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教案
課題:第三節 認識原子(第一課時)
● 教學目標
1、 認識原子的組成及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2、 了解原子、分子和離子的異同點和相互關系,會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說明化學反應的發生過程。
3、 進一步認識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養學生樹立物質的變度能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抽象綜合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原子的組成
難點:原子、分子和離子的異同點和相互關系。
● 教學方法
自學研究法、講述法、談話法、討論法。
● 教學媒體選擇
多媒體系統
● 教學內容分析
“認識原子”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原子的結構和相對原子質量,第一課時主要是原子的結構和電子的知識。小結時重點應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區別上,也就是看兩種微粒在化學反應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總結、對比、討論的方法促進理解。
在上一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概念,這是引導學生從分子認識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礎知識。通過物質的分解反應可以從宏觀上觀察到一種物質分解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其他物質,再從“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來分析,能推斷出分子是可分的,從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問題。
● 教學對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學中,就目前的實驗手段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在此化學啟蒙階段,學生又缺乏分析推斷原子結構的知識基礎,比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結構的動畫片,使學生對原子結構有一個比較形象的了解。
在節課教學之前,學生頭腦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關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析反應導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清楚的對原子和分子加以對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之處。
在教學中,對于電子的運動,既不能套用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去體會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又不能不以宏觀物體的運動狀態為例來描述原子核和電子的行為,否則學生將無法建立起有關的形象,應該向學生指出電子在核外作高速運動,與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人造衛星按一定軌道繞地旋轉是不同的,它沒有固定的線性軌道。
● 教學流程設計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課題 原子的結構
提出問題,共同探究 1、為什么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來?
2、原子核能把轟擊它的α粒子反彈回來,說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討論交流 結合教師的講解對原子的結構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提出問題,學生閱讀 對電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師總結,學生練習 檢查對本節課內容是否全面掌握
● 教學過程
[教師]1、舉例說明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質?一一舉例說明;
3、寫出水通電分解的符號表達式。
[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物質的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種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個原子跟一個乒乓球的體積之比,相當于乒乓球跟地球的體積之比。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為原子,而原子在化學反應里卻不能再分,是不是說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實心球體?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森在原子中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人類才揭開原子內部結構的秘密——在一定的條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書】一、原子的結構
【講述】湯姆森的西瓜模型、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
【提出問題】為什么絕大多數的α粒子能夠順利穿過金箔,而只有極少數被反彈回來?
[學生]探究活動:對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的思考和討論
[教師]點評:對盧瑟福的實驗現象進行解釋,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進一步提出問題:原子核的體積非常小,只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卻能把轟擊它的α粒子反彈回來,說明什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全班交流
[教師]點評
科學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徑僅為原子半徑的幾萬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電子質量非常小,與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計。電子在原子內很大的空間內做高速運動。
【設問】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導入 】現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彈的爆炸,證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結合動畫指出】科學實驗證明,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而中子不帶電。因此,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目等于原子核內質子的數目。
即:核電荷數=質子數。
【板書】核電荷數=質子數。
[學生]觀察、領悟。
[學生]閱讀教材第45頁最后一段。
【設問】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而原子為什么不帶電?
【討論】小組活動,回答:核外電子數=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
【板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設問】不同種原子之間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學生]思考。
[教師]科學證明,不同類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同。同種原子的質子數、中子數
都相同,同類原子的質子數相同。
解說氫、氧、碳等原子。
【動畫展示】原子結構圖(教材P46)。
【設問】在原子中,電子的體積和質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書】二、原子中的電子
[學生]閱讀教材第46頁,對電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學生]填寫下表,對分子和原子、離子進行比較。
| 分子 | 原子 | 離子 |
微觀粒子的共性 |
| ||
本質區別 | | | |
聯系 | |
【設問】電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據”的空間卻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圍空間中怎樣運動?
[教師]電子在核外作高速運動,與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人造衛星按一定軌道繞地球旋轉是不同的,它沒有固定的軌道。我們無法知道它在某一時刻所處的位置,只能想像,電子在核外運動時就像一團云霧籠罩在原子核周圍,所以形象地把它稱為“電子云”。
【小結】原子的結構
[學生]記憶
[教師]布置課堂學習
[學生]練習,檢查鞏固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 :
(1)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獲和體會告訴你的同學。
(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結構”為題,寫一篇科普學作。
附:課堂學習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
(A)由電子和質子構成 (B)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C)由電子和中子構成 (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質子數等于()
(A)中子數 (B)電子數 (C)中子數和電子數之和 (D)核電荷數
3.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學變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原子 (B)分子 (C)電子 (D)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區別在于()。
(A)體積大小不同 (B)質量不同
(C)分子能獨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發現電子的科學家為()。
(A)拉瓦錫 (B)湯母森 (C)道爾頓 (D)舍勤
6.下列關于原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 (D)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7.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和一個碳原子構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質子數為8,碳原子的質子數為6,則該分子中共有 個原子核、 個質子和 個電子
教學反思:
1、 這一節教學內容幾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 本節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在學生活動中,不斷用“問題”引導他們進入思考狀態,為他們提供討論、交流、合作、表達的機會。
這節內容雖然是認識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應當讓學生對微觀世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能整體全面的看問題,而不是局限于一點。
第三節 認識原子(第二課時)
● 教學目標
1. 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2. 學會計算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 重點、難點
重點: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難點: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 教學方法
自學研究法、講述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
● 教學媒體選擇
多媒體系統
● 教學內容分析
“認識原子“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原子的結構和相對原子質量,第二課時為相對原子質量。學生在上一節課對原子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認識,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
在講授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原子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的區別,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可通過相對原子質量的簡單計算讓學生加深理解。
在小結時,重點應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較上。
●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一般不會感到很難,關鍵是讓學生學會相對和絕對之間如何轉化,掌握這樣一種科學方法:相對原子質量法(原子的質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質量單位來度量不方便,建立一個更小的單位——碳單位來度量,使得原子質量的數值更接近平常數值的大小),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用化學方法認識微觀物質世界的能力。
● 教學流程設計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如何表示原子的質量?
教師講解———————————相對原子質量的表示方法
學生練習———————————鞏固相對原子只哦量的意義和計算
對全節進行總結鞏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聯系與區別
● 教學過程
[教師]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2.原子有哪些性質
[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
【設問】我們已經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質量,那么原子的質量有多大呢?
【講述】不同原子的質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現代科學儀器精確地測量出來。
[學生]體會原子的質量很小,猜想能否換一種表示方法。
[教師]這樣小的數字,書寫、記憶和使用起來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噸做單位來表示一粒稻谷、小麥的質量一樣。因此,在國際上,一般不直接應用原子的實際質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對質量——相對原子質量。
【板書】三、相對原子質量
【投影】以一種碳原子(質子數和中子數都是6)的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的數值,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計算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加深對原子的真實質量,加深對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
[教師]相對原子是原子質量的真實質量嗎?
【講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的真實質量,而是相對質量;
②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它的SI單位是一,符號是1(單位一般不寫出)。
[學生]領悟相對原子質量,加深對相對質量的理解.
[教師]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的真實質量嗎?
[講解并投影]注意:(1)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的真實質量,而是相對質量。
(2)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它的SI 單位是一,符號是1(單位一般不寫出)。
[學生]領悟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的真實質量的區別。
[教師]精確的相對原子質量有效數字可達八位,一般的化學計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對原子質量可從書后附錄Ⅲ中查到。
[學生]閱讀書后附錄Ⅲ:相對原子質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教師]我國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長張青蓮教授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于1983年當選為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主持測定了銦、銻、鉺、鍺、鋅、鏑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1995年精確測定了和的相對原子質量,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采用為國際新標準。
[小結]知道學生小結本節課的重要內容,然后總結:掌握原子、分子之間的異同和相互關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了解原子的構成及與相對原子質量的關系。
| 分子 | 原子 | 備注 |
相似點 | 質量小,體積小,處于永恒運動之中。同種物質分子物質相同,不同種物質分子性質不同 | 質量小,體積小,處于永恒運動之中。同種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原子性質不同 | 分子與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說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
相異點 | 在化學反應中分裂,重新組成別種物質的分子 |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化學反應后并沒有變成其他原子 | |
相關關系 |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 原子是構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
[教師]布置課堂練習
[學生]練習,檢查鞏固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 :“在線測試”和“挑戰自我”
附:課堂練習
1.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12g (B)1/12 (C)12 (D) 1.993×10-26/12
● 教學反思
1.習題的內容和形式需要進一步拓展,要注重層次性和開放性,還要加強題目的實踐性、合作性和創新性,促進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和結果,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要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發展過程進行反思,加深對科學本質、科學方法的認識,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本性學習,變“要我活動”為“我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