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九年級歷史教案 > 第二次世界大戰(精選16篇)

第二次世界大戰

發布時間:2023-08-04

第二次世界大戰(精選16篇)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1

  第一節 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慕尼黑會議;德吞并捷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奇怪的戰爭;德攻占丹、挪、盧、荷、比;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不列顛之戰;德軍侵入巴爾干;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思想教育目標:

  ①慕尼黑會議是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

  ②二戰初,德、意和英、法之間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思考題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慕尼黑陰謀,法國的潰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難點:二戰初期性質的復雜性。

  (三)教學時數:4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談話法,投影,錄像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德、意、日三國勾結,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導入  新課] 由于德、意、日三國勾結,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加速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步伐,終于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講授新課]

  一、慕尼黑會議(板)

  (掛93頁圖)1936年,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將軍隊開進菜茵非武裝地區。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奧地利,這兩次行動都是違反巴黎和約的規定的,但都沒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來越大,他的下一個目標,便對準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蘇臺德區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們在捷克屬于少數民族,希特勒唆使當地的納粹黨羽提出蘇臺德區“自治”的要求,接著又提出蘇臺德區與德國合并,捷政府拒絕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邊境集結軍隊,進行戰爭威脅,而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捷、英、法分別是什么態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戰爭,又妄想禍水東引,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使其兩敗俱傷坐受漁翁之利。因此英國首相張伯倫挾著一把雨傘,風塵仆仆兩度飛往德國和希特勒談判。 同時,又向捷政府施加壓力,強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條件,慕尼黑會議正是法西斯德國對外擴張政策和英法縱容的產物。

  1.慕尼黑會議(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腦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會議,并簽訂了協定,協定的內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們在沒有捷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就決定了捷克的命運。(P92小二)

  英、法出賣了捷克的利益,德國又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討論)英、法與捷本無利害關系,況且法還是捷的同盟國,那么,它們為什么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國內普遍存在畏戰情緒,千方百計避免戰爭;②仇視蘇聯,禍水東引)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這種犧牲小國利益,滿足自己私欲的行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慕尼黑陰謀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軟弱可欺,得寸進尺,慕尼黑協議的墨跡未干,德軍就長驅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個捷克。

  2.德國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大增,在戰略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慮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須避免兩線作戰,鑒于蘇聯的強大,他打算先打敗吞并英法的盟國和中立國,打垮英、法,再進攻蘇聯。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經過精心的策劃后,于1939.9.1閃擊波蘭。

  3.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板)

  9.1德軍以58個師、2500輛坦克、6000門大炮、2000多架收音機的強大兵力,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般的突然襲擊,這無疑等于對波蘭的盟國英、法一記響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難堪,加上國際輿論的壓力,英、法兩國政府向德國提出了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又遭拒絕,被迫于9.3對德宣戰。全面爆發。

  二、德國占領西歐(板)

  英法對德宣戰后,實際上是宣而不戰,始終按兵不動,坐視波蘭孤軍苦戰而亡,因此被稱為“奇怪的戰爭”。

  1.奇怪的戰爭(板)

  在西線,英法擁有115個師,而德國只有23個師,但英法卻沒有利用這一優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卻躲在鋼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軍只損失了1400人,英國遠征軍損失3人,10.2波蘭滅亡,波蘭人民倍受苦難,整個戰爭期間,被德國法西斯殺害的高達600多萬人。(問)英法國為什么靜坐觀戰呢?(禍水東引之心未死)

  (錄像片:波蘭淪陷20′)

  英、法靜坐觀戰的局面持續了7個多月,這就給法西斯德國以從容調配兵力,準備新的進攻的時間。德國并沒有東進去進攻蘇聯,而是集中力量對付英法。

  當英、法軍隊坐失戰機的時候,法西斯德國已經做好了西進的準備,丹麥、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羅的海的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軍突襲了丹麥、挪威,四小時內占領丹麥,傍晚又占領了挪威的首都奧斯陸,挪威軍隊退到內地繼續戰斗,英、法軍隊在挪威沿岸登陸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擊而被迫退卻。6.10德軍占領了挪威。

  1940.5.10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攻擊,希特勒計劃先占領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再迫使法國投降。盧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時進行了英勇的戰斗,到5.28才宣布投降。當時,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約有40萬人,被迫向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撤退,遭到德軍的包圍轟炸,經過努力,約有34萬人得以撤到英國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卻落到了德軍手中。

  (錄像:敦刻爾克大撤退21′)

  2.敦刻爾克撤退(板)

  這次撤退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時的時候,德軍主力已經從比利時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國要塞色當,隨即轉鋒南下。6.5德軍向法國發動了總攻,意大利看到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于6.10對法宣戰,同時出兵進攻法國的南部,6.14德軍未發一彈占領了巴黎,22日,法國投降,法國號稱帝國主義強國之一,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戰斗中就潰敗了,法國長期對德推行縱容政策,結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戴高樂將軍堅持抵抗德國的侵略,流亡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的運動。

  3.法國的潰敗(板)

  希特勒在歐洲的軍事勝利,盟軍的連連挫敗,引起了英國國內對張伯倫政策的嚴重不滿,就在挪威即將陷入德軍手里的時候,5.10張伯倫被迫辭職,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

  法國淪亡后,希特勒想勸說英國談和,遭到邱吉爾的拒絕,于是,希特勒下令,準備入侵不列顛。

  (錄像片:不列顛之戰22′38″)

  4.不列顛之戰

  1940.7.10德國為了控制空權,發動了稱之為“不列顛之戰”的大空戰。每天,德國出動幾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飛機對英國輪番轟炸。但是,空襲沒有挫敗英國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強了他們反法西斯斗爭的決心。希特勒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被無限期地擱置起來,法西斯德國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

  三、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板)

  消滅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希特勒德國的一貫目標,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941年夏季,德國已經占領了歐洲的許多國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蘇聯的準備。6.22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190個師、3700多輛坦克、5000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錄像片,擴大戰爭12′)

  1.突襲蘇聯(板)

  德國妄圖在1.5~2個月內打敗蘇聯,蘇聯被迫進行衛國戰爭,二戰擴大了。

  2.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板)

  蘇聯衛國戰爭的初期,由于準備不足,使德軍在幾個月里,深入蘇聯境內,北路圍攻列寧格勒,南路深入烏克蘭,尤其是中路德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形勢危機,對此,英勇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寸土必爭,誓死保衛莫斯科,捍衛國家,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保衛了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軍在二戰開始以來的第一次大失敗,蘇聯紅軍粉碎了希特勒軍隊“天下無敵”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鞏固小結]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無視凡約,在歐洲擴大戰禍。英、法為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召開慕尼黑會議,犧牲捷克,滿足德國,但德國野心更大。1939.9.1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面對德國的進攻,英、法宣而不戰,坐視波蘭滅亡。波蘭滅亡后,并沒有按英法的希望去進攻蘇聯,反而對付英法,不久法國滅亡。德又對英國進行空襲,但沒有成功。1941.6.22德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人民開始了衛國戰爭,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偉大勝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國天下無敵的神話。

  (六)板書設計 :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2

  第二節 二戰的轉折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偷襲珍珠港;平洋戰爭爆發;二戰一步擴大;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法西斯國家的暴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盟軍在北非取得勝利;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投降。

  2.思想教育目標:

  ①法西斯國家擴大侵略及其血腥罪行,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它的建立,使二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保障;

  ②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是二戰的轉折點;

  ③意大利戰敗投降,是法西斯陣營瓦解的開始。

  3.能力培養目標:分析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重大意義,提高學生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太平洋戰爭爆發和國際及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戰役。

  2.難點:二戰性質的轉變。斯大林格勒會戰與二戰的轉折點

  (三)教學時數:3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談話法,幻燈,錄像,掛圖

  (五)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 1.簡述從慕尼黑會議到莫斯科保衛戰之間的重大事件。

  2.這一時期的戰爭性質有何變化。

  [導入  新課] 德國發動戰爭蓄謀已久,并且做了充分的準備,更重要的是英、法的縱容政策助長了其侵略氣焰,使其在歐洲的閃電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日本獲得了一個機會,得以侵占法、荷、英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一、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板)

  1.背景:(板)

  隨著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日本也蠢蠢欲動,軍界公然宣稱:“德國人已經出發了,我國也不能誤了自己的公共汽車”。企圖把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廣大地區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對東南亞的侵略,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國政府立即作出反應,先是對日本實行部分禁運,不再出售航空燃料、鋼和鐵給日本,繼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財產。英、荷也響應美國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依賴進口物資生存的日本開始擬定武力掠奪的計劃。為了消滅美國海軍,實現征服計劃,日本決定,對美國在太平洋的最大的海軍基地,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上的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

  2.日本偷襲珍珠港(板)

  (錄像:偷襲珍珠港13′40″)

  那時候,日本一面同美國進行談判,希望美國讓步,達成協議,一面加緊準備偷襲珍珠港。為了迷惑美國,日本一直將談判繼續到開戰時刻。1941.12.7是一個星期天,珍珠港內大多數士兵離艦度假,廣播里放著輕松的爵士樂,軍港沉浸在假日的氣氛中。7:55,從艦空母艦上起飛的183架飛機,飛臨珍珠港上空,當日本飛行員看到靜泊在港內的軍艦時,興奮地來不及扔下炸彈,就發回偷襲成功的信號“虎!虎!虎!”日機對珍珠港狂轟濫炸,幾分鐘內,機場、營房、倉庫燃起熊熊大火。不久,另外168架日機組成了第二股沖擊波,兩小時的空襲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滅。而日本的最后通牒在空襲開始后一小時后才遞交美國。珍珠港事件發生后,美對日宣戰。(問)珍珠港事件造成了什么后果呢?(日本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但美國的參戰加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加快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步伐)。

  二、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板)

  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不斷擴大野蠻、兇殘的侵略戰爭,給全世界很多國家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法西斯國家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最兇惡的敵人,也是英、美等國的最大威脅,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威脅的國家,需要聯合起來共同對敵,這是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礎。

  為了協調行動,加快戰爭勝利的進程,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訂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全力對法西斯國家作戰,決不單獨同敵人停戰和議和。這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它的建立,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首先,它改變了二戰的性質(P99大二);其次,它大大加強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各法西斯國家協同作戰,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并在人口、資源、生產能力、人心向背上優于軸心國,使戰爭形勢向著有利于人民的方向發展,成為二戰最后勝利的決定因素。

  三、法西斯國家的暴行(板)

  (P99大三,P100小)

  四、二戰的轉折(板)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希特勒為避免兩面受敵,企圖首先集中兵力打垮蘇聯。莫斯科戰役的失敗,使德國無力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因此,它集中了150萬兵力,在蘇聯南部發動了夏季攻勢,其中以50個師的兵力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

  1.斯大林格勒戰役(板)

  (出示P101圖)(問)從經濟、軍事角度說明為什么希特勒要進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是蘇聯的重要的工業城市,又是伏爾加河南北交通的樞紐,是接連莫斯科和盛產石油的高加索的交通要道。希特勒的目的,是要切斷蘇聯的這條交通命脈,從東南方包圍和奪取莫斯科。同時奪取巴庫油田和頓馬斯的煤,以加強德國的戰爭經濟。因此,此戰關系著戰爭全局的命運,希特勒不惜一切代價要占領它。

  (錄像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24′)

  1942.7,德軍以150萬的兵力,在飛機坦克、大炮的掩護下發動攻勢,揭開了斯大林格勒的序幕。經過連續瘋狂沖擊,德軍攻占了斯大林格勒26個區中的22個,希特勒也為勝利所陶醉,竟于11.8宣布“我們已控制了斯大林格勒”。100萬噸炸彈的傾瀉使市區找不到一幢完整的房屋,但紅軍仍然在進行頑強抵抗,使每一條街道,每一間房屋,都成為德軍的墳墓。五個月的進攻,70萬軸心國軍隊的尸體沒有鋪出占領斯大林格勒的道路,卻為紅軍的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嚴寒冬季的來臨,似乎預示了德軍的命運。蘇軍最高統帥迅速集中了50萬紅軍,以“鐵鉗攻勢”在幾天之內,就扼住了德軍的咽喉。1943.2德軍殘部全部投降。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輝煌勝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德在戰役中,喪失150萬軍隊,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從此蘇軍逐漸轉入反攻。同時,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后,德國一些仆從國的信心大減,法西斯集團內部開始瓦解。而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卻受到極大的鼓舞,蘇軍取得斯戰的勝利,標志著二戰的轉折。

  2.中途島海戰(板)

  珍珠港事件中,美國的航空母艦因外出執行任務而幸免于難,因而仍是日本的心腹之患。同時,美國憑借雄厚的工業實力,迅速重建太平洋艦隊,日本企圖在中途島誘殲美太平洋艦隊。由于美軍截獲日軍情報提前作了準備,結果重創了日軍。從此,日軍由進攻轉入防御。

  (錄像片:中途島之戰)

  四、北非戰役和意大利投降(板)

  二戰初,德、意借英、法自顧不暇之機,在非洲乘火打劫,特別是以“沙漠之狐”著稱的德國名將隆美爾將軍,在北非發動的進攻,一度使英軍陷入了困境。但是,隨著歐亞戰場形勢的好轉,同盟國加強在該地區的力量,英國的苧哥馬利,終于在阿拉曼戰役中,打敗了隆美爾率領的德、意軍隊。緊接著,英美軍隊在北非登陸,東西配合,徹底擊潰了德、意的非洲軍隊,勝利地結束了北非戰役。

  在同盟國的打擊之下,軸心國最薄弱的一環­——意大利首先崩潰。1943.7美英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接著占領了意大利的南部。7.25意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拘禁起來。9.3新政府簽訂停戰協定。盟國方面恐怕德軍劫持意軍,奪取防線,所以遲遲不發表,直到9.8才公開。意大利的投降,表明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希特勒對意大利政變十分吃驚,立即令德軍解除意軍的武裝,搶先占領了羅馬和意大利北部,并劫走了在押的墨索里尼,在德軍的卵巢下建立了一個完全聽命于希特勒的傀儡政權。不過,墨索里尼最終被意大利游擊隊抓獲,暴尸米蘭廣場。這個萬惡的法西斯頭子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幻燈:墨暴尸米蘭廣場)

  [鞏固小結]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盡管法西斯勢力猖獗一時,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痛苦與災難,但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使二戰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法西斯勢力開始走下坡路,中途島戰爭中日本的失敗,使它失去了在太平洋上的優勢。北非戰事結束后意大利的投降,表明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人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六)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二戰的轉折

  一、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1.背景:大東亞共榮圈

  2.偷襲珍珠港

  3.太平洋戰爭初期戰況

  二、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時間、地點。

  2.作用:二戰性質的轉變

  三、法西斯國家的暴行

  1.對占領國的燒殺奸掠

  2.民族滅絕政策

  3.恐怖的法西斯集中營

  四、二戰的轉折

  1.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轉折點

  2.中途島戰役

  五、北非戰役和意大利投降

  (七)作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3

  第10課 (一)教學目的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慕尼黑陰謀;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德軍攻占西歐;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戴高樂領導“自由法國”運動;德軍轟炸倫敦;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和莫斯科保衛戰;珍珠港事件。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1.透過慕尼黑協定,認識帝國主義大國為滿足自己利益而犧牲別國利益的卑劣行徑,從而提高維護民族獨立主權的自覺性、警惕性。2.通過對法西斯國家侵略史實的了解,認識法西斯的侵略本性。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大戰的爆發,珍珠港事件等。難點:慕尼黑陰謀。教法建議通過講、讀、議、練,既講清講準基礎內容,又保證學生自我閱讀認知;既分析討論關鍵問題的認識和難點突破,又練習鞏固知識。此外,補充一些有關人物、事件的必要資料,使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地掌握知識,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用具投影儀,地圖《戰前德意在歐洲和非洲的侵略和擴張》、《法國潰敗》、《日本偷襲珍珠港》、《二次大戰中的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等。板書設計 第10課 (一)一、慕尼黑陰謀1.慕尼黑陰謀

  2.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二、德軍問擊波蘭和二次大戰全面爆發1.德軍閃擊波蘭和二戰全面爆發

  2.波蘭覆亡三、德軍占領西歐1.敦刻爾克撤退

  2.法國潰敗和“自由法國”運動

  3.德軍轟炸英國四、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和莫斯科保衛戰五、太平洋戰爭的爆發1.珍珠港事件

  2.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導入  新課】德、意、日三國勾結,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由于德、意、日三國勾結,瘋狂對外侵略擴張,給世界和平帶來嚴重威脅,加速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步伐,終于導致了的爆發。【講授新課】一、慕尼黑陰謀(板書)1936年,法西斯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規定,擴軍備戰,后來又吞并了奧地利。(此處可有針對性地回顧一下《凡爾賽和約》有關規定)德國的擴張舉動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侵略氣焰。1938年,德國把擴張目標對準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借以占領蘇臺德區,最后達到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對此,英、法兩國從本國利益出發,與希特勒一起策劃了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禍水東引的慕尼黑陰謀。1.慕尼黑陰謀(板書)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會議并簽訂了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十天以內把蘇臺德地區交給德國。這樣,在不讓捷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英法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又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分析議論:英、法兩國與捷克斯洛伐克本無利害沖突,況且法國還是捷的同盟國,那么它們為什么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呢?其原因是:一方面,英法國內普遍存在著畏戰情緒,千方百計要避免戰爭;另一方面,英法仇視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奉行“禍水東引”政策的結果。它們希望通過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小國,避免與德國發生戰爭,并驅使德國進攻蘇聯。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體現。這種犧牲小國利益,滿足自己私欲的行徑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2.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板書)慕尼黑協議剛簽訂不久,德軍就長驅直入布拉格,吞并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捷成了慕尼黑陰謀的犧牲品。接著,德國又把侵略魔爪伸向了波蘭。二、德軍閃擊波蘭和二次大戰全面爆發(板書)1.德軍問擊波蘭和“二戰”全面爆發(板書)為了避免過早與強大的蘇聯沖突,德國于1939年8月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之后,于1939年9月1日,派兵“閃擊”波蘭。作為波蘭盟國的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國宣戰。全面爆發了。2.波蘭覆亡(板書)當德軍集中兵力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軍隊本應在西線進攻德國,以支援波蘭。然而它們卻按兵不動,靜坐西線,宣而不戰;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又出兵占領了波蘭東部。波蘭堅持了不久,就覆亡了。三、德軍占領西歐(板書)1.敦刻爾克撤退(板書)德軍侵占波蘭以后,并沒有像英法希望那樣,繼續向東侵犯蘇聯,而是轉過頭來進攻西歐,對付英法。1940年四、五月間,德軍首先“閃擊”丹麥、挪威,接著入侵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然后在5月下旬,德軍直逼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軍隊逼退到敦刻爾克港附近的一小塊地方,準備圍而殲之。但33萬多英法軍隊得以撤離敦刻爾克,渡過英吉利海峽到英國。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2.法國潰敗和“自由法國”運動(板書)1940年6月初,德軍大舉進攻法國。他們繞過法國自以為可以阻擋德軍入侵的穩固的馬奇諾防線,直逼巴黎。意大利趁火打劫,對英法宣戰;6月中旬德軍占領巴黎。新成立的法國賣國政府對德投降,法國潰敗。這是法國縱容德國法西斯侵略擴張而吞食的又一枚苦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堅持抵抗德國侵略的戴高樂將軍,決不屈服,流亡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與反法西斯力量一道堅持戰斗。簡介戴高樂: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初期,率軍隊堅決抗擊德軍入侵。巴黎陷落后,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招募軍隊,隨盟軍赴各戰場作戰。1944年8月,返回巴黎,領導軍民解放祖國。1958年至1969年任法國總統。執政期間于1964年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反法西斯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3.德軍空中閃擊英國(板書)法國投降以后,德軍又準備大舉進攻英國。德國在沿歐洲北海岸集中了大量艦只和陸軍。為了取得制空權,德國于1940年7月起對英國發動了“空中閃擊戰”,每天出動幾百、上千架次飛機,對英國狂轟濫炸,使英國陷入危險境地。英國新任首相丘吉爾堅持抵抗政策,人民也沉著應戰,遏止了德國要盡快摧毀英國或迫其求和的目的。10月間,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國的計劃。四、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和莫斯科保衛戰(板書)1.德國突然襲擊蘇聯(板書)侵占蘇聯是法西斯德國發動戰爭主要目標之一。在它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進犯蘇聯做準備了。先是在蘇聯西邊邊境之外集結大量兵力,后又侵入巴爾干各國,形成從西南包圍蘇聯的態勢。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使的戰火進一步擴大。蘇聯人民為捍衛國土,開始了衛國戰爭。2.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板書)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由于準備不足,使德軍在幾個月里,深入蘇聯境內,占領了大片領土。尤其是中路的德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形勢危急。對此,英勇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寸土必爭,誓死保衛莫斯科,捍衛國家,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保衛了莫斯科。五、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板書)1.珍珠港事件(板書)日本侵略中國等國以后,與美國、英國等國的利益沖突加劇,而且,日本還想進一步擴大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侵略。美國東臨大西洋,西接太平洋。因此,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對美國利益有著較大的影響。東南亞地區是美國一些重要的戰略資源供應地。另外,美國在遠東的許多軍事基地也在東南亞,美國決不肯放棄這些地區。美、日雙方矛盾尖銳。日本決定先發制人,演出了“偷襲珍珠港”一幕。同學們看地圖《日本偷襲珍珠港》。珍珠港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活動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水區面積33平方千米,水深平均15米,可同時停泊各型艦艇幾百艘。它是太平洋的交通樞紐。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文小字,了解珍珠港事件的過程。這次偷襲,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以損失28架飛機的微小代價,消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艦只。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法西斯國家宣戰,接著,更多的國家卷入戰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了。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本對東南亞發動了進攻,看地圖《二次大戰中的亞洲和太平洋地區》,12月8日日本侵入了泰國,9日侵入馬來西亞,10日進攻關島并在菲律賓登陸,19日占領香港。到1942年5月日本又先后侵占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國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太平洋戰爭開始僅三個月,日本軍推進迅速,連連得手,侵略氣焰十分囂張。2.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板書)德、意法西斯在歐洲等地的侵略活動,日本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侵略,給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法西斯國家已成為世界人民最兇惡的敵人,同時也對英、美等國的利益構成了巨大威脅。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脅的國家意識到,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對付法西斯國家。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全力對法西斯國家作戰,不單獨與敵人停戰、議和。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不斷擴大,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孤立打擊了法西斯侵略勢力,成為戰勝法西斯國家的有力保證。【復習鞏固】(略)本課重要事件:慕尼黑陰謀 法國潰敗 蘇聯衛國戰爭和莫斯科保衛戰 珍珠港事件 反法西斯同盟 本課重要年代:1938年9月底(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二次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襲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本課重要人物:斯大林 丘吉爾 戴高樂 希特勒 張伯倫【課堂作業 】課堂作業 可以做課后的練習,選擇題和思考題可以在課堂完成。一、選擇 B二、思考(略)三、活動建議本課列出了兩項活動建議,但是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老師可以根據本班的具體情況,選擇一項指導學生做。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4

  第1課  大戰的爆發和初期階段

  【課程目標】

  1、知識與能力:慕尼黑會議,綏靖政策的實質,戰爭的爆發時間,標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兇暴和戰爭的殘酷性、破壞性

  2、過程與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以張伯倫政府為主要代表的西方國家采取了犧牲他國利益,茍且偷安,姑息縱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擴張的綏靖政策,慕尼黑會議把綏靖政策推到了頂峰,加速了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德國入侵波蘭,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主要要求學生了解法西斯的兇暴和戰爭的殘酷性、破壞性,了解各國人民為反對法西斯戰爭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樹立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觀念,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慕尼黑會議,德國突襲波蘭

  【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資源相當豐富,課前可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分成學習小組,發放各組的預習案。包括:二戰的全面爆發;德國西進的過程。

  導入

  1.歌曲

  (隨著法西斯政權的穩定,實力的增強,對外擴張也越來越猖狂,引發二戰。西方國家是否也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呢,導入新課)

  一、慕尼黑陰謀

  1.說說看:什么是綏靖政策?背景、目的、對象、表現、影響。

  2.思考與討論:英法為什么要對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

  (教師要及時的啟發、引導。如:德國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國家想禍水東引;一戰后,戰爭的殘酷性使西方國家經濟軍事地位卻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團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只要有妥協的希望,就堅持妥協。)

  3.說一說:綏靖政策的表現。

  慕尼黑陰謀:背景、參與國、內容、影響。

  二、德國進攻波蘭和戰爭的爆發

  1.本課一得: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是逐步打起來的。1931年日本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1938年德國吞并了奧地利;1939年春德國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據統計,在1939年9月英法對德宣戰前,戰爭已席卷了五億多人口,蔓延在歐、亞、非三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確切地說,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日子,而不是開始。)

  2.小組活動:介紹德國西進的過程。

  (包括戰爭開始階段英法對德宣而不戰;法國的潰敗;英國的不列顛之戰。學生在介紹的同時進行生生互動式的提問。)

  思維提速:德國為什么在歐洲大陸很快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

  【教學反思

  第2課 戰爭的擴大和轉折

  【課程目標】

  1. 知識和能力: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時間和過程,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的時間和意義,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2..過程和方法:(1)簡述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等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和逐步擴大的主要事件;(2)通過聯合國家宣言史實,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戰爭初期,反法西斯力量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但法西斯勢力的猖獗,也促使反法西斯國家更加廣泛和緊密地聯合起來。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認識到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聯合國家宣言,斯大林格勒戰役

  【教學步驟】

  導入:復習舊知,法西斯國家對外政策的特點?

  一.德國東侵蘇聯

  小組活動:介紹蘇德戰爭。

  各抒己見:蘇德國戰爭中莫斯科保衛戰為什么取勝?

  戰爭的意義: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二.日本偷襲珍珠港

  歷史故事: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時展示相關的地圖、影像資料。)

  動腦筋: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

  三.《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

  1.英、法、美等國推行一種縱容法西斯侵略擴張的政策,即綏靖政策。具體表現在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國的中立,反法西斯國家之間沒有進行有效的合作,現在反法西斯國家逐漸認識到聯合的必要性。思考與討論: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的基礎是什么?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意義?

  (引導歸納:形成的基礎;形成的標志,1942年1月,26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它們保證全力對法西斯國家作戰,互相合作,決不單獨同敵人停戰和議和。這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作用和意義,參加反法西斯聯盟的各國有徹底擊敗法西斯的共同目標,并且承擔了義務,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成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改變了力量的對比,成為戰勝法西斯國家的有力保證。)

  2.學生自學,閱讀找出時間;國家;文件名稱;內容;并思考討論問題《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對打敗法西斯有何重要的作用?(課本69頁)

  四.斯大林格勒戰役

  1.教師介紹戰爭情況,結合地圖講解。

  2.學生找出戰爭爆發時間;結果。

  3.師生共同完成“說說”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影響和意義。

  歷史回眸:《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片段。(學生形象地感受蘇聯人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

  議一議: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的歷史意義。(兩個轉折)

  【課堂小結】

  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相繼爆發,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到全球范圍。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教學反思】

  第3課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一、【課程目標】:

  1. 知識和能力:開羅會議,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的召開情況;諾曼底登陸,德國和日本投降

  2..過程和方法:(1)通過雅爾塔會議等史實,了解國際會議召開對戰爭的影響。(2)簡述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和攻克柏林戰役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3. 情感和態度價值觀: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雅爾塔等國際會議對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攻克柏林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歐洲戰爭以法西斯國家失敗而告終。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教學重點和難點】雅爾塔會議 諾曼底登陸 德國和日本投降

  【教學過程】:

  導入

  1.導言框《日本投降儀式圖》

  2.動腦筋:為什么戰爭初期法西斯國家的侵略總是屢屢得手?

  一、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二、諾曼底登陸

  1.動腦筋:有人說,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這是什么意思?(簡介來歷)

  2.想一想:諾曼底登陸的作用。

  (使德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加速德滅亡。)

  三、雅爾塔會議

  時事點評:雅爾塔會議。(電臺直播,介紹背景、內容、專家點評) 

  四、德國和日本投降

  線索梳理:1.德國戰敗。(哪個國家軍隊最先攻克德國首都;德國何時降;德國的投降標志著什么?)

  2.日本投降。(日本投降背景;中、美、蘇等日本法西斯的戰敗發揮了什么作用;日本何時投降?)

  3.歷史法庭:日本有人認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是“二戰”受害者,你怎么看?

  4.動動手:編制第二次世界大戰過程的大事年表。

  5.思維拓展:談談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你認為如何才能避免戰爭?(課后完成)

  四 板書設計

  1、戰爭轉折

  (1)轉折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推動整個戰爭形勢的變化,是二戰重要轉折點

  2.國際會議

  開羅會議:  中美英對日      開羅宣言  德黑蘭會議:蘇美英  對德  戰后合作  第二戰場

  雅爾塔會議:蘇美英  對德    懲辦戰犯   聯合國 波茨坦會議:處理德國   波茨坦公告

  3、奪取勝利

  登陸戰:北非、西西里、諾曼底    勝利:1945年5月德國投降;1945年8-9月日本投降

  4、性質影響

  (1)性質: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2)特點: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

  (3)影響:造成嚴重破壞和災難;摧毀了法西斯主義;打擊國際帝國主義;

  促進民族解放運動;促進社會主義力量發展;客觀上推動科技發展

  【教學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5

  第一節 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慕尼黑會議;德吞并捷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奇怪的戰爭;德攻占丹、挪、盧、荷、比;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不列顛之戰;德軍侵入巴爾干;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思想教育目標:

  ①慕尼黑會議是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

  ②二戰初,德、意和英、法之間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思考題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慕尼黑陰謀,法國的潰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難點:二戰初期性質的復雜性。

  (三)教學時數:4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談話法,投影,錄像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德、意、日三國勾結,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導入  新課] 由于德、意、日三國勾結,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加速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步伐,終于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講授新課]

  一、慕尼黑會議(板)

  (掛93頁圖)1936年,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將軍隊開進菜茵非武裝地區。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奧地利,這兩次行動都是違反巴黎和約的規定的,但都沒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來越大,他的下一個目標,便對準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蘇臺德區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們在捷克屬于少數民族,希特勒唆使當地的納粹黨羽提出蘇臺德區“自治”的要求,接著又提出蘇臺德區與德國合并,捷政府拒絕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邊境集結軍隊,進行戰爭威脅,而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捷、英、法分別是什么態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戰爭,又妄想禍水東引,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使其兩敗俱傷坐受漁翁之利。因此英國首相張伯倫挾著一把雨傘,風塵仆仆兩度飛往德國和希特勒談判。 同時,又向捷政府施加壓力,強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條件,慕尼黑會議正是法西斯德國對外擴張政策和英法縱容的產物。

  1.慕尼黑會議(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腦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會議,并簽訂了協定,協定的內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們在沒有捷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就決定了捷克的命運。(P92小二)

  英、法出賣了捷克的利益,德國又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討論)英、法與捷本無利害關系,況且法還是捷的同盟國,那么,它們為什么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國內普遍存在畏戰情緒,千方百計避免戰爭;②仇視蘇聯,禍水東引)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這種犧牲小國利益,滿足自己私欲的行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慕尼黑陰謀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軟弱可欺,得寸進尺,慕尼黑協議的墨跡未干,德軍就長驅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個捷克。

  2.德國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大增,在戰略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慮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須避免兩線作戰,鑒于蘇聯的強大,他打算先打敗吞并英法的盟國和中立國,打垮英、法,再進攻蘇聯。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經過精心的策劃后,于1939.9.1閃擊波蘭。

  3.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板)

  9.1德軍以58個師、2500輛坦克、6000門大炮、2000多架收音機的強大兵力,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般的突然襲擊,這無疑等于對波蘭的盟國英、法一記響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難堪,加上國際輿論的壓力,英、法兩國政府向德國提出了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又遭拒絕,被迫于9.3對德宣戰。全面爆發。

  二、德國占領西歐(板)

  英法對德宣戰后,實際上是宣而不戰,始終按兵不動,坐視波蘭孤軍苦戰而亡,因此被稱為“奇怪的戰爭”。

  1.奇怪的戰爭(板)

  在西線,英法擁有115個師,而德國只有23個師,但英法卻沒有利用這一優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卻躲在鋼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軍只損失了1400人,英國遠征軍損失3人,10.2波蘭滅亡,波蘭人民倍受苦難,整個戰爭期間,被德國法西斯殺害的高達600多萬人。(問)英法國為什么靜坐觀戰呢?(禍水東引之心未死)

  (錄像片:波蘭淪陷20′)

  英、法靜坐觀戰的局面持續了7個多月,這就給法西斯德國以從容調配兵力,準備新的進攻的時間。德國并沒有東進去進攻蘇聯,而是集中力量對付英法。

  當英、法軍隊坐失戰機的時候,法西斯德國已經做好了西進的準備,丹麥、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羅的海的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軍突襲了丹麥、挪威,四小時內占領丹麥,傍晚又占領了挪威的首都奧斯陸,挪威軍隊退到內地繼續戰斗,英、法軍隊在挪威沿岸登陸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擊而被迫退卻。6.10德軍占領了挪威。

  1940.5.10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攻擊,希特勒計劃先占領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再迫使法國投降。盧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時進行了英勇的戰斗,到5.28才宣布投降。當時,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約有40萬人,被迫向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撤退,遭到德軍的包圍轟炸,經過努力,約有34萬人得以撤到英國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卻落到了德軍手中。

  (錄像:敦刻爾克大撤退21′)

  2.敦刻爾克撤退(板)

  這次撤退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時的時候,德軍主力已經從比利時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國要塞色當,隨即轉鋒南下。6.5德軍向法國發動了總攻,意大利看到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于6.10對法宣戰,同時出兵進攻法國的南部,6.14德軍未發一彈占領了巴黎,22日,法國投降,法國號稱帝國主義強國之一,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戰斗中就潰敗了,法國長期對德推行縱容政策,結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戴高樂將軍堅持抵抗德國的侵略,流亡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的運動。

  3.法國的潰敗(板)

  希特勒在歐洲的軍事勝利,盟軍的連連挫敗,引起了英國國內對張伯倫政策的嚴重不滿,就在挪威即將陷入德軍手里的時候,5.10張伯倫被迫辭職,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

  法國淪亡后,希特勒想勸說英國談和,遭到邱吉爾的拒絕,于是,希特勒下令,準備入侵不列顛。

  (錄像片:不列顛之戰22′38″)

  4.不列顛之戰

  1940.7.10德國為了控制空權,發動了稱之為“不列顛之戰”的大空戰。每天,德國出動幾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飛機對英國輪番轟炸。但是,空襲沒有挫敗英國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強了他們反法西斯斗爭的決心。希特勒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被無限期地擱置起來,法西斯德國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

  三、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板)

  消滅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希特勒德國的一貫目標,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941年夏季,德國已經占領了歐洲的許多國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蘇聯的準備。6.22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190個師、3700多輛坦克、5000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錄像片,擴大戰爭12′)

  1.突襲蘇聯(板)

  德國妄圖在1.5~2個月內打敗蘇聯,蘇聯被迫進行衛國戰爭,二戰擴大了。

  2.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板)

  蘇聯衛國戰爭的初期,由于準備不足,使德軍在幾個月里,深入蘇聯境內,北路圍攻列寧格勒,南路深入烏克蘭,尤其是中路德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形勢危機,對此,英勇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寸土必爭,誓死保衛莫斯科,捍衛國家,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保衛了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軍在二戰開始以來的第一次大失敗,蘇聯紅軍粉碎了希特勒軍隊“天下無敵”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鞏固小結]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無視凡約,在歐洲擴大戰禍。英、法為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召開慕尼黑會議,犧牲捷克,滿足德國,但德國野心更大。1939.9.1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面對德國的進攻,英、法宣而不戰,坐視波蘭滅亡。波蘭滅亡后,并沒有按英法的希望去進攻蘇聯,反而對付英法,不久法國滅亡。德又對英國進行空襲,但沒有成功。1941.6.22德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人民開始了衛國戰爭,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偉大勝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國天下無敵的神話。

  (六)板書設計 :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目標

  1、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標志;德軍的西線攻勢、敦刻爾克大撤退及法國敗亡;不列顛之戰的時間、過程;北非戰場的激戰。

  2、理解:通過對波蘭、法國速亡和英國成功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等史實的學習 , 深刻認識到影響戰爭勝敗的一系列因素,如態度、戰略戰術方針、軍事裝備等。

  3、運用:分析英國對德國法西斯態度、政策的變化,培養用聯系和矛盾變化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歸納:學生通過閱讀教 材,自主歸納二戰全面爆發的概況,并總結這一階段二戰在戰 局、戰術方面的特點。

  2、問題探究:通過閱讀教材和課外材料,探究波蘭、法國迅速滅亡的原因和英國成功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波蘭、法國迅速滅亡的史實的學習,深刻 認識到綏靖政策的危害性樹立積極態度的必要性。

  2、英國人民在丘吉爾領導下,英勇不屈,單獨抗擊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計劃首次受挫。

  3、始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品質、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德國入侵波蘭;不列顛之戰。

  難點:“閃電戰”;法國敗亡的原因。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學生自主學習,歸納概括有關史實;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2、分析處,冷靜推理,啟發學生思維;講解時,慷慨激昂,調動學生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這節課先請大家看兩句名言:“有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經常能夠獲勝。”“勝利在于意志”。說這話的人肯定是一個意志特別堅強的人,他是誰呢?(展示圖片)福煦——世界戰爭獨一無二的三國元帥。正是他,憑著堅強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指揮協約國軍隊取得了一戰的勝利。其實,他還有一句名 言廣為人知,“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休戰也”。不過,這句話說得太不吉利,一語成讖,1939年——恰好時隔一戰20年,又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階段——全面爆發。

  講授新課

  請學生快速瀏覽教材,歸納二戰在全面爆發階段的大概進程。

  結合形勢圖,學生作出回答。

  一、德國入侵波蘭(東線)

  1、經過

  (1)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

  (2)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3)9月底,華沙淪陷。

  2、波蘭迅速淪陷的原因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9年的軍事問題可以綜合為為兩句話。在東面一支毫無希望的陸軍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隊所迅速的打垮了,這支坦克部隊又和一支優秀空軍合作,并且把一種新奇的技術付諸實踐。同時,西面,一支行動緩慢的陸軍始終未能發揮 任何有效的壓力,直至實踐已經太遲為止。

  材料二 希特勒對他的將領們說:“我在慕尼黑會議上領教過英法的頭面人物,他們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戰爭的人,再說,英法憑什么同我們打仗?他們根本不肯為一個小 小的波蘭找死!”

  結合教材內容(包括“歷史縱橫”),分析波蘭迅速淪陷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

  波蘭:部署不當;裝備和戰術思想落后。

  德國:準備充分,軍事力量強大,戰術先進——采用閃電戰。

  鏈接:何謂“閃電戰”?

  概念:

  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般的突然襲擊的一種戰爭樣式。目的在于一舉摧垮敵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內贏得戰爭的勝利。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中首先使用。

  特點:奇襲性、進攻性、速決性。

  英法:在西線對德國“宣而不戰”,致使波蘭孤立無援。

  二、法 國的淪陷(西線)

  1、經過

  (1)1940年4月,德軍攻占丹麥、挪威;

  (2)1940年5月,德軍攻占荷蘭、比利時;

  敦刻爾克大撤退: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8萬余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跡”! 英國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

  (3)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2、法國迅速淪陷的原因

  閱讀教材P62“學習延伸”,分析法國速亡的原因。

  解題關鍵:從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觀點。

  思路引領:結合作者觀點,參照本課內容,說明個人看法。

  答案提示:作者觀點:蘇德條約使德國單線作戰;德國在裝備和戰術上的先進性;法國不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

  個人觀點:本題屬開放型設問,答案沒有惟一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言之有據即可。

  三、不列顛之戰(西線)

  (播放視頻“不列顛之戰”)

  材料:對于這場人 類戰爭最驚心動魄的大空戰,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0 年9月20日的演講中以這樣的名句來贊譽: “在人類戰爭歷,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從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這么多!”

  請問: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毫無疑問,這么少的人當然是指英國空軍的飛行員、地勤和指揮通信人員,當時英國空軍的全部作戰人員,從飛行員、地勤到指揮通信,僅區區3000人!這么多的人不但是英國人民,而且還包括所有不愿忍受納粹暴政的人民。英國空軍挽救了英國!

  閱讀教材【資料回放】,結合以下材料(展示圖片),分析英國勝利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各抒己見。

  抗戰的決心!必勝的信心!奉獻精神!

  設問:英國不是實行綏靖政策 的嗎?這個時候抗戰的態度為什么會變得這么堅決了?

  引導學生用聯系和矛盾變化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

  四、北非戰場的 激戰

  閱讀教材,了解北非戰場的激戰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7

  第6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慕尼黑陰謀導致法西斯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 

  把    握 

  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國遭到德國飛機的轟炸,在首相丘吉爾的號召下,英國人民堅決同法西斯戰斗到底。德軍對蘇聯進行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觀察比較概括歸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較,爆發情況有什么不同?英國和法國遭到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情況和結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德國在歐洲大陸很快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什么沒能使蘇聯屈服?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

  探究原因 

  分析實質 

  希特勒上臺之初如何對外侵略?何謂“慕尼黑陰謀”?英法為什么要對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德國法西斯為什么要突襲波蘭? 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為什么會迅速敗亡?正當不列顛之戰勝負未分之時,德國法西斯為什么把矛頭突然轉向蘇聯? 

  情感態度價值 觀 

  唯物史觀 

  慕尼黑會議是帝國主義大國犧牲小國,企圖將禍水東引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等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日進行的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的戰爭,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奪別國,充分暴露了法西斯的殘暴本性。二戰中交戰各國的人民是戰爭的受害者,各國人民為反對法西斯戰爭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 

  人文素養 

  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認識到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我們要確立為人類和平和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點 二戰的戰爭性質、二戰全面爆發和擴大的重大事件 

  教學難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敗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1. 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時間、重要人物、標志性事件有何不同? 

  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者 

  標志性事件 

  意 

  1922年 

  墨索里尼 

  法西斯黨徒進軍羅馬奪取政權 

  德 

  1933年 

  希特勒 

  納粹黨頭目希特勒上臺 

  日 

  1936年 

  軍部的強硬派 

  軍部的強硬派控制了政府 

  2、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在建立背景和歷史影響方面具有哪些共同之處? 

  a、建立背景: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德、意、日三國壟斷資產階級對內對外都需要用暴力恐怖手段來鞏固統治地位。對內方面,三國都需要加強鎮壓日益發展的革命力量。對外方面,德國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打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日本統治集團不甘心于華盛頓會議所受的制約,意大利也醉心于對外擴張。 

  b、歷史影響:它們代表壟斷資本集團的利益,對內實行法西斯獨裁恐怖專政,對外極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是最反動,最富侵略野心的政權。隨著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了;隨著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亞洲戰爭策源地也形成了。各國法西斯勢力的發展與相互勾結,預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3、教師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日進行的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的戰爭,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奪別國,充分暴露了法西斯的殘暴本性。其他參戰各國的人民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戰爭。其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 

  課件演示導讀提綱(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1、希特勒上臺之初如何對外侵略?何謂“慕尼黑陰謀”? 

  2、英法為什么要對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較,爆發情況有什么不同? 

  4、德國法西斯為什么要突襲波蘭? 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為什么會迅速敗亡? 

  5、英國和法國遭到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情況和結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6、正當不列顛之戰勝負未分之時,德國法西斯為什么把矛頭突然轉向蘇聯? 

  7、德國在歐洲大陸很快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什么沒能使蘇聯屈服?請談談你的看法。 

  8、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 為什么?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慕尼黑陰謀(課件演示相關圖片,輔導學生觀察思考) 

  1、希特勒上臺之初如何對外侵略?(大肆擴軍備戰,公開吞并奧地利) 

  2、何謂“慕尼黑陰謀”?(學生標注知識要素) 

  a、.時間:1938年9月 

  b、地點:德國慕尼黑 

  c、人物:張伯倫(英)、達拉第(法)、希特勒(德)、墨索里尼(意) 

  d、要害:采取綏靖政策,在背地里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滿足法西斯德國的侵略要求,以求得一時的太平。 

  3、英法為什么要對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

  a、他們仇視社會主義蘇聯,希望以此推動納粹德國去進攻蘇聯。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種唯有共產國際、唯有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 

  b、他們經濟、軍事地位受到一戰的削弱。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談戰色變。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擴張針鋒相對。 

  c、經濟大危機使他們國內政局動蕩,自顧不暇。而英、法資產階級一貫蔑視弱小國家,所以就隨意地犧牲弱小國家利益 來維護本國利益。這是根本原因。 

  二、戰爭的爆發和擴大 (在演示相關圖片的基礎上,教師解釋事件原因,學生“動腦筋”)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較,爆發情況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是一觸即發的。19xx年6月28日發生了薩拉熱窩事件,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后的一周內,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是逐步打起來的。1931年日本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早就揭開了亞洲戰場的序幕;后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先后吞并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戰火越燒越兇猛。1939年9月,德國侵入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德國法西斯為什么要突襲波蘭? 

  ① 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之前,已占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從地理上看波蘭處于德國的半包圍之中。 

  ② 波蘭和英法是盟國,德國處于法波之間,而波蘭實力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決定先攻占波蘭,然后再來解決英法。 

  ③ 波蘭又與蘇聯接壤,占領波蘭就有了進攻蘇聯的跳板。 

  ④ 為了避免攻占波蘭后可能引起英、法和蘇聯同時出來干涉,所以法西斯德國和蘇聯于1939年8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切準備妥當,為了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戰果,納粹德國便于9月1日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 

  3、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為什么會迅速敗亡? 

  ① 主要原因是綏靖政策的影響。 

  ② 戰術思想陳舊,面對希特勒的突襲戰、閃電戰,波蘭依靠騎兵,法國準備憑借馬奇諾防線進行防御戰和消耗戰。 

  ③ 歐洲國家各自為戰,被納粹德國各個擊破。 

  4、英國和法國遭到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情況和結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教師示范) 

  a、法國:遭到直接進攻,敗亡而降。原因有 ①雖然對德宣戰,但沒有采取行動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使德軍完成了更大規模戰爭的準備。②戰術思想陳舊,只憑借“馬奇諾防線”進行防御戰和消耗戰,而巴黎卻被戲稱為“不設防城市”。③意大利眼看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 

  b、英國:遭到大規模空襲,抵抗到底。原因有 ①納粹德國海軍實力不及英國,英吉利海峽便成為英國的天然防線。德國無法對英國發動全面進攻,只能通過空中作戰。②英國戰斗機性能優越和雷達技術先進,英國空軍不但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戰斗中壯大起來。③新任首相丘吉爾領導全國軍民堅決抵抗,而且得到了美國的援助。 

  5、正當不列顛之戰勝負未分之時,德國法西斯為什么把矛頭突然轉向蘇聯?

  ① 由于英國人民堅決抵抗,如果再拖延下去,德國的侵略計劃就要被打亂了。 

  ② 即使德軍在大不列顛登陸,德軍也只能占領英國本土,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將落入美、日等國之手。 

  ③ 當時蘇聯的戰備在不斷加強,希特勒既怕蘇聯強大,更怕英、蘇走向聯合,所以決定先征服蘇聯后,再麾師西進。 

  ④ 為了有足夠的力量打敗蘇聯,德國法西斯與意大利、日本結成三國軍事同盟,同時又占領和控制了匈、羅、保、南、希等小國。這樣,希特勒便可動用14個國家的人力、物力對蘇作戰了。 

  ⑤ 選定6月進攻是因為蘇聯冬季十分寒冷,為了避免拿破侖出征俄國的遭遇,為了在嚴冬到來之前結束戰爭,所以在6月22日便開始了閃擊行動。 

  6、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 為什么? 

  這種說法不對。因為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日軍早已制造了“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等等,對中國進行了瘋狂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早已拉開。日軍偷襲珍珠港只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 

  練習鞏固 

  1、完成第38頁“連線”: 

  德軍進攻波蘭 

  1938年9月 

  德軍進攻蘇聯 

  1939年9月 

  簽署慕尼黑協定 

  1941年6月 

  2、德國在歐洲大陸很快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什么沒能使蘇聯屈服?

  a、領導堅強:蘇聯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集中了國家的全部權力,按戰時體制改組黨政工作。 

  b、愛國傳統:蘇聯軍民團結一心,誓死捍衛祖國,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c、.因地制宜:德軍對冬季作戰毫無準備,蘇聯選擇寒冷的冬季展開反攻,充分發揮了環境作用。 

  3、完成《填圖冊》第9—10頁各題;并根據《新學案》掌握本課[知識網絡],完成[自我測評]。 

  4、提醒學生預習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8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慕尼黑陰謀,希特勒吞并了奧地利之后,沒有受到國際社會有效的抵制和制裁。又把侵略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當時英國和法國希望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時太平。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的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

  綏靖政策及影響:西方大國(英、法)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人們把這種政策稱為綏靖政策。影響:使法西斯國家得寸近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2、戰爭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空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3、1940年四、五月,德軍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許多國家,英國也遭到德軍飛機的猛烈轟炸。意大利加入德國一方參戰。

  4、1941年6月,德軍發動了蘇聯的侵略戰爭。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英勇抗擊侵略者,使德軍占領莫斯科的企圖沒有得逞。

  5、1941年12月7日,日本機群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太平洋艦隊。第二天,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全世界絕大部分地區和人口都被卷入這場人類歷史上空前浩劫之中。

  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雅爾塔會議:為了協調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內容(1)決定打敗德國以后,要對德國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2)決定成立聯合國;(3)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

  2、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43.2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3、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解放了被法西斯占領的歐洲國家。

  4、蘇軍攻占柏林:1945年4月,蘇聯軍隊對柏林發動了總攻。希特勒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5月2日,柏林守軍投降。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

  5、法西斯的滅亡:1945年8月上旬,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9

  第15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

  教材分析

  本節以歐洲為中心敘述了二戰前夕、二戰初期、二戰的擴大三個階段的歷史。在二戰前夕,德國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過程中,英、法帝國主義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辦法,企圖推動德國進攻社會主義蘇聯。英、法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1939年9月,二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全面爆發。由于綏靖政策的影響,在希特勒閃電戰的攻擊下,12個歐洲國家被法西斯德國侵占、控制。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了。在衛國戰爭中,蘇聯軍民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慕尼黑會議及其后果;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奇怪的戰爭;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不列顛之戰;德軍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莫斯科保衛戰。

  2.思想教育:①通過講述,使學生認識慕尼黑陰謀是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不光彩行為。②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和英、法之間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

  3.能力培養: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二戰初期戰爭的性質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慕尼黑會議;法國的潰敗;莫斯科保衛戰。

  難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戰爭性質的復雜性。

  教學方法 以講述為主的綜合教學法。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提問: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進行了哪些侵略活動?英、法、美等帝國主義是怎樣對待這些侵略行為的?(學生回答略)由于法西斯國家的瘋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縱容政策,致使局部戰爭演變為全面的世界性大戰。從第15課起,我們將用三節課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板書課題)

  (講授新課)

  一、慕尼黑會議(板書)

  1938年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烏云籠罩著歐洲。在沒有受到抵制和制裁的情況下,3月,德國吞并了奧地利。(貼圖:把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的奧地利變成與德、意相同的顏色)法西斯國家德、意南北連成了一片。接著,希特勒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歐洲的心臟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唆使蘇臺德區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蘇臺德區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北,這里山林密布,是防御德國的天然屏障。希特勒的目的是以“自治”為名,行占領之實,以便最終吞并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不甘屈服,他們堅決抗敵的決心得到蘇聯的支持。捷政府一度動員,準備抵抗侵略。德國立刻宣布邊境部隊進入戰備狀態,進行軍事恫嚇。歐洲形勢緊張起來。這時,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英國和法國,卻一再對捷施加壓力,迫使它接受德國的要求。9月21日,英、法統治者致捷政府的最后通牒警告說:如果因為拒絕英、法建議而引起德、捷戰爭,則英、法政府不給任何援助;如果捷接受蘇聯援助,則德國與蘇捷聯盟作戰便帶有反布爾什維主義的性質,英、法將支持德國。(引導學生討論英、法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英、法認為主要危險來自哪國?)為了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英、法不惜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無怪捷總統貝奈斯說,我們沒選擇的余地,我們被拋棄了。

  慕尼黑會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了。(請學生看課本,明確會議時間、地點、參加者和協定的內容)會議討論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問題,而捷政府的兩位代表卻在德國秘密警察監視下,等候在會議廳隔壁的房間里。會議結束,才被帶到會議廳,接受判決。慕尼黑協定使德國不費一兵一卒奪取了蘇臺德區。張伯倫回到英國后,吹噓“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然而慕尼黑協定墨跡未干,1939年3月,德軍就開入了布拉格。(貼圖:把捷變為與德一樣的顏色)德國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強了軍事和經濟力量,北歐、東歐、巴爾干地區皆在其控制之下,二戰的全面爆發迫在眉睫。

  二、大戰的全面爆發和初期階段(板書)

  1.德軍“閃擊”波蘭(板書)

  德國吞并捷后,又向波蘭提出了領土要求。它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后,于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英、法走投無路,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

  英、法雖已對德宣戰,但仍然企圖慫恿德國在滅亡波蘭后,進攻社會主義蘇聯。因此在西線出現了面對德國23個師的兵力,英法聯軍110個師躲在馬奇諾防線背后按兵不動的“靜坐戰爭”。波蘭軍隊孤軍苦戰,終因彈盡援絕,20多天后華沙陷落,幾天后波蘭覆亡。(貼圖:在掛圖上把波蘭變成與德國一樣的顏色)

  2.德國占領西歐(板書)

  (提問、引導討論:德國侵占波蘭后的戰略目標是向東還是向西?為什么?)德國侵占波蘭后,集中力量對付英法集團。因為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爭奪的重點、掠奪的對象是殖民地,只有打敗英法,希特勒才能獲得所謂的生存空間。1940年四五月間,德軍首先“閃擊”丹麥、挪威,接著侵入占領了盧森堡、荷蘭、比利時。(貼圖:在掛圖上把上述國家變成與德國一樣的顏色)

  1940年5月13日,德軍主力突破比利時與馬奇諾防線之間的阿登天險,占領了色當要塞,馬奇諾防線不攻自破。占領色當的德軍一路向西,與從比利時南下的德軍于5月26日將英法軍隊逼入敦刻爾克三角地帶。(指導學生看彩圖)在緊急關頭,英法將33萬軍隊運過海峽,而他們的武器裝備幾乎全部丟失了。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與此同時,占領色當的另一路德軍南下,直逼巴黎。6月5日,德軍向法國發動了總攻勢。意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出兵進攻法國南部。危機時刻,法國共產黨提出全民皆兵武裝巴黎的建議。而法國政府拒絕了法共建議,宣布巴黎為不設防的城市。6月14日德軍兵不血刃占領巴黎。法國統治階級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結果把法國葬送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新成立的法國賣國政府對德投降。堅持抵抗德國侵略的戴高樂將軍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貼圖:在掛圖上將法國北部變成與德國一樣的顏色)

  3.不列顛之戰(板書)

  在挪威即將陷入德軍之手時,張伯倫被迫辭職,丘吉爾上臺標志著英國放棄綏靖政策。法國投降后,英國孤軍作戰,嘗盡了多年來縱容法西斯侵略的苦果。為了取得制空權,1940年7月起,德國對英國展開了“空中閃擊”戰,每天出動幾百甚至上千架飛機,對英國狂轟濫炸,史稱不列顛之戰。幾個月里,英國陷入危險境地。丘吉爾堅持抵抗政策,領導人民沉著應戰。10月間,希特勒密令取消入侵英國的計劃。法西斯德國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

  4.德軍侵入東南歐(板書)

  希特勒在不列顛之戰中不能取勝,就轉移目標到巴爾干和地中海,以切斷英國的遠東航線。在德國的脅迫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相繼加入了軸心國聯盟。后來南斯拉夫發生了政變。1940年四五月間,德軍先后侵入并占領了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貼圖:在掛圖上將上述國家變成與德國一樣的顏色)從1938年至1941年5月,希特勒侵占控制了歐洲14國,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下一步將發動爭霸世界最狂妄的戰爭,進攻社會主義蘇聯。

  三、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板書)

  1.德軍突襲蘇聯(板書)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190個師、3

  700多輛坦克、5000多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擴大了。由于蘇聯準備不足,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德軍深入蘇聯境內,北路圍攻列寧格勒、中路逼進莫斯科,南路深入烏克蘭。在莫斯科,雙方進行了第一次大會戰。

  2.莫斯科保衛戰(板書)

  1941年10月2日,德軍開始總攻莫斯科。希特勒狂妄宣稱要10天攻下莫斯科。蘇聯軍民團結一心,誓死捍衛首都。45萬市民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修筑工事,其中3/4是婦女。市民們還自動組織了摧毀坦克組,巷戰班。11月7日,在敵人兵臨城下,炮聲轟轟的條件下,紅場照舊舉行了慶祝十月革命的閱兵和游行。斯大林威嚴地站在列寧墓上發表演說,充滿勝利的信心。在“讓偉大列寧的勝利旗幟引導你們!”的口號下,紅軍指戰員從紅場奔赴前線。12月初,蘇軍轉入反攻,到1942年1月中,在莫斯科戰役中,50萬德軍被殲滅,德軍被迫后退150公里至300公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國法西斯軍隊“天下無敵”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極大鼓舞。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從1938年至1941年,以歐洲為中心的二戰前夕、二戰初期、二戰的擴大三個階段的歷史。英法統治階級縱容侵略,不僅葬送了捷克斯洛伐克,還使歐洲12國淪落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最終是自食惡果。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國法西斯無敵天下的神話。在二戰的演變中,究竟鹿死誰手,這是后面兩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10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案

  【本章概述】

  20世紀30年代初期和中期,法西斯國家不斷挑起局部戰爭,到了后期終于釀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德國侵略波蘭,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很快占領北歐、西歐,法國投降。英國退守本土。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日軍進攻美國珍珠港和東南亞,戰爭進一步擴大。蘇美卷入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貢獻。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后,戰局有利于反法西斯國家。中蘇美英也加強了合作,接連召開會議。研究打擊法西斯和戰后合作問題。1943—1945年,意大利、德國和日本先后戰敗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消滅了法西斯國家,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二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未來的發展。

  【學習建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慕尼黑陰謀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的發生  蘇聯建立“東方戰線”  西線形勢  蘇德戰爭發生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原因、經過和作用

  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  中途島海戰  北非戰況  諾曼底登陸  柏林戰役  日本投降  盟國的四次重要會議  二戰的影響

  【知識點撥】

  1.關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其后果

  1938年8月23日,世界大戰發生前9天,蘇德之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內容主要是:雙方保證決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進行任何武力行動;不支持第三國對締約另一方的進攻;不加入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雙方政府保持聯系,交換情報,進行協商;條約有效期十年。

  蘇德同時又簽訂了秘密協定,劃定了兩國在歐洲東部的勢力范圍和領土。其內容是: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蘇聯勢力范圍內;蘇德以那累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線為界瓜分波蘭;德國對蘇占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不表示反對。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協定的簽訂及其變成現實;實際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德國法西斯以利誘瓦解了英法與蘇聯的反德同盟的形成。蘇聯為狹隘的民族利益犧牲了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以至于世界人民的利益。蘇聯及其領導人斯大林的這一行動使蘇聯、共產黨、共產國際的形象嚴重受損。

  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世界大戰發生。9月17日,蘇聯紅軍自東向西,從背后攻擊正在抵抗德軍的波蘭軍隊。9月18日,德、蘇軍隊在預定邊界線停止了軍事行動,瓜分了波蘭。一年多以后,斯大林又下令殺害了數萬名被扣押的波蘭軍官,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慘案。

  2.關于《大西洋憲章》

  1941年8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紐芬蘭(今屬加拿大)海域美國戰艦奧古斯塔號上會晤后發表了宣言,史稱《大西洋憲章》。主要內容是: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努力促使所有國家取得世界貿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進各國間經濟合作,保障國際和平與安全,公海航行自由,放棄使用武力等。《大西洋憲章》的發表實際上使美國公開加入到反法西斯斗爭之中,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并為1945年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3.關于各戰場的轉折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個戰場初期反法西斯力量都處于防御狀態,法西斯在不斷進攻。經過反法西斯國家的艱苦卓絕的戰斗,各戰場先后出現了戰局的轉折,這些戰場作為戰爭轉折點的是:

  太平洋戰場: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北非戰場:1942年10月,阿拉曼戰役。

  蘇德戰場: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

  南歐戰場:1943年8月,西西里島登陸。

  西歐戰場: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

  中國戰場:1945年春季,大反攻。

  4.關于雅爾塔會議和雅爾塔體系

  1945年2月,正當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法西斯不斷潰敗情況下,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會議。其主要內容有:徹底打敗德國法西斯,鏟除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爭罪犯;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戰后德國和從德國統治下解放的歐洲各國政治民主化;準備成立聯合國,并決定在4月25日于美國舊金山召開制定聯合國憲章會議;三國外長經常舉行會議,商討有關問題;對德戰爭結束后三個月內蘇聯對日作戰;劃定戰后波蘭疆界;確定戰后波蘭、南斯拉夫新政府組成問題;其他關于戰后世界安排問題,如對德意日殖民地實行托管。

  三國還背著中國政府,簽訂了秘密協定,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

  三國在1945年7月又召開了波茨坦會議,繼續安排最終打敗日本法西斯和戰后世界格局問題。

  以雅爾塔會議為主,蘇美英三國對二戰后的世界格局重新劃定,使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和維持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主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兩極格局取代。現代國際關系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雅爾塔體系又有強權政治色彩,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不久,雙方矛盾沖突加劇、冷戰局面形成,世界分成兩大陣營。雅爾塔體系又成為“冷戰”的代名詞。

  【方法指導】

  1.同類知識合并

  第二次世界大戰部分盡管內容總量不多,但頭緒很多,涉及全世界范圍的政治、軍事和國際關系。復習時,應將同類知識歸納在一起。例如:法西斯國家突然襲擊: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1940年4月,德國突襲北歐丹麥、挪威;1940年5月,德國突襲西歐荷蘭、比利時、盧森堡;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1941年12月,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和東南亞。

  二戰中的重要戰役:西歐:敦刻爾克撤退、不列顛之戰、諾曼底登陸等;蘇德: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柏林戰役;北非:阿拉曼戰役;太平洋:中途島戰役、轟炸東京。

  盟國重要會議:大西洋會議、華盛頓會議、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注意會議內容及影響。

  2.注意二次大戰進程(戰況)形勢圖

  二戰中,戰況不斷變化。作戰雙方交戰地點,戰線、控制地區等重要信息應當重視。該章教材及地圖冊中的《德國法西斯的擴張》、《法國潰敗》、《1939—1942年德意在歐洲的擴張》、《亞洲太平洋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世界形勢》、《諾曼底登陸》、《斯大林格勒戰役》等圖要注意閱讀。

  3.注意與二戰前后相關知識和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結合、聯系復習

  例如:德國在二戰前夕擴張領土,后在二戰中繼續擴張,二戰結束時,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后形成東西德分裂局面。這些知識應聯系在一起,德國歷史發展規律和軌跡就清楚了。

  又如:反法西斯戰爭中,全世界人民斗爭是一盤棋。復習時不要人為分成“世界史”(以歐洲戰場為主介紹)和“中國史”(以中國戰場為主介紹),應將相關知識聯系。1940年秋,正當德軍遭到首次失敗時(不列顛之戰),日軍也遭到重挫(百團大戰)。

  再如:幾次重要會議的相似處可從不同角度分析。中國參加的反法西斯文件有《聯合國家宣言》、《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討論對德作戰的會議有大西洋會晤、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討論戰后問題的會議有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

  【疑難解析】

  例1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使這兩次世界大戰得以發生的因素是(    )

  ①少數大國爭奪世界霸權  ②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③軍國主義政策的推行  ④由于科技進步,制造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現代交通、通訊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此題關鍵是對②④兩項的認識。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科技成果在歷史上總的作用是進步的,但它也是雙刃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制造,促進戰爭發生。

  答案:c

  例2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上迅速潰敗的主要原因是(    )

  a.憑借馬奇諾防線采取消極防御方針

  b.對德國喪失了應有警惕

  c.敦刻爾克撤退過早轉移了大批兵力

  d.賣國將領主動向德軍投降

  分析:此題關鍵在區分a和b。一戰后,法國就籌備修建馬奇諾防線,限制德國軍備,防止德國東山再起,對德國有警惕。二戰發生八個多月后,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軍潰敗。

  答案:a

  例3  說明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的原因和時間,指出聯盟形成后采取的重大軍事行動。簡述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的重要國際會議及主要內容,并評價反法西斯聯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

  分析:該題重點在于說明反法西斯聯盟形成原因并評價其作用。其余問題在于考查歷史記憶能力和歸納提煉能力。

  答案:法西斯國家侵略擴張,不但激怒了世界人民,而且也加深了美英等國與法西斯國家的矛盾,從而促進了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1942年1月,蘇中美英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共同宣言,表明聯盟正式形成。

  聯盟形成后采取的重大軍事行動:在北非戰場獲勝和西西里島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盟國進入德國境內和攻克柏林;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英美蘇三國首腦會議是:德黑蘭會議,決定對德作戰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雅爾塔會議,決定根除德國法西斯,戰后建立聯合國。波茨坦會議,決定根除德國軍國主義,重建德國民主政治,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說明:分散的反法西斯力量,易被法西斯勢力各個擊破;反法西斯聯盟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11

  第6課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慕尼黑陰謀導致法西斯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

  把    握

  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國遭到德國飛機的轟炸,在首相丘吉爾的號召下,英國人民堅決同法西斯戰斗到底。德軍對蘇聯進行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觀察比較概括歸納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較,爆發情況有什么不同?英國和法國遭到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情況和結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德國在歐洲大陸很快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什么沒能使蘇聯屈服?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

  探究原因

  分析實質

  希特勒上臺之初如何對外侵略?何謂“慕尼黑陰謀”?英法為什么要對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德國法西斯為什么要突襲波蘭? 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為什么會迅速敗亡?正當不列顛之戰勝負未分之時,德國法西斯為什么把矛頭突然轉向蘇聯?

  情感態度價值 觀

  唯物史觀

  慕尼黑會議是帝國主義大國犧牲小國,企圖將禍水東引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等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日進行的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的戰爭,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奪別國,充分暴露了法西斯的殘暴本性。二戰中交戰各國的人民是戰爭的受害者,各國人民為反對法西斯戰爭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

  人文素養

  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認識到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我們要確立為人類和平和進步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教學重點  二戰的戰爭性質、二戰全面爆發和擴大的重大事件教學難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敗亡的原因課件網址  ; 圖片下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1、  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時間、重要人物、標志性事件有何不同?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者

  標志性事件

  意

  1922年

  墨索里尼

  法西斯黨徒進軍羅馬奪取政權

  德

  1933年

  希特勒

  納粹黨頭目希特勒上臺

  日

  1936年

  軍部的強硬派

  軍部的強硬派控制了政府2、德、意、日三個法西斯政權在建立背景和歷史影響方面具有哪些共同之處?a、建立背景: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德、意、日三國壟斷資產階級對內對外都需要用暴力恐怖手段來鞏固統治地位。對內方面,三國都需要加強鎮壓日益發展的革命力量。對外方面,德國壟斷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打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日本統治集團不甘心于華盛頓會議所受的制約,意大利也醉心于對外擴張。b、歷史影響:它們代表壟斷資本集團的利益,對內實行法西斯獨裁恐怖專政,對外極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是最反動,最富侵略野心的政權。隨著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了;隨著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亞洲戰爭策源地也形成了。各國法西斯勢力的發展與相互勾結,預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3、教師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日進行的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的戰爭,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奪別國,充分暴露了法西斯的殘暴本性。其他參戰各國的人民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戰爭。其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課件演示導讀提綱(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討論、練習。)1、希特勒上臺之初如何對外侵略?何謂“慕尼黑陰謀”?2、英法為什么要對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3、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較,爆發情況有什么不同?4、德國法西斯為什么要突襲波蘭? 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為什么會迅速敗亡?5、英國和法國遭到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情況和結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6、正當不列顛之戰勝負未分之時,德國法西斯為什么把矛頭突然轉向蘇聯? 7、德國在歐洲大陸很快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什么沒能使蘇聯屈服?請談談你的看法。8、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 為什么?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一、慕尼黑陰謀(課件演示相關圖片,輔導學生觀察思考)1、希特勒上臺之初如何對外侵略?(大肆擴軍備戰,公開吞并奧地利)2、何謂“慕尼黑陰謀”?(學生標注知識要素)a、.時間:1938年9月b、地點:德國慕尼黑c、人物:張伯倫(英)、達拉第(法)、希特勒(德)、墨索里尼(意)d、要害:采取綏靖政策,在背地里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滿足法西斯德國的侵略要求,以求得一時的太平。3、英法為什么要對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綏靖政策?    a、他們仇視社會主義蘇聯,希望以此推動納粹德國去進攻蘇聯。希特勒投其所好,竭力造成一種唯有共產國際、唯有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b、他們經濟、軍事地位受到一戰的削弱。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談戰色變。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擴張針鋒相對。 c、經濟大危機使他們國內政局動蕩,自顧不暇。而英、法資產階級一貫蔑視弱小國家,所以就隨意地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來維護本國利益。這是根本原因。二、戰爭的爆發和擴大 (在演示相關圖片的基礎上,教師解釋事件原因,學生“動腦筋”)1、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較,爆發情況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是一觸即發的。19xx年6月28日發生了薩拉熱窩事件,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后的一周內,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是逐步打起來的。1931年日本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然后又于1937年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早就揭開了亞洲戰場的序幕;后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先后吞并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戰火越燒越兇猛。1939年9月,德國侵入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德國法西斯為什么要突襲波蘭? ① 德國法西斯進攻波蘭之前,已占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從地理上看波蘭處于德國的半包圍之中。② 波蘭和英法是盟國,德國處于法波之間,而波蘭實力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決定先攻占波蘭,然后再來解決英法。③ 波蘭又與蘇聯接壤,占領波蘭就有了進攻蘇聯的跳板。④ 為了避免攻占波蘭后可能引起英、法和蘇聯同時出來干涉,所以法西斯德國和蘇聯于1939年8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切準備妥當,為了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戰果,納粹德國便于9月1日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3、大戰初期歐洲許多國家為什么會迅速敗亡?① 主要原因是綏靖政策的影響。② 戰術思想陳舊,面對希特勒的突襲戰、閃電戰,波蘭依靠騎兵,法國準備憑借馬奇諾防線進行防御戰和消耗戰。③ 歐洲國家各自為戰,被納粹德國各個擊破。4、英國和法國遭到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情況和結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教師示范)a、法國:遭到直接進攻,敗亡而降。原因有 ①雖然對德宣戰,但沒有采取行動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使德軍完成了更大規模戰爭的準備。②戰術思想陳舊,只憑借“馬奇諾防線”進行防御戰和消耗戰,而巴黎卻被戲稱為“不設防城市”。③意大利眼看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b、英國:遭到大規模空襲,抵抗到底。原因有 ①納粹德國海軍實力不及英國,英吉利海峽便成為英國的天然防線。德國無法對英國發動全面進攻,只能通過空中作戰。②英國戰斗機性能優越和雷達技術先進,英國空軍不但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戰斗中壯大起來。③新任首相丘吉爾領導全國軍民堅決抵抗,而且得到了美國的援助。5、正當不列顛之戰勝負未分之時,德國法西斯為什么把矛頭突然轉向蘇聯?① 由于英國人民堅決抵抗,如果再拖延下去,德國的侵略計劃就要被打亂了。② 即使德軍在大不列顛登陸,德軍也只能占領英國本土,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將落入美、日等國之手。③ 當時蘇聯的戰備在不斷加強,希特勒既怕蘇聯強大,更怕英、蘇走向聯合,所以決定先征服蘇聯后,再麾師西進。④ 為了有足夠的力量打敗蘇聯,德國法西斯與意大利、日本結成三國軍事同盟,同時又占領和控制了匈、羅、保、南、希等小國。這樣,希特勒便可動用14個國家的人力、物力對蘇作戰了。⑤ 選定6月進攻是因為蘇聯冬季十分寒冷,為了避免拿破侖出征俄國的遭遇,為了在嚴冬到來之前結束戰爭,所以在6月22日便開始了閃擊行動。6、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 為什么?這種說法不對。因為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日軍早已制造了“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等等,對中國進行了瘋狂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早已拉開。日軍偷襲珍珠港只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

  練習鞏固1、完成第38頁“連線”:德軍進攻波蘭1938年9月德軍進攻蘇聯1939年9月簽署慕尼黑協定1941年6月2、德國在歐洲大陸很快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什么沒能使蘇聯屈服?a、領導堅強:蘇聯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集中了國家的全部權力,按戰時體制改組黨政工作。b、愛國傳統:蘇聯軍民團結一心,誓死捍衛祖國,表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c、.因地制宜:德軍對冬季作戰毫無準備,蘇聯選擇寒冷的冬季展開反攻,充分發揮了環境作用。 3、完成《填圖冊》第9—10頁各題;并根據《新學案》掌握本課[知識網絡],完成[自我測評]。4、提醒學生預習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12

  第32課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教案

  1、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①(1940年6月)法國敗降后,英、美兩國隨即確立共同軍事和政治戰略,結成了事實上的反法西斯聯盟。

  ②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假設鄰居失火,我只能把澆園的水龍帶借給他去滅火,而不應讓他事先付錢買這條水龍帶,待火滅后鄰居原物送還即可。” 1941年3月11日,參、眾兩院通過的《租借法案》經羅斯福簽署后正式生效。法案授權總統可以以出售、交換、轉讓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認為其防御對美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的國家提供武器、軍用物資、糧食等任何軍需品。該法案的通過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國由孤立主義走向參戰的決定性重要步驟。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國家。

  ③(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英、美相繼表態支持蘇聯,三國正式攜手合作。

  ④1941年8月,美、英兩國聯合發布《大西洋憲章》,提出保障國際和平與安居樂業、促進一切國家間的經濟合作等一系列進步和民主的原則。蘇聯隨即表示贊同。

  ⑤10月初,蘇、美、英締結三國協定,美、英兩國擴大對蘇援助。

  ⑥(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更多國家參加到反法西斯戰爭中。經羅斯福提議,1942年1月1日,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①保證用自己全部的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確保彼此合作,②并保證不同敵人單獨停戰或媾和。此后,又有21個國家陸續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主要戰場的戰略轉折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后,盟軍在各戰場協同作戰,取得一系列勝利,成功扭轉戰局。

  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堵截日本南進勢頭。1942年6月,美軍以少勝多,在①中途島海戰中打敗日軍。次年,美軍占領戰略要地②瓜達爾卡納爾島,完全掌握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歐洲戰場上,蘇聯贏得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蘇、德兩軍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大規模會戰,蘇軍成功消滅150萬德軍,俘獲德軍元帥保盧斯,一舉改變了蘇德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

  1943年,蘇軍又在②庫爾斯克擊退德軍的最后一次戰略進攻,此后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北非戰場上,與此同時,英軍還在北非贏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進而勝利結束北非戰事。

  (小結):太平洋戰場、歐洲戰場與北非戰場的節節勝利,粉碎了法西斯國家稱霸天下的迷夢,吹響了反法西斯聯盟勝利的號角。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943年,美英盟軍勝利結束北非戰事后,隨即登陸西西里島,向意大利本土進軍。

  意大利國內政局動蕩,墨索里尼被廢黜,新政府簽訂無條件投降的停戰協定,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團,并宣布對德作戰。

  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1943 年11月,美、英、中三國首腦舉行開羅會議,發布《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歸還中國臺灣等所有中國領土。

  隨后,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德黑蘭會議,商定雙方在歐洲戰場與亞洲戰場上的分工與責任。

  1944年9月,美英盟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兩個月后,巴黎解放。盟軍繼續揮師東進,一路凱歌。攻陷萊茵區。

  與此同時,蘇軍集中兵力,連續實施10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不僅把德軍趕出(蘇聯)國境,還協同各國反法西斯力量解放了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

  1945年4月下旬,美、蘇兩軍在易北河會師。 4月30日,窮途末路的希特勒自殺。5月8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歐洲戰爭勝利后,盟軍加大對日本的攻勢:

  6月起,美軍轟炸日本本土。

  8月,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遠東蘇軍向盤踞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日本軍隊發起進攻,中國軍隊也全面反攻。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向美、蘇、中、英等同盟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

  (小結):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據不完全統計,因戰爭而死亡者在500萬人以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承受了巨大犧牲,也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不僅為世界帶來了和平,也為一個新的國際格局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13

  第十一課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盟軍在北非取得勝利;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投降;開羅會議及《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及對德作戰方針的確定;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雅爾塔會議及其主要協議;蘇軍攻克柏林 德國投降 第二次大戰在歐洲結束,《波茨坦公告》 日本投降 第二次大戰結束。

  通過斯大林格勒戰役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性質的變化,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及波茨坦會議協調了反法西斯聯盟的行動,對打敗法西斯國家有積極作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蘇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及蘇德戰場的勝利,英美開辟第二戰場,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教學步驟 

  重點:斯大林格勒戰役。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的作用的比較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一、法西斯國家的暴行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7頁的正文和小字部分,請一位同學歸納,法西斯的暴行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基本保證,從此這些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反法西斯的旗幟下聯合起來,在各個戰場同法西斯敵人進行了殊死斗爭,推動戰爭向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轉折,走向勝利。1942年,三大戰場都發生了具有轉折性的關鍵戰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1.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蘇勝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為使德國避免兩線作戰的窘境,決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蘇聯。于是德國集中了150萬兵力,在蘇聯南線發動了攻勢,重點進攻斯大林格勒。

  (教師演示課件,使學生明確斯大林格勒的準確位置,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斯大林格勒是蘇聯重要的工業城市,又是伏爾加河南北的交通樞紐,是連接莫斯科和盛產石油的高加索之間的交通要道。

  (教師在課件中播放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視頻資料,關閉聲音,教師結合畫面進行講述)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了。為了贏得這場戰爭,希特勒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軍隊。先后出動飛機十萬架次,投擲炸彈100萬枚,整個城市幾乎化為灰燼。但英勇的蘇聯軍民堅持戰斗。斯大林格勒的戰斗,為蘇聯紅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冬季,蘇軍展開強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重大勝利,德軍遭到了它發動戰爭以來最大的失敗。

  為什么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德軍元氣大傷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法西斯軸心國是以德國為核心的,希特勒的勝利是建立在進攻之上的,進攻一旦停止,它滅亡的日子也就為期不遠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鞏固發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團的內部開始發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

  2.中途島之戰(太平洋戰場—一美勝日)

  為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1942年6月,日軍進攻美國的太平洋海軍基地中途島。美國成功截獲了日軍的密碼,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最后,美國以少勝多,日軍損失慘重。從此,美國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

  3.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英勝德意)

  1941年初,德軍進入北非。納粹名將隆美爾指揮德意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之后,在1942年6月逼近阿拉曼,英軍如果不能取勝,就可能喪失包括埃及在內的整個中東的勢力范圍,英國同海外殖民地的聯系就會切斷。英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反攻,取得了勝利,改變了北非戰場形勢。

  這三場戰役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斯大林格勒戰役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勢,鞏固并發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團的瓦解,推動了整個戰場形勢的轉折。在太平洋戰場上,中途島之戰以前,日本幾乎沒打過敗仗,而以后日本沒打過勝仗。阿拉曼戰役以后,丘吉爾曾說: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戰無不敗;阿拉曼戰役以后,我們戰無不勝。以這些戰役為代表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轉折階段。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來看,法西斯國家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的過程,即反法西斯力量從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的過程。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其中最重要的轉折。

  1943年,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美英盟軍乘勝追擊,在西西里登陸,攻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1943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出現勝利的曙光。

  列表對比三個戰場的三次轉折性戰役,由學生總結,教師幫助歸納整理。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1.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畫面演示)

  教師通過電子幻燈片演示:開羅會議“中美英首腦照片”;德黑蘭會議“蘇美英首腦圖片”。加深學生印象。

  盡快打敗德日法西斯,奪取戰爭勝利是反法西斯盟國的首要目標。為此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協同對日作戰。會后發表《開羅宣言》,確認中國在戰后收回中國臺灣等被日本侵占的領土。蘇美英在德黑蘭會議上通過了三國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的宣言,而且決定在1944年5月以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2.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畫面演示)

  提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擔心的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結合一戰中德國的失敗加以分析)

  對。東西兩線作戰。

  利用多媒體演示:諾曼底登陸地圖,登陸路線,登陸戰斗的圖片;東西夾擊德國進軍路線。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從西線逼近德國。蘇軍也在東線發動猛攻。從此德國便陷入盟軍東西夾攻之中。1945年初,兩線軍隊相繼攻入德國本土,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為加快戰爭的最后勝利和解決戰后的重大問題,蘇美英三國首腦召開雅爾塔會議。

  3.雅爾塔會議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雅爾塔會議內容包括哪幾部分?有什么作用?內容包括三部分。這些決議協調了盟國的行動,加快了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為奪取最后勝利和建立戰后和平作出貢獻。雅爾塔會議進一步協調了盟國的行動,加快了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

  4.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國法西斯潰滅,歐洲戰事勝利結束。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國波茨坦會晤,重申對德國問題處理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名義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在反法西斯力量打擊下,9月,日本簽定投降書。這樣,一場人類文明史規模空前的戰爭結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徹底勝利。

  提問:二戰后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呢?

  初中學生對教材加工整理的能力并不是很強,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采取表格的方式將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等二戰后期四次非常重要的國際會議進行對比。幫助學生認識,它們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不同階段。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共同作用是有效地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鞏固和發展了反法西斯同盟,對加速二戰的勝利起來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電子幻燈片列出表格的辦法,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事半功倍。

  提問:那么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偉大的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板書設計 

  第11課第二次世界大戰(二)

  一、法西斯國家的暴行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1.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

  2.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

  3.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

  三、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1.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2.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3.雅爾塔會議

  4.德國法西斯投降

  5.日本法西斯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14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

  教案教學目的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慕尼黑陰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英法的“靜坐戰爭”和蘇聯建立“東方戰線”;德軍西線的進攻;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投降;英國抗戰;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保衛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大西洋憲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二、要求學生認識1.通過對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及其影響的講述、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實質和后果。2.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不斷擴大的講述、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它的擴大在客觀上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三、要求培養學生能力1.通過引導學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概括,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培養學生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一、本課重點:慕尼黑陰謀;蘇德戰爭爆發;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二、本課難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教學設備自制電腦課件 電影或錄像片中有關片斷 教學要點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一、慕尼黑陰謀1.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2.慕尼黑協定的簽訂(1938年9月)及影響3.《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1939年8月)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西線形勢1.德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1939年9月)——二戰全面爆發2.“奇怪戰爭”和波蘭覆亡3.蘇聯建立“東方戰線”4.德軍西線進攻和敦刻爾克撤退5.法國投降(940年6月)、英國抗戰(1940年7月~10月)三、蘇德戰爭爆發和日軍偷襲珍珠港1.德軍突襲蘇聯(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2.日軍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家宣言》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義  教學過程復習提問,導入新課:同學們,讓我們先回顧一下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形勢。(引導學生回憶日、意、德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和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等國家的反法西斯斗爭。)請同學們回憶:面對法西斯的擴張,英、法等西方大國采取了什么態度?(學生回答)對!英、法采取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勢力的侵略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板書第三章和第一節課題。)一、慕尼黑陰謀1.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1936年,法西斯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進軍萊茵非武裝區;1938年,又兵不血刃吞并了奧地利。德國的這些擴張舉動,竟然沒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頭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演示電腦課件,顯示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位置,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了解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和借口。)2.慕尼黑協定的簽訂(1939年9月)及影響為了解決德、捷邊界問題,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了會議。在沒有捷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 10天內把蘇臺德等地區交給德國。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英、法兩國與捷克斯洛伐克本無利害沖突,況且法國還是捷的同盟國,它們為什么與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學生思考、討論)其原因:第一,英、法國內普遍存在著畏戰情緒,千方百計想避免戰爭;第二,英、法企圖將禍水東引,驅使德國進攻蘇聯。為此,他們便以犧牲小國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又造成了什么影響呢?第一,暴露了英、法的軟弱,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氣焰。第二年3月,德軍開進布拉格,吞并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希特勒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后,其軍事、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戰略上處于更有利的地位。《慕尼黑協定》的簽訂,標志著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此后,凡是這種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出賣他國的行徑,都被稱為“慕尼黑陰謀”。3.《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1939年8月)面對德國的擴張,蘇聯政府曾一再強調建立集體安全體系,與英、法共同抗擊侵略者。隨著英、法陰謀的日益暴露,特別是《慕尼黑協定》簽訂后,蘇聯對英、法更加不信任。為了自己國家的安全,蘇聯重新調整了外交政策,于1939年8月,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的簽訂對蘇聯來說,使其贏得了備戰的時間;對德國方面來講,也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而英、法的綏靖政策,更使德國毫無顧忌地去進攻波蘭。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西線形勢1.德軍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1939年9月)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動 58個師,坦克2 500輛,飛機2 000多架從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對波蘭首都華沙實施向心突擊。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國提出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遭到拒絕后,于9月3日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奇怪戰爭”和波蘭覆亡英、法對德宣戰后,本應配合波軍在西線對德發起進攻,然而,它們卻靜坐西線、宣而不戰,被稱為“奇怪戰爭”。說奇怪,其實也不奇怪,這正是英、法綏靖政策在戰爭中的具體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波軍孤軍奮戰,兩個多星期后波蘭覆亡。請大家思考一下:波蘭迅速敗亡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思考、討論)歸納起來原因有三:其一,德軍兵力強大,又采用突然襲擊的方式,使波蘭猝不及防。其二,波軍武器裝備陳舊,戰術落后。其三,英、法在西線按兵不動,沒能與波軍配合作戰。就在波蘭遭到德軍侵略的同時,蘇軍在波蘭的東面也占領了大片領土,建立了一條“東方戰線”。3.蘇聯建立“東方戰線”(教師用電腦地圖課件顯示“東方戰線”,邊演示邊講述)蘇聯從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通過軍事占領和戰爭的方式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一條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東方戰線”。把其西部邊界向西推進了二三百千米。4.德軍西線進攻和敦刻爾克撤退(教師用地圖課件顯示《1939~1942年德意在歐洲的擴張》圖,邊指邊講)德軍侵占波蘭后,并沒有像英、法希望的那樣,繼續向東侵犯蘇聯。而是轉過頭來進攻北歐和西歐。1940年4、5月間,德軍首先“閃擊”丹表、挪威,接著入侵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同時,德軍繞過法國自以為非常穩固的“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5月下旬,德軍直逼英吉利海峽,把40多萬英、法軍隊追逼到敦刻爾克港附近的一塊三角地帶。英、法動員了大批船只,經9晝夜苦戰,才把近34萬士兵運過海峽,撤入英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是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縱容德國侵略擴張而自食的第一顆苦果。5.法國敗降(1940年6月)、英國抗戰(1940年7月—10月)敦刻爾克戰役后,也就是1940年6月初,德軍由北向南,向法國腹地急速推進,直逼法國首都巴黎。6月10日,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對英、法宣戰;14日,巴黎陷落。新成立的法國賣國政府對德投降。這是法國推行綏靖政策,縱容德國侵略擴張而自食的又一顆苦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堅持抵抗德國侵略的戴高樂將軍,此時流亡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與反法西斯力量一道堅持戰斗。他曾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反法西斯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法國敗降以后,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從1940年8月11日,德軍對英國進行了猛烈的空襲,每天出動上千架飛機對英國的軍事基地、工業中心、首都倫敦等進行狂轟濫炸。同時,德軍還出動大批潛艇在大西洋截擊英國運輸船只,使英國損失巨大,造成英國原料和糧食供應的極度困難。面對這種情況,英國新任首相丘吉爾的態度如何呢?(指導學生閱讀《1940年5月丘吉爾在英國下院的演說》,進而討論:此時英國政府對德國侵略擴張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英國放棄了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堅持抗戰,遏止了德國要盡快摧毀英國或迫使其求和的目的。10月間,希特勒取消了入侵英國的計劃。在德軍空中打擊英國的過程中,英國政府又一次嘗到了長期縱容法西斯侵略的苦果。我們從英、法兩國推行綏靖政策的結果,清楚地看到:英、法兩國真正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三、蘇德戰爭爆發和日軍偷襲珍珠港1.德軍突襲蘇聯(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利用電腦課件《二戰前期歐洲形勢》圖,邊演示邊講述)到1941年夏天,德國已占領了歐洲14個國家。然后,希特勒先在蘇聯西部邊境之外集結大量兵力,后來又侵入巴爾干各國,形成了從西南包圍蘇聯的態勢。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凌晨,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了包括附庸國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芬蘭等國軍隊在內的190個師,550余萬人,4 000多輛坦克和近5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蘇德戰爭的爆發,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由于蘇軍在戰爭初期準備不足,使德軍在幾個月里深入蘇境內達150多萬平方千米,控制蘇聯約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業區。尤其是中路德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形勢非常危急。莫斯科軍民在斯大林的親自指揮下,展開了英勇的莫斯科保衛戰。(演示影片《為祖國而戰》中莫斯科保衛戰的相關片斷。莫斯科居民參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紀念日紅場閱兵及斯大林進行鼓舞人心的演說,紅軍由紅場直赴前線)第二年初,蘇軍從莫斯科的南、北兩面開始反攻,經40多天激戰,殲敵50萬,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這次戰役是德軍在大戰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敗,它促進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歐洲戰場如此,此時的亞、太地區形勢又怎樣呢?2.日軍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 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法西斯在歐洲的擴張,也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0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提出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計劃,妄圖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宰的囊括印度以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北所有地區和國家的殖民大帝國。日本的這一計劃對于東臨大西洋、西接太平洋,且有賴于東南亞戰略物資供應和在東南亞建立許多軍事基地的美國來說,不能不是一個嚴重的損害。對此,美國也就不能不做出反應。首先,美國宣布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其次,增加對中國的援助。英國對日本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對戰略物資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是一個嚴重的打擊。美、日矛盾激化了。日本決定趁美國尚未準備就緒,發動突然襲擊,取得戰爭主動權。這便演出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一幕。(顯示《日本偷襲珍珠港示意圖》,邊演示、邊講述)珍珠港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活動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水區面積33平方千米,可同時停泊各種艦艇幾百艘。這里是太平洋上的交通樞紐。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軍對珍珠港進行了突然襲擊,僅以28架飛機、幾艘潛艇的微小代價,毀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主要艦只。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與此同時,日本還出動陸軍向東南亞各地的美、英軍隊發動了進攻。到1942年春,日軍侵占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使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人民蒙受了戰爭的巨大災難。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和人民只有聯合起來,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才能盡快打敗和消滅法西斯。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家宣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重點掌握《大西洋憲章》發表的背景、內容。請同學們思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和擴大的發展過程中,美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政策有什么變化?歸納出綏靖→中立→參戰的過程,并分析其變化原因。)法西斯已成為世界人民最兇惡的敵人,英、美等國先后放棄了綏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為了共同的目的——消滅法西斯,被侵略國家日益走向聯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掌握《聯合國家宣言》簽署的目的、時間、參加國和主要內容。然后,進一步明確。)《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義(引導學生回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背景和閱讀教材所列《聯合國家宣言》內容的材料,分析、討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義。在肯定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從此,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不同膚色的民族人民團結起來,形成了共同抗擊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這個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了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同盟各國在軍事上協同作戰,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經濟上相互援助。它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進程。到1942年和1943年,終于迎來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階段。  本課小結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霸權、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促成了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的綏靖政策,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起了推動作用。二、歸納:1.爆發:1939年9月初,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2.進一步擴大:1941年6月,德軍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3.達到最大規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初,《聯合國家宣言》簽署。布置作業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什么?2.簡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歷史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15

  第15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

  教材分析

  本節以歐洲為中心敘述了二戰前夕、二戰初期、二戰的擴大三個階段的歷史。在二戰前夕,德國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過程中,英、法帝國主義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辦法,企圖推動德國進攻社會主義蘇聯。英、法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1939年9月,二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全面爆發。由于綏靖政策的影響,在希特勒閃電戰的攻擊下,12個歐洲國家被法西斯德國侵占、控制。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了。在衛國戰爭中,蘇聯軍民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慕尼黑會議及其后果;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奇怪的戰爭;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不列顛之戰;德軍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莫斯科保衛戰。

  2.思想教育:①通過講述,使學生認識慕尼黑陰謀是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不光彩行為。②通過分析,使學生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意和英、法之間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

  3.能力培養: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二戰初期戰爭的性質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慕尼黑會議;法國的潰敗;莫斯科保衛戰。

  難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戰爭性質的復雜性。

  教學方法 以講述為主的綜合教學法。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提問: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進行了哪些侵略活動?英、法、美等帝國主義是怎樣對待這些侵略行為的?(學生回答略)由于法西斯國家的瘋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縱容政策,致使局部戰爭演變為全面的世界性大戰。從第15課起,我們將用三節課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板書課題)

  (講授新課)

  一、慕尼黑會議(板書)

  1938年法西斯侵略戰爭的烏云籠罩著歐洲。在沒有受到抵制和制裁的情況下,3月,德國吞并了奧地利。(貼圖:把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的奧地利變成與德、意相同的顏色)法西斯國家德、意南北連成了一片。接著,希特勒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歐洲的心臟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唆使蘇臺德區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蘇臺德區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北,這里山林密布,是防御德國的天然屏障。希特勒的目的是以“自治”為名,行占領之實,以便最終吞并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不甘屈服,他們堅決抗敵的決心得到蘇聯的支持。捷政府一度動員,準備抵抗侵略。德國立刻宣布邊境部隊進入戰備狀態,進行軍事恫嚇。歐洲形勢緊張起來。這時,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英國和法國,卻一再對捷施加壓力,迫使它接受德國的要求。9月21日,英、法統治者致捷政府的最后通牒警告說:如果因為拒絕英、法建議而引起德、捷戰爭,則英、法政府不給任何援助;如果捷接受蘇聯援助,則德國與蘇捷聯盟作戰便帶有反布爾什維主義的性質,英、法將支持德國。(引導學生討論英、法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英、法認為主要危險來自哪國?)為了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英、法不惜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無怪捷總統貝奈斯說,我們沒選擇的余地,我們被拋棄了。

  慕尼黑會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了。(請學生看課本,明確會議時間、地點、參加者和協定的內容)會議討論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問題,而捷政府的兩位代表卻在德國秘密警察監視下,等候在會議廳隔壁的房間里。會議結束,才被帶到會議廳,接受判決。慕尼黑協定使德國不費一兵一卒奪取了蘇臺德區。張伯倫回到英國后,吹噓“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然而慕尼黑協定墨跡未干,1939年3月,德軍就開入了布拉格。(貼圖:把捷變為與德一樣的顏色)德國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強了軍事和經濟力量,北歐、東歐、巴爾干地區皆在其控制之下,二戰的全面爆發迫在眉睫。

  二、大戰的全面爆發和初期階段(板書)

  1.德軍“閃擊”波蘭(板書)

  德國吞并捷后,又向波蘭提出了領土要求。它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后,于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英、法走投無路,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

  英、法雖已對德宣戰,但仍然企圖慫恿德國在滅亡波蘭后,進攻社會主義蘇聯。因此在西線出現了面對德國23個師的兵力,英法聯軍110個師躲在馬奇諾防線背后按兵不動的“靜坐戰爭”。波蘭軍隊孤軍苦戰,終因彈盡援絕,20多天后華沙陷落,幾天后波蘭覆亡。(貼圖:在掛圖上把波蘭變成與德國一樣的顏色)

  2.德國占領西歐(板書)

  (提問、引導討論:德國侵占波蘭后的戰略目標是向東還是向西?為什么?)德國侵占波蘭后,集中力量對付英法集團。因為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爭奪的重點、掠奪的對象是殖民地,只有打敗英法,希特勒才能獲得所謂的生存空間。1940年四五月間,德軍首先“閃擊”丹麥、挪威,接著侵入占領了盧森堡、荷蘭、比利時。(貼圖:在掛圖上把上述國家變成與德國一樣的顏色)

  1940年5月13日,德軍主力突破比利時與馬奇諾防線之間的阿登天險,占領了色當要塞,馬奇諾防線不攻自破。占領色當的德軍一路向西,與從比利時南下的德軍于5月26日將英法軍隊逼入敦刻爾克三角地帶。(指導學生看彩圖)在緊急關頭,英法將33萬軍隊運過海峽,而他們的武器裝備幾乎全部丟失了。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與此同時,占領色當的另一路德軍南下,直逼巴黎。6月5日,德軍向法國發動了總攻勢。意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出兵進攻法國南部。危機時刻,法國共產黨提出全民皆兵武裝巴黎的建議。而法國政府拒絕了法共建議,宣布巴黎為不設防的城市。6月14日德軍兵不血刃占領巴黎。法國統治階級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結果把法國葬送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新成立的法國賣國政府對德投降。堅持抵抗德國侵略的戴高樂將軍流亡英國,領導“自由法國”運動。(貼圖:在掛圖上將法國北部變成與德國一樣的顏色)

  3.不列顛之戰(板書)

  在挪威即將陷入德軍之手時,張伯倫被迫辭職,丘吉爾上臺標志著英國放棄綏靖政策。法國投降后,英國孤軍作戰,嘗盡了多年來縱容法西斯侵略的苦果。為了取得制空權,1940年7月起,德國對英國展開了“空中閃擊”戰,每天出動幾百甚至上千架飛機,對英國狂轟濫炸,史稱不列顛之戰。幾個月里,英國陷入危險境地。丘吉爾堅持抵抗政策,領導人民沉著應戰。10月間,希特勒密令取消入侵英國的計劃。法西斯德國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

  4.德軍侵入東南歐(板書)

  希特勒在不列顛之戰中不能取勝,就轉移目標到巴爾干和地中海,以切斷英國的遠東航線。在德國的脅迫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相繼加入了軸心國聯盟。后來南斯拉夫發生了政變。1940年四五月間,德軍先后侵入并占領了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貼圖:在掛圖上將上述國家變成與德國一樣的顏色)從1938年至1941年5月,希特勒侵占控制了歐洲14國,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下一步將發動爭霸世界最狂妄的戰爭,進攻社會主義蘇聯。

  三、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板書)

  1.德軍突襲蘇聯(板書)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190個師、3

  700多輛坦克、5000多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擴大了。由于蘇聯準備不足,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德軍深入蘇聯境內,北路圍攻列寧格勒、中路逼進莫斯科,南路深入烏克蘭。在莫斯科,雙方進行了第一次大會戰。

  2.莫斯科保衛戰(板書)

  1941年10月2日,德軍開始總攻莫斯科。希特勒狂妄宣稱要10天攻下莫斯科。蘇聯軍民團結一心,誓死捍衛首都。45萬市民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修筑工事,其中3/4是婦女。市民們還自動組織了摧毀坦克組,巷戰班。11月7日,在敵人兵臨城下,炮聲轟轟的條件下,紅場照舊舉行了慶祝十月革命的閱兵和游行。斯大林威嚴地站在列寧墓上發表演說,充滿勝利的信心。在“讓偉大列寧的勝利旗幟引導你們!”的口號下,紅軍指戰員從紅場奔赴前線。12月初,蘇軍轉入反攻,到1942年1月中,在莫斯科戰役中,50萬德軍被殲滅,德軍被迫后退150公里至300公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國法西斯軍隊“天下無敵”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極大鼓舞。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從1938年至1941年,以歐洲為中心的二戰前夕、二戰初期、二戰的擴大三個階段的歷史。英法統治階級縱容侵略,不僅葬送了捷克斯洛伐克,還使歐洲12國淪落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最終是自食惡果。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國法西斯無敵天下的神話。在二戰的演變中,究竟鹿死誰手,這是后面兩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篇16

  歷史選修三:第三單元第7課

  第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一、盟軍的反攻

  1.太平洋戰場

  (1)瓜島戰役:1942

  意義:美軍從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

  (2)馬里亞納戰役;菲律賓戰役

  結果:日本的海空軍主力基本被消滅

  2.北非地中海戰場

  (1)北非戰事結束:

  1942年美英聯軍“火炬”登陸                 

  1943年北非德意軍隊投降

  (2)意大利投降:

  1943年7月,盟軍西西里島登陸

  意大利政變,新政府投降

  (法西斯軸心國開始瓦解)

  3.蘇德戰場

  (1)庫爾斯克戰役: 

  1943年7月,坦克會戰。

  德軍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2)蘇軍基本收復國土(1944)

  二、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1、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

  開羅會議的召開(1943年11月)

  參加國:中、美、英。

  會議內容: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如東北、中國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意義:中國人民堅持抗戰,收復領土的神圣權利得到國際承認。

  德黑蘭會議的召開(1943年11月)

  參加國:蘇、美、英

  內容:決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軍隊在法國北部登陸,開辟第二戰場;戰后處置德國;成立國際組織。

  2、開辟第二戰場的目的

  為了加速戰爭進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3、“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1944.6)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由美國人艾森豪威爾指揮。

  4、第二戰場開辟的歷史意義

  從此法西斯處于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加速走向滅亡。

  諾曼底登陸戰役的主要特點是:第一,戰前的準備長達半年,兵力和物質準備充足,對登陸地區的天氣、地形等作了詳細調查;第二,登陸是在掌握了絕對的制空、制海權的條件下實施的,在登陸前和登陸過程中以強大的航空兵進行猛烈轟炸,摧毀德軍海岸防御,掩護步兵登陸;第三,有大規模空降相配合;第四,采取了嚴密的偽裝措施,在登陸前,對加來地區進行了猛烈轟炸,使德軍錯誤地作出判斷,將大量兵力配置在加來地區,從而使諾曼底地區成了防御的薄弱環節,使盟軍登陸得以成功。

  盟軍登陸成功后,對德國展開了強大的攻勢。1944年8月盟軍占領了巴黎,很快,整個法國被解放。

  三、德國法西斯的覆滅

  1.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

  內容:加快戰爭進程,戰后對德國的處理和戰后世界事宜的安排。

  2.盟軍的進攻,柏林戰役

  3.德國投降(1945.5.8)

  四、日本投降和大戰的結束

  1.盟軍對日本的打擊:

  1945年初,美軍已日益逼近日本本土。4月,美軍攻占硫磺島和沖繩島,轟炸日本本土。日本經濟瀕于崩潰。

  2.波茲坦會議:

  ⑴背景

  反法西斯戰爭全面勝利即將來臨

  ⑵內容

  ①著重討論戰后世界安排問題

  ②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3.中美蘇對日本的打擊和日本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精選2篇)

    第15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教材分析本節以歐洲為中心敘述了二戰前夕、二戰初期、二戰的擴大三個階段的歷史。在二戰前夕,德國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過程中,英、法帝國主義用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辦法,企圖推動德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2篇)

    第十一課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盟軍在北非取得勝利;墨索里尼垮臺和意大利投降;開羅會議及《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及對德作戰方針的確定;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雅爾塔會議及其主要協議;蘇軍攻克柏林...

  • 第十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2篇)

    教學目標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慕尼黑協定,德軍閃擊波蘭,德軍攻占北歐,敦克爾克大撤退,法國投降和“自由法國運動”,德軍閃擊蘇聯,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珍珠港事件,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通用2篇)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學案【本章概述】20世紀30年代初期和中期,法西斯國家不斷挑起局部戰爭,到了后期終于釀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德國侵略波蘭,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很快占領北歐、西歐,法國投降。...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精選6篇)

    第6課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 慕尼黑陰謀導致法西斯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把握 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 第6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精選4篇)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慕尼黑陰謀導致法西斯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

  •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教案教學目的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慕尼黑陰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英法的“靜坐戰爭”和蘇聯建立“東方戰線”;德軍西線的進攻;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投降;英國抗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歷史選修三:第三單元第7課 第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一、盟軍的反攻1.太平洋戰場 (1)瓜島戰役:1942 意義:美軍從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 (2)馬里亞納戰役;菲律賓戰役 結果:日本的海空軍主力基本被消滅2.北非地中海戰場(1)北...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6課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 慕尼黑陰謀導致法西斯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把握 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 第九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32課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教案1、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①(1940年6月)法國敗降后,英、美兩國隨即確立共同軍事和政治戰略,結成了事實上的反法西斯聯盟。...

  •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點擊::第一范文【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慕尼黑協定,德軍閃擊波蘭,法國投降,德軍閃擊蘇聯,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珍珠港事件。掌握:綏靖政策的實質和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

  •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戰學案【本章概述】20世紀30年代初期和中期,法西斯國家不斷挑起局部戰爭,到了后期終于釀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德國侵略波蘭,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很快占領北歐、西歐,法國投降。...

  • 第6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慕尼黑協定,德軍閃擊波蘭,法國投降,德軍閃擊蘇聯,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珍珠港事件。掌握:綏靖政策的實質和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

  • 第6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慕尼黑陰謀導致法西斯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國、法國宣而不戰,德軍占領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國家。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勝利。...

  • 第6課(學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課程導入】右圖是德軍1939年9月1日進攻波蘭的畫面。而在前一天,即1939年8月31日,一群身穿波蘭軍裝的人沖向一個靠近波蘭的德國邊境小城,并占據了小城里的格萊維茨電臺。...

  • 九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兰坪| 万载县| 湾仔区| 忻城县| 丰顺县| 兴化市| 静海县| 宜州市| 武强县| 松滋市| 赤城县| 黄浦区| 湄潭县| 新丰县| 西乡县| 合肥市| 樟树市| 屏东县| 双江| 黑河市| 瑞金市| 青神县| 邛崃市| 镇平县| 阆中市| 瑞丽市| 射洪县| 贺州市| 泌阳县| 龙口市| 拜泉县| 宁陕县| 汕尾市| 三门峡市| 原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清水河县| 墨玉县| 大悟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