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
教學目標 :
1、理解文中對美的認識。
2、體會語言精確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對美的認識
教學難點 :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的一篇雜感。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為了讓這張臉變得好看一些,花許多鈔票去美容,還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術,當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們都不是一擲千金的富翁,當然沒有那么許多閑錢花在這張臉上,那么我們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們學習完這篇課文,相信同學們一定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二.研讀課文
1、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 這篇課文條理清晰層層推進,試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討論并歸納:
作者認為形體之美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勝于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內在美,品德之美,希望人們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結合起來,讓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3、 作者用詞準確,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
美貌的人并不都其他方面的才能。
“不都有”,三字既精當,又符合實際。
許多容貌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
用“許多”一詞,說明數量不小。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
用“有些”,數量就少了,用語很有分寸。
三、找出課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加以理解。
討論并歸納:
1.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2. 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 用寶石打比方,說明一個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樸素的外表不僅不會有影響,而且會使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貴。
2. 一個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內在美,是不容易的。
3. 晚秋的景色是一種成熟的美,具有最豐富的內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說明有些老人,因為具有豐富的內在修養而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成熟美。
4. 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麗。這句話用水果打比方,說明沒有豐富的內蘊而只有表面的美麗,是不可能長久的。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證了美德是人類最高的美,勉勵人們致力于內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五.布置作業
1、有一位品學兼優的同學,他的臉上有一塊難看的胎記,其他同學的異樣眼光使他很難為情。他自己也常常為這塊胎記而郁郁寡歡。作為好朋友,請你寫一封信勸說他(她)。
要求:(1)運用文中的一些觀點或語句進行勸說。
(2)認真研讀課文,收集有關語句,仔細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鐘左右完成。
2、辨別觀點。
仔細閱讀課文,對于作者的一些見解你是否贊成?如果贊成請舉一個例子證明;如果不贊成也請舉一個例子來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