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
一、--思路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親自經歷來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到學生剛接觸化學,充滿了好奇和興趣,而空氣一節的內容是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最能培養學生從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發現問題,是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極好契機。然而學生剛開始學化學,雖在緒言和實驗基本操作課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操作,但相應的知識儲備也是相當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質燃燒后的產物和狀態他們都還沒有學到,要引導他們完成對空氣成分的探究確實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將空氣和o2的性質進行了重新整合,設計了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為主線的一節實驗探究課,并于課前安排并鼓勵學生查閱教材、書刊及其他信息資源,既是為探究課做好的必要的知識準備,也是旨在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探究者應具備的一項能力。
二、 教 案
課題1 空氣
授課人 謝紅梅
學 校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空氣的重要性,具備動手操作的實驗技能和分析、推理、表達等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實驗→匯報結果→交流討論來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對化學學科的熱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感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所運用的方法,發展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的科學精神,初步具備創新意識。
重 點 空氣的成分。
難 點 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儀器、藥品 集氣瓶、膠塞、燃燒匙、玻璃導管、燒杯、酒精燈、火柴、紅磷、硫粉、鎂帶、蠟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請同學們猜謎語
唐代詩人李嶠有一首絕句: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詩中揭示的自然現象是什么?
具體說風是什么?
一個人多長時間不呼吸會死亡?
可見空氣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時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和研究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空氣。
板書: 空 氣
新課:空氣如此重要,又時刻陪伴于我們左右,為什么人們發現空氣卻比較晚呢?
能否根據生活經驗或設計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
板書:一、證明空氣的存在
教師用鼓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維度評價。
同學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設計實驗證明了空氣的存在,那么空氣是單一的一種物質還是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
猜出謎底是風
風是流動的空氣
大約3分鐘左右
思考并回答問題
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到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分析并闡述事例或設計方案。
學生反響強烈,例如,1、飛舞的樹葉;2、飄揚的紅旗;3、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4、拉注射器活塞,將針頭處放在水中,推動活塞,可見水中有氣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時,有氣泡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