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
課題:第二節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課時)
★ 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學會用元素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用微粒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2、通過對純凈物和元素的分類,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思想,學習分類的方法。
3、學會正確書寫元素符號,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從學生在前幾章教材中所見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歸類,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礎上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順勢給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號,這樣把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和抽象符號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易于學習和掌握。
★ 教學對象分析
人類使用符號的歷史源遠流長,圖形、標記、語言文字、數字、公式等這些符號的使用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學生以前可能不曾體會繪畫、做標記、書寫各種文字都是在使用符號實現對事物的記載和與他人的交流,沒有體會使用符號給人類帶來的便捷。當他們知道構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質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種,每一種元素都有一種特定的便于書寫和交流的符號,學會了這些符號和運用這些符號表示多樣化的物質的規則,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方便地進行學術交流!他們可能會對學習充滿興趣。
★實驗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鐵、鐵釘、菠菜等
★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活動設計意圖 |
課前教師布置研究性課題: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簽、鐵絲、雙面膠等材料在學習小組內動手制作水、氧氣、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質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種補鈣食品的包裝盒。 | 學生親自動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類別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獨特的立體結構等許多微觀知識。 |
一、元素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模型與[活動天地]中模型進行對比、修改,教師進行簡短評價。 | 學生積極、熱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隨教師的分析修改模型。 | 學生通過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學生在課前制作模型時的模糊認識、錯誤做法,加深對物質組成的認識,初步學習研究微觀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
在學生制作好5個分子模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將相同的原子分別放在一起,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起需要給這一類原子一個統稱的認識,順勢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 學生觀察、拆分模型,在教師的幫助下形成對元素的認識。 | 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裝盒,通過觀察、想象、比較、模型化、歸納等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元素的認識,初步學會用元素的概念去學習化學! |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搜集到的補鈣食品的包裝盒,是學生明確補鈣食品多種多樣,有效物質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含有鈣元素,鈣元素就是所有物質中鈣原子的總稱。 | 學生觀察包裝盒,對有效成分進行歸納,找出補鈣食品的共性——含有鈣元素,通過具體的事例,加深對元素的認識。 | |
二、元素符號 在認識元素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元素符號。 [活動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為研究模本,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明晰以下問題: 1、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 2、金屬、非金屬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3、熟記18個常見的元素符號 4、對元素符號進行分類 | 學生認真分析元素符號的名稱和寫法,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對元素符號的認識。 | 利用新穎的活動,使學生在趣味性活動中掌握元素符號的讀寫技能,在排列“紙牌”的過程中使學生發現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律,是學生在符號和它表征的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元素符號也能簡明的表示物質的組成,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為學習和研究都帶來了方便,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為下一步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 |
三、物質的分類 在認識元素的基礎上對純凈物進行分類。 1、列舉一些學生較為是熟悉的物質,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分類,并說出分類的依據;組織學生討論,形成單質、化合物概念。 2、小實驗:用磁鐵分別吸引鐵釘和菠菜,通過實驗使學生明晰元素與物質的不同。 | 學生將具體的物質進行分類,形成單質、化合物的概念;通過實驗,對概念進行辨析,加深理解。 | 充分放手讓學生“學”和“做”,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概念。這樣,即可加深學生對分類思想的認識,又可幫助他們對“世界上的三千多萬種物質僅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或疑問? |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知識進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 | 讓學生自己整理知識,時刻關注自己的疑問和收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發展性自我評價。 |
★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思考討論式的探究學習課,學生通過解決一系列問題來認識元素和元素符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方法的應用,建立物質的元素觀。
本節課有兩大特色:
——通過分子模型的制作與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地形成了對元素的認識。
——通過排列“紙牌”的活動,明確元素符號的書寫和分類。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一幅幅“紙牌”非常愉快、輕松地掌握了元素符號的書寫和分類。
在組織本節課的這兩個主要的探究活動時,因問題的發散性較強,所以需要教師做好及時的調控和引導,使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課題:第二節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課時)
★ 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式的意義,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
2、初步學會根據化合價書寫化學式。
3、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能根據化學式進行一些簡單計算。
★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化學式的意義
教學難點 能根據化學式進行一些簡單計算
★ 教學內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組圖片,從微觀角度入手,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分析這種符號可以傳遞的信息,引導學生從不同思維角度思考化學式的意義。
化合價的含義教材只做簡單講解,注重讓學生觀察化合價與化學式,注重讓學生找化合價與化學式的規律,將規律進行總結。
根據化學式進行物質組成的定量計算,其前提是必須讓學生明確化學式的意義。在次基礎上,教材以水為例,設計計算物質組成元素的質量比和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對物質的元素宏觀組成和原子的微觀構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能自己總結出化學式的意義,教師可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歸納。正確書寫化學式是學好化學的基礎,而學生剛接觸化學時間不長,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由模仿開始,反復練習,熟能生巧。
學生第一次接觸物質組成的計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共識;在學生能理解的進行計算時,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量的有梯度的訓練題,讓學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練掌握的過程。
★ 實驗用品 銅、水、食鹽等物質的微觀構成圖
★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活動設計意圖 |
二、化學式的意義 教師展示銅、水、食鹽等物質的微觀構成圖。教師應充分發揮圖片的功能:很好的體現了宏觀物質——微觀構成——化學符號之間的聯系。 關于化學式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從宏觀角度看,根據化學式我們可以知道它是一種什么物質,這種物質由什么元素組成。 2、 從微觀角度看,化學式反應了物質由什么樣的微觀粒子構成,微粒間的數量關系如何。 3、 從量的角度,根據化學式可以計算分子的相對質量。 |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 |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物質的微觀構成圖,讓學生建立起見到一種物質,就去思考“這種物質的微觀構成是怎樣的?如何用符號來表示他的微觀構成?”的思維習慣。 |
三、化合價與化學式 教師只要讓學生明白: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其原子之間的關系是確定的。不必理解化合價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引導學生找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價的特點,及化合價的規律。 | 學生思考、觀察、交流,并要熟記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 |
[活動天地] 根據化合價寫化學式 正確書寫化學式書寫化學式是學好化學的基礎。 教師可以板書一組物質的化學式,讓學生標出化合價,引導學生觀察,找出化合價的一些規律。 已知鋁為+3價,氧為-2價,寫出鋁的這種化合物的化學式。 寫出組成化合物的兩種元素的符號,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 Al O 求兩種元素正、負化合價絕對值的最小公倍數。 3×2=10 求各元素的原子數: Al:10÷2=5 O:10÷5=2 把原子數寫在各元素符號的有下方,即得化學式: Al 2O5 檢查化學式,當正價總數于負價總數的代數和等于0時,化學式才算是正 確的。 | 學生在熟記化學式的基礎上,熟練標出物質中各元素的化合價,并能自己思考找出化合價的一些規律。 在能把握規律的前提下,反復練習,能熟練寫出一些常見物質的化學式。 | 正確書寫化學式是學好化學的基礎,而學生剛接觸化學時間不長,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由模仿開始,反復練習,熟能生巧。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其組成和結構是人們通過實驗方法探究出來的,根據化合價只能寫出本身就存在的物質的化學式。 |
相對分子質量 在學生明確了相對分子質量之后,教師可設置如下問題讓學生解決:計算兩個氫原子于一個樣原子的質量之比;計算水分子中氫原子育氧原子的質量之比;計算水中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 |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練習,進行反思,自己糾錯,再次練習。 | |
四、計算物質組成的定量表示 1、計算組成物質的各元素的質量比 例1、計算H2O中H、O元素的質量比。 (解釋)在物質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 解:H:O=2×1:16×1=2:16=1:8。(化為最簡整數比) 例2、計算CO2中C、O元素的質量比。 解:C:O=12×1:16×2=12:32=3:8 |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練習,進行反思,自己糾錯,再次練習。 | 學生第一次接觸物質組成的計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共識;在學生能理解的進行計算時,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量的有梯度的訓練題,讓學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練掌握的過程。 |
2、計算物質中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 例1、計算水中H元素的質量分數 解:水分子中有兩個氫原子,水的式量為18,則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例2、計算NH4NO3中元素的質量分數。 解:∵NH4NO3中氮原子的個數為兩個,NH4NO3的相對分子質量為80,則 |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練習,進行反思,自己糾錯,再次練習。 | |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或疑問? 主要學習收獲: 1、會寫化學式,并會用化合價寫化學式 2、會根據化學式進行計算 |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知識進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 | 讓學生自己整理知識,時刻關注自己的疑問和收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發展性自我評價。 |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難點相對集中,是教學上很有難度的一節,由于適當的分散難點,加強學生的練習,所以,從目前來講掌握情況還是較好的,但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才能真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