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構成
一、--思路
由于在現階段的教學條件下,原子這種微觀粒子既看不見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觀現象去誘發學生想像,因此,這對于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制或借鑒一些關于微觀粒子運動變化的三維動畫或圖片,這樣,既能誘發學生想像,加強對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又能把抽象變為生動,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
二、教案
課題
原子的構成
課時
1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2)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閱讀分析、比較歸納的方法來學習有關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2)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直觀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想像力,增加學生對微觀粒子的感性認識。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對原子結構及粒子間關系的學習,進行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等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2)了解相對原子質量,了解為相對原子質量測定做出卓越貢獻的張青蓮教授事跡,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
原子的構成
難點
原子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
教學方法
以創設情境活動為核心的活動元教學
儀器
藥品
電教資源:水分子分解的flash動畫;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的圖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提問
同學們,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
(動畫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動畫(回顧討論)。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礎上,你能說出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嗎?
(過渡啟發)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為原子,原子在化學反應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認真聽題;思考并回答。
由回憶舊知識引入課題,不僅鞏固了舊知識,又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創設情景
(圖片展示)這是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云的圖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一個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為什么原子彈有那么大的威力呢?
(講述)1897年,在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以后,人們開始揭示了原子內部的秘密。
交流資料后發言。
認真聆聽老師講解。
課前由學生收集資料,課上組織學生展示討論,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投影出來,很興奮,學習的積極性高漲,調動了學生在課堂
上學習的積極性。
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原子的構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構成的動畫。
(講解)根據剛才的動畫演示,我們可以看到原子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指導閱讀)p70頁第一段,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發言)原子很小,看不見,摸不著;我的手上有無數個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間很大;電子繞核做高速運動……
自主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投影展示、評判討論
(教師引導)原子核很小,科學家經過研究證明原子核還可再分,在動畫中已經顯示出來,大家仔細觀察原子核的構成。
(屏幕演示)重放動畫,引導學生動手用大括號的形式將原子的結構表示出來。
仔細觀看動畫并積極討論,在投影儀上展示自己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