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符號專題知識
知識歸納
一、頓號、逗號、分號的使用
1、頓號是句子內部最小的停頓,常用在并列的詞或短語之間(分句之間不能用頓號)。但并列性的謂語、補語之間不用頓號,只用逗號。
如:這個省今年的水利建設,任務重,工程難,規模大。
你要不斷地進步,識字,生產。
他的故事講得真實,感人。
2、帶語氣詞的并列詞語之間不用頓號,只用逗號。
如:這里的山啊,水啊,樹啊,草啊,都是我從小就熟悉的。
3、并列詞語中已使用連詞“和、或、及、與”等,不能再用頓號。
如:我國科學、文化、衛生、教育和新聞出版業有了很大發展。(一般情況下,并列詞語的最后兩項使用連詞而不用頓號)
4、相鄰的數字表示約數,不用頓號。
如:他已經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區別于表示兩種并列的情況。
如:國內的大學要求學生在一、二年級時都必須選修一門外語。
5、集體詞語之間關系緊密,不用頓號分隔。
如:公安干警、中小學生、大專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號、書名號之間不用頓號,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號。
如:近期我觀看了許多出色的電影,如《英雄》《無間道》《美麗人生》等。
這時課堂里響起了“向孔繁森學習”“向孔繁森致敬”的口號。
7、并列詞語注意分類,小的用頓號,大的用逗號;分句間小的用逗號,大的用分號,甚至句號。
如:原子彈、氫彈的爆炸,人造衛星的發射、回收,標志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了新的水平。
一個漂亮的姑娘,個兒要高,又不能太高。臉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紅,又不能太紅。
我國許多圖書館年經費僅一二萬元,除去工資、辦公費用,購書費可以想見還有多少。
8、分號一般是用在復句內部的并列分句之間;但如果分句之間沒有逗號,不可以直接使用分號。
如:語言,人們用來抒情達意;文字,人們用來記言記事。
天才出于勤奮,知識在于積累。
9、非并列關系的多重復句,第一層關系處也用分號。
如:這樣的人往往經驗很多,這是很可貴的;但是,如果他們就以自己的經驗為滿足,那也很危險。
二、問號的使用
1、有的句子雖然有疑問詞,但只充當整個句子的一個部分(通常是主語或賓語),句末不用問號。
如:她什么時候走,坐哪趟車,我都打聽清楚了。
我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選擇問句中無論有多少個選擇項,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個問號,其他各句之間均用逗號。
如:你是坐飛機來呢,還是坐汽車來呢,還是坐輪船來呢?請盡快給我一個答復。
[注意]要區別于:告訴我你是坐汽車來呢,還是坐飛機來。
3、如果連續幾個問句不是表示選擇關系,而是各自發問,那么有多少問,就要用多少個問號。
如:這個問題該由誰來解決呢?該怎么解決呢?
4、倒裝句中,問號放在句末。
如:“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志們?”廠長問。
怎么啦,你?
[注意]倒裝句中,感嘆號具有相同的情況。如:你放著罷,祥林嫂!
三、冒號的使用
1、用在總括的話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項說明或表示冒號前面的話引起后面的話。
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2、用在提示的詞(如說、想、證明、宣布、指出、決定、透露、發現、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體內容。
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近年來中小學生的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了。
[注意]這些表提示性的詞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號引出下文。
大量事實證明,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經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用在總括性的句子前,表示總結上文。(前面常常是幾種并列的情況)
如:證券交易所內那些穿紅馬甲的人是經紀人,穿黃馬甲的人則是管理和服務人員:這是全世界都統一的。
4、冒號的提示作用要發揮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號、破折號或不用。
如:本市文壇的三位女杰王安憶、王小鷹、程乃珊在一起談笑風生。
5、表領起的插入語后面不能用冒號。
如:考文科各系的人數,據不完全統計,中文系已達1230人,歷史系已達986人。
6、“說”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號;放在句中,用逗號;放在句末,用句號。
如:魯迅先生連忙掉轉話頭,親切地問:“你真個姓唐嗎?” “真個姓唐,”我說。“哦, 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興,“我也姓過一回唐的。”
7、冒號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詞同時使用。
如:這位老“巴爾干”同意本報記者的看法:即協議雖簽,維和部隊開始“維和”,但科索沃的危機并沒有消除。(冒號應改為逗號)
四、引號的作用
1、引文獨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點號放在引號里面,且引號前用冒號。
如:我聯想到了唐朝賈島的詩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雖然完整,但只作為整句話的一部分,句末點號放在后引號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號。
如:寫文章要做到“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
3、引文之內又有引文時,外面的一層用雙引號,里面的一層用單引號;如果單引號之內又有引文,則又用雙引號,以此類推。
如:他走上前來問:“老師,‘有條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4、只把別人的話的大意說出,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號。
如:她跑過來告訴我說,會議改在了下午四點鐘召開。
5、一般的專有名詞上不用引號,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義的名詞要加上引號。
如:三峽工程、京廣鐵路 “三個代表”“一國兩制”“四化”建設
五、破折號的使用
1、破折號表示解釋時,不能和表示解釋的詞同時使用。
如:船上的人告訴他,船所經過的海槽(當時稱為“過溝”)——即是“中外之界”。(破折號與“即是”重復,只能留其一)
2、破折號和冒號的區分:
(1)分說部分是總說部分的分項敘述,應用冒號;如果分說部分是對總說的部分注釋,則應用破折號。
如:這次職工代表大會有三項議程:審議獎懲條例,通過三年規劃,選舉職工代表大會理事。
我國的四大發明——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2)凡是用破折號表示注釋的,可以把注釋刪去,句子的內容與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號的則不行。
如上面的第二個例子可以說成:我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而第一個則不能省去,否則意思就不明確了。
(3)冒號的提示作用必須發揮到句末,而破折號則可以只管到句中的一部分。
如:胡適的學術活動的終極目的,就是在替中國人民的敵人——帝國主義、封建軍閥、買辦資產階級起幫兇作用。
3、破折號和括號的區分:
雙破折號的作用與句內括號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在句中插入解釋或補充;但句內括號中的內容在誦讀時不讀出來,而兩個破折號之間的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須要讀出。
六、括號的使用
1、句內括號:注釋句中的某些詞語,緊貼在被注釋或說明的詞或句子后面。如所注詞語后面有標點,要標在括號的后面;括號內的語句之間可加標點,但末尾不用標點(問號、感嘆號除外),直接用括號收住。
如:推行“三證”(即機手合格證、機具檢驗證、供油證)供油制度,阻塞了油料漏洞。
避諱之風可謂源遠流長,“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歷史垂二千年”(陳垣《史諱舉例•序》)。
2、句外括號:注釋整個句子,在句末標點后面;它的內部可用標點,句末標點可用可不用,要用時要標在括號內。
如:“吸翠霞而夭妖”出自晉代郭璞的《江賦》(見《文選》卷十二)。(見高級中學課本《語文》第一冊第7頁注釋)
七、書名號的使用
1、表示書名、篇名(文章、規章制度等)、報刊、歌曲、電影劇作等。
2、電視節目、報刊欄目、主題等不能濫用書名號。
如: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為主題的中央電視臺2004年“3•15”電視宣傳活動將由央視經濟頻道的11個欄目共同組織完成。(書名號應改為引號)
3、注意書名號的統管范圍。
如:1933年到1934年間,魯迅先生經常在《申報副刊》的《自由談》上寫稿,攻擊時弊。(“《申報副刊》”應改為“《申報》副刊”,“《自由談》”應改書名號為雙引號)
4、書名號內還有書名時,外用雙書名號,內用單書名號。
如:《讀〈石鐘山記〉有感》 《〈中國工人〉發刊詞》
5、書名和篇名連用,或詞牌曲牌名與題目連用時,中間用間隔號,外面用書名號。
如:《荀子•勸學》 《念奴嬌•赤壁懷古》
八、省略號的使用
1、省略號不能與“等、等等”連用。
如:第二代無繩電話采用了數字技術,主要有泛歐數字無繩電話、個人便攜式電話、個人接入通信系統……等,具有雙向互呼和越區切換性能。(要刪去省略號)
2、一般情況下,句末的省略號連同標點符號一同省略。
如: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型建筑材料、生物醫藥……,這些新興產業在中國的“硅谷”勃發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逗號應省略)
九、標點符號的位置
1)句號、問號、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這七種點號在書寫時緊挨著文字,放在文字的右邊偏下,并占一個字格。
2)引號、括號、書名號都用在文字前后,并占一個字格。這三種標號的前半邊,可以出現在一行的開頭,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邊,可以出現在一行的末尾,不能放在一行的開頭。
3)省略號和破折號書寫時都放在字格中部,占兩個字格。它們可以出現在一行的開頭,也可以出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即不能出現前行末尾占一格,后行開頭占一格的情況。
4)間隔號和連接號均放在被間隔或連接的字詞中間,書寫時占一個字格。連接號在連接漢語拼音時占半個字的位置,而在鐵路、公路等交通部門標志運行起迄點時,占兩個字格。
5)著重號放在文字的下邊,不單獨占格。
中考實例
例一:選出下列句子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2005年佛山市中考題)
A.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贅,還有什么比擁有淡薄的心胸,更能讓自己充實、滿足呢?
B.大樹南面見陽光多,枝葉就長得茂盛;北面見陽光少,枝葉也就稀少。
C.電視以自己強大的沖擊力,推出了眾多的明星——歌星、舞星、體壇名將等。
D.一位文學家說:“得意時,應準備一條退路;失意時,要尋找一條出路”。
解析:D。引文獨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點號放在引號里面,且引號前用冒號。
例二:選出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2005年茂名市中考題)
A.他,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
B.像《論語(十則)》這樣的古代經典詩文,一定要能夠背誦。
C.我問那個賣牡蠣的人:“應該付您多少錢,先生?”
D.“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解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