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枝柯:樹枝。
妖艷:艷麗而不莊重。
酣h n然:酣暢的樣子。
湛zh n藍:深藍(多用來形容天空、湖海等)。
沁q n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鮮空氣或喝了清涼飲料后感到的舒適。多用來形容美好的詩文、樂曲等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
韶sh o華:比喻美好的青年時代。
稟賦:先天具有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
荒誕d n:極不真實、極不通情理。
似水流年:形容光陰過得很快。
璀cu 璨c n:形容珠寶玉石等光彩奪目。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伊瓦什凱維奇(1894~1980),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于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游歷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游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任波蘭議會議員、保衛和平者委員會主席和作協主席。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短篇小說集以《新的愛情及其他短篇小說》(1946)、《老磚瓦廠》(1946)、《意大利短篇小說》(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說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說》(1960)、《關于狗、貓和魔鬼》(1968)等寫得較為成功。中篇小說《圣女約安娜》(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波蘭的生活。此外還著有關于肖邦和巴赫的評傳等。他的作品語言樸質、流暢,情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致入微。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3.背景鏈接
這篇散文選自《世界散文隨筆精品文庫》,這是作者于九月,在田野散步,由一顆晚熟的草莓發出對季節更替、生命演變的聯想,從而抒發了自己的感情。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這篇散文由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對季節更替、生命演變的聯想,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寫了對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懷。文章情理相生,耐人尋味。
二、文章脈絡
線索:文章以草莓為線索關聯全文。
全文共6段,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3),寫作者因季節更替而觸發情思。
第1段:描寫了九月田野里的天氣、樹木、天空、農村等景色,與下文第3段的描寫形成對比。
第2段:一顆晚熟草莓的發現把作者的思緒引向了六月,引出了下文。這一段是作者感情發生變化的關鍵,同時也引出了下文,起過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