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季》參考資料
四季猶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張潔的《我的四季》將生命的勞作、艱辛、期待、收獲濃縮在“四季”里,實際上就是把人生的閱歷濃縮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讓讀者與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樂。
張潔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散文創作致力于“愛”與“美”的探索和表現。張潔把這一時期的散文創作命名為“大雁系列”,這一組“大雁系列”散文以一種輕松、自然、冷靜的筆法出現在當時浸泡著淚水、呻吟著苦楚的文學之中顯得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張潔的這組散文描寫的重點轉向了純粹的人生層面,從而給被僵硬的政治話語束縛太久的當代散文園地吹來了一股清新、自然的風,有力地推動了20世紀末散文創作中出現的狀寫人生的浪潮;二是張潔的這組散文充溢著一股強烈的苦難意識。張潔可以說是當代散文領域少有的一位直面苦難、咀嚼苦難并以苦難的本體形式感染著讀者的作家。沿著第二條寫作理念,張潔作了進一步的創作探索,隨后出現的代表作品便是《我的四季》。以《我的四季》為代表,張潔這一時期的散文所表現的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艱難跋涉,是處于生活困境中左沖右突的沉重感。它和隨后出現的《過不去的夏天》一道,代表著張潔的散文創作主題已從情感和道德的范疇擴展到復雜豐富的社會生活領域。
人生,有播種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獲的秋,也有在回顧四季的冬。四季對每個人都是相同的,但每個人的四季卻又是迥異的,《我的四季》表達了生命的勞作、艱辛、期待與收獲。
全文可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點明生命猶如四季。
第二部分(第2至4段),寫生命的春天。在春天,作者用“細瘦的胳膊”,“汗流浹背,四肢顫抖”,咬緊牙關,拚卻全身力氣地在不毛之地上開墾、播種,像一個孕育著生命的母親,像期待著自己將要出世的嬰兒那樣,期待著種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作者用文字向我們表明,在生命耕種的季節,自己沒有權利逃避,在自己擁有生命的同時也肩負了責任。作者深知,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塊必得由自己來耕種的土地,你既然擁有了生命,那么你必須得為自己的生命地塊負責。這一部分,作者寫生命在“春天”的責任和希望。
第三部分(第5至8段),寫生命的夏季。這一部分可分兩個層次,第一層(5、6段)寫生命的夏季里,在挫折面前正確的選擇是重新開始。在夏日干旱的土地上,作者焦灼地盼望南來的風,吹來載著雨滴的云朵,但是期望落空了,風,“吹到另一片土地上”。她再歷盡艱辛找到了水源,但又因疏忽未帶容器而無法盛水。艱辛的汗水與遭受挫折后的痛苦在生命的夏季里格外殘酷地考驗著作者,作者從抱有幻想到艱難尋找自己的水源,再到找到水源后才發現自己原本就沒有帶著盛水的容器,這種生命的過失讓作者“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但作者在痛心過后清楚地知道,只有重新開始繼續走完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確的人生選擇。作者在生命的夏季里似乎讓我們明白,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人生的失誤,重要的是振作精神從挫折中重新走向生命的征程。
第二層(第7、8段),寫作者的另一種人生態度,在最易遭受挫折的人生夏季里,最正確的選擇是去勇敢地經歷風雨,只有如此,真正的強者才會留下,弱者才能成為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