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簡單機械-教學建議
1.本章教材內容比過去增加很多,而且每節都有探究活動。教學實踐證明探究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更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處理不好,容易導致課堂結構松散、學習效率低。因此,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對探究時間進行精心的預估和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它要求教師精心備課、精確設計,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師要爭取以最精確、最明了、最簡練的語言或方式,使學生對問題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要減少廢話。教師對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預測和心理準備;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營造自由民主的探究活動氣氛。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最好讓學生能夠輪流主持,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為探究負責,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使其更加專注地參與探究活動。教師要把握探究活動的節奏,要對具體的探究過程做到心中有數,做到能夠比較精確地預估每一個步驟所需的時間,把握好整體時間的分配,使整個探究活動的節奏加快,轉換自然。要對探究活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了然在胸,對學生在每一步驟中可能作出的反應都要估計得到。要對探究活動所需的學習材料、實驗器材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準備,使探究活動能夠按照預定的節奏進行下去。當然更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從而使他們逐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2.教師在教學時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再創造過程。《課程標準》和新教材都給我們的再創造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例如,原教學大綱關于簡單機械的規定是:“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知道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選學輪軸,沒有提及斜面。《課程標準》規定,“通過實驗探究,學會使用簡單機械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沒有具體指明是哪種簡單機械,沒有對杠桿、滑輪及其平衡條件、省力多少提出具體要求。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讓每個學生都“吃飽” “吃好”而且還會“自己做飯吃”。
3.對本章的評價重點應放在對探究過程的評價上。學生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可以記下自己的出色表現或被否定過的猜想,自己的體驗、進步和實驗事實;同伴可寫下同學的參與程度、實驗操作的規范程度、交流與合作情況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不要只看探究的結果。例如,對“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系”的評價就要放到對探究過程的評價上,要評價學生能否提出猜想,寫出猜想的理由,能否使用彈簧測力計,能否正確地記錄數據,能否根據數據描點畫出圖像,能否積極地與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否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等等。這些要素也可以放到自評與互評中。總之,評價的目的不是要排出名次,而是要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