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錯、繁點兒也好
----有感于兩種教學思路
一、教例
教學內容:《田忌賽馬》第二自然段(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15課)
教例一:
師:請大家朗讀課文,說說這段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內容。
生:這段課文向我們介紹了田忌與齊威王第一次賽馬,三場全輸了。
師:請大家再讀課文,說說田忌和齊威王是怎樣出馬布陣的。
生:田忌和齊威王把各自的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準備賽馬。
師:他們是怎樣賽馬的?
生:比賽時,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
師:他們賽馬的結果怎樣?
生:三場比賽下來,田忌都失敗了。
師:田忌三場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生:田忌三場都失敗的原因是“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
師:田忌失敗了,當時的情緒怎樣?
生:田忌失敗了,當時很“掃興”,“垂頭喪氣”,想要離開賽馬場。
師:請同學們解釋一下“掃興”和“垂頭喪氣”兩個詞語。
生:“掃興”就是不高興;“垂頭喪氣”就是低垂著頭,喪失了勇氣和信心。
師:解釋得很好,你們能用“垂頭喪氣”造句嗎?我造一個句子給你們聽一聽:“他被老師批評了一頓,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學生同桌造句。)
師:同學們學得投入,已經有目的地弄清了幾個問題,現在請你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片馬,同桌演示一下田忌與齊威王第一次賽馬三場比賽的情況。
生:同桌相互演示。
師:學了這一段,我們知道了這一段寫的是田忌第一次賽馬全輸了。
生:齊讀這一段。
教例二:
師:這一段課文,向我們介紹田忌與齊威王第一次賽馬,三場全輸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說說田忌出馬排陣的情況。
生:田忌把馬分成上等馬、中等馬、下等馬。
師:誰還能說得簡潔一些?
生:田忌把馬分成上、中、下三等馬。
師:這句話中“馬”字出現了兩次,能不能再簡潔一些?
生:田忌把馬分成上、中、下三等。
師:你這樣說就和課文里表述的一樣簡潔了。誰能用最簡潔的話把齊威王出馬排陣的情況說一說?
生:齊威王也把馬分成上、中、下三等。
師:你聽得真仔細,不但聽了老師的點評,更注意傾聽了同學的發言。我們分別練說了兩個句子,現在誰能把這兩句話合成一句話來說一說?
生: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
師:把兩句話合成一句話來表達,句子又非常簡潔,關鍵是用了哪個詞?
生:把兩句話合成一句話來表達,關鍵是用了“各自”這個詞。
師:你能用“各自”這個詞說句話嗎?
生:放學后,大家各自收拾好書包,準備回家。
師:說得對,“各自”就是“各人自己”、“各個方面自己的一方”。首次三場比賽田忌都輸了,為什么呢?
生: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強。
師:齊威王的馬當然比田忌的強,這句話該怎么說才準確呢?
生: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
師:你們看,有“的”與無“的”表達的意思就是不一樣。“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這句話在理解上又可看作幾句話?
生:這句話在理解上可看作三句話:齊威王的上等馬比田忌的上等馬強;齊威王的中等馬比田忌的中等馬強;齊威王的下等馬比田忌的下等馬強。
師:為什么這一句話可以看作三句話來理解呢?句中的關鍵詞是哪一個?
生:句中的關鍵詞是“每個”。
師:說得對,用了“每個”這個詞,就能把三句話的意思用一句話來表達,而且表達得既簡潔又深刻。我們在平時說話作文的過程中,就應當注意要表達得簡潔而深刻。
第一次賽馬結束了,田忌的情緒由高興轉為不高興,這就叫做“掃興”,掃興的具體表現是什么?用一個詞說一說。
生:“掃興”的具體表現是“垂頭喪氣”。
師:“垂”是什么意思?(生:低垂、垂下)“頭”就是----(生:腦袋)“喪”就是----(生:喪失、丟失)“氣”就是----(生:勇氣、精神)“垂頭喪氣”就是----(生:低垂著頭,喪失了勇氣和信心。)
師: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解釋“垂頭喪氣”這個詞的?
生:先分別解釋詞中的每個字,再組合起來整體解釋的。
師:請大家齊讀這一段。
生:齊讀課文。
二、評析
教例一中,教師從提出問題入手,引導學生讀書思考,演示賽馬的過程,體會田忌與齊威王第一次賽馬失敗的原因,領悟田忌失敗后的情緒,其教學思路是由問題的提示到課文內容的學習,無疑是“目標教學法”指的路。在這種讀書解疑的教學思路的框定下,學生能很快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該思路明顯有兩個缺限:一、語文學習的實質是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持此教學思路,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一直給學生的讀書目標定了向,為學生的讀書方法限了格,教師牽著學生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削弱了語文教學的活力;二、該思路在教學過程 中有失“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味道,沒有能通過加強字詞句的訓練來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即使是有一點訓練的味兒,也只是教師定性設格,學生亦步亦趨。
教例二,似乎教學過程 亂了點兒,學生反應錯了點兒,有些部分繁了點兒,似有不少不夠完美之處。但筆者認為,這更見學生語文學習之真實,更見“語文實踐”之實在有效,更見教者教學之功力之機智。
此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自讀入手,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語言內容的關鍵處、用詞的精妙點,從而在把握關鍵詞的基礎上去分析事理,提高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者始終注意了語言簡潔性和準確性的訓練,牢牢地讓語文姓“語”。
粗看之,教學過程 似乎亂了點兒,但教者不怕亂,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教學活動中不確定因素很多,學生思維活,語言活,自然就不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就可能出點“紕漏”,添了“亂子”,如學生分說田忌出馬排陣的情況就是如此。但教者適時引導,善于調控。就在這“亂”中,讓學生很好地學習了生字詞、理解了課文內容、朗讀了課文;就在這“亂”中,讓學生很好地從感性的層面掌握好了“的字句”、“單句轉換為復句”、“復句轉換為單句”等中學語文才要求掌握的知識技能。如此,反而收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細看之,學生的表達似乎錯了點兒,可教者不怕錯,反從“錯”中生出“巧”來。教學中,學生暴露了錯誤,教者不亂不驚反喜,生發無盡魅力。如,學生說,“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強”,這顯然是錯誤的,但教者機智地讓學生再說出“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然后讓學生比較,既明辨了自己語言的“是非”,又巧妙地讓學生從感性的層面掌握好了“的字句”,極好地詮釋了新課標中“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精神。無獨有偶,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其魅力四射的課堂教學中不就大聲為出錯的學生叫好打分嗎?
再看之,“釋詞”、“換句”訓練似乎繁了點兒了,但這依然是繁得必要、繁得科學、繁得有效、繁得值得,此地“一時繁”他日“千處簡”,所以,教者不怕繁:“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一句頂了三句;三句到一句,一句到三句,訓練的過程似乎累贅了一些,可正是這一“累贅”才使學生抓住了“每個”這詞,體會到說話作文的過程中語言要簡潔而深刻;再如“垂頭喪氣”的解釋,好像更羅嗦了點,但這種學生通過自身實踐感悟小結出來的解詞方法,正是“結果寶貴,過程更寶貴!”的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正是“為學生終身學習服務”而“授之以漁”新觀念的具體體現。
新課程中的新語文課堂,要求我們更真實、更科學、更藝術、更智慧、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課堂上有時“亂點兒”、“錯點兒”、“繁點兒”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