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了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⑵ 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情感目標:
⑴ 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⑵ 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理查德的鋼琴曲《星空》。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聆聽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隨著樂曲進入自由想象的空間,聽完后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意境說出來。(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今天我們來學習江河的一首現代朦朧詩《星星變奏曲》,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及作者簡介
對于朦朧詩這一文學流派,同學們肯定都很陌生,老師找了一些關于朦朧詩的資料送給大家。
多媒體出示:
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朦朧詩對傳統詩歌藝術規(guī)范的變革和反叛,為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鮮的審美經驗。意象化、象征化和立體化,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朦朧詩高揚主體意識,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觀真實而摒棄客觀再現,意象的瞬間撞擊和組合、語言的變形與隱喻構成整體象征,使詩的內涵具有多義性。朦朧詩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詩歌探索的再出發(fā),意味著詩壇恢復了與世界現代詩壇的某些聯系。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的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江河就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哪位同學能起來給我們介紹一下江河這位朦朧詩代表?
(學生介紹江河。)
不錯,你是從哪兒得到的這些信息?(學生回答。)
我想在查閱的過程中你一定體會到了“暢游知識海洋”的樂趣,老師呢,也找到了一些關于江河的介紹,哪位同學起來讀一下?
多媒體出示: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澤,1968年高中畢業(yè)。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fā)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有別于同代詩人,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整體感知
1、這首詩歌不論是詩人的名字還是詩歌的題目都給人一種很愜意的美感,那同學們是不是都很想知道這首詩歌的語言到底如何呢?(想 。)
好,請聽配樂詩朗誦,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體會我們應該帶著什么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這首詩歌?(多媒體播放配樂詩朗誦 。)
學生稍微討論一下──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
剛才在聽朗讀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不由自主地跟讀起來,這首詩歌確實寫得很美,下面請同學們自己隨著音樂自由朗讀以下,整體感受一下這首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