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見許攸。教師或學生舉例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