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第一節 時間和長度的測量素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2)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2、過程與方法(1)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2) 體驗探究長度間接測量的探究過程。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教學重點1、認識常用的計時工具和長度測量工具。2、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教學難點1、長度的間接測量方法。2、誤差和錯誤的區別教學過程 我們常常需要通過測量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所用時間來測量速度,這就涉及時間和長度這兩個基本物理量的測量。這節課我們在小學和日常生活中對時鐘、表、刻度尺使用和對一些時間、長度單位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一、時間的測量1、 計時工具(1) 教師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16世紀后,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F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讓學生看課文圖11.3-1了解古代和現代的幾種計時工具。(2) 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簡要介紹日晷、沙漏計時原理:① 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2、 時間單位(1) 復習小學學過的時間單位及單位間進制率。(2) 閱讀課文第27頁倒數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8頁科學世界<<計時標準>>了解“秒”的準確定義: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所需的時間定義為1s。(3) 認識時間單位的符號:小時(h)、分(min)、秒(s)3 、停表的使用二、長度的測量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1) 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2) 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做為“尺”。①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稱為“一柞”。②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人步行時,平均一步的長度;某一個手指的寬度等。2、長度的單位(1) 復習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了解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等。(2) 閱讀課文第28頁倒數第一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了解“米”的準確定義: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內所經路徑的長度定義為1米。(3) 認識長度單位的符號及單位間進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