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紅滴翠記黃山》教學設計3
《飛紅滴翠記黃山》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一、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提高品鑒自然美的能力。
二、從黃山形成的地質史與黃山的自然景觀中,認識大自然的偉大創造力,珍惜和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三、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四、熟悉解說詞的一般寫法,學習對景物或事物進行解說。
基礎知識
一、重點字詞:
瑰(guī)寶:特別珍貴的東西。
壑(hè):山溝。
蒼穹(qióng):天空也說穹蒼。
心往神馳:心神飛到(向往的地方)。也說心馳神往。
崛(jué)起:(山峰等突起)。
陰晦(huì):陰暗,昏暗。
旭(xù)日:剛出來的太陽。
噴。盒稳菟科鸹蛱柹仙臉幼印
重點難點
課文分析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一篇解說詞,是為多部電視旅游風光片《話說長江》中黃山部分而寫的。它有別于一般的游記,因為它是借助于電視鏡頭展示畫面來介紹自然風光的,使用了現代影視的表現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變換角度來表現出,或環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寫,或俯視,或仰視,或平視;第二,它要配合畫面,要著眼于解釋畫面,講出畫面中不為人注意或隱含的東西,不宜過分發揮;第三,它應該口語化,要使觀眾一聽就懂。本文對于這三個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
本文在整體組合上,設置了三條線索:其一是時間線,從古至今,開頭從徐霞客的話談至黃山的地質形成史,再到黃山現貌;其二是空間線,從上山到出山,歷群峰,或觀黃山種種景物,或體驗黃山生活;其三是邏輯分類線,如體現黃山特點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溫泉,是逐一帶出的,彼此間相對獨立。這些線索并非貫串全篇,如黃山的歷史狀況只是開頭提一下,接下去就講黃山現貌,而不是去講黃山的開發史;再如空間線,也是若隱若現,并不是游人行經路線的再現。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組合,雖然所寫到的內容相當復雜,但是把握起來并不困難。
(二)文章結構
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總寫黃山。概括介紹黃山概貌、地理位置,從地質史上說明其形成的過程。
第二部分(第4-17段),分別介紹了黃山的各種景觀:奇峰、古松、怪石、云霧、日出?梢苑譃槲鍖樱
第1層(第4-6段),介紹黃山奇峰,著重寫天都峰。
第2層(第7-8段),以“迎客松”為主體,介紹黃山松。
第3層(第9-14段),簡介蓮花峰,細寫黃山怪石。
第4層(第15段),描寫黃山煙云。
第五層(第16-17段),描寫黃山日出。
第三部分(第18段),介紹黃山溫泉。從山上寫到山下,為全文作結。
本文通過對黃山的雄奇壯麗的景色的描寫,提示了黃山的特點,激發讀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的感情;認識大自然的偉大的創造力和人類的審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從而珍惜和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如開頭關于黃山地質史的部分是比較嚴格的科學說明,主體部分——介紹黃山風光和特點的,主要是運用了敘述和描寫的手法,表現日出的部分用了直接抒情。話語方式的選擇是服從于所表現的內容和寫作目的的,作者選擇得恰當,轉換也比較自然。
(三)重點語段
1.黃山的峰石,經過人們智慧的精心點化,在大自然的寧靜中,又增添了人間歡樂的生趣。這是黃山外在美和內在美的高度結合。
句中“人們智慧的精心點化”,是指人們為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這些名字又是審美觀照的結果,其中凝聚了想像力和創造力,體現了人們的情趣,使得冰的石頭有了人的精魂。這是外加上去的,就是“外在美”,峰石本身的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創造,是屬于內在的,就是內在美。這句話是著重講人的審美創造的偉大作用。
2.如果說泰山的旭日東升是莊嚴神圣的話,那么黃山日出則是無比的瑰麗、壯觀、輝煌!
注意這句話的開頭“如果說”三字,這是一種假設,是虛擬性的,是作者個人的審美感受。自然這種感受也是有其現實基礎的,泰山給人的印象是凝重的,《詩經》上有“泰山嚴嚴”(意思就是泰山積石很有氣勢),孔子說過“登泰山而小天下”,它被尊為“五岳之首”,屹立在齊魯大地上,雄奇俊秀,氣勢磅礴。在泰山上觀日出的感受說是莊嚴神圣,評價井非不當。黃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在這里觀日出,會有一種夢幻感,正像文中所寫的,“讓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瓊閣”。瑰麗、壯觀、輝煌,是一種概括性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