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 《力》復習提綱(精選17篇)

《力》復習提綱

發布時間:2024-03-08

《力》復習提綱(精選17篇)

《力》復習提綱 篇1

  一、知識結構: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

  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效果:(課本p117)圖8-2,圖8-3,圖8-4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圖8-5,圖8-6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及大小。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認識:拿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1n。

  6、力的測量:

 、艤y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分類:彈簧測力計、握力計。

 、菑椈蓽y力計:

  a、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調”:調零;“讀”:讀數=掛鉤受力。

  c、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實驗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觀察的,但它變化時引起其他物理量的變化卻容易觀察,用容易觀察的量顯示不宜觀察的量,是制作測量儀器的一種思路。這種科學方法稱做“轉換法”。利用這種方法制作的儀器象:溫度計、彈簧測力計、壓強計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課本(p120)圖8-12,8-13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點有關。

  8、力的表示法:

 、帕Φ膱D示:a、定義:用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做法。

  b:具體做法: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線段的末端的畫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用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圖中附有標度。

 、屏Φ氖疽鈭D:不需要嚴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的簡易圖示叫力的示意圖。

  9、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質量為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侵亓Φ姆较颍贺Q直向下 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墻是否豎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如均勻細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根據課本(p122)圖8-20提出兩個與所學物理知識有關的問題。①仍出的石頭受什么力?②石頭拋出后,只受重力為什么還會向上運動?③拋出的石頭是變速運動嗎?④拋出的石頭運動中能量是如何轉化的?⑤如果沒有重力,石頭會如何運動?

  10、力的合成:

 、藕狭Φ母拍睿阂粋力產生的效果根兩個力共同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

  ⑵二力合成定義:求兩個力合力

 、峭恢本上二力合成規律:

  若兩個力方向相同,則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和 方向跟兩個力的方向相同。

  若兩個力方向相反,則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 方向跟較大的那個力方向相同

  口訣:同向相加,異向相減,方向隨大

 、仍谖锢韺W中,我們研究某物體或物理現象的作用效果時,經常把作用效果相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理現象在不同的物理環境下相互替代.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給問題的闡釋或解答帶來極大方便,我們稱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為等效替代法。

  除定義合力時用等效替代法,電學中,定義串聯總電阻和并聯總電阻都運用了等效替代法。

  練習:☆分析課本(p122)圖8-19,圖8-20看他們有什么共同現象,能共同反映出那些物理知識。(至少寫出三點)

  共同現象:失去支持后最終都會向地面降落。

  共同反映的物理知識:①地面附近的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的方向總是方向豎直向下的。

 、哿梢愿淖兾矬w的運動狀態。④重力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

  ☆假如失去重力將會出現的現象:(只要求寫出兩種生活中可能發生的)

  ① 拋出去的物體不會下落;② 水不會由高處向低處流③ 大氣不會產生壓強;

《力》復習提綱 篇2

  今天我們學習了兒歌:《大家都愛這個家》,詩歌中沒有難懂的詞,幼兒對詩歌的內容理解得較為透徹,能較好的感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并且馬上學會了這首詩歌。只是在朗誦時,幼兒興趣不是很高,聲音時高時低,常常會增加一些字句進去?偟膩碚f,幼兒對語言活動不怎么投入,總是不怎么專心地傾聽,每次發言都是這么幾個幼兒,因此會說的幼兒越來越活躍,不會說的幼兒越來越沉默了。所以要想辦法讓幼兒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激發他們對活動的興趣,這就需要我不斷地努力。

  這首詩歌的難點在于仿編,孩子們在熟悉詩歌內容后,能有表情地念詩歌。在我的指導下,有幾個能力強的幼兒能仿編詩歌的,如涂伊晨仿編了詩歌:大家都愛這個家---熱騰的飯菜誰做的?是外婆。外婆像個大廚師,每天都做好飯菜。家里的東西誰修的?是外公,外公有雙能干的手。壞了的玩具全修好。我問外婆和外公,我能干些啥?“親—親---親親我們呀!”“還有呢?----我還能干啥?”“愛爸爸、愛媽媽,大家都愛這個家!碧垛宰康葞孜挥變憾挤e極開動腦筋。

  情景描述:教師完整地朗誦詩歌。問:媽媽做了什么事情?爸爸做了什么事情?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

  幼兒活動:周家多說:“媽媽在燒飯和菜。”

  涂伊晨說:“爸爸在家里修東西!

  活動分析:幼兒能根據這首兒歌的內容回答所提出的問題,也根據自己生活經驗說了一些家長們在家做的家務活。就是幼兒的回答還缺乏完整性。在回答“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個問題時,幼兒有一定的難度。有些幼兒說媽媽做飯菜是給我們吃的,爸爸修東西是為了我不哭。

  情景描述:教師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念詩歌。啟發幼兒討論:怎樣充滿感情地念好最后一段話?幼兒再次完整朗誦詩歌。

  幼兒活動:活動中,幼兒的活動氣氛很濃的,只是個別幼兒老是做小動作和講話的,他們有點隨心所欲。我是師幼來進行“問”和“答”的,在朗誦詩歌幼兒都表現的很平,大部分孩子都感到很羞澀。

  活動分析: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我班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以前在朗誦兒歌詩歌都是很平的。利用問答的形式朗誦詩歌幼兒們還是可以的。我覺得在以后學習中幼兒的感情,如從語氣、神態、動作等方面還要加強。

  情景描述:你在家里,爸爸媽媽是在怎么分工的?媽媽干什么事情?爸爸干什么事情?想想自己的家人在家都做什么事情并向大家介紹下。引導幼兒仿照詩歌的結構,學編詩歌。

  幼兒活動:大部分孩子已經學會朗誦這首歌了,只是語氣很平。幼兒的想象遷移,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情景,為此,編起來比較容易的。如潭庠卓編的:“漂亮的衣服是誰做的?是外婆!眲睿骸凹依锏娘埐苏l做的?是媽媽!币韵碌膸拙涠际遣畈欢嗟,“親 親 親親我們呀!”

  活動分析:幼兒已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創編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幼兒參與的人數不是很多。為了讓幼兒都參與進來,我讓一個幼兒說好后讓其他的幼兒跟著他一起說一遍。

《力》復習提綱 篇3

  知識目標

  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最大靜摩擦力;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以及摩擦力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別對比,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滲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摩擦力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規律.

  教法建議

  一、講解摩擦力有關概念的教法建議

  介紹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時,從基本的事實出發,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使學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內容是本節的難點,所以在講解時不要求“一步到位”,關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過實驗、學生討論來理解.

  1、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和生產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讓學生思考討論,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靜摩擦力;

  (3)、運動的物體不可能受到靜摩擦力;

  主要強調:摩擦力是接觸力,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即在運動中也可以充當動力,如傳送帶的例子.

  二、有關講解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法建議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觸物體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跟物體間的正壓力有關;但和接觸面積大小無關.注意正壓力的解釋.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力》復習提綱 篇4

  【活動目的】

  1、故事的引入和游戲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在班集體中學會團結合作,從而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2、通過學生自己說出心目中具有強的凝聚力的班級樣子,體會到以后如何去提高自己班級的班集體的凝聚力;

  3、通過共同參與的游戲和班級活動視頻的觀看,讓同學們在歡樂的氣氛中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共同建立一個歡樂的大家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活動準備】

  1、將班會中要用到的故事、游戲規則等做成ppt;

  2、平時就要有意識地去收集好同學們的相片,做成關于班級的視屏或電子相冊;

  3、準備好歌曲《朋友》;

  4、準備好可以做成班級語錄的紙張;

  5、條件允許的安排一位同學拍下活動中的精彩瞬間。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入,引出主題

  老師:在數學王國里,住著許多小主人。其中三角形、圓形和方形是棒打不散的好朋友,他們不但在小朋友的書中出現,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隨處有他們的蹤跡。

  一天,三兄弟像往常一樣走在大街上散步,突然調皮的三角形跳了出來,對大家說:“各位,今天我們不如換個方向走走吧!”一聽這話三人便改了往常的“行軍路線”,朝著西邊走去。走著走著三人來到了一片荒地,只見滿地落葉,空氣中到處都是灰塵。這時,幾位行人走了過來,看見這樣的情景,馬上捂住鼻子繞路而行。三兄弟本來也想袖手旁觀,調轉方向,可轉念一想:人類為了研究我們也夠辛苦的了,我們也要為人類做點奉獻呀。說干就干,方形一個箭步沖上去說道:“我的體積最大,站的最穩,我來當桶身!眻A形靈機一動,便飛躍到方形的頭上,一邊拍著方形的頭,一邊說:“老兄,可別說我欺負你,就讓我和你配合,做桶蓋吧!比切慰杉绷耍骸澳俏以趺崔k?”方形笑了,“你就做一個與眾不同的腳踏子吧。說罷,三人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垃圾筒。掃地工人見了高興極了,這下這片地的衛生就解決了。

  故事講完了,大家知道這個故事其中蘊涵了什么嗎?

  學生回答:......

  老師:這個故事就是在說團結合作會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我們把它稱之為凝聚力。凝聚力是指團隊對成員的吸引力,成員對團隊的向心力,以及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

  在我們的班集體里也是一樣的,只要我們能夠團結在一起,每位同學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我們就會有無窮的力量,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凝聚力很強的班集體,成為一個溫馨快樂的大家庭。

  我們本次班會就一起來感悟一個平凡但離我們很近的話題:班級凝聚力——讓我們來一起凝聚班心,共建一個歡樂的大家庭。

  板書:凝聚班心,共建歡樂大家庭

  二、引發討論,呼應主題

  老師:在這半個學期以來,同學們覺得我們班的凝聚力怎么樣呢?在你們心目中具有班級凝聚力的班集體是什么樣子的?下面請一些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老師:好,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心目中具有班級凝聚力的班集體是什么樣子的,對比之下相信大家也都看到我們班在凝聚力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大家都會努力去做好使我們的班級體成為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凝聚力強的班集體。

  三趣味游戲,體驗主題

  大家剛剛談到的都是自己真實的想法,下面我們一起來玩游戲,讓大家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體驗感受一下班級凝聚力需要什么。

 。ㄍ队埃┯螒蛞唬捍钟螒

  游戲方法:小組成員站成一排,從第一名同學自我介紹(學號、姓名:“我是號的”),第二名同學接著介紹(我是后面的),第三名同學介紹:我是后面的后面的,依次下去……,最后介紹的一名同學要將前面所有同學的名字、學號復述一遍。

  老師:想玩的同學自己上來吧,先從6個人一組開始吧,然后我們再慢慢增加人數。(游戲開始后,學生們都用心記住前面同學的學號和名字,特別對越后面的學生難度會越大,游戲過程中氣氛非常好,在笑聲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

  老師:這個游戲的目的是讓大家更迅速地認識彼此,特別一些平時比較文靜的同學。下面我們進入下一個游戲吧。

 。ㄍ队埃┯螒蚨翰虏履闶钦l?

  游戲方法:1. 每一位同學用一張紙寫上自己的特征(可以是外貌特征,也可以是性格特征等) 2. 收集所有的紙張,放在一起。每次請一位同學上講臺抽貼紙并念上面的內容,給一次機會猜出該紙張的主人,如不正確,下面知道的同學課舉手學幫忙,若正確,則由該同學可繼續抽紙張猜人名;若不正確,則紙張主人主動站出來承認后,由其繼續抽紙張猜人名。

  老師:每一個人趕緊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的性格或者外貌特征,也可以是自己的突出優點或者缺點,總之能讓其他人認出你甚至重新認識你的,但是不能寫出自己的名字、外號這些泄漏身份的信息。寫好就傳上來。

  老師:通過這個游戲,大家是不是更真實的認識自己,了解他人?

  學生:......

  老師: 當然,有一些紙條并沒有寫出自己的閃光點,娛樂的成分比較高,我們進行這個游戲的目的是要讓大家增進了解,加深感情,拉近彼此的距離。

  四、風采展示,凝聚班心

  同學們,剛剛我們談過,玩過,下面,請大家一起來領略一下我們班級在這段時間里的獨特風采吧!

  用多媒體屏幕展示有關的短片或電子相冊。(老師和班干部從開學就要有意識地去收集好同學們的相片,最好能體現他們特長、風采的,還有班級集體活動的相片,然后做成視頻或者電子相冊。)

  五、班級語錄,珍藏在心

  老師:看過這段視頻之后,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觸,這半個學期以來,我們已經擁有了很多共同的回憶,我們是一個溫暖快樂的大家庭。下面我想請每一位同學寫下心里最想對我們班說的話,然后收集起來裝訂成冊成為班級語錄,作為我們班的一份珍藏,一個學期后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班的進步。(事先準備好一樣的紙張發給同學們寫)

  六、總結

  班級的凝聚力是班級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使班級發揮潛能的催化劑。凝聚力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相互認識、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協作以及真誠的愛。雖然凝聚力說起來很虛,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它卻總能讓班級以外的其他人真切感受到,也能讓身處這個班級的成員共同進步,時刻煥發出屬于這個班的特殊氣質。希望通過這一次主題班會,同學們能夠有更深的體會,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更好的去增強我們班的凝聚力,讓我們的班集體成為一個歡樂的大家庭。下面我們就在《朋友》這首歌聲中結束我們這一次的班會課。

  多媒體播放歌曲《朋友》

《力》復習提綱 篇5

  高一物理《力》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ǘ、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ㄈ⒘Φ姆诸愋枰⒁獾氖牵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 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性.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小結.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范.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初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力的分類,強調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在力學范圍內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范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探究活動

  測定患者的血沉.在醫學上有助于醫生對病情作出判斷.設血液是由紅血球和血漿組成的懸浮液.將此懸浮液放進豎直放置的血沉管內,紅血球就會在血漿中勻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稱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約是10mm/h.如果把紅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徑為R的小球,且認為

《力》復習提綱 篇6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分別研究:

  1、力推物動,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既然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剛才的實驗為什么會出現兩種現象呢?矛盾出現在哪里?下面我們看一個實驗。

  伽利略理想實驗

  教師指導學生達到以下效果:

  1、 對稱斜面,無摩擦小球滾到等高;

  2、 減小另一些面傾角,小球要滾到等高,滾動距離更遠。

  3、 把另一側放平,小球要運動到等高,就會一 學生思考操作,教師演示實驗。

  思考

  學生實驗

  自主探究

  激發學生求知欲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直運動下去。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找出:

  1. 伽利略的觀點;

  2. 笛卡爾的補充和完善;

  3. 牛頓第一定律。

  多媒體演示三人的觀點,并總結牛頓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牛一從哪幾個方面闡述力與運動的關系?

  教師進一步總結: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設疑:牛頓第一定律能否用實驗驗證?

  三、慣性與質量

  指導學生:當有力迫使物體改變原有狀態時,它就會有抵抗運動狀態改變的“本領”,這個本領與什么有關?

  結論:慣性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慣性小。

  學生回答問題,并總結結論。

  學生回答:不受力時,物體靜止或勻速;受力時運動狀態改變。

  結論:不能,因為不受力的物體不存在。

  學生舉例分析:百米運動員,體重大的較難停下來。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主動學習。

  讓學生意識到牛頓第一定律雖然描述的是一種理想化狀態,但它卻正確的揭示了自然規律。

  小結

  本節課是通過實驗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度。

《力》復習提綱 篇7

  繪本名稱《小機械力大功》

  時間4月23日

  形式自主學習

  我看繪本

  繪本以活潑的畫面講述了許多生活中的小機械,他們讓復雜的工作變得簡單省時省力,以蓋樹屋為例,介紹了杠桿、輪軸、滑輪、螺旋、斜面等簡單機械,讓孩子們明白這些簡單機械的作用,告訴孩子們生活的妙招,讓孩子學會慢慢聯想,把所能知道的串在一起。

  可能書中所列的物品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有些抽象不易理解,但這并不妨礙孩子探索的興趣,在閱讀的同時也大大豐富了我的物理知識。

  教學建議

  預設為大班語言活動,通過閱讀活動了解一些工具的名稱和用途。知道工具的最大意義就是省時、省力、操作方便。

  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

  一、認識這些工具。你在哪見過?它叫什么名字?

  二、猜測工具的用途。你知道它用來干嗎的?為什么這么想?

  三、師幼共同閱讀。

  1.先看看這頁上他們遇到什么困難?你有什么辦法幫助他們?(偶數頁)

  2.師:那看看,他們想了什么辦法?用到什么東西?是怎么用的?(奇數頁)

  3.師:這些工具有什么用?

 。ㄐ〗Y:這些工具都能幫助人干活省時、省力。)

  四、完整欣賞故事。

  五、激發幼兒想象。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人是很聰明的,發明的東西都能幫助我們干活。要是你會發明,你會發明什么呢?為什么?

《力》復習提綱 篇8

  一、課標要求

  1、通過事例或者實驗來了解摩擦力,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于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活動,有運用研究方法的意識。

  二、教學設計思想

  以新課標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學生自己實驗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過探究實驗來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通過改變摩擦力的事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感情和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手在桌子上的三個實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歸納摩擦力的概念。

  3、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變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會改變摩擦力的方法,能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做個小實驗:把課本和互動逐頁相互交叉,只提起課本的邊緣,你會發現什么有趣的事?學生動手做實驗,發現提起一本書,另一本也隨之被提起。引發學生的思考,導入新課。(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信息去分析問題,提出解釋。引出摩擦現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實驗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任務一:體驗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指導學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個實驗體驗摩擦力,學生會感覺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礙作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任務二:歸納摩擦力的定義

  引導學生討論:說出你的感覺,試著表述這個阻礙作用,試著給摩擦力下定義。(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摩擦力的定義。學生會提到:阻礙手的運動、阻礙手將要運動、產生在接觸面上等。都要給與表揚和鼓勵。教師總結用物理語言得出摩擦力定義。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任務三: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根據摩擦力的定義思考: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里?(學生會很快答出:方向和作用點)

  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引出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引導學生猜想。(如果學生猜想不全面,引導學生再做手放到桌面上的實驗: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或拉,感受摩擦力用什么不同力?用大小相同的力將手平放在桌面上或準備好的棉布上推、拉,感受摩擦力什么不同力?學生就很容易猜想了。)

  2、分析論證交流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對同學前面的猜想正確的用紅筆打√錯誤的打×以加深印象)

  (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處理數據能力,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任務四: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

  指導學生看課本61頁科學世界,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方法。(通過改變摩擦力的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生產的聯系,培養熱愛科學到科學的意識,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三)達標訓練:

  導學案:1、2、4、5

  (通過1、4題檢測目標,2的達成;通過2題檢測目標4的達成,通過5題檢測目標3的達成。)

  (四)布置作業:

  觀察自行車應用了那些摩擦知識?

  (檢測對摩擦力的認識、及目標3、4的達成)

《力》復習提綱 篇9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2)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注: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指物體的運動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變或二者同時改變,或者物體由靜止到運動或由運動到靜止。形變是指形狀發生改變。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一切物體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須是物體之間相互接觸才能產生,比如物體間的推、拉、提、壓等力,

  但有的力物體不接觸也能產生,比如重力、磁極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圖

  (1)用力的示意圖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

  (2)作力的示意圖的要領:

 、俅_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

 、趶牧Φ淖饔命c沿力的方向畫力的作用線,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哿Φ淖饔命c可用線段的起點,也可用線段的終點來表示;

 、鼙硎玖Φ姆较虻募^,必須畫在線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兩個物體間產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對乙施加一個力的同時,乙也對甲施加了一個力。

  由此我們認識到:①力總是成對出現的;

 、谙嗷プ饔玫膬蓚物體互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力》復習提綱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能正確讀寫力的符號和單位。

  2.認識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改變物體的形狀。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對力的作用效果的影響,會畫力的示意圖。

  4.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2.通過學生親自實驗,體驗并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所產生的效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參與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與科學探究實踐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協作精神。

  2.在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中,體會分析和歸納在科學中的應用。

  3.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內容組成,屬于力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后續各部分內容如“彈力”“重力”“力和運動”“壓強”“浮力”“簡單機械”等所必需的預備性知識。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是力與運動關系的基本觀點。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正確畫出力的示意圖是學生學習力學知識必需具備的基本能力。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物體間的力是看不見的,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可以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這需要用到以前學過的運動知識。物體的運動狀態包含運動快慢和運動方向兩個方面。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給學生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所以本節教學難點是認識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三、教學策略

  力是一個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體間的力是看不見的,要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讓學生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中經歷感知、描述、測量等認識過程,對力這個概念逐步達到認識、深化的目的。教學中以大量的生活實例為學生創設情景,使學生能通過觀察、體驗,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歸納、概括各個實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發生作用的兩個物體,一個是施力物體,另一個是受力物體。通過描述和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力的作用效果,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時引導學生從物體的形變及運動狀態的改變兩個方面去認識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力的作用效果出發,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這樣學生就可以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導學生分析常見的事例和實驗,發現各實例毫無例外地都涉及兩個物體,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另一個物體同時會對這個物體施加一個力,這說明兩個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樣學生對力的概念就有了一個初步較完整的認識。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兩個蹄形磁鐵和兩個小車、氣球、鐵塊、小鋼球、微小形變演示儀。

  五、教學過程

《力》復習提綱 篇11

  復習課的教學一直是令許多老師感到棘手的一個問題,在許多復習課上,學生往往很沉悶,老師的教學熱情也因此大受挫傷。如何提高復習課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復習課的功能不只是將所學知識進行一種枯燥的回顧和歸納呢?如何讓學生通過復習課的教學不僅能將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礎上對知識的理解有一個升華,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我根據各部分知識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嘗試著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試圖優化復習課的教學。我始終認為,上好復習課的難點之一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下是我所上的一節初三“力”部分知識復習課的教學情況和課后反思。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能把舊知識當新問題來思考,我嘗試了一種打啞謎的方式來引入復習課。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開始進入期末考復習階段。這一學期所學的內容不少,我想把這些知識分幾個塊進行復習,第一塊就是力,這部分內容很重要,前一階段同學們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基本達標,但也有一些缺漏,希望通過復習,我們能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我們準備用兩個課時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復習。

  師:現在請同學們注----意----看(放慢語速),聽清了,是“注意看”,老師給你們出一道題。

  學生的興趣馬上被調動起來了,有學生急切地問“看什么?看什么?”

  我笑而不語。他們滿臉困惑,但卻個個都在緊張地注視著我,生怕錯過了每一個細節。

  我上課是使用擴音器的,我沒有把發射器別在腰上,而是用手抓住。我從講臺的一端緩慢地走下來,故意發出一聲較響的腳步聲。然后我一步步從教室的前頭走到后頭去,再走回到講臺上。先拿起講臺上一張白紙,將它攤開著用力去擦黑板上殘留的粉筆字跡,效果不好(這時我轉頭看著學生,引起他們對這一現象的關注),于是又換用黑板擦先輕擦,效果也不好(我又轉頭看著學生),后用力地擦去黑板上殘留的粉筆字跡,然后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而剛勁的“力”字

  師:好了,我的題目出完了。

  生:……?(學生一臉茫然)

  師:(笑笑)我出的是啞迷,請同學們說出,剛才老師出的這道題中出現了哪些力?你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立即興奮起來,議論紛紛……

  過了一小會,我請學生回答

  生A:有重力、彈力

  生B:有拉力、壓力、摩擦力、支持力

  ……

  老師將學生說出的每一個力一一記錄在黑板上

  師:請說一說,你們說一說,剛才這些力都存在于什么地方。

  生C:你能從講臺上下來,是因為有重力,并且你下講臺的腳步聲那么響,說明老師的重力還是不小的。(學生調侃我呢)

  生:哈哈……(哄堂大笑)

  師:哈……,好。關于老師的重力,你能說出哪些相關的問題?

  生: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施力物體……,重力與質量的關系……,g的大小及含意……

  老師將這些內容用最簡要的方式板書

  ……

  師:剛才的情景中哪里出現了壓力呢?

  生D:你的腳對鞋有壓力,鞋對地面也有壓力,你的手對發射器也有壓力

  師:我對地面有壓力,你們知道這個壓力產生了怎樣的效果了嗎?

  生:使地面發生彈性形變了。

  師:那么地面是否也對我施加壓力了呢?(是)是否也讓我的鞋發生彈性形變了呢?(是)那么我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我的壓力實質上是什么力呢?

  生:是彈力

  師:彈力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

  生:是在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情況下產生的

  師:怎樣的形變是彈性形變呢?

  生:……

  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多在黑板上寫下了相關的內容

  師:生D你怎么知道我的手對發射器也有壓力呢?(或者說也有彈力呢?)

  生D:如果你的手對發射器沒有壓力,它就會掉下來了,因為它有重力?

  師:哦?那么你們認為是什么力阻礙它下落的呢?

  生E:是壓力(彈力)

  生F:是摩擦力

  師:生F,你為什么說是摩擦力? 

  生F:因為重力要使它下落,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摩擦力是豎直向上的,所以是摩擦力阻礙它下落的。

  師:好,請同學們畫出這個發射器被我用兩個手指捏住時大致的受力圖

  ……

  師:你們是如何確定摩擦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而不是向其它方向的?

  生:因為摩擦力和彈力是垂直的,物體在重力作用下又有向下運動的趨勢,所以摩擦力是向上的。

  師:如果我不對它施加壓力能產生摩擦力嗎?(不能)

  師:如果在這個發射器下掛一個重物,仍然要讓它不下落,我應該怎樣做呢?為什么?

  生:老師應該用更大的力捏住它。因為這樣摩擦力才能更大,才能與更大的重力平衡。

  師:哦……這么說,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是嗎?

  生G:是

  生F:不是,還要看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

  師:能舉例說明嗎?

  生F:一條黃鱔,雖然它很輕,但即使用很大的力來捏它,也很難把它抓起來。

  師:說得太好了。其實抓黃鱔不是*力氣大的,抓痛了它,它會更努力地逃脫,因為它的表面太光滑了?梢娔Σ亮Φ拇笮∨c什么因素有關呢?

  生: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都有關

  師:有人認為只要有壓力,而且接觸面粗糙就一定有摩擦力。你們覺得如何?能從老師剛才出的題目中找出實例來說明嗎?

  生H:老師剛才用抓住黑板擦用力擦黑板,是*摩擦力擦去字跡的,如果你只是用力壓住,但不讓它在黑板上滑動,字就擦不去。所以還要讓物體相對運動。

  師:哦,看來,還必須讓物體之間相對運動起來才有摩擦。不運動就沒有摩擦對嗎?

  生:不對,拉桌子,沒有拉動,桌子與地面之間也有摩擦,是靜摩擦

  師:好,我們可以把產生摩擦的所有條件都列出來了。

  板書:……

  師:仔細回顧老師剛才出的題,其中還蘊含什么道理呢?

  學生討論……

  生:老師用攤開的紙去擦黑板,擦不干凈,用粉筆擦卻能擦干凈,這表明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老師開始輕輕地擦,不干凈,后來重重地擦,就干凈了,這表明摩擦力還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師:非常好!像這種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幾個物理量相關的時候,我們想分別研究它與其中每個量的關系,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控制變量法!

  ……

  在這一節課中,絕大部分的學生都積極地參與了討論與思考,他們的觀察能力得到了一次考察也得到了加強和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尤其重要的是,使他們更加意識到生活中的物理無處不在, 在教育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實踐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與道理方面產生了較深的影響。學生和老師都在一種極其愉快和興奮的狀態中經歷了這堂復習課的教與學。這堂課總體來說是很成功的,但仔細思考后覺得也有一些不足,有些學生的觀察能力尚不夠強,他們不善于抓住一些要害和細節,不少環節只是在同學們說出來之后,*一些模糊的印象來支持。不過話說回來,這也不失為一次觀察能力的訓練。

  我想,如果老師對一堂課的設計能令老師自己都興奮起來,又何嘗擔心學生不興奮、不興趣呢?那樣的課學生又怎會感到“厭”呢?真希望老師能不厭教,設法優化每一次的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不厭學,至少能使厭學的學生大大減少!

《力》復習提綱 篇12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2.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

  3.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物理現象時,往往同時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在表達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并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系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二力平衡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材通過“想想議議”使學生進一步完善“運動和力的關系”的知識體系.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

  教法建議

  1.本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從牛頓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現象出發,針對已經建立的規律提出質疑,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勤思勤問的良好品質.

  2.平衡條件的得出是本節的重點知識,不能只強調結論,而要加強過程教學.做好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為了更容易從實驗得出平衡條件的二力共線的結論,可采用如圖9-3-1所示的實驗裝置.取一塊薄木板在邊緣開幾個小孔,用細線系住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懸掛鉤碼.

  3.平衡條件的應用是對教學的檢驗,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最后的小結應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進一步加以補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學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學好這一部分將對初中物理力學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為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在教學中我以同學們每天都要見到的講桌、課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列車為例,首先讓學生判斷其所處的狀態--------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讓其分析受力情況,從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點,讓學生理解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含義,進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這樣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時時有物理、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拉近了物理與學生的距離。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時,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了解人不但活著,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贊揚,給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

《力》復習提綱 篇13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ǘ、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ㄈ⒘Φ姆诸愋枰⒁獾氖牵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性。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小結。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范。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初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力的分類,強調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在力學范圍內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范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探究活動

  測定患者的血沉。在醫學上有助于醫生對病情作出判斷。設血液是由紅血球和血漿組成的懸浮液。將此懸浮液放進豎直放置的血沉管內,紅血球就會在血漿中勻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稱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約是10mm/h。如果把紅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徑為R的小球,且認為它在血漿中下沉時所受的黏滯阻力為。在室溫下Pa·s。已知血漿的密度,紅血球的密度。試由以上數據估算紅血球半徑的大小。

  答案:m。

《力》復習提綱 篇14

  本節課是第五章力學的第一節課,和第六章《力與運動》以及下學期的壓強和浮力等內容構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學知識體系。因此,本節課的內容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學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完聲學、光學等內容后,對初中物理的學習方式已經有所了解,即從實驗入手---然后總結規律---最后落實到解決問題。所以,本節課力求能使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有新的發現。

  本節課的設計

  一,從神舟七號的發射談起,從最前沿的物理學知識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學知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力學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號從發射到返回地球的錄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然后提出問題:

  1, 火箭升空為什么是向下噴射火焰?

  2,神舟七號的宇航員在太空中為什么能飄起來?

  3,飛船的返回艙要使用耐高溫材料,從而避免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燒毀飛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飛船落回地球?

  5,為什么返回艙落地前要打開降落傘?

  這些問題的提出,雖然學生在沒有學習力學之前無法回答,但是通過學習,這些謎團就將慢慢被打開。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把學生引入力學知識的海洋,變被動的學,為主動的探索,教給學生游泳,而不是簡單的遞給學生一個救生圈。

  二,總結錄像中的簡單力學知識,總結歸納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動空氣,

  2,空氣向上推動火箭,

  3,宇航員推開艙門。

  引導學生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同時前兩個問題的提出也為下面講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筆。

  然后緊跟兩個問題:

  1,一個物體能否產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才能產生力的作用?

  兩個問題的解決采取兩種不同的方法。

  第一個問題通過閱讀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張飛要與關羽比力氣,他提出:誰能把自己提起來,誰的力氣就大。說罷,他用雙手緊抓自己的頭發,使勁向上提。盡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氣,憋得滿臉黑紫,甚至把頭發都拔掉了一大把,結果還是不能使自己離開地面。)來讓學生理解。這個故事的理解如果展開應該是內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這里就事論事,只要求學生解決--是不是一個物體就能產生力的作用。學生讀完會心一笑,不需要老師再多說什么就輕松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點。所以,問題的設置一定要化難為易,讓問題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往往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的解決用的是實驗探究法,也是物理課上最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學生提供器材,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完成探究。

  三,通過觀察錄像講解力的作用特點,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過滑板上的人推墻錄像講解,學生很容易接受。緊接著提出問題:人走路的時候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學生的理解,進而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引體向上、俯臥撐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點。

  2,力的作用效果有兩條,這里做了細化。先通過踢足球的錄像讓學生總結力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然后通過放大的錄像讓學生看到,在力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同時也在使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反思一下,感覺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有得有失。比較好的一點是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形變我們看不見?然后讓學生觀察玻璃酒瓶的形變可以用細玻璃管中液面的變化來放大,繼而聯系前面聲學中的幾個實驗,讓學生理解物理學中的研究思想—轉化法。不成功的一點是,對運動狀態改變的總結上,沒有及時歸納運動狀態不變的兩種情況。這個知識點在第六章中也會用到,如果在這里提前總結出來其實就等于減少了第六章的一個難點。我的體會是,備課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后看,所以提前兩周備課確實很有必要。

  四,本節小結。由于這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好總結,所以學生看著板書能很輕松的把這節課學到的知識點總結出來。所以,板書和多媒體就像孫子兵法和核武器,缺一不可。兩者各自發揮好自己的作用,相互補充,才是制勝之道。

  五,習題。本節課共設計了四個練習題,一個填空,一個單選,兩個多選,起到了落實知識點的作用。這里重點說一下多選題,雖然考試中沒有這類題型,但是多選題在課堂練習中出現卻有很多好處。比如,多選可以讓鍛煉學生的審題能力,找出題目中考察的知識點。也能讓學生總結正確與錯誤的選項,從正反兩方面掌握好規律結論。

  補充:

  一,物理課的內容要及時更新。雖然物理學的知識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但是這些知識的應用卻是日新月異的。比如上次講到力學的時候引用用的是神舟五號,這次卻變成了神舟七號。我的感覺是一堂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物理課應該是一堂新鮮的物理課,而不應該是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物理課。因此,平時對于新知識應用的搜集整理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想到了地理組燕老師的省優課,地圖的講解不僅僅是平面、一成不變的地圖,而且用到了google earth 這樣動態的衛星地圖。讓學生能借助這以地圖從浩瀚的宇宙中一點點放大,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學校,自己的家。這樣新鮮的課學生必然會興趣盎然,學習效果肯定好。

  二,教學中要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以往上課之前總是習慣把原來的教案找出來,比著葫蘆畫瓢,結果講的和去年甚至前年的課沒什么兩樣。后來老的教案逐漸找不到了,反倒是輕松了不少,每次備課都能有一個新的思路,上完課也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好的東西要保留住,但是不能一成不變,尋求教學中的改變其實也是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的過程。過去聽過的一個說法是,老師只需要備一年的課,剩下的三十年就不用備課了。現在想想,這種做法實在是無法可想。老師應該是一杯新芽的綠茶,讓學生看到新鮮的綠,聞到香噴的霧。而不要做一方陳年的普洱,落滿灰塵又顏色深紫,讓學索然無味。

  張鑫  081122

《力》復習提綱 篇15

  素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探究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學中所說的力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請一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

  請這位同學談談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緊張)

  最初我們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的感受而得來的。那么,在物理學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認識力的?

  (2)學生用圖11-4-1所示的器材做實驗。

  問題:小鋼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當磁鐵靠近小鋼珠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結束后,學生交流所觀察到的'現象:

  ①靜止的小鋼珠被磁鐵吸引,向磁鐵方向運動。

 、诠饣乃矫嫔献鲋本運動小鋼珠被正對運動方向位置的放磁鐵吸引,速度變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小鋼珠被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鐵吸引,運動方向改變,偏向磁鐵方向運動。

  (3)學生看課文圖11.4-2乙、丙,交流圖中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①棒球運動員用力將球投出,由靜止變為運動。

  ②足球守門員接住射進球門的足球,足球由運動變為靜止。

  (4)告訴學生: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狀態。無論物體是從靜止到運動,還是運動速度或者方向發生變化,都可以認為是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

  引導學生分析:在磁鐵吸引下小鋼珠運動狀態改變情況和手球、足球在運動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改變的情況。

  由此得出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力拉和壓彈簧,看看彈簧的形狀(長度)發生了什么變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伸長;在壓力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縮短。)

  (6)學生看課本圖11.4-2甲,交流圖中在射箭運動員力的作用下所發生的現象。

  (弓被拉開了,弓的形狀發生了變化)

  (7)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如:踢足球時,足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等。

  (8)讓學生自己根據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類效果。

  結論: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三、力的單位

  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單位作了規定:

  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體驗1N的大。鹤寣W生用手托起一個蘋果,手對蘋果施加的力大約是1N。

  補充例子: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約是700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問題: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讓學生提出猜想:可能與力作用的大小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方向有關;可能與力作用的位置有關。

  3、探究:

  引導學生根據前面觀察力作用效果的實驗結合課文圖示以及學生生活的經驗進行論證。

  (1)拉彈簧時,所用的力越大,彈簧被拉得越長;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顯。

  (2)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

  這些事例說明了力作用的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

  (3)關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關用實驗探究:

 、偻崎T實驗:用的力推門,每次手的位置距離門軸遠近不同。體會手在不同位置時施力的不同效果。

 、谂e尺實驗: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請一位同學用一個力作用在尺子的中點,向上將尺子舉起來;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舉尺子。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讓學生總結: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所以,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圖示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請同學們觀察或進行下列實驗,通過觀察或實驗你們對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認識、

  (1)演示:用一個氣球去壓另一個相同的氣球,讓學生觀察:兩個氣球都變扁了。(施力的氣球在施力時也變扁了,說明它同樣受到另一個氣球作用力)

  (2)演示:兩個帶相同電荷的通草球靠近時相互排斥。(一個通草球排開另一個通草球時,自己也被排開了,說明兩個通草球同時都受到了對方力的作用)

  (3)學生實驗:伸出手去,讓一個同學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嗎?打你的同學也感到疼嗎?(打的同學感到疼,說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學生實驗:向上擰書包,你對書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覺到了書包也在拉你?(拎書包手同時受到書包向下的拉力)

  (5)看課文第33頁圖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坐的船也被推開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開時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開了。說明推船的人同時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開時連同他坐的船也被推開。)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結論: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達標自查

  1、人推車時,是和之間發生了力的作用,對于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這時,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體是。

  2、物理學中,力的單位是,托起一個蘋果的力大約為。

  3、力的、稱為力的三要素,因為。

  4、下列哪個物體最接近3N

  A、一頭小牛B、一塊磚C、九年級物理課本D、兩枚1元硬幣

  5、游泳的人,手腳用力向后劃水,人就能向前進,這表明,人向后給水作用力的同時受到了的推力,這個現象表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6、畫出下列力的示意圖: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對桌面的壓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時,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幫他把實驗結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將小鋼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當磁體靠近小鋼球時,看見小鋼球向磁體運動;然后讓小鋼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當在與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塊磁鐵時,小鋼球運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上面兩個實驗,你總結出的結論是力能。

  (2)小明用雙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見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變長了,說明力能。

  8、甲、乙兩個同學穿著滑冰鞋面對面靜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對乙用力推一下,其結果是

  A、甲仍然靜止,乙被推開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時相對離開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后一個物體一定同時對前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常常叫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什么關系呢?請就此問題做出你的猜想,并說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那么如果物體沒有受到力,運動狀態還會改變嗎?請寫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體的形狀,如果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改變了,當這個力撤去的時候,物體的形狀會怎么樣?談談你的觀點,并列舉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觀點。

《力》復習提綱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2.會應用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解決簡單的問題。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認真觀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時的平衡;觀察物體受兩力平衡時力的特點。

  2.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物體平衡所需滿足的條件。

  3.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物理現象時,往往同時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識,在表達過程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感目標:

  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生活中的靜止和勻速運動現象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所沒有解決的問題: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從而建立了平衡狀態、平衡力的概念;并進一步指出最簡單的受外力平衡的情況是二力平衡,隨后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的知識得出物體受到的這兩個力的合力為零.使學生的認識從理論上提高一步,同時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為零的印象.再聯系具體事例,讓學生應用二力平衡條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材通過“想想議議”使學生進一步完善“運動和力的關系”的知識體系.

  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本節的重點是研究總結物體平衡的規律,規律教學應首先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研究問題,再對實驗結果概括、總結得出規律.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

  教法建議

  1.本節是對牛頓第一定律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從牛頓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現象出發,針對已經建立的規律提出質疑,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勤思勤問的良好品質.

  2.平衡條件的得出是本節的重點知識,不能只強調結論,而要加強過程教學.做好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關鍵.為了更容易從實驗得出平衡條件的二力共線的結論,可采用如圖9-3-1所示的實驗裝置.取一塊薄木板在邊緣開幾個小孔,用細線系住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懸掛鉤碼.

  3.平衡條件的應用是對教學的檢驗,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最后的小結應由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進一步加以補充,使其更完整.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學生認知結構中建立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應用二力平衡條件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教具:滑輪、鉤碼、細繩、木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方法1 :復習提問引入

  牛頓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體才能保持靜止、才能做勻速直線運動?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引導: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可能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做勻速直線運動。引出平衡態的概念,進行新課教學。

  方法2 : 現象引入

  課堂演示:靜止在桌面上的物體、勻速行駛的電動汽車

  或錄像片段: 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勻速步行的學生、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

  提出問題:上述物體保持靜止狀態和做勻速直線運動是否受到外力?請你再舉出幾個靜止和做勻速直線的物體,分析它們受到的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二力平衡》。

  引出平衡態的概念,進行新課教學。

  二、新課教學

  1. 平衡狀態

  由上面學生舉出的例子定義平衡狀態。指出這時作用該物體上的幾個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說幾個力互相平衡。物體受力平衡時最簡單的情況是受兩個力作用。

  過渡:物體受力作用時滿足什么條件才能保持平衡?

  2. 二力平衡條件

  方法1:通過演示實驗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介紹實驗裝置如圖9-3-1所示,用細線系住木板上的任意兩個孔,細線的兩端跨過桌邊的滑輪各懸掛一個相同質量的鉤碼。

  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下面問題。

  木板是否靜止?木板靜止時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方向有什么關系?

  把木板扭轉一下,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木板還能靜止嗎?重新平衡后,兩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同的鉤碼,木板還能靜止嗎?

  任選其它兩個孔重復上述實驗。

  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自己得出結論?稍诮處熞龑掠啥嗝瑢W互相補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學生探究性學習(學生分組實驗,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同上。

  教師明確實驗目的:觀察分析總結滿足什么條件木板靜止?

  學生探究性實驗

  學生討論、進行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根據力的合成的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

  3. 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方法1: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請學生畫出圖9-3-2中物體受力的示意圖,并分析物體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對力是二力平衡。

  1) 靜止懸掛的電燈。

  2) 靜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 勻速運動的拖車。

  方法2: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由學生自己舉例自己分析受力情況。

  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問題,首先要判斷被研究的物體是不是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只有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才可以應用這個條件。對于能夠應用二力平衡條件的物體,要分析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豎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學生分析中要注意糾正學生認識上的簡單化和片面性。

  一、 鞏固練習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所受力中,屬于平衡力的是 [ ]

  A.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書所受的重力;

  B.書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C.書所受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D.書對桌面的壓力加上書的重力與桌面對書的支持力.

  2.起重機的鋼絲繩吊著重物,比較在重物靜止時,重物勻速上升時,重物勻速下降時鋼絲繩對重物的拉力大小,則( )

  A. 重物勻速上升時,拉力最大

  B. 重物靜止時,拉力最大

  C. 重物勻速下降時,拉力最大

  D. 上述三種情況,拉力一樣大

  二、 總結、擴展

  讓學生討論課本“想想議議”中的問題,總結力和運動的關系,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

  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在總結運動和力的關系之后,可讓學生分析一對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三、 布置作業

  閱讀課文,完成書后練習。

《力》復習提綱 篇1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為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二節,本章知識是以前力學的延伸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浮力》則主要講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是對密度、力、力的平衡、壓強等知識的深化。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了解浮力的現象,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了解浮力的產生。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養成協作、探究問題的意識,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浮力的應用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彈簧秤、細線、水、大燒杯、食鹽、雞蛋、金屬塊等。

  二、說教法

  通過設置情景,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把各知識點涉及的內容、問題展示給學生,以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為主,通過學生活動,把浮力知識有機地進行歸納,串聯起來。得出解決浮力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對知識系統整理歸納和提煉的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采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及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上臺演示實驗,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5分鐘)

  利用多媒體創設“死海不死”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興趣,誘發探索欲望,引入復習課。采用多媒體,生動活潑,交互性好,能調動學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

  2、實驗質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浮力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出示問題1:如何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增強學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并由多媒體展現實驗過程,得到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方法。

  這樣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過程中,復習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點。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體簡單回顧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師出示問題2:小東的爸爸買了一個玉制實心工藝品,小東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個彈簧秤、一根細線和一盤清水,請你幫他完成實驗方案。此題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來測密度,通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體現學生探究意識,有利于開拓學生思維,既復習了實驗,又突破了難點。

  (3)探究浮沉的條件

  教師出示問題3:雞蛋放在清水中會怎樣?怎樣使雞蛋上浮?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趣,學生會主動參與,從而分析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解決這一問題要運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4)浮力的應用

  教師出示問題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鋼鐵的密度比水大,為什么鋼鐵制造的輪船會漂浮在水面上呢?設置這一問題,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邊分析邊利用多媒體展示: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密度計。這部分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于潛水艇及飛艇的技術問題不必糾纏。

  (5)浮力知識小結

  學習了浮力知識后,你有哪些收獲?請把你的收獲與同學交流分享。通過回顧交流來復習浮力主要知識點,可以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相互補充,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浮力知識點,讓學生對浮力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3、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為了加深學生對浮力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設計了三個典型習題,一道計算題,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浮力進行簡單的計算,理清解題思路,一道有關吹泡泡的問題,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一道將彈簧秤改裝成測浮力裝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采用內容式板書,使學生對本節知識一目了然,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

  六、說教學效果評估

  本節課內容多,概念性強,學生復習時,有一定的難度。復習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復習鞏固,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積極參與探究,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條重要規律,雖然實驗簡單,但對初中生的思維難度較大,復習演示,對提高潛能生、優秀生都有很大幫助。在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詞的認識模糊,對物理狀態不知道就急于下結論,我通過習題澄清認識,釋疑解惑。課堂上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附:例題和習題

  例題:

  (1)質量為1000千克,體積為800分米3的魚雷,在水中上浮還是下沉?

 。2)一艘輪船從海面駛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變化?它從海面駛入河面船身是浮起來一些還是沉下去一些?

  習題:

  (1)質量為250克的物體靜止在水中,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這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開始時上升,隨后便下降,這是為什么?

 。3)將彈簧秤改造成一個可以直接測浮力大小的裝置。

《力》復習提綱(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初三《力》復習課的課后反思

    復習課的教學一直是令許多老師感到棘手的一個問題,在許多復習課上,學生往往很沉悶,老師的教學熱情也因此大受挫傷。如何提高復習課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復習課的功能不只是將所學知識進行一種枯燥的回顧和歸納呢?...

  • 九年級《浮力-復習課》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為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二節,本章知識是以前力學的延伸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

  • 高二《走進技術世界》復習提綱(精選2篇)

    第一章走進技術世界一、技術的價值:1、技術與人的關系技術是人類滿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適應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⑴、人類需要著衣遮身避寒---------紡織、印染、縫制技術。...

  • 8B Unit1-2重點詞組、句型及語法復習提綱(通用2篇)

    8b unit1重點詞組、句型及語法復習提綱一、詞組和短語序號chineseenglish1過去和現在past and present2在過去in the past3在現在at present / at the moment 4不再not any more / not any longer5自那以后since then6作一個歷史課題do a...

  • 《日記兩則》前置性自學提綱(通用12篇)

    生字學習,我最棒!1.認真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相信自己一定能讀好!生字中會認的字: 經過努力認識的字: 2.“我會寫”的字中容易記住的字: 組詞方面有困難的字: 書寫方面有困難的字: 3.從課文...

  • 8A Unit3-4重點詞組、句型及語法復習提綱(通用3篇)

    8a unit1 重點詞組,句型及語法復習一.詞組和短語序號chineseenglish1一個誠實的男孩an honest boy2一個八年級的學生a grade 8 student3一次寫作比賽a writing competition4一則……的廣告an advertisement for5保密keep...

  • 《口技》自學提綱(精選12篇)

    學習目標:1、 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生字的音、形、義并弄通課文大意;2、 以時間詞為依據理清文章結構造并復述課文;3、 學習已時間為順序的寫作方法并完成一篇習作。...

  • 《軍神》前置自學提綱(精選13篇)

    20 軍神 自學提綱一、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0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悟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學習他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 2023年中考政治復習提綱(精選2篇)

    XX年中考思想品德復習考點全析第一單元 認識自我注意:心理問題、情緒問題、挫折意志、認識評價自己考點1.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七上第四課33)一、青春期的含義:青春期是指青少年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急劇變化的...

  • 《掌聲》前置自學提綱(精選12篇)

    不動筆墨不讀書,讓這小小的作業紙記錄我預習的收獲吧!1、今天我預習了一篇新的課文,題目是《 》,第一眼看到這個課題我想到了 。2、我先讀了一遍課文,讀的時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讀準了它的音,又認真觀察了它的字形,然后嘗試組詞用橫...

  • 《侵略與反抗》期末總復習提綱(通用2篇)

    第1課 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年)(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2)導火線(直接原因):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 《日記兩則》前置性自學提綱(精選14篇)

    生字學習,我最棒!1.認真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相信自己一定能讀好!生字中會認的字: 經過努力認識的字: 2.“我會寫”的字中容易記住的字: 組詞方面有困難的字: 書寫方面有困難的字: 3.從課文...

  • 《軍神》前置自學提綱(精選15篇)

    20 軍神 自學提綱一、學習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0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悟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學習他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 《掌聲》前置自學提綱(精選17篇)

    不動筆墨不讀書,讓這小小的作業紙記錄我預習的收獲吧!1、今天我預習了一篇新的課文,題目是《 》,第一眼看到這個課題我想到了 。2、我先讀了一遍課文,讀的時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讀準了它的音,又認真觀察了它的字形,然后嘗試組詞用橫...

  • 《口技》自學提綱(通用17篇)

    學習目標:1、 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生字的音、形、義并弄通課文大意;2、 以時間詞為依據理清文章結構造并復述課文;3、 學習已時間為順序的寫作方法并完成一篇習作。...

  • 九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洱源县| 邹城市| 贵南县| 唐河县| 邢台县| 抚顺县| 夏邑县| 会宁县| 南通市| 蒙阴县| 陆川县| 德保县| 新野县| 晋江市| 会理县| 汉源县| 安岳县| 莆田市| 铜陵市| 岳西县| 新河县| 广西| 岳普湖县| 彰化县| 达尔| 合阳县| 灵寿县| 贡嘎县| 驻马店市| 澎湖县| 雅江县| 万载县| 石河子市| 车险| 教育| 天台县| 运城市| 石河子市| 滨州市|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