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力與機械(五、其他簡單機械)
1.知識與技能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知道輪軸和斜面也能省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
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說明與建議
除了杠桿之外,滑輪、輪軸、斜面等也都是常用的簡單機械。
教學一開始,可讓學生觀察并說明(教師給予補充)課本圖12.5-1中的科學漫畫。圖中的滑輪是定滑輪。左圖說的是一個瘦子,看到一個胖子正在用定滑輪把重物拉上樓去;中圖表示胖子讓瘦子替自己拉著重物,自己上樓去取重物;右圖表示胖子到了樓上,看到瘦于沒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技上了樓。這個故事是諷刺一個不懂得定滑輪作用的人在使用定滑輪時鬧出的笑話。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知道定滑輪到底有什么作用?帶著這樣的興趣開始學習滑輪。
定滑輪和動滑輪
如果學校的旗桿上有定滑輪,可先讓學生觀察旗桿上的定滑輪,讓他們討論定滑輪的用處。
可先向學生演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要把重物提到高處,可以使用固定在高處的定滑輪,也可以用隨同重物一起上升的動滑輪。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用這兩種滑輪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呢?
探究 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按照課本上列出的步驟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實驗。
探究定滑輪的作用時,可按照課本圖12.5-2(甲)那樣,先用彈簧測力計直接把鉤碼提起來,再用定滑輪把鉤碼提起來,在誤差范圍內彈簧測力計的兩次示數可以看作是相等的。這個實驗的主要誤差是彈簧測力計彈簧本身重量引起的。這一實驗減小誤差的辦法是盡可能選用重的鉤碼(當然不能超出彈簧測力計的稱量限度),使彈簧測力計本身受到的重力的影響相對減小。
探究動滑輪的作用時,可按照課本圖12.5-2(乙)那樣,通過動滑輪把鉤碼提起來。這里要注意的是:跨過動滑輪的兩段繩子一定要平行(初中不要涉及兩段繩不平行的情況)。當鉤碼重遠大于動滑輪重時,動滑輪重才可忽略不計。因此實驗時,鉤碼應盡量重些(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稱量限度)。
探究結束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探究結果,最后得出結論: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是能改變力的方向;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
需要改變力的方向時,使用定滑輪,而需要省力時就要使用動滑輪。既要省力、又要改變力的方向時,就要用到滑輪組,滑輪組問題可做適當介紹,但不要深究。
想想議議
這里讓學生對學過的杠桿、滑輪知識做簡單的復習總結。使用簡單機械是否省距離的問題,也可作適當的討論,為后面學習功的問題留下伏筆。
科學世界 輪軸和斜面
輪鈾和斜面也是常用的簡單機械,教師可在課堂上作一些簡單的介紹。螺絲釘和盤山公路是簡單斜面的變形,課本圖12.5-7的小制作非常簡單,可讓學生們都做一做,所用的紙厚一些,效果會更好。
動手動腦學物理
1.螺絲部分相當于輪,手把部分相當于軸。
2.自行車的剎車、車把、腳墩子和飛輪等都是簡單機械。
3.斜面的坡度越小,省力越多。找一塊木板,用書把木板的一端墊高,木板就構成了一個斜面。把一個木塊放在斜面底端,用測力計沿斜面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用書把斜面加高,重新測出拉木塊所需的拉力,就會發(fā)現,斜面越陡所需拉力就越大。
4.略。
5.略。
我還想知道
這里可以根據課本提示,讓學生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不一定要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