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水資源
教材分析
《愛護水資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化學》九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主要介紹兩部分內容,一是水資源概況,二是水資源保護,每部分內容又都是從兩方面入手。
水資源概況,一方面從儲量上說明水的豐富,另一方面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說明水的短缺。這種從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來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水資源狀況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辨證思維的方法,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因為在豐富的水儲量與有限的淡水這一現實情況中,本身就蘊含著相對、辨證的思想,同時隨著海水淡化等水處理工藝的發展,可利用水的短缺狀況又是變化的、動態的,因此這里又蘊藏了發展、變化的觀點。這里教材文字不多,主要通過一些數據和圖表來說明水資源情況,如利用幾組對比數字突出我國大部分城市用水緊張的現狀,意在強化學生的愛水、節水意識。
水資源保護是從節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兩個角度介紹的,同樣闡述不多,以圖表代文字。考慮到節水和水污染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有關宣傳、報道的資料非常豐富、易得,相關內容也很好理解,因此節水只是以舉例的方式簡要給出工農業生產、生活中的節水思路;防治水污染則只從污染源角度簡明概括引起水污染的原因、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也就是說這里只給學生關于節水和水污染問題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體的內容留待學生在課內外的一些活動中自己去尋求并獲得。教材后的調查與研究和習題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這類活動。這樣既體現了教材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給教師的發揮和學生的探索留下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學生分析
我們的學生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內,對水資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認識,當看見被污染的河水或海水時,有學生會說:“這么大的江河湖海還怕這點污水?況且還有自來水廠在,不必太在意了。”另外,我學校是寄宿制學校,學生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學校,接觸的外界信息很少,偶爾看到一點戈壁灘的畫面,不是覺得很美,就是覺得那太遙遠了。因此非常有必要通過一些方式,使之從科學的角度逐漸認識到水缺乏和水污染的嚴重性,從而在思想和行動上更加重視對水資源的關注。
設計理念
設計這樣一堂課,主要依據《化學課程標準》中的一些精神,使學生“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污染……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引導“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總之,通過學習化學,要讓學生逐漸學會“用”化學,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然的關注程度,為他們成為環保“小衛士”提供一些智力支持和實踐機會。
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狀況,學習用辨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
2、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3、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而形成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的良好品德。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從圖書、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媒體上搜集與本教材相關的資料和有關水污染的知識和情況報道。
教學流程
一、課程導入
教師利用學校現有的多媒體設備播放“水的新生”配樂詩風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