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2 溶解度(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了解結晶現象。
初步培養活動與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畫出實驗簡圖)→動手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條件的改變,讓學生感受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存在和轉化是有條件的,逐步建立用辯證的、發展的思想觀點來看待事物的變化,和逐步培養由具體到一般認識事物過程的能力,并培養學生互相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
重點和難點
飽和溶液的涵義及“活動與探究”。
實驗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不超過5人。
每組準備器材:燒杯2個(各裝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預先稱好)、5 g kno3 4包(預先稱好)、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石棉網、火柴、量筒、膠頭滴管。
cai課件、實物投影儀。
教學設計教學過程點評激趣設境,問題導入師生互動:俗話說:“飯前喝湯,苗條漂亮;飯后喝湯,肥胖晃晃。”媽媽在家為小槐同學準備了一碗湯,小槐一嘗淡了,要媽媽加 (鹽);小槐一嘗還說淡了,又要媽媽加 (鹽);小槐一嘗還是說淡了,再要媽媽加 (鹽)……食鹽是我們熟悉的物質,它是否無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語作導語,由生活經驗作鋪墊,學生感到自然親切,著力創設快樂課堂。問題探究,得出結論小組討論,提出假設。nacl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閱讀p33,確定方案(畫出實驗簡圖)。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動手實驗,觀察記錄。上臺展示,投影結論。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許固體nacl。即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誤導結論,延伸探究。“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水中”這句話是否正確?教師有意漏讀“一定量”三個字,引起學生質疑猜想。增補方案,實驗發現(畫出實驗簡圖)。觀察記錄,感悟要素“一定量”。課件演示,動畫要素(“一定量”飛入片中)。nacl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師生互動,齊聲朗讀)。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卻別于教材,更顯直觀、生動。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觀區分“溶”與“不溶”的依據──杯底是否有未溶固體溶質。
通過追究教師“疏忽”增補方案,動手實驗,使學生關注、重視“一定量”這個要素。充分發揮教師“引”的作用。
陌生物質,引發探究kno3為實驗室里化學藥品,它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組探究。全班展示,投影結論。kno3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將熟悉物質轉向陌生物質,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發現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話鋒一轉,激發探究溫度改變,杯底沒溶的kno3固體能否繼續溶解?加熱攪拌,實驗發現,杯底未見kno3固體。再設疑問,趣味探究,此溫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實驗發現,過一會兒,杯底未見kno3固體,即全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