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做》綜合能力訓練
綜合能力訓練一、閱讀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問題
“苦學”與“樂學”
“樂”與“學”,自古以來,就似乎不可兼得,大凡有成就者,其成功的另一面,便是超乎常人的茹苦含辛。于是,也就有了“梅花香自苦寒來”、“學海無涯苦作舟”等千古遺訓。能否吃苦,便也成了成才的標志。
教師,盼生成才;家長,望子成龍。學生為成才成龍,便在教師、家長安排好的程序上機械地轉動,從課文到參考書,從作業到練習題。星期日成了“星期七”,節假日變為“補課日”。不少學生,剛脫身于學校的重負,又被強納于家庭教師的膝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沒有了自己支配的時間。
當然,不付出一定的勞動,吃不了一定的“苦”,是難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凡事都應有“度”,超過這個“度”就會適得其反。學生的學習“負擔”是一個相對量,沒有一定的“負擔”,學生便不會取得學習上的進步。“負擔”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就會事與愿違。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以愉悅的心境學習,其效率遠在那些被動、被迫的學習之上。對待青少年學生,如果一味地倡導其苦學,而壓制他們活潑的天性,勢必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在輟學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堪忍受學習的重負而離開學校的。
因此,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中,教師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鉆研教材、提高教學效率上。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由“苦學”變為“樂學”,這才是提高教學質量之本。
1.給加粗字注音。
①茹苦含辛( ) ②機械( )
2.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①遺訓 ②事與愿違
3.補寫下面的對聯。
①梅花香自苦寒來,________ ②________,學海無涯苦作舟
4.古人云:“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言可以作為這篇文章的一個論據,插入何處合適?為什么?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所用的表達方式是________,其特點為________,其大意可以概括為(八字以內)________________;第一段中有一個病句,修改為________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文中語)________
7.寫一篇短論。以《談學習的苦與樂》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簡短論文。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
1.①r* ②xi8 2.①先人留下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話 ②事情的發展與主觀愿望相反 3.①寶劍鋒從磨礪出 ②書山有路勤為徑 4.第三節的“對待青少年學生”之前;插在此處,起過渡作用,既順了上句,又與下句形成對比。 5.記敘 概括性 學生學習負擔太重 能否吃苦,便也成了能否成才的標志 6.文章最后一句話 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