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教學實錄 > 李鎮西課堂實錄(精選2篇)

李鎮西課堂實錄

發布時間:2023-09-20

李鎮西課堂實錄(精選2篇)

李鎮西課堂實錄 篇1

  我教《冬天》(課堂實錄)

  2003年4月15日,我應邀到鄭州鐵路二中講學,作完報告,校長突然給我提出一個請求,希望我能夠為他們學校的老師上一堂語文課。這可把我難住了,因為我毫無準備,連教材都沒有帶。但校長的熱情真讓我不忍拒絕。于是,我對校長說:“這樣吧,我從我的筆記本電腦中選一篇課本外的文章來上,好嗎?”

  打開電腦,我選中了朱自清的《冬天》。這是我非常喜愛的一篇散文,多次給我的學生朗讀。于是,我決定第二天就講《冬天》。雖然沒有這篇文章備課資料,也沒有其他任何教學參考資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學生調動起來,真正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我的課就算成功了。

  下面,就是我根據教學錄像整理的課堂教學實錄

  “同學們,你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邊說一邊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大字:“冬天”。

  因為是借班上課,面對第一次接觸的學生,我必須先給他們講講我的教學思路,于是我說:“我們怎樣來學這篇文章呢?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打算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探討這篇文章。同學們第一次接觸我,對我也不太了解,我對你們也不太了解,不過不要緊的,盡管是公開課,但咱們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熱鬧’,我追求的關鍵,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是不是走進了課文?我經常在想,怎樣才算是讀懂了一篇課文呢?我不知道同學們想過這個問題沒有。”

  我稍微停頓了一下,看到學生們都目不轉睛地望著我,我知道他們已經開始和我一起思考了。于是,我接著說:“我先把我的觀點講一講。對一篇課文,怎樣才算讀進去了呢?我認為,第一,讀出自己;第二,讀出問題。所謂‘讀出自己’,就是從課文當中,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個情節或人物形象,甚至讀出觸動自己心靈的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舉個例子,比如有人讀《紅樓夢》會流淚,幾百年前的《紅樓夢》和現在的讀著有什么關系呢?這是因為讀著從中讀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東西,所以要流淚。這叫‘讀出了自己’。又如,李老師看過一部電影,叫做《我的兄弟姐妹》,大家看過沒有?”

  學生們紛紛答道:“看過!”

  “大家看的時候流淚沒有?流淚的同學請舉手。”我一邊問一邊注意清點舉手的學生, “嗯,流淚的同學很少。但是,李老師看的時候流淚了!為什么?因為影片所反映的那段生活,就是李老師的童年時代!你們看的時候,只是把它當電影看,而我卻看得流淚,因為我讀出了自己――這就是所謂‘共鳴’!同學們,‘讀出自己’就是欣賞。”

  我看到已經有不少學生情不自禁地會意點頭,便接著說:“除了‘讀出自己’,我們還要‘讀出問題’。什么叫‘讀出問題’呢?這就是研究。對于沒有讀進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問題的。假如現在拿一本關于基因的書給我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書給我看,一個問題都提不出來,這并不說明我讀懂了,我提不出任何問題,恰恰證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過很多遍的語文書給我,我可以提出很多問題,而且問題是越來越多,為啥?因為我讀懂了。所以,問題越多,恰恰證明你讀懂了。因為你在已經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讀課文。‘讀出問題’,還包括質疑。面對課文,面對作者,當然也包括面對老師,沒有什么是不可以質疑的!同學們對某一段話不理解,或者對某一句話甚至某一個詞不理解,都可以提出來研究。我剛才說了,‘讀出問題’,就是‘研究’。那么今天,我們就以這樣的態度――讀出自己,讀出問題,來學習《冬天》。”

  然后,我問大家:“這篇文章,同學們以前讀過沒有?”

  學生們回答:“沒有。”

  “沒有讀過?哦。李老師卻特別喜歡這篇文章。這樣,對于這篇文章,我先不忙讀,而由你們先讀一遍。不要齊讀,而是自己按自己的理解去讀,同學們也許會讀出些味道的。好,現在大家開始讀吧!”

  學生們開始朗讀。我來回巡視,不時提醒沒有大聲朗讀的學生讀起來。

  我看到一位同學一邊讀一邊勾畫,便走到他身旁表揚他:“這位同學們做得非常好!他一邊讀一邊勾。大家要向他學習!”

  五分鐘過去了,學生們朗讀的聲音漸漸小了,顯然,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朗讀完畢。于是我說:“好,剛才同學們讀了一遍。下面,李老師也給大家讀一遍,請大家認真聽。注意,朗讀本身就是一種理解。剛才我聽有同學讀,我就感到他沒有讀進去,他只是在發音。其實,當你在讀的時候,就已經表達出了自己的理解――抑揚頓挫,哪些地方舒緩,哪些地方急促,都體現了你對課文的理解并加進了你的感情。同樣,下面李老師的朗讀,也體現了李老師的理解并加進了我的感情。請同學們在聽的時候,拿起筆,把課文中最能打動你心靈的語句勾畫一下。”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我開始朗讀。這篇文章雖然不是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但我已經給我歷屆學生讀過多次,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今天,當我再次朗讀的時候,朱自清文中那樸素而溫馨的情感氣息撲面而來,也洋溢在教室里,感染著每一位第一次讀到這篇文章的學生。“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讀完這最后一句,我久久沒有說話,學生們也沒有任何聲息,大家仿佛都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而沉浸在了朱自清所營造的愛的氛圍里……

  我終于打破了沉寂:“今天李老師之所以選這篇文章給大家講,當然是因為我很喜歡這篇文章,我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感受。現在我想聽聽同學們的感受。“我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好,我們現在就按照剛才我說的‘讀出自己’‘讀出問題’的順序來交流一下各自的體會。先看‘讀出自己’。鄰近的同學可以交流一下,哪些語句最能打動你的心扉,哪些語言最能扣動你的心弦?”

  學生們開始交頭接耳地互相交流,教室里呈現出活躍的氣氛……

  “好,我們現在請幾位同學起來給大家談談自己最欣賞的語句。好嗎?”我對全體學生說道。當一位女學生舉起手時,我對她說:“好,先請這位女同學說說。”

  她站了起來:“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我讀到這一句,想像朱自清和他父親一起吃豆腐,屋子雖然很暗,但親情卻很濃。我想起了我父親給我講過的他小時候吃豆腐的故事。那種親情很能引起我的聯想和共鳴。”

  “好,請坐。”當她坐下后,我對全班學生說道,“她說她父親給她講過類似的生活,讓她產生了共鳴。我不禁感慨,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心靈的距離迅速地拉大。在現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們,可能是做作業 ,爸爸媽媽呢可能是看電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多么懷念那種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對一種久違了的溫馨人情味的回憶。好,哪位同學再說說?”

  一位女同學站起來說:“我對這幾句特別感動:‘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我感到這句話特別溫馨!”

  “呵呵,我真是感慨萬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我情不自禁地說道。學生們和全場聽課的老師們都大笑了起來。“為什么呢?因為我也特別喜歡這一句!好,咱們握過手吧!”我走向前去,和這位同學緊緊握手:“這叫共享!”全場鼓掌。

  這位女同學繼續分析道:“雖然是在冬天,他們住的地方人也少,冷清,但一家人卻,卻……”可能因為緊張,這位女同學竟然說不下去了。

  “好,請坐下,你不用說了。”我充滿理解的對她說,“有時,感動是難以言說的!”

  可是她居然并沒有坐下,而是補充道:“還有一句,我也很感動:‘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屋子雖然簡樸,但很溫暖!”

  我鼓勵她說:“很好很好!這位同學非常會鑒賞!”

  另一位學生發言說:“我最喜歡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我讀出了一位慈愛的父親,他是多么慈祥地為孩子夾豆腐。還有孩子餓了的時候那急切的心情,眼巴巴的望著那鍋。這一細節特別形象,特別……”

  “特別傳神!是吧?”我補充道,“聊聊數語,卻把孩子那眼巴巴的神態寫得非常形象。”

  她使勁地點頭:“對對。還有第二段的最后一句,‘P君聽說轉變了好幾次,前年是在一個特稅局里收特稅了,以后便沒有消息。’就這么淡淡的一句,寫出了思念朋友的惆悵,多年前的好朋友沒有了消息。冬天總是令人想起往事,令人惆悵。”

  “很好!請坐。后面那位舉手的同學請說!”我又抽了一位學生。

  “我覺得第一段很好,這一段與我過去看過的一部電影很像。這部電影叫《我最中意的雪天》,是荷蘭故事片。寫了一個家庭非常溫馨的情景。我的家庭也很溫馨,所以我對這一段感觸頗深。”

  “好呀!那你也可以寫一篇以你家溫馨生活為內容的《冬天》!”我說,“這位同學由這篇散文聯想到了自己看過的電影,進而又聯想到自己的家庭。這也是一種‘讀出自己’!”

  我看到一位女生把手舉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請她發表意見。她先讀了文中的一段文子:“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她停了一下說,“讀到這一句,我特別感動,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這讓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她突然說不下去了,眼淚已經流了下來,但她稍微頓了一下,還是帶著哭腔繼續說:“爸爸,爸爸,總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夾……”

  她又說不下去了,只是抽泣,看著她那流淚的臉龐,全場的人都感動了,鼓掌響了起來!

  她平息了一下情緒,接著說:“還有‘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這一句,也逼真地寫出了孩子急切盼望的心理。另外,還有一句我很感動。就是第三段的那一句:‘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還有‘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的向著我。’讀到這里,我想起了每當我放學回家打開門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微笑著看著我。”

  她的發言讓我也很感動:“非常好!我覺得這位同學不只是一個善于閱讀的人,她首先是一位非常孝順的孩子,是一位非常善于感受愛的孩子!想一想,她由朱自清的文章想道自己爸爸給自己夾菜。可是我們有的同學也許就不是這樣想的,面對飯桌上爸爸媽媽給自己夾菜,他們不能理解父母,甚至可能會埋怨父母:‘煩不煩呀?’我經常給我的學生講,什么叫孝心?每天按時回家,不要讓爸爸媽媽在陽臺上張望自己,就是最大的孝心!而這位同學就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突然提高了聲音:“讓我們向她表示敬意!”

  如雷的掌聲再次響起……

  我繼續引導:“同學們看,上面幾位同學就叫‘讀進去了’!他們所說的,都不是我分析出來的,也不需要我分析。同學們只需要用自己的心盡可能貼近作者的心就行了!把自己擺進去,就會發現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引起共鳴的。――還有沒有同學要說呀?好,請這位男同學發表看法。”

  一男生:“我讀了全文,最后一段,也就是最后一句最能打動我:‘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因為我由這一句想到了我的班級生活,也是充滿溫暖的;我還想到過去初中的同學,雖然現在我已經上高一了,但常常想念初中的班級生活,想起來就感到溫暖。”

  “好,這位同學由文中的語句想到了班級生活。這也叫‘讀出了自己’。”我剛評論完,就看到又有許多手舉了起來,我說:“是呀,這篇文章可圈可點的地方,實在太多!舉手想發言的同學還有很多。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聽更多的同學談他們的感受,但僅以上同學所提到的文中精彩之處,就足以讓我們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同學們體會到的更多的美,大家還可以在課后繼續交流。”

  剛才舉手的學生帶著遺憾表情的把手放了下去。于是我說:“除了欣賞之外,我們還要進行研究,同學們同樣可以發表看法的。哪些同學有什么問題呢?甚至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也可以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質疑。我們這是一個自由論壇,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也可以說說自己不喜歡的理由。或者有同學感到文中有不太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來。總之,什么問題都可以提!好,有同學舉手了。請!”

  一位男生說:“第二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我漸漸地快睡著了。’我覺得這‘漸漸’和‘快’疊在一起有些不太通順。”

  “嗯,‘我漸漸地快睡著了。’你覺得不太通順。那么其他同學同不同意他的觀點呢?”我沒有急于解答這位學生的問題,而是先把目光投向全體學生,“呵呵,同學們提出問題,不要都等著我來解答,你們也可以動腦筋,你們也可以解答的。嗯,沒有不同意見,那說明大家都同意這位同學的質疑。那我說說我的看法吧!我認為,這句話按現代漢語的標準來看,‘漸漸’與‘快’放在一起,是不太規范。但是大家要注意,這篇文章寫于新文化運動開始不久,白話文還不是很成熟的時候。類似的語言現象,我們在讀魯迅的文章時,讀冰心早期的作品時,都可以發現。因此,我認為,似乎不必苛求。好,還有啥問題呀?”

  又一位男生站了起來:“我發現這篇文章通篇并沒有寫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對題。這是為什么?”

  “嗯,這位同學認為本文通篇都沒有寫冬天,文不對題。我認為,這位同學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具有科研價值!”我笑著這樣評價他的提問。

  全場大笑,這位男生也有點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認真地說:“那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吧!請大家都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女生說:“我不同意他的說法。因為他沒有讀進去,沒有‘讀出自己’。”

  全場又大笑。

  但她繼續說:“朱自清主要是著力寫感情,而不是寫景。同時這種感情的表達是很含蓄的,而不是張揚的,因此,他的文章不是水樣的文章,而是酒樣的文章!”

  我說:“好,這是你的看法。還有沒有同學有其他理由呢?”

  另外一女生舉手發言說:“《冬天》在這里不只是為了單純寫冬天,我覺得朱自清寫冬天是為了寫出對過去往事的懷念,對友情親情的懷念。而這些體現友情、親情的事都發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這個題目。”

  “好,我認為她說得非常好!就是說,這幾件事情都是發生在冬天。”我一邊評價她的發言,一邊看了看剛才提問那個男生,他搖了搖頭,“哦,好像剛才題問的那位同學還是不同意,好,你說吧!”

  他反駁道:“剛才第一位同學說得好像有點不太對吧!所謂含蓄并不等于不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呀!比如你到珠寶行去,一個勁地說這戒指非常漂亮非常漂亮,可別人仍然不知道你是想買還是不想買呀!”

  我問他:“那么剛才第二位同學說這幾件事都發生在冬天,所以以《冬天》為題,你同不同意這個觀點?不要緊的,你實話實說,我非常欣賞你堅持自己觀點的精神。這不叫固執,沒有想通就是沒有想通嘛!”

  “還是不同意。”他說。

  我問:“為什么?”

  “因為即使這些事都發生在冬天,但既然以冬天為題,還是應該有一些寫冬天的句子才好。”

  “哦,你認為還是應該直接寫冬天,就像《濟南的冬天》一樣,是吧?那么,這篇文章究竟寫冬天沒有呢?”

  多數學生紛紛說:“寫了。”而且不少學生舉起了手。

  “你看,又有不少同學要反駁你了。好,那位穿紅衣服的同學說。”

  被叫的女生發言說:“我想說,這篇文章所寫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生離死別之類的,而是一種非常平凡而樸素的情感,但這種情感在嚴冬的襯托下,特別溫暖。”

  我又抽一位舉手的學生發表看法,她說:“我想補充的是,作者以《冬天》為題,是因為這幾件事不但都發生在冬天,而且這幾件事都給作者以溫暖的感覺。”

  我追問:“為什么會給作者以溫暖?”

  “因為這些親情友情令作者懷念,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作者想起來就特別溫暖。這種心中的溫暖與自然界的冬天形成反差,是一種襯托。”

  我點頭道:“嗯,她又說出一個理由:以‘冬天’為題不僅僅是因為所寫的事情都發生在冬天,而且更因為以冬天為背景,更能反襯出這些小事的溫馨。”

  我轉身問那位提出問題的同學:“請問這位同學,你同不同意她的觀點:以冬天的寒冷,反襯出家庭和友情的溫馨?”

  他點頭說:“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來襯托家庭和友情的溫暖。”

  “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幾位同學的觀點。這種勇于服從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貴!”我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起來,并報以熱烈的掌聲。

  “語文課應該充滿思想的碰撞,這種碰撞不僅僅是老師和同學之間的碰撞,同學之間也可以碰撞。我還想補充一點:剛才這位同學說文章沒有寫到冬天,其實,文章是寫了冬天的,只是很少像《濟南的冬天》那樣直接描寫冬天的景物,但文章通篇不時都在提到冬天:‘說起冬天’‘又是冬天’‘在臺州過了一個冬天’,特別是最后一句:‘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你們看,這幾天有大風大雪嗎?呵呵,沒有。所以,這篇文章是寫到了冬天的,只不過是把冬天作為背景來寫的。”

  我繼續問:“還有其他什么問題嗎?好,這位男同學請說。”

  一男生說:“作者這樣寫,‘妻也慣了那寂寞,只和我們爺兒們守著。’這話是什么意思?”

  “好,請問有沒有同學能夠幫他解答?無人解答?”我忍不住開了個玩笑,“嗯,關鍵是同學們現在還沒有這個體會啊!”

  學生們開懷地大笑起來。

  一女生舉手發言說:“我理解,朱自清是剛搬到這里的,他這里是想說明他們在這里人生地不熟,正因為這樣,一家人才顯得很溫馨。”

  我問:“你的意思是說,朱自清這里寫寂寞都是為了鋪墊,正是在這寂寞中,一家人的心貼得更緊了。是嗎?”

  “是的。”她點點頭坐下了。

  又一女生站了起來:“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那時候,他們不象我們現在有許多消遣,他們沒有電視看,沒有電腦玩――那時的社會背景就是那樣,所以他們一家人只能團坐在火爐旁,心貼得更緊了,彼此互相溫暖著。”

  “嗯,很好!我完全同意你們的理解。看,我想說的話都被你們說完了。”

  一男生舉手問:“第二自然段說‘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我想問,他們醒的是哪一場夢?”

  “好呀,我們來研究一下:‘好像醒了一場夢。’是怎么回事呢?誰能回答?”

  沉默。學生們都在思考。

  一位女生舉手了:“前面寫的環境一直非常安靜,作者和朋友在一起心境恬靜,冬天的西湖游人也很少,后面到了寺里面,就很嘈雜,還有佛婆念佛的聲音也很大,所以就像一場夢醒了。”

  我補充道:“是的,剛才作者和他的朋友在湖面上已經陶醉了,快睡著了。現在一下來到這喧囂的地方,好像夢被吵醒了。這里是個對比。是嗎?好,請坐。”

  又一位男生提問:“‘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的向著我。’我不明白,‘她們母子三個’為什么要對著‘我’笑。”

  “是呀,為什么要對他笑呀?呵呵呵呵……”我忍不住笑了起來。

  學生們也笑了起來。

  我首先表揚這位提問的學生:“我很贊賞這位同學,他有問就提,他不因為這個問題可能比較簡單就不提。誰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呀?”

  一女生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平常的親情,因為每次我回到家里,爸爸媽媽都會對我笑:‘回來了?’”

  “是呀!”我對那位提問的男生說,“你回家的時候,你爸爸媽媽沒有對你笑?笑不笑呀?”

  眾笑。那位提問的男生點頭,小聲說:“也笑的。”

  “這就對了!你爸爸媽媽對你的笑和朱自清這里寫到的笑是一樣的――看到自己的親人回來了,情不自禁的笑容就會洋溢在臉上。”

  學生們大笑。

  “好,那位舉手男同學還要提什么問題?”

  “第一段的第二行:‘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我覺得這里用‘白狐大衣’的比喻不太恰當。還有這一段最后一句:‘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這里的‘掉’字,我感覺也不太恰當。”

  我說:“白狐大衣這個比喻是否恰當,當然是可以討論的。我理解,這里是取其白而滑。白狐大衣外面是光滑的。當然我也沒有穿過白狐大衣。(眾笑)這只是我的想像。另外,關于這個‘掉’字,應該說這里寫的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從‘筷子上掉下來’,當然是不是還有比掉更好的字,大家還可以研究。大家還有沒有其他問題呀?”

  舉手的人越來越多。

  “喲!想提問的人越來越多了!呵呵,但是我不問了,(眾笑)因為快下課了。不過,我看到你們那么多的人舉手想提問,我就感覺我這堂課上的特別成功。呵呵!(眾笑)為什么呢?你們‘讀進去’了嘛!盡管問題越來越多,但我的任務并不是把你們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我也不可能都解決,剛才同學們提的許多問題都不是我解答的。我的任務是開啟你們思想的閘門,點燃你們思想的火炬!讓你們真正‘讀進去’。其實,你們問我的問題我并非都能解答的,比如剛才有同學私下問我:‘李老師,阿彌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呀?’(眾笑)我真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的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來查有關資料,下次如果我再講這篇文章就可以告訴我的學生了。不過,,我這里想順便問問,在座有沒有同學知道阿彌陀佛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哪位聽課的老師知道,幫助我解答一下? ”

  沒有人舉手,我正想結束教學,突然一位男生舉手了。

  “好,請這位男同學回答。”

  他站起來大聲說:“是陰歷十一月十六日!”

  我正想問他的依據何在,卻看到他剛才是在讀文中的一句話,我恍然大悟:“嗯?啊,對了,文章中前面有一句話:‘記得是陰歷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劃子’,這不就是答案嗎?”

  全場鼓掌!

  “哎呀,你這個回答提醒了李老師:我讀得是多么粗心啊!在這一點上,你超過李老師了!同學們,陶行知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現在我就崇拜他!”

  全場大笑,掌聲如雷。

  “最后還有幾分鐘――啊,其實沒有幾分鐘了――我簡單談談我的體會。同學們應該注意這篇文章中的細節,要善于關注細節!吃豆腐,‘眼巴巴地望著那鍋’是細節;劃船,‘我們都不大說話,只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著了’ 是細節;還有‘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也是細節;打動人的總是細節!還有剛才同學們提到的‘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的向著我’,這是細節……本來我還準備了另外兩篇文章,一篇是寫我和我學生的故事,主要寫我和我學生之間的互相思念;還有一篇是寫我童年的一件往事,是我五六歲時一次迷路后怎樣被一群紅領巾送回家的,我的感受也是通過許多細節來表現的。因為時間關系,我不給大家講了,但同學們可以在課外認真讀讀。當然,關注細節,決不僅僅是寫文章,作文和做人是統一的,剛才那位女同學提到父親給自己夾菜時忍不住流淚了,她想起自己回家時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便很感動,這些都是通過細節來感受的。所以,無論作人還是作文,請從關注細節做起!――下課!同學們再見!”

  “老師再見!”

  全場再次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2003年4月19日 根據實況錄像整理

  附:

  冬 天

  朱 自 清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熏,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并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歷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劃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別吧。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只劃子。有點風,月光照著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砑的銀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 我們都不大說話,只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著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船夫問要不要上凈慈寺去;是阿彌陀佛生日,那邊蠻熱鬧的。到了寺里,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還常常通著信,P君聽說轉變了好幾次,前年是在一個特稅局里收特稅了,以后便沒有消息。 

  在臺州過了一個冬天,一家四口子。臺州是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谷里。只有一條二里長的大街。別的路上白天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偶爾人家窗戶里透出一點燈光,還有走路的拿著的火把;但那是少極了。我們住在山腳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風聲,跟天上一只兩只的鳥影。夏到那里,春初便走,卻好像老在過著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著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但因為走路的人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只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們是外路人,除上學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著。妻也慣了那寂寞,只和我們爺兒們守著。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的向著我。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里出來,滿自在。現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著她那微笑的影子。 

  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 

李鎮西課堂實錄 篇2

  我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課,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課伊始,我問學生們:“你們喜歡《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課文嗎?”幾乎全班學生都說:“喜歡。”我高興地說:“嗯,我也很喜歡這篇課文,這的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沒有不喜歡這篇文章的呢?”這時,前排靠邊的一個男同學勇敢地舉起了手,他明確說他不喜歡這篇文章。我問他為什么不喜歡這篇文章,他說:“我覺得這篇文章里面有許多詞語用得不太好。”為了說明他的這個觀點,他還舉了好幾個例子。我當即滿腔熱情地表揚了他:“同學們,雖我個人并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但是,我非常贊賞他的這種精神,因為他敢于向大多數人說‘不’。這種不盲從多數,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就是獨立思考的精神。同學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鄭重提出:“這堂課希望同學們能夠獨立思考,勇于發表不同看法。”

  這堂課就以這種方式拉開了序幕。

  我問學生:“這篇課文是我學還是你們學。”學生答:“是我們學。”“對啊,”我乘勢說到,“既然是你們學,你們就不要老指望老師講多少,而應該由你們自己來講。”

  我先請同學起來說說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生難字,可能是由于比較緊張,沒有同學舉手。我說:“沒人問我,那我就問你們吧!——請問‘枝條都像長出一截兒來’的‘長’怎么讀?”開始有學生發表看法了:有的說讀“ zhang”,有的是說讀“chang”……經過辨析大家認為正確的讀音應該是“chang”。根據同樣的方式,同學們還弄清了“拿起芭蕉扇扇扇”這一句中三個“扇”字的不同讀音。

  “很好!”我鼓勵道,隨即又說:“同學們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讀音,這只是閱讀文章的第一步。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初步感覺或第一印象啊?現在可以隨便談談。”

  學生開始活躍了:“我覺得這篇文章寫景特別好。”“我覺得文中的比喻用得特別好!”“還有擬人也很生動。”“文中的一些動詞特別準確。”“我讀了以后,感到祥子太令人同情了。”……學生們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

  “太好了!”我夸獎道,“你們看,我對這篇文章一個字都還沒有分析,你們就讀出了這么多的味道。看來你們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啊!”不少學生得意地笑了。

  “不過,”我話題一轉,“對一篇文章的欣賞,還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初步感覺上,我們還應該進一步進行研究。那么,從何入手呢?咱們從問題入手吧!——現在我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都提出了哪些問題?同學們的問題提得越多,說明你們鉆研得越深。”

  出現了短暫的沉默,因為大家都在思考。不一會兒,不少學生舉手發問了:“‘就跟驢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氣’的‘一大氣’是什么意思?”“祥子為什么‘明明心里不渴,可見了水還想喝’?”“‘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連柳樹都驚疑不定地等著點什么’,這話怎么理解?”“‘肚子里光光光地響動’的‘光’字是不是用錯了?我覺得好像應該寫成‘咣’。”……短短的時間內,學生一口氣提出了十多個問題。顯然,他們的思維已經進入燃燒的階段。

  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我沒有也不想以“權威”自居而給學生們“指點迷津”。我把這些問題有拋給學生自己討論研究解決,在這過程中我適時以平等的一員,參加他們的討論,并發表我個人的看法(注意:只能是個人的一家之言)。實事證明,學生是完全有能力通過思考自己這些疑問的。

  問題解決了,我又讓學生提新的問題。我在等待時機,等待著學生經過深入鉆研,提出一個帶動全篇理解的關鍵問題。而且,我有這個信心:只要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一定能提出來的。

  果然,一位男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結尾,作者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來形容祥子呢?”

  好,機會到了!我接過他的問題說:“是呀,為什么要用風雨中哆嗦的樹葉來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一次寫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葉,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停了一下,看著學生們一雙雙思考的眼睛,我又說:“我個人認為,樹葉這個形象在文中已經不完全是自然界的一個形象,老舍寫樹葉顯然是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老舍是通過寫樹葉在寫人——當然,不僅僅是樹葉,還有對自然界其他景物的描寫都不是純客觀的寫景。”

  我提高了聲音說:“咱們這堂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吧!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剛才那個同學的問題就好理解了。”

  這時,我才開始板書課題,我有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寫成“在暴雨和烈日下”。

  我剛一寫完,學生就嚷起來了:“錯了,錯了!應該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老師您剛好寫反!”

  聽到學生們激動地聲音,我真是很高興,因為學生們敢于當眾指出老師的錯誤。看來,我剛開始上課時那番話沒有白講。

  但是,我故意不認錯:“我沒有錯!是的,我寫的課題是和書上不一樣,但意思都是一樣的。——你們看,‘烈日和暴雨’是什么短語?”我有意引學生“上鉤”。學生異口同聲地答:“并列短語!”“對了!”我很得意地說,“既然是并列短語,那么連詞前后的部分并沒有主次之分,當然就可以顛倒一了啦!‘烈日和暴雨’、‘暴雨和烈日’,都差不多嘛!”

  “不對!”一位女同學似乎有些激動,她說著便站了起來:“題目取為‘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課文先寫的是烈日后寫的是暴雨,這既是天氣變化的順序,也是課文的大體結構。怎么能夠隨便顛倒呢?”

  “哦!”我故作恍然大悟狀,“嗯,同學們言之有理。看來,‘烈日和暴雨’真還不能顛倒。好,我接受同學們的看法。謝謝同學們!”

  學生們覺得自己獲得了勝利,臉上露出了笑容。 

  “剛才,同學們提了許多問題。現在,能不能讓我也提點問題?”我問學生們。他們點頭表示可以。于是,我問:“作者為什么要寫烈日和暴雨?”

  “烘托祥子的苦難生活嘛!”學生們說,他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可是,問題就出來了,”我緊*一步,“為什么一定要寫烈日和暴雨才能反映其苦難生活呢?自然氣候本身就有人的情感呢還是作者借自然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呢?把祥子放在春天、秋天和冬天又行不行呢?”

  這一下子把學生給問住了。教室里有出現沉默。

  我開始引導:“這樣吧,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還是從課文入手,著重研究作者集中寫烈日和暴雨的段落——也就是第2段和第11段。同學們先把這兩段文字朗讀一遍,然后思考,并和同桌討論:這兩段文字有什么異同?這兩段文字是怎么寫的?突出的是什么?”

  于是,課堂上頓時響起了瑯瑯書聲;之后是同桌學生無拘無束地討論的聲音,我則來回巡視,或者和某幾位學生一起探討……課堂氣氛極為熱烈。

  我看學生討論得差不多了,便讓學生們圍繞上面的問題公開交流各自的看法,或闡述、或補充、或碰撞……經過這樣的交流,至少多數學生認為,這兩段文字想同是——都是寫自然景物,而且都寫了柳枝;都寫出了天氣的惡劣嚴酷;在寫法上都用了描寫,并且都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都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不同的是——寫“烈日”更多的是靜態描寫和側面描寫;寫“暴雨”更多是動態描寫和正面描寫……

  “現在知道老舍為什么要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寫的原因了嗎?”我問。

  有學生回答:“這兩段文字雖然所寫的天氣不同,但都突出了天氣的‘毒’,似乎老天爺也存心和祥子過不去。這樣毒的自然天氣,與祥子的苦難是極為吻合的。”

  有學生們還特意分析了寫柳葉的作用:“通過柳葉,寫出了天氣的變化,更寫出了人的命運。柳葉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他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結尾說‘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

  上課至此,問題似乎已經解決了;然而我還不想就此罷休,我想繼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這個同學說得很好。但是同學們,我還是有點不明白,就是是否 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帶有剛才有同學所說的‘惡毒’的感情呢?”

  “對,自然界的雨總是給人帶來麻煩,老舍先生正好用它來寫祥子的生活。”有同學在下面這樣小聲地說。“不是,是老舍賦予了雨一種特別的含義。”一位學生又這樣大聲地說。

  “咱們還是應該有比較,看看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里還有哪些寫雨的?”我提醒學生們回憶。

  有學生提到了朱自清的《春》。“對,里面有一段是寫春雨的,是吧?”我一邊說,一邊打出有關文字,并和學生一起朗讀起來——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讀完之后,我問學生們,這段文字表現了朱自清的什么感情。學生很容易回答出來:“表現作者對春天對和平美好的生活無限贊美之情。”

  “可見,同樣是寫雨,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過不去的。”我說。

  我他聽見有學生在小聲嘀咕:“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當然不一樣啦!”

  “是嗎?”我接過他這話大聲問,“那么,是不是只要是寫夏天的雨就一定充滿了苦難呢?——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否還學過寫夏天的雨的課文。”

  在我的提醒下,同學們回憶起了《金色的大斗笠》中對夏雨的描寫——

  金黃的大斗笠下:這邊,露出一條翹起的小辮;那邊,露出一條攬著小山羊的滾圓的胳膊。在用斗笠臨時搭成的小房子里,姐弟倆坐著,任憑雨水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腳,腳趾頭還在得意地動呢!

  ……

  笑聲沖出銀線織的雨簾,笑聲掀動金黃的大斗笠。

  “同學們看,這篇文章中夏天的雨可就是充滿歡聲笑語的啊!”我總結道,“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啊!”說著,我把“一切景語皆情語”幾個字寫在黑板上。寫完后,我繼續說道:“夏天的雨當然要猛烈一些,用它來寫祥子的苦難生活當然要貼切些;但主要是因為老舍先生寫作時飽含特定的感情,所在他的筆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感情!” 

  我又提到結尾的“樹葉”:“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在這樣殘酷的社會里,老舍的命運當然就只能是一片風雨中哆嗦的‘樹葉’!”

  幾乎是全班學生齊聲糾正我的口誤:“老師又錯了!是祥子,不是老舍!”

  我一驚:果然說錯了!但我馬上將錯就錯:“是的,應該是祥子像風雨中哆嗦的樹葉。但我說地也不錯——同學們可能不會想到,就在老舍先生寫《駱駝祥子》三十年后的1966年,他會遭遇到和祥子一樣的社會的暴風雨!面對文革的暴風雨,他的命運也曾如風雨中哆嗦的樹葉!”

  此時我感到,學生們的心已經被震撼了;教室里頓時彌散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我接著緩緩說道:“我們今天學習老舍的作品,決不能僅僅學習他的寫作技巧,還要學習老舍先生偉大的人格。以前,我們從課本上已經讀過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從《濟南的冬天》,到《小麻雀》再到《在烈日和暴雨下》。我們看到老舍先生一顆真誠愛心,看到了他那博大的人道主義情懷!老舍在寫這些作品的時候,是無法預料自己的未來的;但是今天,在老舍誕辰100周年的時候,我們閱讀《在烈日和暴雨下》,卻分明從中讀到了老舍在文革中的影子!他和祥子一樣,都曾遭受嚴酷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樣的是,老舍先生沒有墮落,而是以死抗爭,用生命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悲慘遭遇劃了一個觸目驚心的嘆號!也樹起了一座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的風雨中的雕像!”

李鎮西課堂實錄(精選2篇) 相關內容:
  • 李鎮西《冬天》(教學實錄)

    2003年4月15日,我應邀到鄭州鐵路二中講學,作完報告,校長突然給我提出一個請求,希望我能夠為他們學校的老師上一堂語文課。這可把我難住了,因為我毫無準備,連教材都沒有帶。但校長的熱情真讓我不忍拒絕。...

  • 李鎮西教《冬天》(課堂實錄).

    我教《冬天》(課堂實錄)李鎮西 2003年4月15日,我應邀到鄭州鐵路二中講學,作完報告,校長突然給我提出一個請求,希望我能夠為他們學校的老師上一堂語文課。這可把我難住了,因為我毫無準備,連教材都沒有帶。...

  • 李鎮西老師作文講評《溫馨的記憶》

    李鎮西老師作文講評《溫馨的記憶》 地點:多媒體教室老師:李鎮西老師聽課:語文組全體同志以及部分其他學科老師教學內容:作文講評《溫馨的記憶》教學過程:(上課前,指導學生閱讀詩歌。(《死水》)正式上課。先做演講。...

  • 李鎮西講 教案

    聽李老師講課:(錯漏較多,敬請原諒)時間:2004年9月6日星期一下午第三節地點:高一三班教學內容:秋天的情懷教學過程:提前發關于秋天的一組詩文。...

  • 李鎮西講 教案

    教授者:李鎮西老師聽課人:王老師,桃夭,摩西,可愛妹妹,皮鐵鼓教學過程: 朱光潛那篇《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的文章大家讀過了沒有?有一些要求讀的可以在語文自習以及周末來讀。這個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檢測,下周再來。...

  • 李鎮西課堂實錄----《在烈日和暴雨下》(精選13篇)

    我教《在烈日和暴雨下》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課,教《在烈日和暴雨下》。上課伊始,我問學生們:“你們喜歡《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課文嗎?”幾乎全班學生都說:“喜歡。...

  • 《提醒幸福》李鎮西執教

    原定下午一點半上課,由于考慮到一些遠地來的老師要趕回去,主持人要李老師把課提前到一點十分上。李:“由于同學們剛剛拿到課文,讓大家先把課文看一遍。請每個人大聲地把課文讀一遍,不齊讀。讀完后把不會讀的字寫出來。...

  • 李鎮西課堂實錄----《在烈日和暴雨下》

    我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課,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課伊始,我問學生們:“你們喜歡《在烈日和暴雨下》這篇課文嗎?”幾乎全班學生都說:“喜歡。...

  • 李鎮西:再別康橋

    教學過程: 朱光潛那篇《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的文章大家讀過了沒有?有一些要求讀的可以在語文自習以及周末來讀。這個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檢測,下周再來。(關于優化設計)今天的課前演講由**同學來講。不能照著念。...

  • 每個人都是高貴的存在──《檢閱》課堂實錄(通用16篇)

    【時間】7月18日上午課堂觀摩實錄(未經執教者整理,現場海韻詩蘭記錄)【地點】成都市新都區升庵中學【執教者】武鳳霞(翼然)【課題】檢閱【教材】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課堂現場】課前談話:昨天看到你們顯得很疲勞,而今天...

  • 10.25.于永正《翠鳥》課堂實錄(通用15篇)

    《翠鳥》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課前交流:師:剛才周老師介紹了我,誰聽出來了?我叫什么名字?生:你叫于老師。師:哦,我一生下來,我父母就知道我將來要當老師,就給我起名叫老師了嗎?(生大笑)生:你叫于永正。...

  • 《鳥島》課堂實錄(精選13篇)

    作者:善耕中心小學孫君轉貼自:轉載點擊數:176《鳥島》課堂實錄學習第三段師:關于夏天的鳥島,老師這兒還有一份旅游資料。小朋友課前也拿到了,現在拿出來好好讀一讀。...

  • 蟋蟀是“自私的巨人”——《蟋蟀在時報廣場》課堂反思(精選2篇)

    蟋蟀是“自私的巨人”——七年級下12課《蟋蟀在時報廣場》課堂片段實錄課堂進行到課后練習的討論:“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個角色?”作為第一號主角,很多學生提出“喜歡蟋蟀切斯特”。...

  • 是小鳥,就快樂地飛——《云房子》課堂實錄(精選12篇)

    一、喊一喊,開啟快樂之門走進江蘇省無錫市碩放鎮實驗小學多媒體教室,我發現學生有些拘謹。靈機一動,我在黑板寫下了自己的網名非兒。老師這里有個名字,誰會喊呀?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非兒、非兒叫個不停。...

  • 《曼谷的小象》課堂實錄(精選13篇)

    教學目的要求: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正確讀寫“泥坑、繞著、聰明、感謝、笑瞇瞇”等詞語,并分別用“悅耳”、“贊嘆”造句。2.比較理解句子的意思。按照一定的順序,口述阿玲指揮小象拉車、洗車的過程。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教學實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囊县| 湘乡市| 车致| 霍州市| 肥东县| 丰镇市| 沭阳县| 中江县| 桐城市| 肃南| 宜兴市| 华宁县| 新密市| 恩平市| 藁城市| 墨脱县| 汝阳县| 高清| 三台县| 兴宁市| 盐津县| 兴文县| 芒康县| 汪清县| 泰顺县| 旌德县| 五华县| 嘉黎县| 利津县| 蓬莱市| 霸州市| 武川县| 合山市| 荥阳市| 景德镇市| 安国市| 永德县| 辽宁省| 衡阳市| 武宣县|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