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構成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2、 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進行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原子的構成
難點: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形成。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課堂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路:由于在現階段的教學條件下,原子這種微觀粒子既看不見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觀現象去誘發想象,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建議在教學過程中能自制或借鑒一些關于微觀粒子運動變化的三維動畫,這樣既能誘發想象,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又能把抽象變為生動,增強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查找有關原子彈的資料
【引入】同學們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們都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動畫
【回顧討論】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礎上,你能說出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