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一厘米(語文版九年級教案)
第6課一厘米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36---51頁。文章講述了一位艱辛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形成
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構造龐大的工程,描繪了
這個母親內心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確、靈活地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深情朗讀部分片段,并詳細講解這些內容如何表達、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課文中女主人公的作為。
3.組織討論,學生從自己的感受探討母愛的無私、偉大。
4.結合其他關于母愛的名篇,談如何從細微處來表情達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偉大,從內心深處激起對母親以及其他親人的
熱愛。
2.使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以及發展的巨大作用,引導
學生擯棄從社會中沾染的不良習慣與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
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于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教學突破
1.運用儀器和設備,放映一些反映或表達母愛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過圖片來
加強效果。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揣摩、領會作者的一些寫作手法,來感受這些手法的寫
作技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
愛的圖片、音像等資料,如課文的朗讀帶、世界名片的錄像帶或者自己的能夠反映母
親或其他親人的關懷的故事。
2.第二課時課前,教師搜集一些以“母愛”為內容的文章,如張潔的《世界上最疼
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梁曉聲《年輪》片段,與本文進行風格上的比較。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嘗試有感情地閱讀這篇文章,標示出重讀的字詞,摘抄描寫陶
影的心理活動的句子;主動查找并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第二課時課前,摘抄一些反映母愛或其他親人關懷的文章,認真體會,感受溫
情。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從描寫陶影的生活狀態的內容入手,結1.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感受母愛,
合創作背景,導入 新課。 進入新課。
2.朗誦教學,教學誦讀的基本技巧。 2.學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初步體會
小說的意境及其表達的情感。
3.設置問題,分組研讀。 3.探究動詞的使用效果,體會小說的內涵。
4.分組描繪母親或其他親人的圖畫。 4.體會作者如何慢慢通過鋪墊表達情
感。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1.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描繪自己 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對自己的關懷。 | 1.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母親或其他親人 對自己無私的關懷。 | ||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會賦予母愛 不同的內容,結合一些人對母愛的說 法,導人新課。 3.有感情地朗讀文中集中反映母愛的 片段,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 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課文。 |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寫母愛或其他親人 關懷的句子,感受親情與真情。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 重音,初步體會這些句子所蘊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小說的意境。 | ||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讓學生說出教師朗讀的句子表達了 文中主人公對孩子的何種情感(教師 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這些句子表達的情感,重點對坐車給 孩子買票及訓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細 節進行講解,使學生體會母親的良苦, 用心。 3.分析:一些詞語從本身來說并無特殊 之處,但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會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溫文爾雅”用在 陶影身上似乎不妥當,但它卻恰恰說 明了普通的母親為了孩子能夠養成 好的品行,而對自己的超越和升華。 提問學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進行總結,分析作者對于細節處理的 妙處。 | 1.回答教師的提問:句子表達了陶影對琶 子無私、偉大、真誠的母愛,表現了母壽 內心的蒼涼。 2.根據教師的講解,體會母親為了讓孩尋 能獲得尊嚴,主動買票,為了讓孩子具 有大家風度,全力以赴地對孩子進行正 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學生交流體會, 補充答案) 3.討論回答:“捺”字把一個母親對孩子的 愛具體化了,生動地寫出了母親所能感 覺到的巨大責任感,更能刻畫一個普通 母親心里的所思所想,對于深化主題、 豐滿人物形象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4.通過教師的總結,把握作者的寫作思 路,體會作者細節處理的妙處所在,把 握通過細節的處理來升華文章主旨的 寫作技巧。 |
三、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對 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繪制的圖畫。 2.結合課文,指導學生真正從內心理解 “母愛”的內涵。 3.提醒學生注意:母親或其他親人的形 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圖紙 的許多內容可以運用豐富的想象和 聯想勾勒出來。 |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組內同學對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繪制的圖畫。 2.通過教師的講解,真正理解“母愛”的內 涵,并對之有所感悟。 3.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教師的提示,體會圖 畫中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形象不一定非 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可結合想象和聯想 進行勾勒。 |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誦讀,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2.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前后所發生事情的 2.學習課文。
區別與聯系。
3.研討作者對于陶影心理活動描寫的作 3.暢所欲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握
用。 本文的主旨。
4.比較閱讀,教學生學習鑒賞小說的技 4.比較教師所列其他文章與本文的異
巧。 同,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學會遷移運
用。
一、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通過教師范讀、點名朗讀等方式,讀 出重點詞、句子的音律,并回顧上節 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了解文中所舉第三件事 情的經過,并請一個同學略述其經過。 |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 次課的知識點,并感受作者的寫作技 巧。 2.回答,踴躍略述其經過,認真聽取教師 的補充 |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文童結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提問: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達的情 感而言,最大的區別在何處? 2.提問:作者為何特意舉出孩子到一位 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這樣寫有 什么特別的作用? 3.總結:這件事情應該說明母親心中的 無奈與蒼涼,因為外部環境的力量強 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構建的防 線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園里的一 幕與此又非常相似。 4.組織學生討論,理解在課文中的許多 獨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達效果。 | 1.回答:最大的區別在于,上幾件事情沒 有將母親對孩子的感情升華,而在后幾 件事情里,母子間的感情因為最后的結 尾得到和諧統一,這就將感情升華了j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環境對 孩子的成長所起的影響。 3.結合教師的分析,討論外部環境如何對 人的成長與發展所起的作用,面對這些 影響,如何趨利避害。 4.經過討論,認識到在文章中綜合運用寫 作手法對形象化表達作者所要刻畫的 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
三、教師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列舉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 去了》以及梁曉聲的《年輪》的部分內 容,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三篇同是反 映母愛或親情的文章。 2.總結全文,并告訴學生小說的積極社 會意義。 |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這幾篇文章的區 別:從內涵創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 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小組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驗 和收獲。 |
本節總結
這是一篇反映母愛無私、偉大的文章,雖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卻更能引起讀
者的共鳴。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和講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小說
濃縮人生精華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親歷
人的角度,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小說
的內容紛繁、龐雜,抓住重點事例,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板書設計
一厘米
畢淑敏
買公共汽車票——啃瓜皮——買公園門票——量身高——請求領導講明真相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文是刻畫偉大母愛的好文章。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積極主動、自主
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說的學習一直講究體會和個人感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活
動中要設置問題,推進學生的學習活動,并善加指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本
篇文章的主題內涵、語言特色,而且要教會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以便學生在日后的
小說閱讀和鑒賞中學會遷移,進而拓展探究能力。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體會下面的字詞,正確掌握其用法。
戳皸裂鍥而不舍釋然狡黠彬彬有禮冪思苦想溫文而雅
2:小說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與提示:人物、情節、環境。
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與提示: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正面描寫、側
面描寫。
4.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有時前
面有序幕,后面有尾聲。
答案與提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個性練習設計
1.結合教師的講解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母親或其他親人的圖畫。
答案與提示:結合課前預習和課堂講解完成,使之成為推進教學活動的重要手
段。
2.“公園買票”這件事情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與提示:承上啟下,為作者升華母愛作了重要的鋪墊。
3.如何理解文中多處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找出一兩處,并說說這對刻畫人
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與提示: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是理解文章的關鍵。理解了它,能真正體會一個
普通母親心中的蒼涼,以及對孩子鍥而不舍的真愛。這有助于豐滿人物形象。
4.請你課外再閱讀幾篇關于此類的文章,將其與本文進行比較,看看他們有什么
異同,并嘗試著寫一篇評論性文字。 、
教學探討與反思
小說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水平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給學生閱讀、欣賞小
說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欣賞小說的知識,讓學生閱讀一定數量的名家名
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刺激學
生學習的興趣,鼓勵f也仃]多發言,多發表觀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誦讀、品味的原則,
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小說的語言之美和作者思想的深邃所在。
補充資料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
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
1980年轉業回北京。
畢淑敏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
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
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報
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她的
代表作有《昆侖殤》、《補天石》、《血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