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慣性定律
第五節 慣性定律從容說課 本節內容是在前幾節機械運動及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力和運動的初步知識.如本節內容中的第一個知識點“牛頓第一定律”,是在上節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果物體不受力將會怎樣運動),通過實驗、分析、推理得出的.慣性是學生生活常見的現象,但同學們很少想過為什么,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入手提出問題,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解釋清楚了現象,對牛頓第一定律也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和應用.二力的平衡也是在慣性定律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的探究得出了二力的平衡條件.二力平衡的情況隨處可見,力學問題中經常要運用二力平衡的條件來進行分析,因此,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和二力平衡是本節的重點,對慣性現象的解釋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中教師重在引導,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及現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合理推測,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又能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知道慣性的概念,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象. 3.知道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會應用二力平衡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能力目標 l.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2.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嘗試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體驗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增強對科學的熱愛.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定律及二力的平衡.教學難點 慣性現象的解釋.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引導學生正確推理,概括出牛頓第一定律,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分析法:在學習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分析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理解慣性的概念,學會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具準備 慣性小車、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棋子、直尺、長方木塊、兩個定滑輪、鉤碼若干、細繩、投影儀等.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收集與教材p34圖11.5-1中內容相關的錄像資料讓學生觀看. [放錄像] ·自行車比賽中沖過終點的自行車. ·滑冰比賽中到達終點后的運動員. ·被小朋友彈出去的琉璃球. [師]同學們在錄像中看到的這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會見到,你也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呢?同學們看書p34左下角內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 (學生看書,還會有小范圍的討論) [師]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偉大的科學家,到底哪個說法正確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學們可以自己探究,通過實驗來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