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儀
“”(第二課時)“經線、緯線”課堂教學構思 |
(2003-12-30 16:21:34) |
一、教學思路初一學生對地球知識感性和理性認識都很少。本節課內容抽象,同時又是學好地理的基礎,故可以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技能。本節課采用分組觀察、比較、討論、動手制作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觀察、探究發現、討論交流、合作互助中學習。 1.新課引入:講故事“救援海上遇難的船”提問:救援船是怎樣準確而迅速找到遇難船的? 2.新課學習:①分8個小組,每組4~8人,每小組2~4個地球儀,發一張教師提前打印好的空表格。地 球緯 線經 線形狀特征長度情況指示方向零度線的確定度數范圍度數變化規律相同度數的區分半球分界線 ②各小組討論,可分工紀錄各部分內容。教師指導,幫助解答學生的問題。③根據討論情況約15~20分鐘后,各小組向全班匯報本組討論結果。每個小組向全班匯報表格中的一項內容。教師訂正表格內容,各小組將提交表格貼在黑板前。④教師再指導同學們認識以極地為中心的經線和緯線特征及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劃分,認識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⑤每個組發一顆標有南、北極的乒乓球,要求標出0°經線、180°經線、西經20°經線、東經160°經線;赤道、南北緯30°和南北緯60°的緯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⑥完成后,各組派一位代表上講臺,互評各組填表情況和手工制作成果。評出優秀作業 在全班展示。 3.課堂小結:根據各小組的學習效果(表格完成的速度與質量)及學習態度(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熱情),對每個小組都給予一定的鼓勵型評價。比如:某小組互幫互助的學習精神,或團結合作、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等都值得表揚。 二、構思意圖小組協作學習的形式既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又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這張討論圖表中的問題,經過學生在民主、活躍、熱烈的氣氛中自己觀察、交流,集思廣益,發表自己的意見,參加討論的成員不必考慮自己說的是否正確,同時在討論中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集體的手工制作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實踐。整個新課學習過程符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然后指導實踐的認知規律。教師在討論中可以隨時參與、指導任一小組,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討。新課程不僅僅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更關注學習的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發展。本節課最后采用鼓勵性評價小結,以培養保護學生創新思維。本節課使學生獲得了通過自己探索得來的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及合作參與意識、自尊和自信,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在活動中滲透教學主題,在參與中領會教學內容的新課程改革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