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認識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⑵ 把握詩歌中“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肯定式,與“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的否定式相結合的結構。
⑶ 把握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能力目標:
⑴ 揣摩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⑵ 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⑶ 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3、情感目標:
⑴ 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⑵ 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⑴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⑵ 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2、難點:
⑴ 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⑵ 通過把握詩歌中反復呈現的結構特征,學會詩歌創作的基礎技巧。
3、解決辦法:
⑴ 結合學生的生活,恰當運用聯想和類比,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⑵ 結合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等文學、音樂、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藝術中意境的塑造。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錄音機、朗讀磁帶,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多媒體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請同學們用心傾聽并詩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學生回答)明確,這茫茫夜空中閃現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于經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