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
點擊::第一范文 第一范文2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巴以沖突是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的中心,民族爭端靠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寬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2、知識與技能
了解中東地區的地理范圍,在交通、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重要價值。
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國際社會在中東地區和平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討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3、過程與方法
通過大量圖片、史料,引導學生概括出“戰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中東地區的特點。介紹巴勒斯坦的地形、宗教、資源、民族等情況和巴勒斯坦的形成,教師補充資料。引導學生思考“中東局面為何錯綜復雜”。組織學生探究“解決中東危機的渠道是什么”。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戰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中東地區戰后頻仍的原因。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中東地區地形圖、巴勒斯坦難民營圖片、巴以沖突場面、相關人物的圖片(如阿拉法特、拉賓等)。學生準備:閱讀教材。
(四)教學方案預設
時事新聞導入新課
一、戰火頻仍的中東
(注意:教師要對“頻仍”兩個字作解釋)
1、中東的地理位置
提問:中東的范圍
“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現在一般說的“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國家。總面積為七百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
2、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教師直接指出:動蕩的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
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
師總結:
a.歷史上猶太人(希伯萊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居住過。公元1世紀時,猶太人國家滅亡,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到世界各地。19世紀末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使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生多次流血沖突。
b.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
c.猶太人在二戰中受盡迫害的經歷頗得世人同情,戰后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d.1948年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巴勒斯坦國至今也沒有誕生)
此后,該地區戰火不斷,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冤仇越積越深,巴以爭端成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爭端。由于以色列統治集團堅持其擴張政策,由于美、英、蘇等大國出于不同利益在此進行的干涉,使得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終于釀成了四次中東戰爭的發生。
3、四次中東戰爭
學生閱讀教材、史料和看地圖后回答:
“四次中東戰爭的目的、過程和結果是什么?”
巴以間爭端從較小規模爭斗演變成了流血沖突。
第一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戰爭):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對它發動攻擊。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天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