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聯想想象 誘導遷移拓展──《雨說》教學探索
【前言】一首優秀的詩歌,語言含蓄凝煉,節奏感強,它或敘事,或狀物,或抒情,字里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它詩人的一顆跳動著的心,它賦予了詩歌這種文體的不同尋常的韻味。閱讀詩歌我們總能感受到詩中蘊含的詩意詩情,總能激發起我們的豐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鳴,它能讓一顆冷漠的心充滿熱情,讓一顆麻木的變得敏感,一顆躁動的心享受寧靜,一顆紛擾的心變得純凈。閱讀一首好的詩歌,就是讓人們的心靈受到一次講情的洗禮、詩意的熏陶。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人教版)就安排了這樣一個單元的詩歌教學四篇文章涉及中外,有的激昂,有的親切,有的冷峻,有的溫馨,不同的詩人用不同的心靈去感解自然不同的美,卻同樣傳達出他們對自然的共同的禮贊。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是去解析詩句,而是要激發學生的想象,誘導他們的聯想,讓他們能體會到詩中語言的美、意境的美。讓他們知識什么是“詩”──這就是“詩”。不是讓他們去記憶某種機械的知識,而是讓他們去感悟,去忽略詩情詩意。
以下就是我對《雨說》一詩的教學探索。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實錄】
一、情景導入
一學生領唱、學生齊唱《三月里的小雨》。
教師:同學們聽到歌中的小雨在為誰飄?我們能感受到歌中“雨”的滿腔愛意嗎?
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的關于雨的詩文。
一學生朗讀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師:我們能從中能感受到杜甫因春雨而生的喜悅嗎?自古至今,春雨就伴隨著人類成長的足跡,她也走進了詩人的心中,化成一行行優美的詩句,訴說著詩人無限豐富的情感世界。今天我們就來欣賞詩歌《雨說》。
二、作者、作品背景介紹
師:這首詩歌的作者是中國臺灣詩人鄭愁予,這是一個在中國臺灣被譽為“中國的中國詩人”,他身在海外,卻時刻關心著祖國。十年文革結束時,他感到滿心的喜悅,他知道祖國的冬天過去了,祖國的大地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祖國的孩子們也必將在重重的壓抑下獲得自由、幸福。因此他情不自禁的寫下了這首“為生活在祖國大地上兒童而歌的”詩歌。
三、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提示:語調的輕快,語氣的親切,讓學生聆聽中感受到一慈祥的長者對孩子的殷殷叮嚀與關切。
2、學生默讀思考課文的內在結構層次。
(學生討論、爭論、形成共識。)
四月的大地期盼春的來臨──雨的到來──雨的邀請──雨的來意──雨的福。
3、師:“雨”會說話嗎?
生:不會,這是擬人說法。
師:對,這是作者借春雨之口,說出了他想要對孩子說的話,借春雨之口表達了對孩子的期待與祝福。雨說,其實就是詩人在說。
四、研讀與賞析
1、第1節:
師:(朗讀)春雨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候探訪大地的呢?
“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的情況下。
師:“等待久了”寫出了人們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焦急。
生:急切。
生:期盼。
師:對。大地和愉們焦急的期盼春雨扔的來臨。那么,春雨到來之前大地上是什么樣的一種情形呢?
生:種子禁錮,牧場枯黃,失去了生機,搶劫了生機。
生:魚塘寒淺,小溪喑啞,失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