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精選16篇)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
師:昨天咱們一起初讀了課文看雪,學習了生字新詞。同學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讀書思考的能力令老師大為欣賞。通過讀了1、2自然段,大家結合圖,不僅讀出了中國臺灣小朋友很想看到雪,還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他們只能在商店的櫥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師: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課文。默讀課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們說的話畫下來,多讀幾遍。
生:讀書勾畫。(有個別學生出聲)
師:默讀,就是不出聲,不指讀,這樣便于我們思考。
師:誰來讀讀自己勾畫的句子。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您是在哪兒見過的?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還有一句:“北京離這兒很遠吧?
師:(出示寫有這四個句子的小黑板)找到這四個句子的請舉手!
師:這么多啊,請四個小朋友來讀讀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讀句子
生:它們后面都有問號,是問句。
師:對。怎么把這四個問句讀好呢?我們把他們放回課文中去,再讀讀。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學生讀書。
師:讀得真投入,孩子們,現在你們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師,誰先來問問老師。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
師:還有哪個小朋友也想問這個問題。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
師:(微笑著點頭)讀出了問話的語氣。
多名學生問,相機指導讀。
師:大家一起問老師吧。
生一起問
師:(微笑點頭)誰還想接著往下問?
生:您是在哪兒見過的?
師:誰也想問這一句?
生問。
師:注意后面的提示語,孩子們是驚奇地問。
師:誰再來問問。
多名學生問。
師:剛才你們幾個問的真好,現在老師想問問你們了,告訴老師,你問的時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師是在哪里見過的呢?
生:我們沒見過雪,老師怎么見過呢?
生:老師看見過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師:就帶著你們各自的體會再練習問這句話。
學生練習。
指名問。
生:您是在哪兒見過的?
師:小時侯,在我的故鄉(順手指地圖上的北京)
多名學生和老師對話。
師:接著問。
生:北京離這兒很遠吧?
師:不算太遠。
多人問。
師:不算太遠。下雪了,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想親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嗎?,讀讀有關的課文。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喜歡的詞語畫下來。
生讀課文第9自然段。
師:喜歡第一句的小朋友,誰來讀讀
生:讀第一句。
師:你畫了哪些詞語?
生:我畫了飄著雪花,鋪著雪毯,披著銀裝。
師:你能不能再讀讀,注意畫的詞語,把你的感情讀出來。
生再讀。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什么是銀裝啊?
師:問的好,待會通過讀書看你能不能自己解決好嗎?
師:誰還能這樣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生讀。
師:你讀得真好。你讀的時候老師仿佛看到了漫天飛舞的雪花,看到了樹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學們,我們都這樣邊讀邊想象看到過的雪景就能讀得更好了。
師:男孩子讀一讀。
師:女孩子讀一讀。
師:讀得這么好,就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吧,這幅美好的畫面就藏在我們的語文書里。趕快去找找。
一學生指書上打雪仗那幅。
師:看見雪花了嗎?還有更恰當的呢,不是我們這一課的。
生:(舉起書)《四季的腳步》這一課有。
生:(舉起書)《我是什么》一課也有。
生:還有《江雪》。
師:你們可真能干,找到這么多。老師把《我是什么》這課的圖放大了,貼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嗎?雪毯呢?銀裝呢?剛才提問的那個女孩子上來指一指,說一說。
學生上來指雪花,銀裝,雪毯。(手都只指在一個地方)
另一學生舉手上來邊指邊說:這都是雪花,這一片都是雪毯,這一片都是銀裝。
師:(問剛才提問的女孩)現在你知道什么是銀裝了嗎?
生:知道了,樹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銀白色的衣服。
師:真聰明,通過自己讀書解決了的問題。
師: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樣。
師:是啊。這潔白的冬天就像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學們再練讀
這潔白的冬天就像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學們再練讀這句話,注意那些表示動作的詞,還可以邊讀邊加上動作。
學生加上動作練習讀。
師:喜歡這句話的同學站起來讀。
生(起立)邊讀邊做動作。
師:飄著雪花,鋪著雪毯,披著銀裝,做的真好。
師:第2句,誰來讀?
生讀。
師:你們堆過雪人,打過雪仗嗎?
生:堆過,打過。(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動作)
師:看看圖,回憶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讀。
生再練習讀。
指名讀。
師:把第9自然段連起來讀。
師:中國臺灣小朋友們,讀到這里,你最想對老師說什么?
生:老師,你也帶我們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帶我們去看真的雪吧!!
……
師:看文中的孩子們怎么問老師的?這句話很長,有信心讀好嗎?
生:有!
師:這么長的句子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頓。
師:自己練習讀一讀。
生讀。
師:我聽出來了,他在“什么時候”和“到北京”
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讀。
師:他在“什么時候”和“到北京去”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師:現在你們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們來表演讀一讀。
生齊讀。(爭著問的感覺沒出來)
師:這是爭著問嗎?
生爭著問:“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師:真聰明,像這樣都搶著問,你一言,我一語就是爭著問。
師:(望望大家,深情地)說:‘那里的小朋友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呢!’
生:老師,你掉了一個“正”字。
師:謝謝你,你們能教老師深情地讀好這句話嗎?自己先練習一下。
師:請一、二組教老師讀。
師:請三、四組教老師讀。
生:老師,我還想教你讀。(笑)
師:呵,你剛才已經和大家一起教了。課后再教吧。
師:同學們剛才一句一句問的真好,能連起來問嗎?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您是在哪……
師:哎呀,你們太著急了,老師連點頭的時間也沒有。給點時間老師好嗎?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
師:(微笑點頭)
生:您是在哪兒見過的?
師:小時侯,在我的故鄉。(指地圖上的北京)
生:北京離這兒很遠吧?
師:不算太遠。
生: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師:哎呀,剛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記了。咱們再來一遍好嗎?(全場大笑)
生:北京離這兒很遠吧?
師;不算太遠。下雪了,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邊說邊指黑板上的圖。)
生: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師:那里的小朋友正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呢!
師:同學們把自己當作了中國臺灣小朋友,讀書體會的真好。下面,我們四人小組分角色把全文讀一遍。
學生分角色讀書。(興致很高,讀了一遍又一遍)
師:下面咱們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讀一遍,你們幾個當文中的孩子們,其他同學讀旁白。這次,我不當老師了,我當觀眾來欣賞你們的表演。你上來當老師。(那個還想教老師讀書的孩子)
學生分角色讀全文。
師:是啊,我們也盼著和他們一塊玩呢,有個小朋友還把他的心情寫成了一首小詩,大家讀一讀。
歡迎中國臺灣小朋友
一只船,揚白帆,
飄呀飄呀到中國臺灣。
接來中國臺灣小朋友,
到我學校玩一玩,
伸出雙手緊緊握,
熱情的話兒說不完。
(生讀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來了。)
師:咱們一起讀吧,一邊讀一邊拍手。
師:此時,你想對中國臺灣小朋友說什么呢?
生:我們想和你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們看見過真的雪嗎?到我們學校來,你的愿望會實現的。
生:我想用飛機升到天空去,給他們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國臺灣小朋友能早點到我們這里來玩雪,給他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個辦法,可以讓中國臺灣小朋友到我們這里來。可以寄封給中國臺灣小朋友,說我們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們這里來玩嗎?我們相遇的時候,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我們這次相遇是我們的緣分,我會把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腦海里。
……
師:你們說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們的愿望都會實現的。還有這么多孩子想說,這樣吧,圣誕節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們做一張美麗的賀卡吧,把你們想說的話寫在上面,寄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好嗎?
生:好!
師:黑板上的小雪花說話了,你們課文讀得這么好,我身上的這些字有辦法記住嗎?
出示:潔、講、毯、銀、堆、仗
生:我記“講”,老師在講課,言字旁。
師:哦,是啊,老師講課井井有條。
生:(站起來,一手高舉,一手對著老師做開槍的樣子)人在打仗,啪一槍。
師:(也對著他開一槍)對。打仗的仗。
生:難字的又換成土就是堆。
生:銀,金銀財寶是金屬,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兩團火。
師:這個毛是今天要學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這個字寫好嗎?
看著田字格,仔細觀察,自己寫。誰上來寫。
生寫字。
評上面學生寫的字。
生:我給他提意見,我先說他的優點,他的字寫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間。他的缺點是毛字寫歪了。
師:咱們趕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學生的字。
師:這節課咱們就上到這兒,謝謝同學們。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2
師:昨天咱們一起初讀了課文看雪,學習了生字新詞。同學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讀書思考的能力令老師大為欣賞。通過讀了1、2自然段,大家結合圖,不僅讀出了中國臺灣小朋友很想看到雪,還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他們只能在商店的櫥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師: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課文。默讀課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們說的話畫下來,多讀幾遍。
生:讀書勾畫。(有個別學生出聲)
師:默讀,就是不出聲,不指讀,這樣便于我們思考。
師:誰來讀讀自己勾畫的句子。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您是在哪兒見過的?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還有一句:“北京離這兒很遠吧?
師:(出示寫有這四個句子的小黑板)找到這四個句子的請舉手!
師:這么多啊,請四個小朋友來讀讀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讀句子
生:它們后面都有問號,是問句。
師:對。怎么把這四個問句讀好呢?我們把他們放回課文中去,再讀讀。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學生讀書。
師:讀得真投入,孩子們,現在你們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師,誰先來問問老師。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
師:還有哪個小朋友也想問這個問題。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
師:(微笑著點頭)讀出了問話的語氣。
多名學生問,相機指導讀。
師:大家一起問老師吧。
生一起問
師:(微笑點頭)誰還想接著往下問?
生:您是在哪兒見過的?
師:誰也想問這一句?
生問。
師:注意后面的提示語,孩子們是驚奇地問。
師:誰再來問問。
多名學生問。
師:剛才你們幾個問的真好,現在老師想問問你們了,告訴老師,你問的時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師是在哪里見過的呢?
生:我們沒見過雪,老師怎么見過呢?
生:老師看見過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師:就帶著你們各自的體會再練習問這句話。
學生練習。
指名問。
生:您是在哪兒見過的?
師:小時侯,在我的故鄉(順手指地圖上的北京)
多名學生和老師對話。
師:接著問。
生:北京離這兒很遠吧?
師:不算太遠。
多人問。
師:不算太遠。下雪了,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想親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嗎?,讀讀有關的課文。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喜歡的詞語畫下來。
生讀課文第9自然段。
師:喜歡第一句的小朋友,誰來讀讀
生:讀第一句。
師:你畫了哪些詞語?
生:我畫了飄著雪花,鋪著雪毯,披著銀裝。
師:你能不能再讀讀,注意畫的詞語,把你的感情讀出來。
生再讀。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什么是銀裝啊?
師:問的好,待會通過讀書看你能不能自己解決好嗎?
師:誰還能這樣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生讀。
師:你讀得真好。你讀的時候老師仿佛看到了漫天飛舞的雪花,看到了樹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學們,我們都這樣邊讀邊想象看到過的雪景就能讀得更好了。
師:男孩子讀一讀。
師:女孩子讀一讀。
師:讀得這么好,就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吧,這幅美好的畫面就藏在我們的語文書里。趕快去找找。
一學生指書上打雪仗那幅。
師:看見雪花了嗎?還有更恰當的呢,不是我們這一課的。
生:(舉起書)《四季的腳步》這一課有。
生:(舉起書)《我是什么》一課也有。
生:還有《江雪》。
師:你們可真能干,找到這么多。老師把《我是什么》這課的圖放大了,貼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嗎?雪毯呢?銀裝呢?剛才提問的那個女孩子上來指一指,說一說。
學生上來指雪花,銀裝,雪毯。(手都只指在一個地方)
另一學生舉手上來邊指邊說:這都是雪花,這一片都是雪毯,這一片都是銀裝。
師:(問剛才提問的女孩)現在你知道什么是銀裝了嗎?
生:知道了,樹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銀白色的衣服。
師:真聰明,通過自己讀書解決了的問題。
師: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樣。
師:是啊。這潔白的冬天就像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學們再練讀
這潔白的冬天就像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學們再練讀這句話,注意那些表示動作的詞,還可以邊讀邊加上動作。
學生加上動作練習讀。
師:喜歡這句話的同學站起來讀。
生(起立)邊讀邊做動作。
師:飄著雪花,鋪著雪毯,披著銀裝,做的真好。
師:第2句,誰來讀?
生讀。
師:你們堆過雪人,打過雪仗嗎?
生:堆過,打過。(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動作)
師:看看圖,回憶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讀。
生再練習讀。
指名讀。
師:把第9自然段連起來讀。
師:中國臺灣小朋友們,讀到這里,你最想對老師說什么?
生:老師,你也帶我們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帶我們去看真的雪吧!!
……
師:看文中的孩子們怎么問老師的?這句話很長,有信心讀好嗎?
生:有!
師:這么長的句子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頓。
師:自己練習讀一讀。
生讀。
師:我聽出來了,他在“什么時候”和“到北京”
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讀。
師:他在“什么時候”和“到北京去”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師:現在你們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們來表演讀一讀。
生齊讀。(爭著問的感覺沒出來)
師:這是爭著問嗎?
生爭著問:“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師:真聰明,像這樣都搶著問,你一言,我一語就是爭著問。
師:(望望大家,深情地)說:‘那里的小朋友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呢!’
生:老師,你掉了一個“正”字。
師:謝謝你,你們能教老師深情地讀好這句話嗎?自己先練習一下。
師:請一、二組教老師讀。
師:請三、四組教老師讀。
生:老師,我還想教你讀。(笑)
師:呵,你剛才已經和大家一起教了。課后再教吧。
師:同學們剛才一句一句問的真好,能連起來問嗎?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您是在哪……
師:哎呀,你們太著急了,老師連點頭的時間也沒有。給點時間老師好嗎?
生:您看見過真的雪嗎?
師:(微笑點頭)
生:您是在哪兒見過的?
師:小時侯,在我的故鄉。(指地圖上的北京)
生:北京離這兒很遠吧?
師:不算太遠。
生: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師:哎呀,剛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記了。咱們再來一遍好嗎?(全場大笑)
生:北京離這兒很遠吧?
師;不算太遠。下雪了,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邊說邊指黑板上的圖。)
生: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師:那里的小朋友正盼著你們去和他們一起玩呢!
師:同學們把自己當作了中國臺灣小朋友,讀書體會的真好。下面,我們四人小組分角色把全文讀一遍。
學生分角色讀書。(興致很高,讀了一遍又一遍)
師:下面咱們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讀一遍,你們幾個當文中的孩子們,其他同學讀旁白。這次,我不當老師了,我當觀眾來欣賞你們的表演。你上來當老師。(那個還想教老師讀書的孩子)
學生分角色讀全文。
師:是啊,我們也盼著和他們一塊玩呢,有個小朋友還把他的心情寫成了一首小詩,大家讀一讀。
歡迎中國臺灣小朋友
一只船,揚白帆,
飄呀飄呀到中國臺灣。
接來中國臺灣小朋友,
到我學校玩一玩,
伸出雙手緊緊握,
熱情的話兒說不完。
(生讀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來了。)
師:咱們一起讀吧,一邊讀一邊拍手。
師:此時,你想對中國臺灣小朋友說什么呢?
生:我們想和你們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們看見過真的雪嗎?到我們學校來,你的愿望會實現的。
生:我想用飛機升到天空去,給他們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國臺灣小朋友能早點到我們這里來玩雪,給他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個辦法,可以讓中國臺灣小朋友到我們這里來。可以寄封給中國臺灣小朋友,說我們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們這里來玩嗎?我們相遇的時候,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我們這次相遇是我們的緣分,我會把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腦海里。……
師:你們說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們的愿望都會實現的。還有這么多孩子想說,這樣吧,圣誕節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們做一張美麗的賀卡吧,把你們想說的話寫在上面,寄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好嗎?
生:好!
師:黑板上的小雪花說話了,你們課文讀得這么好,我身上的這些字有辦法記住嗎?
出示:潔、講、毯、銀、堆、仗
生:我記“講”,老師在講課,言字旁。
師:哦,是啊,老師講課井井有條。
生:(站起來,一手高舉,一手對著老師做開槍的樣子)人在打仗,啪一槍。
師:(也對著他開一槍)對。打仗的仗。
生:難字的又換成土就是堆。
生:銀,金銀財寶是金屬,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兩團火。
師:這個毛是今天要學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這個字寫好嗎?
看著田字格,仔細觀察,自己寫。誰上來寫。
生寫字。
評上面學生寫的字。
生:我給他提意見,我先說他的優點,他的字寫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間。他的缺點是毛字寫歪了。
師:咱們趕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學生的字。
師:這節課咱們就上到這兒,謝謝同學們。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3
《看雪》是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了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小時候在家鄉北京玩雪的情景,表現了師生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指導學生體驗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要求: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一、謎語導入,融情入境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風花盛開,干變萬化六個瓣,飄呀飄呀落下來。”(雪)
還記得去年冬天的那一場雪嗎,雪非常大,大家還盡情地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呢,能看到真的雪,真好!那么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樣的雪,他們的心情怎樣呢?相信這節課你會找到答案的。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12課 看雪,伸出小手跟老師書空。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現在還想讀嗎?下面就請同學們大聲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該怎么辦?找拼音,問同學,還可以查字典。
2、同學們讀的很認真,有的同學讀了一遍還在認真讀,真是個愛讀書的好孩子,課文中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好老師來考考大家。
指名讀,開火車讀,領讀, 齊讀。
真是難不倒大家,你們真是識字的小能手。
3、這篇課文題目是看雪,寫雪景自然是少不了的,請同學們快速地讀,找出課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認真讀。(注意:把句子讀完整,不漏字、不添字)
三、品讀感悟
1、學生讀第九自然段。
出示填空:冬天,天上雪花,地上雪毯,樹上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 )雪人,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誰來填空,指名填,誰來連起來讀一讀,誰還想讀。一起讀。(聽你們讀,老師也想讀)
下面請同學們閉上小眼睛聽老師讀,看看你能看到什么?師讀
你看到了什么?隨機板書:雪地 堆 打 高興
師:能在這樣美麗的雪景中玩耍是多么高興、幸福的事情啊!你能讀出這種高興和幸福嗎?好自己試試。指名讀,誰能讀得再高興些,我們一起來讀。
出示課件《威海雪景》
師:大地就像穿上了潔白的婚紗,使這潔白的冬天成了美麗的童話世界,太美了,同學們讓我們走進雪地,再來美美地讀讀,注意那些動詞,你可以加上動作讀。我們班的女生讀書一向很有感情,女生讀。男同學也不甘落后,你們也來試試,男生讀。
師:這段話很美,美的句子我們就要把它積累下來,老師發現有的同學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背下來了,來我們試試看,不會背的可以看著讀。
同學們發現這段話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按由景到人的順序寫(初步滲透寫作方法)
2、同學們發現這一段中有兩個生字“毯 裝”。
找朋友
出示多媒體。
看老師也給他們找了朋友,誰來讀。歇后語、成語、詩詞
3、你們都是識字小能手,光認識不行,我們要是能把它們寫得漂亮那就更棒。
指導寫字(在田字格中)兩名學生上黑板書寫,評價
4、師:同學們,我們盡情地享受雪帶給我們的快樂,那么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的雪是什么樣的?指名讀,板書:櫥窗里 棉花做
你猜猜他們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板書:向往
你能讀出他們對雪的向往和喜愛嗎?指名讀 男生讀 女生讀
5、 課文中還有他們說的四句話,看誰最先找出來。
出示四句問話,自由讀,你從這四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誰來問第一個問題(可根據學生問的情況適當點評)老師也可范讀,老師點頭。
看第二個問句,誰來問,注意用什么樣的語氣?(驚奇)師答
第三個問句,指名讀,出示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找到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師答
第四個問句,齊讀,師強調(什么時候、真)要重讀。
6、分角色朗讀課文。男同學讀老師的話,女同學讀中國臺灣小朋友的話,其余部分老師來讀。
四、融情
隔著海峽,望著寶島,聽著濤聲,想著美麗的日月潭。那兒有春節,那兒有龍舟,那兒有濃濃的鄉音,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小朋友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同學們,現在你給中國臺灣的小朋友打個電話,你想跟他們說什么?板書:盼望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先講中國臺灣小朋友看到的雪是用棉花做成的,再寫老師向他們介紹小時候在家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最后講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看雪。對于生長在北方的孩子,他們看雪、玩雪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以很難體驗到中國臺灣小朋友那種企盼的心情。在備課的時候,我想打破常規教學順序,采用對比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急切看的心情。
1、在學生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的基礎上,抓住第九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把冬天玩雪的美好回憶和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可憐”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體驗中國臺灣小朋友那種企盼的心情,與文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2、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師生對話放在后面,有了前面的對比做鋪墊,就可以水到渠成。另外,也有利于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3、學生在反復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給中國臺灣的小朋友打電話,電話的內容不限制,學生可以結合實際講自己在威海看到的美麗雪景,邀請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來威海玩,還可以介紹大陸的風景名勝等以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奇聞趣事等。想通過學生的電話表演,鞏固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設計是這樣的,但結果是很糟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差,時間把握不當。在學習第九自然段的時候,因為這一段文字比較優美,產生讓學生積累的想法,因此在操作時讀得太多,時間浪費不少。所以后面師生對話部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感知領悟,特別是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沒有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感悟“學生爭著問”和“老師深情地說”究竟應該怎樣去讀?盡管重點詞語在屏幕上做特殊標志,但指導朗讀依然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2、教師備學生不充分,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把握不準,總認為學生會按老師設置的方向去走,結果出現許多冷場現象。特別是在處理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老師問: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櫥窗里棉花做的雪時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我本認為學生會很快的回答他們很喜歡雪,很想看到真的雪。在我看來是很簡單的問題,竟然沒有學生回答。現在想想,是老師沒有站在他們的認知水平上考慮,他們看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根本無法與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產生共鳴。
通過本次優質課的評比,我聽了各位老師的課,收獲很多,吸取了許多精華,我將不斷努力,取長補短,力爭使自己在短時間內能適應當前的語文改革。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4
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 好學習,這是教法問題。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看雪》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一、說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共11個自然段,講述冬天的臺灣省很難看到雪,而北京卻能看到雪,通過看雪表現了祖國寶島臺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著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愿。為此,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 認識省、店、櫥等10個生字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在自主體會和朗讀中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2、體會大陸和中國臺灣的兒童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兩岸人民盼望祖國統一的心情。
二、說學生
1、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識字和寫字方法。
2、學生對雪有了認識,通過學習《北京》,對首都北京有了較深的認識,對中國臺灣則不太了解。
三、說教法
本文內容和兒童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難度較大.教學本課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性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探究和朗讀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四、說學法
1、在識字教學中,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進行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學習。
2、倡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合作探究法"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鼓勵學生組內合作,組外競爭. 學生一定能在互幫互學的基礎上促進自身表達能力的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談話,導入新課
1、大家還記得“識字3”里講中國臺灣島的三字經嗎?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一聽。
2、談話。把以前對中國臺灣的了解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
(二)觀看圖片,初讀課文
1、出示中國地圖,在地圖上找出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初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2、欣賞北國雪景風光音樂片。
3、自由暢談:欣賞了北國冬日雪景,你想說些什么?
4、假設你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帶著對北京的向往,再讀課文。
(三)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學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生字,并借助游戲,鞏固識字。
(四)合作探究,研讀課文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或最有價值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解決,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2、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討論。教師也可提出重點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如:課文最后一句話,老師為什么要”深情”地說,老師心里在想什么?
(五)朗讀感悟,深入體會
1、聽錄音朗讀、自由讀、展示讀、分小組讀,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第3—11自然段,著重指導讀出對話的不同語氣,體會出“孩子們爭著問”的急切心情和老師對故鄉懷念的感情。
(六)拓展活動
1、展示交流搜集的關于中國臺灣的資料,學生在教室中自由閱讀,進一步加深對中國臺灣的了解。
2、給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寫一封簡短的邀請信,邀請他們到我們的學校來做客。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會認"省,店,櫥,指"等十個生字.生字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中的三鍛對話和第九段.(含生字多的段落,鞏固生字)
通過先讀文再質疑再讀文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謎語
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鵝毛飛滿天.
掉在地上處處見,落在水里看不見.
謎語導入,揭題.指導學生注意"雪"的四點朝一個方向寫.
二,自由讀文,學習生字詞.
1,學生小聲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多媒體出示第2,第9段,指名學生讀.
3,鼓勵學生評價朗讀,老師引導學生正確評議.
4,學習生字詞:1,出示詞語,指名讀.
2,小老師帶讀詞語.
3,游戲:玩字魔方.
三,有感情地重點朗讀對話
1,老師范讀(要求:提出質疑.小朋友聽得可入神了,龍老師看出你們在思考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帶著問題學文.(剛才,大家都問了龍老師很多的問題,龍老師也想考考大家了.準備好了嗎 )
1,春節,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在櫥窗里看到了什么呢
學生回答,朗讀第二自然段------評價-------指名再讀出感情
2,中國臺灣的小朋友見不到真的雪,只能在櫥窗里看棉花,那他們跟老師說了什么 (重點指導朗讀第三段至第八段對話.)
先畫出老師和同學們的話------指名學生分別讀老師和同學的話-----指名分角色朗讀對話------ 男女分角色朗讀對話
出示雪景圖,老師有感情地朗讀第九段(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仿佛來到了白雪的世界,如果是你們來到了這兒,你最想做干什么 能不能把你的感情讀出來,誰來讀讀第九段 )
指名讀-------評議-------比賽讀
四,擴展說話:同學們,用一句話來贊美北京,你們行嗎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省、店”等10個生字。會寫“講、打”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本課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中國臺灣師生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用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隔著海峽,遙望寶島,那里有春節,那里有龍舟,那里有濃濃的鄉愁。只是,那里很少下雪,那里的孩子們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中國臺灣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因此在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回憶我們看到的美麗的雪景,聯系生活實際和課文插圖,課件的幫助,體會雪景的美麗,用自己的語言把美表現出來。然后,請孩子對比一下中國臺灣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在對比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設身處地的站在中國臺灣小朋友的角度體會文中蘊含的感情。我充分利用文中小朋友和老師的對話,與學生共同進行分角色朗讀,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殷切的希望。
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大多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可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留心觀察,自主識字。“指、接、講、鋪”等字,可以通過動作演示幫助理解。自編短文鞏固識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臺灣省嗎?你們對這個地方有哪些了解?(結合課前找的資料請你給大家介紹介紹,如:圖片、媒體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關書籍等)
2、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指一指臺灣省的位置。教師進行簡單介紹(日月潭、阿里山等)。
3、那里還有一群可愛的小朋友,你知道他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嗎?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學習新課,板書課題《看雪》,全班齊讀。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生字
1、自己試著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
2、師:要想讀好課文,特別需要生字朋友的幫助,同桌兩個趕緊到課文里去認識他們吧。(同桌自學生字)
3、集體交流,教師檢查識字效果。(出示多媒體課件)(小老師教讀、男女分讀、小組讀、掌握慢的同學讀、齊讀)
三、細讀感悟
1、把生字朋友送回家,你還認識他們嗎?再次讀課文,思考:從課文里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自讀、思考)學生匯報交流,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櫥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沒有親眼看到過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2、重點段落郎讀,討論交流:
⑴大家見過真的學嗎?下雪的時候是什么樣呢?(學生聯系實際體會)書上有一段描寫寫得更美,大家趕緊自己讀讀吧!
①把你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喜歡的詞語畫下來。
②學生交流、朗讀,隨學生匯報指導朗讀。(播放課件)體會讀,邊想象邊讀。
③加動作讀、配樂讀。
⑵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他們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心情)
①把小朋友們說的話畫下來,多讀幾遍。
②學生交流。這四個句子有哪些共同點?把自己當成中國臺灣小朋友練讀這四句話。(學生練讀)
③師生分角色練讀,教師演教師,學生演中國臺灣小朋友。
隨著練讀,“指北京”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說話時的心情。
3、重點指導“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表演體會“爭著問”)
有感情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提醒孩子注意停頓。
4、分小組有感情的朗讀師生對話。
四、擴展活動
此時,你想對中國臺灣小朋友說什么呢?你們做一張美麗的賀卡吧,把你們想說的話寫在上面,寄給中國臺灣小朋友,好嗎?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7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品味課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于變化的語言。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學生古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掌握白描寫作手法。
3、能體味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字詞積累,誦讀課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學難點:
調動學生的想像力,感悟文章的簡約之美,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朗讀法、啟發法
五、課時:1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課件:西湖十景欣賞)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點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中有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張岱筆下的雪湖吧。因為有人說過,如果你沒有去過西湖,只要你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課件:張岱的介紹。)
(二)預習檢查:
1、西湖名詩大拼盤。交流你所搜集到的關于西湖的詩詞。
2、字詞障礙一掃清。
①請一學生讀課文,師生評價。
②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詞,全班交流解決。
③課件出示字詞,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3、齊心協力疏文意。
全班齊讀課文,疏通理解文意。
(三)賞讀課文:
提問:①作者在文中犯了一個比較嚴重的錯誤,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來嗎?可以改嗎?為什么?(“獨往湖心亭”與后文出現的舟子。不能改。這里留一個懸念,后面解答。)
②文中有一個詞能夠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自由讀課文,試找出來。(教師板書:癡)
1、作者的癡行
提問:①課文哪些地方表現出了張岱特別的癡或者說他的呆氣?(更定、獨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②想象當時是一種怎樣的環境?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天寒地凍、萬籟俱寂……)
③“人鳥聲俱絕”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你能從其他的感官來說說嗎?
④這個時候的你會在干什么呢?
⑤教師小結:張岱,居然在這樣的時刻去湖上賞雪,這是他的癡,表現在什么方面的癡呢?(行為癡。教師板書:行癡)
2、眼中的癡景
提問:
①張岱筆下的景色也有些怪異,你能說說哪些句子寫的景色異而不同尋常?(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人兩三粒而已”。)(要求讀出味來,可搖頭晃腦地讀。)這些句子異在哪里?(學生自由談。)
②“與”字運用似乎多余,可以刪嗎?學生比較朗讀。(不能刪,三個“與”字把山、水、云融為一體,使“上下一白”之景有了天地蒼茫之感。)
③句中量詞可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嗎?為什么?比較朗讀。(不能,因為作者原文中的量詞能把自己也融入蒼茫的宇宙中。)
④讀“而已”兩個字,你讀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嗎?(“而已”一詞使人感覺人在蒼茫的天地中都似有還無,有“天人合一”之味。)
⑤教師小結:原來,癡人眼中看見的也是癡景,因為癡人把自己融入了宇宙,天人合一了。(板書:癡景)作者在寫景色的時候沒有加任何的修飾,這種手法稱為白描。它也可以使用在人物的描寫中,雖沒有修飾,其藝術感染力往往卻能直達人的內心深處。
3、心中的癡情
教師提問:在如此安靜的環境中,作者突然寫喝酒聊天之俗事,意境是不是被破壞了?這與課文的題目又有什么關系?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
①請學生讀“大喜”一句,一定要讀出“喜、驚喜”之感。
②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中,“此人”是什么樣的人?你能用文言句式說說嗎?如:“湖中焉得更有人。”
③飲酒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離別時才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也不留地址、電話、E-MAIL,這是為什么?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學生討論。(他不愿意與人深交,不愿進入的是世俗生活,他只愿融入自然,他活在自然和自己的世界中。)
④那么,開頭提到的“獨望湖心亭”之“獨”與后文有矛盾嗎?學生討論。(不矛盾,他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世界上只有他的'心,是屬于自己,屬于自然的。)
⑤那么,張岱筆下這樣表現自然,是什么原因呢?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他會有怎樣的行為和表情?他的心里又在說些什么呢?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理解時參看全文第一個詞語以及注釋。(避世的憂憤,孤傲的情懷。)
(教師板書:癡情)
4、教師小結: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文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被壓彎的腰桿,在大自然中去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他們寄情于闊大寧靜靈動清寒的山水之中,尋找心靈的皈依,心志的獨一。就如此文中,雪是張岱之節,冰是張岱之志,蒼茫天地就是他的歸宿,凌寒獨立就是他的人格。現在,讓我們一齊來讀一讀柳宗元的《江雪》,來品味詩文之同境吧。
齊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雪。現在,就讓我們來讀一讀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詩,再來品一品張岱的癡吧。
“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齊誦課文。
七、本課總結:
作家心中充滿喜悅,那他筆下一定會春意盎然,張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憤恨,所以他筆下裝的全是江雪寒冰。走進張岱,他并不神秘。你也許也有過這樣的體驗:雨中憂郁的漫步,夜里獨坐聽風,在黑暗中聽心底的音樂……“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其實,感受張岱,認識的也是我們自己。
八、作業
1、寫寫你有過的和作者類似的感受。
2、用白描手法寫寫你的老師、同學或者校園的某處景物。
九、板書設計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練寫帶提手旁的三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激發學生盼望祖國回歸的愿望。
3、學習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知道詞語搭配的妙處。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重點詞句,體會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學難點:
從課文最后一句話中激發學生盼望中國臺灣回歸,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猜謎語“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鵝毛飛滿天,掉在地上處處白,落在水里都不見。”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標出自然段。
2、師提問: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們希望到哪里看雪?(板書:中國臺灣、北京)
3、認讀生字:
⑴ 自由練讀生字。
⑵ 開火車讀生字。
⑶ 生字排序,學生觀察找排序規律。
⑷ 去拼音讀生字。
4、認讀詞語:
⑴ 看詞語,心里默讀。
⑵ 齊讀詞語。
三、感悟課文,指導朗讀
1、學習一、二自然段:
⑴ 齊讀一、二自然段。
⑵ 師提問:假如你是中國臺灣小朋友,看到這種人工做的雪景,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2、學習三-八自然段:
⑴ 同桌合作朗讀三-八自然段。
⑵ 指名朗讀。
⑶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們問的句子:
① 您看到過真的雪嗎?(讀出好奇的語氣)
② 您是在哪兒見過的呢?(讀出驚奇的語氣)
③ 北京離這兒很遠吧?(讀出打探的語氣)
⑷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老師回答的句子:
① 老師微笑著點點頭。
② 小時候,在我的故鄉。(學生在地圖上指出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
③ 不算太遠。
3、學習九自然段:
⑴ 自由輕聲朗讀九自然段。
⑵ 課件出示雪景圖,學生在課文中找句子配圖。
⑶ 完成課后連線題。
⑷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話。
⑸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句話。
⑹ 齊讀全段。
4、學習十、十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讀十、十一自然段。
⑵ 學生填空:
( )的小朋友正盼著( )去和他們一起玩兒呢!
⑶ 學生把自己當作北京的小朋友,為中國臺灣小朋友介紹北京的名勝景點。
⑷ 欣賞中國臺灣的名勝景點介紹。
四、朗讀全文,指導寫字
1、全文朗讀。
2、指導寫“打”“指”“接”三個生字:
⑴ 觀察三個字的共同點。
⑵ 老師范寫,學生書空。
⑶ 學生練寫。
【板書設計】
12 看雪
中國臺灣 北京
盼著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9
片斷一: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看雪。看到這兩個字你會想到什么?
生:我想起我在讀大班時,有一回下雪了,老師們在雪地里堆了個雪人。
生:我們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生:那天早上我一推開門,啊,白茫茫的一片。
可是,在我過中國臺灣 省是很難看到雪的,我話題一轉,非常沉重地說。引出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接著深情并茂地把整篇課文讀了一遍,就好像在講述自己小時候 的故事一般。
反思:說到雪的話題,教室里小手林立,哪個孩子不喜歡雪呢?一說到雪,大家的話匣子就象決堤的洪水傾瀉而來。這一環節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關注孩子的情感,從孩子熟知的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從而引入課文。
片斷二:
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是自主學習的一種好方法。一個學生提出“櫥窗”是什么意思?一個孩子竟然回答是廚房的窗子。我以為下面的孩子聽了會哄堂大笑,結果大家沒有強烈的反應,只有王勤奮舉手說,櫥窗是玻璃做的,但是不是窗子,是用來陳列東西的,比如衣服啊首飾啊這些珍貴的東西。孩子們聽了才恍然大悟。接著我又給大家講他們喜歡的馬小跳的媽媽就是櫥窗設計師,講了馬小跳媽媽設計櫥窗的一件事情,大家對這個概念就非常了解了。那中國臺灣商店的櫥窗里在春節來臨的時候陳列展示的又是什么呢?我繼續問。孩子回答是棉花做成的雪。順勢學習第二自然段,為什么陳列的是這些東西呢?因為在臺灣省是很難看到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回到課文的第一自然。你覺得這句話那個詞該讀的重一點?學生回答是“很難”。很多孩子都能用壓抑的聲調來讀第一段,從而為自己生活在大陸,生活在自己的故鄉,能夠在冬天看到雪景感到非常的自豪。
有一個孩子問到“銀裝”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 是銀色的服裝。銀色是什么顏色的呢?一個孩子說是白色的,而且會發光,光是白色就不會發光,銀色就象老師手表那種顏色,雪在樹上閃閃發光,雪景真美啊!
反思:學生的問題很多很多,有時侯是非常簡單/幼稚/膚淺的,但是孩子的每個問題,都是有疑而問,這是孩子主動學習/思考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得到到了充分的關注,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網絡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0
(播放雪景)
師:我想小朋友都想去看看雪。(教師板書:看雪)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請大家讀讀課題。(生讀課題)好,請大家自由讀一讀課文,勾出自然段,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詞,可以互相問一問。
生讀。
師:老師把生字寶寶請到黑板上,請大家自己讀一讀,遇到難懂的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
師:你發現什么了?
生:我發現第一排的生字都是前鼻音。
師:你來教教大家。
生教讀。
師:小老師真不錯,還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第二排的生字是后鼻音。
師:你能教教大家讀嗎?
生教讀。
師:最后一排誰有新的發現。
生:我發現后面一排兩個字有韻母
師:我還想請一個同學來教大家讀一讀。
生教讀。
(去掉拼音。)
師:這時候你還能認出生字寶寶嗎?
生教讀。
師:謝謝你,真不錯。我還想請大家來讀一讀,這次我想請個女孩子。
生教讀。
師:老師看出來了,大家都會認了。雪花……我們先不出聲,只做口型。(飄出雪花,讓學生在心里識記,然后讀出聲來。)
師:現在大家把生字寶寶送到課文中,自由地讀讀課文,看看還能認識它們嗎?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請大家在課文中標出自然段。
生標自然段。
展示并評講學生標的結果。
師:現在,你們知道哪些小朋友想看雪?
生:中國臺灣的小朋友。
師:哪個同學們能在地圖上把北京和中國臺灣指給大家看。
一生上臺指。
師:中國臺灣在祖國的南方,所以那里幾乎不下雪。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
生讀課文。
師:什么樣的,這位同學,你說。
生:棉花做成的。
生:我從第二自然段中看出來的。
師: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生讀。
師:要是你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到這么美的雪景,會怎樣?
生:我會和小伙伴玩……
生:我多么希望看到真的雪啊!
師:我們請你和同桌的同學們分工合作,一個同學讀孩子問老師的,一個同學讀老師回答的。
生練讀。
師:我們請這兩個同學來讀一讀。
一生讀。
師:孩子們多好奇啊!能再讀一讀嗎?
生再讀。
師:這一組同學讀得非常棒,是個好搭檔。老師再請一組同學來讀一讀。
生讀。
師:老師說的是第二次對話,你再試一試。
生讀。
師:非常好,孩子們是怎么在問?
生:驚奇地問。
師:你來讀一讀。
生讀。
師:小朋友一起來驚奇地問——
生齊讀。
(出示第二次對話。)
師:老師說的這段話,你能知道什么呢?
生:老家
生:老師的旁邊有一張地圖。
生:……
師:我們把這兩段話連起來讀一讀吧。
生齊讀。
師:你們知道嗎?我問過飛行員叔叔,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乘飛機到北京,只要兩個多小時。現在,
(出示)
教師引讀。
師:小朋友在北京玩雪多么有意思啦,冬天的雪花可美了……(介紹小朋友在北京玩雪的情景)。同學們,請大家讀讀課文吧。
生讀。
師:有感受嗎?想不想親眼看看?(媒體演示雪景)你最喜歡什么?
生:我都喜歡。
生:我喜歡雪毯。
師:給雪花、雪毯找到合適的詞語。
生找詞,進行搭配。
師:他們會在雪地里玩些什么呢?
生:堆雪人、打雪仗
生:滑雪
師:好玩嗎?
生:好玩。
生:還可以在雪地上爬過去爬過來。
師:哪位同學能把這句話讀給大家聽——
生讀“小朋友在雪地上……可高興啦!”
師:我再請一個小朋友。
一生再讀。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讀帶老師也去看一看?
生齊讀。
師:現在,我知道聽朗讀,腦袋中想象畫面,也是一種享受。當他們只能在櫥窗里看到假的雪景,他們會怎樣想?
生:為什么我們這里就沒有真的雪景呢?
生:他們看到了用棉花做的雪花,也一定想去玩。
生:……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第四次對話。
(去掉一些詞語)
引導填詞。
(播放中國臺灣風光片)
師:其實,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也歡迎北京的小朋友去中國臺灣玩的。
師: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盼著去北京看雪景,北京的小朋友盼著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來北京看雪景。(完善板書)中國臺灣的老師盼著和親人團聚,所以,他才會深情地對大家說——“那里的小朋友正盼著……呢!”
生讀。
師:你們讀得真棒,雪花飄下來啦!
出現生字詞。
師:我們下節課再接著學習。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1
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體會白描手法的妙處。
3、細心品悟,感悟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課前預習
1、首先,小聲朗讀課文,將文中的生字、生詞圈畫出來,讀完課文后,查工具弄清楚這些字詞的讀音和意義,并將它們記在課本上。
2、然后,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停頓,并將全文讀通順。
3、最后,大聲朗讀課文,自查下面字詞你掌握沒有。
(1)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更( )定 擁毳( )衣 崇禎( ) 霧凇( )沆( )碭( )
一芥( ) 鋪氈( ) 強( )飲
(2)解釋加粗的字
余住西湖: 人鳥聲俱絕: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長堤一痕: 余強飲三大白: 問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課堂學習
1、導入課文。
2、檢查預習。
3、從課文標題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5、找出文中相關語句,說一說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點?
6、舟子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你認為相公“癡”嗎?為什么?
7、《湖心亭看雪》中你體味到作者怎樣的情趣?
課時作業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答案:
課前預習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余,我。 俱,全部;絕,消失。 是,這。 一,全部。 惟,只有。
強,盡力; 白,指酒杯。其,他們。 是,表判斷。 及,等到。
課堂學習
5、 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6、 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癡“字,似貶實褒,對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含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課時作業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2
【課題】
12看雪
【學習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3、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教學重點】
1、認讀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看過雪嗎?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個故事名字叫《看雪》,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2、看課題質疑
二、自讀課文,小組互助學習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組內自查:注意讀準翹舌音、前鼻音。
三、認記生字
1、指導學生開動腦筋,自己發現認記生字的方法。
2、借助偏旁認記。
四、鞏固練習
1、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讀。
2、猜字游戲。
3、“摘蘋果”游戲。
五、擴展活動:
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中國臺灣的資料,包括中國臺灣和祖國大陸的關系,中國臺灣的風景名勝,中國臺灣回歸問題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北京和中國臺灣的位置。再互相交流中國臺灣的資料。
2、學生回憶下雪的.情景,并說說自已回憶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讀。
1、假設自已就是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帶著對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讀課文,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2、復習“識字3”中的“中國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把以前對中國臺灣的了解運用到本課的學習中。
3、自讀課文,提出問題。
4、小組交流解決各自所提問題。
5、各組挑選自己認為最有意思或最有價值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
6、選擇同學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引導大家讀書、思考、表達。
7、通過教師范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
【板書設計】
看櫥窗看雪花
看雪盼堆雪人
想北京打雪仗
【作業設計】
一、連一連。
pūtǎnjiǎngchúyínzhàng
毯講仗櫥鋪銀
二、看拼音寫詞語。
Jīngshēnqíxiāng
北體神互
已辦尤故
奇手下水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3
一、教材依據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二、設計思想
《看雪》是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教材是圍繞“愛祖國”這個專題編寫的。《看雪》這篇課文寫出了老師、學生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情感。
本文內容和兒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孩子們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難度較大。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2.認識省、店、櫥等10個生字,會寫講、打、指等8個字。
(二)過程與方法
本文內容和兒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可采用探究式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自主體會和朗讀中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
2.有盼望中國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四、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兩岸人民盼望祖國統一的心情。
六、教學準備
課件、有關雪的圖片、中國地圖、字卡
第一課時
一、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冬天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臺灣省去聽聽一位老師給大家介紹的雪景。
2.揭題,板書課文題目:《看雪》,齊讀課文題目。
3.根據題目質疑。(誰?在哪兒看?看到的雪景怎么樣?)
(二)自讀課文,小組互助學習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組交流
(三)識記生字
1.“開火車”讀(出示字卡)
2.小老師帶讀,讀的對的給學生“甜蜜的獎勵”(巧克力)(設計意圖:體現學生個性,激發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甜蜜的獎勵”)
3.自主發現識記生字的方法。
(四)鞏固生字
1.猜字游戲:一人蒙住眼睛,讓一個同學指某一個字,并描述這個生字的特點,全班同學看清后,讓蒙眼的同學觀察,指著生字發問。如,生:這個生字可以編個謎語:一堆毛,兩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是什么字啊?蒙眼的同學:毛毯的毯,是嗎?全班同學一起回答:“對!就是這個字!”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發現識記生字的方法,全班參與,加深記憶)
2.“摘蘋果”游戲:在黑板上畫一棵蘋果樹,把做成蘋果形狀的生字卡片貼在“樹”上,讓學生指讀字音,讀對的就可把“蘋果”摘下來。
(設計意圖:針對小學低年級兒童特點,游戲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便于組織教學;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五)再讀課文
(六)指導書寫
1.師范寫;
2.描紅,仿寫
四、課堂作業
1.書寫生字、新詞;
2.在地圖上找找中國臺灣的位置,搜集一些有關臺灣省風土人情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們對雪、對祖國首都北京的向往之情。
二、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認讀詞語卡片;
2.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
1.齊讀可課文第一段,知道了什么?(在中國臺灣很難看到雪)(板書:臺灣省)
2.師:孩子們到底看到了什么?齊讀第二段,用文中的話來回答。(板書:潔白的棉花)
(1)看課文插圖,理解“櫥窗“的意思,
(2)過渡:是誰在哪看到了真正的雪景呢?
3.默讀三至九段,回答。
(1)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指出北京、中國臺灣的位置,老師標出距離;
(2)師生互讀。師讀“老師”的話,學生讀“孩子”的話;
(3) 理解“不算太遠”的含義。(因為北京和中國臺灣都屬于祖國的一部分。祖國在中國臺灣老師的心中)
(4)師范讀第九段
(5)做課后練習,連線
4.指名朗讀第十段;
5.自由讀十一段,說說讀懂了什么?理解“盼著”一詞,說說自己平常“盼著”什么。
6.指導朗讀,用中國臺灣小朋友的口氣來說這句話。
7.分角色朗讀課文
(1)指名讀問句,,其他學生讀老師的話。
(2)同桌互讀。
四、小結:猜猜課文結束時,老師和孩子們在想些什么?你們想對中國臺灣小朋友說些什么?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與同學交流中國臺灣的有關資料。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4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兩句,作者僅僅用一個連詞“與”和“痕、點、芥、粒”
幾個量詞,沒有對景物做任何了的修飾和渲染,就把這一天人合一的圖畫展現
了出來這種手法我們以前也學過《天凈沙·秋思》······,對了就是白描(識
識點講解白描手法)
好,一起來讀這兩句,看能不能讀出這種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齊讀)
(二)心(看性情)
我們經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之所以能夠將自己融入到他所看到的景色之中,足以說明作者有著不一樣的精神情懷,要想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還需從他的行為進行分析本文題目《湖心亭看雪》,行為也就是看雪了,快速再讀文章,看作者何時去看雪的?
(生9)
“是日更定矣”
“是日”是那一日?【大雪三日后】
大雪三日后環境如何?【湖上人鳥聲俱絕】從聽覺角度,寫出了湖上非常的安靜
PPT6展示天氣晴好時西湖游人之盛圖畫
但我們知道西湖是天下美景之所在,看了圖畫更能形象的突出游人是喜歡西湖的,為什么這是又這么安靜呢?
因為冰天雪地又是在晚上,所以人們沒有一個愿意在這樣的時候去西湖觀景
作者在別人不去的時候去西湖,作者難道就不怕冷嗎?【擁毳衣爐火】一個“擁”字寫出作者環境的寒冷(賞析“擁”字,讓學生表演,突出環境的惡劣)
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人愿意外出,更別說是可有可無的.觀賞雪景了,但作者卻樂此不疲,說明作者怎樣?(聯想《記承天寺夜游》“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有閑情雅致
那作者又和誰去看雪的呢?
“獨往湖心亭看雪”
“獨”是一個人的意思,但是后文之中又提到“舟中人兩三粒”“舟子喃喃曰”顯然不是自己一人啊,這是不是矛盾呢?
因為作者有閑情雅致,但舟子沒有,所以作者沒有把舟子當成和自己同類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作者眼中是沒有舟子的,有這一點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性格?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5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認識兩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知道海峽兩岸的小朋友都盼望祖國早日統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了解課文蘊含的海峽兩岸人民期盼祖國統一的愿望.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2.使學生知道臺灣省是中國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感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繼續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一,復習.
1,這節課,老師把昨天大家認識的生字朋友帶來了,瞧,他們正隨著美麗的雪花從天而降呢,我們快跟它們打聲招呼吧!
2,他們又變成調皮的雪孩子躲到這首小兒歌里了,我們快把它們找出來吧!
二,學習3——8自然段.
1,昨天通過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我們都知道臺灣省在我國的東南部,那里冬天氣候比較溫暖——(很難見到雪),過春節時櫥窗里美麗的雪景是——(潔白的棉花做成的).
2,要是你就是這些只能在商店的櫥窗前看到用棉花做成的假雪景的中國臺灣小朋友,你最想的是什么
3,中國臺灣的小朋友又是怎么想的 讓我們走進課文,讀課文3—8自然段,把中國臺灣小朋友們說的話用" "劃下來 老師說的話用" "劃下來.
a, 檢查匯報.
誰來匯報一下你劃的孩子們說話,有什么發現 該怎么讀 你能給"驚訝"換上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嗎
b,老師說了哪些話
c,分角色演讀.
(老讀師第二次說話時,指名指出北京的位置,第三句理解"不算太遠" :約2500千米,坐飛機只需兩個小時左右,可是自從1949年,國民黨退居臺灣省,獨霸一方后,臺灣省的人民不能跟祖國大陸通信,往來了,所以老師就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北京,只能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故鄉,時時回憶起自己在故鄉的生活.)
三,學習第9自然段.
1,你們想看老師童年玩雪的情景嗎 老師就帶你們一起看看吧!(播放,老師旁述下雪了,天上飄著雪花,地上鋪著雪毯,樹上披著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興了!)
2,,你們喜歡這下雪的美景嗎 快讀讀課文第9自然段.好好地感受一下,這里有幾句話,你更喜歡那一句,快去讀讀,你為什么喜歡它 哪些詞用得特別好
3,這潔白的冬天就像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太美了,讓我們配上音樂美美地讀讀,還可以邊讀邊加上動作.
四,學習10——11自然段
1,聽了老師描述了這么美的雪景,要是你就是這些中國臺灣小朋友,你最想怎樣做 走進課文自由讀10—11自然段,看看孩子們是怎么跟老師說的繼續用" "劃下來,老師又是怎樣回答的用" "劃下來.
2,從"爭著"一詞看出孩子們怎樣的心情 (迫切的心情)
2,出示最后一段.
a,從"深情"這個詞可以看出老師怎樣的感情
b,你能給"盼著" 換個意思差不多的詞嗎
c,你希望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來嗎 你想跟他們玩什么
3, 總結,情感升華:是啊,自古以來臺灣省就是我們祖國的寶島,中國臺灣小朋友永遠是我們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和我們都盼著祖國統一,盼著海峽兩岸的小朋友相聚在一起,開心玩耍,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這一愿望了.可近十幾年兩岸溝通交流越來越密切了,現在還開通了春節,中秋節包機,今年還開通了中國臺灣游呢.
五,拓展閱讀.
你們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我國的寶島臺灣呢 請進入資料城讀讀吧!
五,打寫訓練,表達心聲
孩子們,剛才我們通過拓展閱讀,更了解中國臺灣了,你們想對中國臺灣的小朋友說些什么 (先交流再打寫)可以向他們說些心里話,向他們發出邀請,向中國臺灣的小朋友介紹一下你去過或知道的一些名勝古跡,也可以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學校……
我也有話對他們說,而且早就寫好了,請你們看看.
中國臺灣
我國東南部的一個省,我國的第一大島,面積35780平房公里,島上三分之二為山地.人口2000多萬.物產豐富,風景優美,盛產大米,甘蔗等農作物,還有豐富的礦藏.著名的風景區有日月潭,阿里山等.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中國臺灣被日本割據.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國臺灣又重歸祖國.1949年全國解放后,國民黨當局退居中國臺灣.現在香港,澳門已回歸祖國,我們堅信中國臺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親愛的中國臺灣小朋友,歡迎回到祖國大陸,我們這里歷史悠久,有很多有名的名勝古跡和名山大川,在這里我要向你介紹擁有"奇松,怪石,云海,溫泉"的黃山,那里最有趣的要數奇形怪狀的石頭了,有的像仙人曬的靴子,有的像金光閃閃的雄雞,有的像指路的仙人,還有的像觀海的猴子……多得數也數不清,叫你越看越愛看.快回來看看哦!
《看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4)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想像、揣摩關鍵字詞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賞奇景、議“癡”人,悟“癡”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應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癡”。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背詩句。預設: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3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此環節可以出示相關圖片提示學生吟誦相關詩句。
師:同學們是否感受到了: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學生回應) 可是? 如果詩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課文朗讀
演示課件:配樂朗讀課文
1、 聽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 出示課件,檢查預習情況,幫助正音。
3、指名讀,檢查朗讀的正確熟練情況。
三、檢查課前翻譯,先交流疑難點,再通過下面的方式落實。
第一步(問):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時間去的?(此問在于引導學生明確:是:這;更定: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的計時單位。)
3、作者是怎樣去的?幾個人去的?(此文引導學生明確:拏:撐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擁:穿著、帶著;獨:獨自。)
第二步(出示兩張圖片,然學生配上原文內容,并說明理由)
1、 第一幅圖:幫助學生理解——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2、 第二幅圖:幫助學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第三步:出示第二段的翻譯,設5處錯誤,讓學生尋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更會有你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我勉強(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 急忙(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
四、賞讀課文。
過渡語:同學們明白了重點詞句的意思,咱再來第一遍課文。
(一)再讀課文。請一位同學讀。要求: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錯誤------前后矛盾,請你把它找出來。
預設:
生1: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后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2:不僅有舟子,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過渡: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們能不能讓張岱改一改呢? (學生否定)
(二)又讀課文。
師:我們再來齊誦一遍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癡)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啊?(預設:生:傻,笨!呆。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怪。)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怪異了。找出來之后,用下面的提示發言:
假如你是一名記者,穿越到明末清初,去采訪張岱,你要這樣提問: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么﹍﹍﹍呢?
根據文章具體內容,請用以上句式為自己設計一個問題,并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解決問題。(每小組選一名記者,一個張岱來發言)
學生發言預設1:
生1: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么會在晚上八點的時候去看雪呢?
生2: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為什么會在“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看雪呢?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張地讀一遍。(提醒學生夸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
師:張岱,居然在這樣的天氣里晚上八點左右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明確并板書:行癡):
生3: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明明是舟子架船和您去看雪,您為什么說獨自去湖心亭去看雪呢?(張岱清高孤傲,板書)
引導發言預設2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您眼中的雪景為什么和平常人不一樣呢?(學生初答)
1、如果學生分析不到位,老師幫助:老師覺得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多啰嗦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老師去掉四個“與”,讀給學生聽。問效果有何不同? 如果學生說不出,再讓學生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讀一遍。
預設:(1)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2)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老師確定:這是營造了天地茫茫的景象,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2、師(1):還有一個地方,老師不解。你們看文中這些量詞怎么這么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課件出示)
預設比較結果:不好,原文中的量詞寫出了人和物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師:一語驚醒夢中人,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詩: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師板書“癡景”)
3、師:假如同學們處在這天地茫茫的夜色雪景中,你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凄涼、凄清、寒冷等)作者和你們有同感。(板書:清冷孤寂)
學生發言預設3:
張先生,舟子說您癡,我也覺得很奇怪:你在湖心亭遇到了知己,您為什么不和他們交個朋友呢?(或者:你明明是問的是人家的姓氏,為什么答非所問,說“金陵人”?)(學生自由發言)
師引導: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預設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師:張岱又是如何表現的呢?(痛飲了三大杯)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詳細地址,你覺得張岱愿意和這兩個人交朋友嗎?。(學生會否定)
師:如此看來,張岱知音尚且不顧,何況是舟子呢?他前面說“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這表現了他的“清高孤傲”)
師過度:世上居然有如此癡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注釋一。
師: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學生發揮)
師:此時此刻,他心里會想什么呢?(學生發揮)
預設生1: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預設生2: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余生罷。
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于透過癡行癡景觸摸到了并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癡人之癡心。(板書“癡心”——故國之思)
五、拓展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透不過氣來了,于是,他們只有到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他們寧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讓我們回顧柳宗元的《江雪》。(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癡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結束語: 愿同學們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用欣賞的眼光去碰觸作者的內心,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癡行 清高孤傲
癡 癡景 蒼茫清冷
癡心 思念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