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一 事 一 議
——從敘述到議論的橋梁
初中生學寫議論文需要一個過程。一開始,可先寫“一事一議”的文章,即就一件事發表議論,“即事說理,有感而發”,從而逐步提高說理能力,為進一步寫好議論文打下基礎。
“一事一議”的文章一般由敘事和說理兩部分組成。先敘述一件事,再就這件事進行議論,發表自己的見解,說明一個道理。
先來談敘事部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目睹許多事情,這是發表議論的對象,也是產生看法的基礎。我們可以選擇那些有話可說、有理可講的事情,它可以是應該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應該批評或引為教訓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發生在自己身邊、且較有普遍意義或應引起大家重視、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來寫。身邊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如同學中存在的助人為樂、自覺參加環保活動及抄作業 、過生日請客等現象,都可以成為議論的對象。
選定了確有其感、確有其理的事情,還要明確怎樣“敘”。對事情的敘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議論,又要簡約,要根據說理的需要對有關材料作適當的取舍。與所說之理相關的部分要敘述得具體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則可以少敘或不敘。如《實力最重要》一文的第1段是這樣寫的:
我家街口有個啞人賣刀,只見他將曬衣服用的鐵絲墊在鋼板上,像切韭菜一樣嚓嚓切斷,然后揚起刀口讓人看——刀口完好無缺。在人們的驚嘆聲中,刀一售而空。
同樣是這件事,《要善于宣傳自己》一文則是這樣開頭的:
鄰居王阿姨逢人便說她從街口買回一把好菜刀。據說這刀能將一根鐵絲切成幾段而刀口完好無缺。“我們剛從街口經過,怎么沒聽見賣刀的吆喝聲呢?”“那賣刀的是個啞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買的。”——原來如此!
說理的中心不同,敘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樣。敘事要為所說之理奠定堅實的基礎,然后再以“理”為核心展開議論也就順理成章了。
再來看議論部分。
談看法、說見解的文章,雖然是由“敘”生“議”的,但重在“發表議論”,文章的主體部分是議論,這是“一事一議”的文章區別于記敘文的本質特征。議論,即對所敘之事的是非、優劣,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揚,或貶斥。這就離不開對事情的分析。對事情的分析清楚了,議論的內容也就明確了。
一事一議的“議”,就是針對事情談見解。針對“好事”談見解,要說出它好在哪里,為什么是好事,給大家什么樣的啟發;針對“壞事”談看法,同樣要說出它什么地方不好,為什么會發生,它的實質是什么,從中應得到什么教訓。此外,還可以就這件事進行聯想,表達自己的一點看法,闡述一個道理。如《實力最重要》寫到:
由此,使人聯想到了做人……啞人的成功充分說明了——實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
而《要善于宣傳自己》則寫的是:
王阿姨買啞人的刀,是因為親眼目睹了刀的優良性能,而我們沒看到的人只能與此“良刀”無緣了。啞人無言是出于無奈,但我們卻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實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傳自己,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由以上兩例,我們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對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內涵,得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來。我們要盡可能擴展思維,力求從新的角度、新的層面寫出新意。
作文參考題目
1電視上有這樣一條餅干廣告,畫面上是幾個中國小孩嚼著餅干,喜滋滋地舔著嘴唇說:“真正美國口味,我們都愛吃!”請你以“由‘口味’想到的”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一事一議”的作文,談談自己的見解。
提示:這件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從這則廣告對兒童的影響談,也可以從“真正美國口味”這句話談……可從自己最有的可講的角度出發,確立一點看法。注意所談見解應當盡量不片面、偏激。
2從——說起
提示:在你的身邊,每天都會發生許多事情,你要分析一下,這些事情有些什么影響,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件;然后再考慮“想到”了什么、能“說起”些什么。要對事情本身做些分析,確定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見解。不要就事論事,而要就事論理。字數應不少于600字。
口語交際
開 辯 論 會
這次口語交際活動,可以組織一次辯論會。
為了幫助同學們組織好辯論會,下邊介紹一點有關的知識。
1辯論的題目必須明確。如果題目所包含的不是兩個不相容的判斷,就可能爭不起來,或辯不出結果。
2辯論的雙方必須認真準備。要研究對方的論點,要分析對方用以支持其論點的事實、道理有哪些,說理過程是否嚴密。要把自己一方的論點、論據想清楚,盡量組織得有條理。可以事先寫成草稿備用。
3辯論雙方的人員組成要相等。雙方各確定主辯一人,助辯2—3人。主辯、助辯通力協作,辯論才能取勝。
4確定主持人。他的任務是選定論題,規定和宣布辯論規則,督促雙方做好準備,在辯論會上啟發和引導發言,負責組織評委的討論,宣布辯論的結果。
5確定評判員。辯論終結,可舉行評判,要評出優勝的一方,并評出若干名優秀的辯論員,予以獎勵。
下邊再介紹二個辯論的題目供參考。
1以“開卷是否有益”為題進行辯論。甲方(正方)肯定“開卷有益”的觀點,乙方(反方)持否定意見,認為“開卷未必有益”。
2從中學生的熱門話題中挑選辯論題。如“中學生勤工儉學的利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