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 慣性現象
科目
物理
班級
初二.2班
授課時間
課題
第九章 力和運動 第2節 慣性 慣性現象
教學
目標
知道什么是慣性。
會用慣性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現象。
教學重點
慣性概念。
會用慣性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學難點
慣性的理解。生活中的一些有關現象的解釋。
教學方法
啟發研討
課堂類型
講授
教具
小車、木塊、直 尺、紙條、
沖擊擺、投影儀
板書設計:
本節課分析: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對慣性的理解,因為學生對“慣性”感到非常的抽象,不象有的物理量,看得著,摸得到。要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就要多做幾個演示和多舉幾個生活中的有關“慣性”的實例。
再有,學生對生活中的運動和力有著實踐的經驗,單憑這些建立物理概念往往會產生錯誤的結果,因此這節課的演示實驗是很重要的。否則學生易把慣性和力的概念相混淆,造成力的無中生有。
通過行駛的汽車或火車不能立即停下來的事例及公路、交通道上對機動車輛的限速,教育學生要遵守交通法規,注意交通安全。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總結出來的?(p105)
2.前面學到的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p105)
3.在現實生活中能否驗證牛頓第一定律?(p105)
·引標(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了原來靜止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將以原來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后,概括出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物理定律。
要注意的是: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歸納得出來的。
·達標(講授新課):
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它告訴我們世界上的物體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屬性。即:不愿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的“惰性”。不給它施加力,它就靜止或不改變運動速度。我們這堂課就研究物體的這個非常重要的屬性──慣性。
一、什么叫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注意慣性的定義與慣性定律的區別:慣性是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的一種屬性;而慣性定律是物體在運動中應該遵循的規律。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千萬不要混淆。
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兩種運動狀態中的一種。
原來靜止的繼續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繼續以原來的速度和不變的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世界上的物體,不管它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靜止不動的,都有慣性,那么它們的慣性是否都相同呢?結論是不一定相同。
二、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大,慣性大;質量小,慣性小。
既然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那么物體表現出的慣性現象很多很多,下面我們通過演示實驗看一些慣性現象。
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象:
1.小車遇障礙:(如圖1)
圖1
演示1小結: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看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小車上面的木塊發生傾倒是小車受到外力的作用,小車運動速度發生了變化,而小車上的木塊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發生了翻倒。
2.快速抽出物體下紙條:(如圖2)
圖2
演示2小結:通過第二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紙條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快由靜止狀態變成速度很快的運動狀態,而紙條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