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教學寶典 > 教學實錄 >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精選12篇)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23-07-21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精選12篇)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1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1.教材簡介:課堂實錄《生命之舟》。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語文出版社。這篇課文在第二單元,屬新聞單元。列為自讀課文。

  2.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與前兩篇課文所呈現的新聞樣式比較,并結合他們自己觀看電視的實際體驗,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3.教學構想:采用多媒體教學。先用三則不同形式的新聞(文字新聞、廣播新聞、電視新聞)進行比較,引出所講課文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4.課后反思: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體會電視解說詞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使學生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的行為受到感動,表達其熱愛之情。

  《生命之舟》課堂教學實錄

  (多媒體教學)

  王永文   李光棣

  第1幀:一、思考:

  1、注意下面三則新聞,想一想它們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之處?哪一則與課文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了兩篇新聞,同學們看下面三則新聞后思考;

  第2幀:讀第一則:

  廣西遭遇嚴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華社廣西10月30日電 受副熱帶高壓活動偏東和穩定性質的影響,廣西今年持續出現了高溫少雨和干燥的異常天氣氣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減少,出現了少見的干旱。

  據廣西氣象部門統計,8、9兩月廣西平均降雨量僅為207毫米,比歷年同期減少45%,進入10月份,廣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僅有兩毫米。針對旱情,廣西受旱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當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強水資源的統一協調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設,認真組織做好絕收田地的改種工作。撥出專門經費,派出人員赴災區指導救災。抽調各種機械進行抽水,部分市縣還開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調水工作,力爭把旱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確保晚稻糧食增產和全年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目前廣西已經投入抗旱資金5800多萬元,人員337萬人,設備17萬8千臺,澆灌農作物468萬畝,臨時解決了85萬名群眾和57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

  (選自2004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

  第3幀:聽:第二則——來自廣播新聞(播放新聞)

  廣西遭遇嚴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華社廣西10月30日電 受副熱帶高壓活動偏東和穩定性質的影響,廣西今年持續出現了高溫少雨和干燥的異常天氣氣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減少,出現了少見的干旱。

  據廣西氣象部門統計,8、9兩月廣西平均降雨量僅為207毫米,比歷年同期減少45%,進入10月份,廣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僅有兩毫米。針對旱情,廣西受旱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當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強水資源的統一協調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設,認真組織做好絕收田地的改種工作。撥出專門經費,派出人員赴災區指導救災。抽調各種機械進行抽水,部分市縣還開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調水工作,力爭把旱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確保晚稻糧食增產和全年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目前廣西已經投入抗旱資金5800多萬元,人員337萬人,設備17萬8千臺,澆灌農作物468萬畝,臨時解決了85萬名群眾和57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

  第4幀:看、聽:第三則新聞——來自電視

  視頻: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廣西遭遇嚴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師:這三則新聞哪一則與課文的相同?

  生:第三則。

  師:對。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生命之舟》,是電視新聞。第5幀:2、課文《生命之舟》—電視新聞(電視新聞解說詞)

  師:同學們比較一下,電視新聞與報紙上登載的,廣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畫面,有聲音,有看有聽。

  師:對。這就是電視新聞的特點。那位同學讀一片書上對電視新聞的解釋?

  生:電視新聞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畫面包括圖像、字幕、圖表、照片和影像資料,聲音包括:解說、同期聲和現場效果。

  第6幀:電視新聞的特點——聲畫合一(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畫面包括:圖像、字幕、圖表、照片和影像資料。聲音包括:解說、同期聲和現場效果。

  思考:什么是同期聲?電視新聞如果去掉“同期聲”部分有什么影響?

  師:同學們看屏幕。

  第7幀:圖片:(1)難忘98;(2)人間奇跡。

  第8幀:二、合作解疑:

  1、背景:1998年8月1日——一個刻骨銘心、英勇悲壯的建軍節。

  簰洲遺恨——8月1日晚上8:20,湖北嘉魚簰洲灣突發潰口,

  ——前來實施救援搶險任務的湖北省軍區某舟橋旅和空軍某高炮營:

  15輛軍車被無情的洪水掀翻,19名官兵壯烈犧牲。 

  ——這一天,是嘉魚縣1.8萬防汛大軍在長江大堤上嚴防死守的第31天。

  ——空軍某高炮營指導員高建成在生與死的選擇面前,毫不猶豫把生的希望讓給了戰士;

  ——7歲的小江珊憑著頑強生命力,獨自在一棵樹上堅持了9小時,最終獲救;

  ——戰士邵飛駕著沖鋒舟洪水中救人1800;

  2、速讀課文,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則電視新聞報道的主要事實。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后)

  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前往營救被困群眾。

  (某舟橋旅和某公安消防總隊)

  3、找出本則新聞的導語 ,說說導語 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內容?

  1998年8月1日晚8:20

  廣州軍區舟橋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總隊、趕往營救記者隨同

  閱讀新聞導語 部分,回答問題:

  導語 交代的新聞時間是:8月1日晚8點20分導語 交代的新聞地點是:湖北嘉魚簰洲灣

  導語 交代的新聞人物是:舟橋某旅和公安消防總隊官兵導語 交代的新聞起因是:湖北嘉魚簰洲灣突然發生潰口導語 交代的新聞事件是:奉命趕往現場營救導語 在新聞中的作用是:概括新聞主要事實

  4、閱讀新聞的主體和語部分,回答問題:

  A、主體部分具體寫——( 救助過程或戰士解救被困人員)

  重點選擇了兩個畫面加以表現:(救助戰士茍峰)和(救助小女孩)。

  B、結語的作用是(總結救助行動,點題)

  5、小女孩處境有多危險?為什么營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敗? 

  處境危險——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急流頂沖。

  營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敗——急流頂沖,小女孩抱著小樹,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

  6、救助行為是通過哪些具體的動作來表現的?根據課文填空, 體會電視新聞語言上的特點。

  閱讀主體部分,選詞填空。

  (1)搜尋       繞過           穿梭

  二號沖鋒舟,駛向潰口方向,沖鋒舟一路(繞過)房頂、電線等障礙,(穿梭)于樹叢之中,(搜尋)被困群眾。

  (2)迂回    沖去     轉舵

  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沖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3)抗爭      靠攏     肆虐

  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步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4)8月1號---施救過程中的現場聲:使勁!慢點---千萬別動!簡析:A、語言特點:既簡明,又準確生動,且帶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B、作用:表現救助的危險、困難,更表現戰士們冒險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貴。4、思考:為什么這艘船被群眾稱為“生命之舟”?明確:生命之舟——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駕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贊揚,感激與熱愛)

  兩個多月里,我們流了太多的淚——不是因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為承受了人間太多的愛,經歷了世上太多的感動。當千萬雙泡白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千萬張曬黑的臉掛滿歡喜的淚珠,災難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萬千…… 

  當我們再次展開記錄1998抗洪救災的長幅畫卷時:

  我們會記住長江、嫩江、松花江的驚濤駭浪。

  我們會記住那個讓人徹夜難眠的驚心動魄的夏季。

  我們會記住高建成和他的戰友們。

  會記住胡繼成等許多普通農民的名字。

  我們會記住在那次災難中不幸遇難的3004名父老鄉親和兄弟姐妹。

  我們會記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將洪水引向自己家園和土地的農民。

  我們會永遠記住1998!

  以抗洪的名義,忘記98就意味著背叛! 

  四、小結:

  1、電視新聞的特點——聲畫合一

  2、電視新聞的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表現主題

  3、98抗洪將士的精神——舍己救人、無私奉獻

  五、音樂欣賞yinxiangsucai\\weileshui.rm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2

  魏名寶  

  《生命之舟》

  學習目標:

  1. 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2. 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文體常識:

  1. 作者簡介:梁家新,著名記者。

  2. 背景資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魚簰洲灣潰口,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進入險區的第一艘沖鋒舟,一邊拍攝,一邊參與救人。拍攝過程中,記者始終采用長鏡頭記錄的手法,記錄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面。在編輯過程中,記者又以二號沖鋒舟為視角,透視整個簰洲營救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并配以解說詞,在湖北電視臺播出。

  3. 題目解說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駕著一百五十多艘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群眾稱這些救命的舟船為“生命之舟”,是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的褒揚,表達了對他們的無限感激與熱愛之情。

  主題分析:

  本文通過報道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以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勇救被困群眾動人事跡,表現了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奮不顧身、把群眾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結構分析:

  本篇電視解說詞按導語 、主體和結語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灣潰口,2號凌晨1點多鐘,記者隨軍開始營救群眾。

  第二部分:(3-9段)重點解說戰士營救小江珊的驚險場面。

  第三部分:(10段) 總結這次營救行動的效果。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傳播新近發生、發現和變動的事實,以供觀眾視聽的報道。這則電視新聞除了具有一般新聞所具有的迅速、真實、簡明的基本特征外,還有以下特征:

  1.

  聲畫合一。電視新聞是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新聞,畫面是它的視覺形象,解說詞、音響則是它的聽覺形象,畫面是“畫龍”,解說詞可以說是“點睛”。所以,解說詞不是獨立文本,它和畫面、音響一起,為表現同一主題,各盡其能、互相配合。這則“解說詞”巧妙地與“電視畫面”緊密配合,不僅體現出電視新聞視聽合一、聲畫對位的特點,而且對畫面進行補充、提高、延伸,賦予畫面更深刻的思想,幫助畫面正確、完整地表達事實,使畫面的藝術感染力更強。

  2.

  采用時間順序來展開報道。按時間順序寫,結構緊湊,能給人以危急關頭“時間就是生命”的緊迫感,從而引起人們對事件的極大關注,更好地表現了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奮不顧身、把群眾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

  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電視新聞的解說詞是播給各種觀眾聽的,它的用詞造句必須清楚明了,使觀眾一聽就懂。這則新聞中的“解說詞”就是大眾化、口語化構成的播音稿。

  4.

  語言高度概括,言簡意賅。電視新聞解說詞的長短受畫面長短的限制,按正常構播音速度計算,每秒播出3~4個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觀眾說明“六何”(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還要服從畫面的需要,遣辭造句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則新聞用高度概括的語言,其中包括許多傳神的詞語及一系列準確的數字,“縮龍成寸”,有效地表達了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

  這則新聞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就曾對小江珊獲救的鏡頭作過高度評價。《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30多家海內外媒體報道了記者冒死怕攝勇救小江珊的過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識積累

  1. 解釋下列詞語。

  (l)感人至深:

  (2)同期聲: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組詞。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謔( )

  3. 填入下面一段話中最恰當的關聯詞是( )

  水和礦物質鹽類, 也是生物體所必需的, 也參與軀體的組成, 它們不能供應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雖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據語境,橫線上填入的最恰當的一句是

  你是嚴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腳石,你是霧海中的航標燈,你是看不見的空氣,你是捉不到的陽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濃陰 B.你是深秋里的嚴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這篇課文是一則電視新聞,結合前面所學的消息和特寫,你能說出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嗎?作為電視新聞,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試結合自己看過的其他電視新聞來說一說。

  6.

  這篇課文,通過記者的鏡頭,記錄下了解放軍、武警戰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場景,而且,在采用以時間為敘述順序的做法上,與《別了,“不列顛尼亞”》很相像,試著比較一下這兩篇課文中用具體時間段來描寫場景的段落,這樣的描寫手法有什么好處呢?

  二. 強化閱讀

  同期聲。(施救人員在呼喚:有人嗎?有人嗎?)

  凌晨3點多鐘,沖鋒舟上的呼喚有了回音,人們發現第一個營救目標——空軍高炮五團二二五營戰士茍峰。

  同期聲。(施救過程中的現場聲,使勁、慢點……)

  凌晨5點多鐘,二號沖鋒舟在救起十二位戰士群眾之后,向潰口處一片歇滿戰士、群眾的樹叢靠攏。行進之中,沖鋒丹上的人突然發現沖鋒舟左前方一棵小樹上,一個小女孩正緊緊抱著樹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聲。(施救人員大聲叮囑小孩:千萬別動,千萬別動……)

  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沖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小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聲。

  到2號上午10點,二號沖鋒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號下午4點,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輕舟進入簰洲灣內救人,共救起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當地群眾親切地稱這些舟船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員在呼喚:有人嗎?有人嗎……”這里的省略號的作用是什么?

  8. “沖鋒舟一步一步向小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為什么這里把距離寫得這樣具體呢?

  9. 報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聲”,這有什么好處呢?

  10. 當地群眾為什么把這些舟船稱為“生命之舟”呢?

  一. 1. 2. 略 3. C 4. A

  5. 電視新聞的主要特征是:綜合性、視想性、即時性。 6. 略。

  二. 7. 表示語言省略,所說的話沒有全部寫出來。

  8. 把距離寫得這樣具體是為了突出沖鋒舟向小樹靠攏的艱難。

  9. 更能寫出救人場面的驚險,能使報道更吸引觀眾。

  10. 因為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3

  《生命之舟》

  一、           教學目標 :

  1、學習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勇于救群眾的犧牲精神。

  2、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電視新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內涵。

  3、了解1998年歷史背景。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類。 水,也是妖魔猛獸,它給人類帶來數不盡的痛苦和災難。大家還記得 1998年的那下場大水嗎?,肆虐的暴雨,橫掃著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蕩蕩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斷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險情。釀造大大小小的悲劇和災難。讓我們隨著記者梁家新等乘著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魚 州,看看那里所發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紹: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魚簰洲灣潰口,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進入險區的第一艘沖鋒舟,一邊拍攝,一邊參與救人。拍攝過程中,記者始終采用長鏡頭記錄的手法,記錄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面。在編輯過程中,記者又以二號沖鋒舟為視角,透視整個簰洲營救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并配以解說詞,在湖北電視臺播出。

  二、自由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并思考:

  1、  文章屬于什么類型的新聞,它和報紙上的新聞、廣播新聞有什么不同?

  2、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則電視新聞報道的主要事實。

  (學生朗讀,思考并回答問題)

  釋疑:

  第一題:

  師:同學們比較一下,電視新聞與報紙上登載的,廣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畫面,有聲音,有看有聽。

  師:對。這就是電視新聞的特點。那位同學讀一片書上對電視新聞的解釋?

  生:電視新聞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畫面包括圖像、字幕、圖表、照片和影像資料,聲音包括:解說、同期聲和現場效果。

  師:對,電視新聞是聲畫合一,而報紙、廣播新聞只能看或者聽。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

  第二題: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解放軍和武警戰士(某舟橋旅和某公安消防總隊)前往營救被困群眾。

  三、 分析課文: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四位同學朗讀,一學生讀導語 部分,一學生讀同期聲,一學生讀主體部分,一學生讀結語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標題、導語 、主體是一則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還有背景和結語。本篇文章包括哪幾部分?

  1、找出本則新聞的導語 部分(1-2段),說說導語 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內容?

  時間: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點:湖北嘉魚簰洲灣

  人物:廣州軍區舟橋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總隊、趕往營救記者隨同

  事件:湖北嘉魚簰洲灣突然發生潰口,奉命趕往現場營救

  *    導語 在新聞中的作用是:概括新聞主要事實

  2、文章的主體部分是哪個段落?(3-9段),閱讀新聞的主體部分,回答問題:

  A、主體部分具體寫了什么?

  ——救助過程或戰士解救被困人員 ,重點選擇了兩個畫面加以表現:救助戰士茍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處境有多危險?為什么營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敗? 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加以分析。

  處境危險:沖鋒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個小女孩正緊緊抱著樹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況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

  營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敗:急流頂沖,小女孩抱著的小樹難已靠近。

  6、救助行為是通過哪些具體的動作來表現的?根據課文填空,體會電視新聞語言上的特點用其作用。

  閱讀主體部分,選詞填空。

  (1)搜尋       繞過           穿梭

  二號沖鋒舟,駛向潰口方向,沖鋒舟一路(繞過)房頂、電線等障礙,(穿梭)于樹叢之中,(搜尋)被困群眾。

  (2)迂回    沖去     轉舵

  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沖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

  (3)抗爭      靠攏     肆虐

  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步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簡析:A、語言特點:高度概括、言簡意賅、準確生動,且帶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

  B、作用:表現救助的危險、困難,更表現戰士們冒險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貴。

  7、文章最后一段結語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為什么當地群眾稱這些舟是“生命之舟”?

  總結救助行動,點題 。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駕著一百五十多艘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駕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群眾稱這些救命的舟船為“生命之舟”,是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的褒揚,表達了對他們的無限感激與熱愛之情。

  兩個多月里,我們流了太多的淚——不是因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為承受了人間太多的愛,經歷了世上太多的感動。當千萬雙泡白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千萬張曬黑的臉掛滿歡喜的淚珠,災難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萬千…… 

  當我們再次展開記錄1998抗洪救災的長幅畫卷時:

  我們會記住長江、嫩江、松花江的驚濤駭浪。

  我們會記住那個讓人徹夜難眠的驚心動魄的夏季。

  我們會記住高建成和他的戰友們。

  會記住胡繼成等許多普通農民的名字。

  我們會記住在那次災難中不幸遇難的3004名父老鄉親和兄弟姐妹。

  我們會記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將洪水引向自己家園和土地的農民。

  我們會永遠記住1998!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4

  維度a 基礎知識

  1   根據注音寫詞

  魚pái( )                     沖fēnɡ舟                        kùi口

  sìnuè             zhànɡài                       fènɡ命

  2   這是一則電視新聞,電視新聞是以①      和②     為主要傳播手段,其中,①     

  包括    、字幕、圖表等,②     包括解說、    和現場效果。

  3   概括本文的新聞結構: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4   仔細閱讀下面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①二號沖鋒舟,駛向潰口方向。沖鋒舟一路繞過房頂、電線等障礙,穿梭于樹叢之中,搜索被困群眾。

  ②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小樹*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5   文章的標題是:“生命之舟”,這里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說說為什么要用這種修辭手法?

  6   這則新聞報道了解放軍、武警戰士駕駛沖鋒舟營救落水群眾的過程,試著總結一下整個營救的過程。

  維度b閱讀能力訓練

  閱讀下列新聞,回答問題: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貴州大學學生愛上鄧小平理論課調查之一

  近日,記者在貴州大學采訪,遇到幾位正在樹蔭下讀書的大學生,

  記者問,“兩課”中,你們最喜歡哪門課?回答出奇地一致:鄧小平理論課。

  記者旁聽了該校幾節鄧小平理論課,只見教室內座無虛席,教師講解形象生動,語言樸實。學生發言積極,課堂氣氛十分熱烈。

  在學生宿舍,書架上、床頭枕邊,記者經常可看到擺放著《鄧小平文選》。據該校馬列主義教學部主任朱瑞基教授介紹,作為鄧小平理論課延伸部分的專題講座,我們已兩易場所,由最初容納70多人的學術報告廳移至幾百個座位的大禮堂,但還是“場場爆滿”。許多學生不得不在講座開始前半小時就搶著到禮堂去占座位。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許多同學在學習心得中說,我們之所以喜歡鄧小平理論課,一方面,是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教師講得精彩;另一方面是我們通過學習也真正感悟到它本身所具備的科學魅力。

  鄧小平理論所論述的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必須關心和思考的問題,能夠科學地、有說服力地回答當代大學生面臨的許多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對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和豐富經驗,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強大的指導作用。

  199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關于“兩課”改革和普通高校開設鄧小平理論課通知下發后,該校黨委和馬列主義教學部的教師多次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通知精神,精心設置了鄧小平理論課的運行方式。校黨委副書記、貴州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高萬能在談到當時對

  “兩課”教學安排時說,學校在為以鄧小平理論課為中心,合理科學安排其他課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校黨委對“兩課”教學改革極為重視,校黨委書記劉朝政、常務副校長李堅石親自過問,分管領導具體落實。馬列教學部根據“兩課”中7門課的內在聯系及大學生初步掌握

  的政治理論實際水平,以鄧小平理論課為中心,有序地安排各門課程。在一、二年級安排基礎理論課、德育課和毛澤東思想概論,在三年級安排鄧小平理論課。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基礎上,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鄧小平理論。

  貴州大學黨委為了保障鄧小平理論教育的順利進行,專門安排了一位校黨委副書記指導“兩課”改革;建立了由一位校黨委副書記兼任主任,以講授鄧小平理論課的教授為主體的“貴州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為了真正落實鄧小平理論課的教學計劃,學校配備了3名

  教授、7名副教授和多名講師,嚴格規定了課時。在改革中,學校還打破“兩課”教師長期以來一門課“終身制”,要求講師以上教師至少要掌握和講授兩門理論課,了解各門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突出了以鄧小平理論課為主,其他多門課滲透的原則,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重復。

  7   本新聞的標題有什么特點?

  8   學生們為什么喜歡上鄧小平理論?

  9   學校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維度c探究應用

  總結一下新聞報道的特點,然后自己嘗試寫一則電視新聞報道。

  要求: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字數500字左右。

  可以在課堂上表演。

  7        生命之舟

  維度a 1 簰鋒 潰 肆虐 障礙  奉2 ①畫面  ②聲音 圖像  同期聲 3 標題:生命之舟 導語;8月1日晚上8點20分,湖北嘉魚簰洲灣突然發生潰口,廣州軍區…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面。主體:解放軍,武警戰士駕駛沖鋒舟營救落水群眾背景: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  結語:到2號上午10點……親切地稱這些舟船為“生命之舟”。這是湖北臺報道的。

  4 ①表現了解放軍和武警戰士身處逆境,仍然不顧個人安危營救廣大百姓。②表現了當時自然環境的惡劣以及解放軍和武警戰士救人的決心。

  5 比喻 用生命之舟來比喻解放軍和武警戰士乘坐的沖鋒舟,充分體現了解放軍戰士臨危不懼,舍己救人的精神。

  6 2號凌晨1點多鐘,沖鋒舟駛向潰口方向

  凌晨3點多鐘,發現了第一個營救目標

  凌晨5點多鐘,營救了一個小女孩

  2號上午10點,共救起六十四人

  2號下午4點,共救起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

  維度b 7 使用了副標題是主要內容更直接的被讀者看到8 因為鄧小平理論所論述的問題是當代大學生必須關心和思考的問題,具有強大的指導作用。 9專門安排了一位校黨委副書記指導“兩課”改革;建立了由一位校黨委副書記兼任主任,以講授鄧小平理論課的教授為主體的“貴州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嚴格規定了課時。

  維度c略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5

  《生命之舟》

  學習目標:

  1. 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2. 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文體常識:

  1. 作者簡介:梁家新,著名記者。

  2. 背景資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魚簰洲灣潰口,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進入險區的第一艘沖鋒舟,一邊拍攝,一邊參與救人。拍攝過程中,記者始終采用長鏡頭記錄的手法,記錄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面。在編輯過程中,記者又以二號沖鋒舟為視角,透視整個簰洲營救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并配以解說詞,在湖北電視臺播出。

  3. 題目解說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駕著一百五十多艘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群眾稱這些救命的舟船為“生命之舟”,是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的褒揚,表達了對他們的無限感激與熱愛之情。

  主題分析:

  本文通過報道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以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勇救被困群眾動人事跡,表現了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奮不顧身、把群眾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結構分析:

  本篇電視解說詞按導語 、主體和結語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灣潰口,2號凌晨1點多鐘,記者隨軍開始營救群眾。

  第二部分:(3-9段)重點解說戰士營救小江珊的驚險場面。

  第三部分:(10段) 總結這次營救行動的效果。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傳播新近發生、發現和變動的事實,以供觀眾視聽的報道。這則電視新聞除了具有一般新聞所具有的迅速、真實、簡明的基本特征外,還有以下特征:

  1.

  聲畫合一。電視新聞是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新聞,畫面是它的視覺形象,解說詞、音響則是它的聽覺形象,畫面是“畫龍”,解說詞可以說是“點睛”。所以,解說詞不是獨立文本,它和畫面、音響一起,為表現同一主題,各盡其能、互相配合。這則“解說詞”巧妙地與“電視畫面”緊密配合,不僅體現出電視新聞視聽合一、聲畫對位的特點,而且對畫面進行補充、提高、延伸,賦予畫面更深刻的思想,幫助畫面正確、完整地表達事實,使畫面的藝術感染力更強。

  2.

  采用時間順序來展開報道。按時間順序寫,結構緊湊,能給人以危急關頭“時間就是生命”的緊迫感,從而引起人們對事件的極大關注,更好地表現了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奮不顧身、把群眾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

  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電視新聞的解說詞是播給各種觀眾聽的,它的用詞造句必須清楚明了,使觀眾一聽就懂。這則新聞中的“解說詞”就是大眾化、口語化構成的播音稿。

  4.

  語言高度概括,言簡意賅。電視新聞解說詞的長短受畫面長短的限制,按正常構播音速度計算,每秒播出3~4個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觀眾說明“六何”(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還要服從畫面的需要,遣辭造句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則新聞用高度概括的語言,其中包括許多傳神的詞語及一系列準確的數字,“縮龍成寸”,有效地表達了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

  這則新聞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就曾對小江珊獲救的鏡頭作過高度評價。《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30多家海內外媒體報道了記者冒死怕攝勇救小江珊的過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識積累

  1. 解釋下列詞語。

  (l)感人至深:

  (2)同期聲: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組詞。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謔( )

  3. 填入下面一段話中最恰當的關聯詞是( )

  水和礦物質鹽類, 也是生物體所必需的, 也參與軀體的組成, 它們不能供應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雖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據語境,橫線上填入的最恰當的一句是

  你是嚴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腳石,你是霧海中的航標燈,你是看不見的空氣,你是捉不到的陽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濃陰 B.你是深秋里的嚴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這篇課文是一則電視新聞,結合前面所學的消息和特寫,你能說出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嗎?作為電視新聞,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試結合自己看過的其他電視新聞來說一說。

  6.

  這篇課文,通過記者的鏡頭,記錄下了解放軍、武警戰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場景,而且,在采用以時間為敘述順序的做法上,與《別了,“不列顛尼亞”》很相像,試著比較一下這兩篇課文中用具體時間段來描寫場景的段落,這樣的描寫手法有什么好處呢?

  二. 強化閱讀

  同期聲。(施救人員在呼喚:有人嗎?有人嗎?)

  凌晨3點多鐘,沖鋒舟上的呼喚有了回音,人們發現第一個營救目標——空軍高炮五團二二五營戰士茍峰。

  同期聲。(施救過程中的現場聲,使勁、慢點……)

  凌晨5點多鐘,二號沖鋒舟在救起十二位戰士群眾之后,向潰口處一片歇滿戰士、群眾的樹叢靠攏。行進之中,沖鋒丹上的人突然發現沖鋒舟左前方一棵小樹上,一個小女孩正緊緊抱著樹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聲。(施救人員大聲叮囑小孩:千萬別動,千萬別動……)

  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沖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小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聲。

  到2號上午10點,二號沖鋒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號下午4點,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輕舟進入簰洲灣內救人,共救起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當地群眾親切地稱這些舟船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員在呼喚:有人嗎?有人嗎……”這里的省略號的作用是什么?

  8. “沖鋒舟一步一步向小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為什么這里把距離寫得這樣具體呢?

  9. 報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聲”,這有什么好處呢?

  10. 當地群眾為什么把這些舟船稱為“生命之舟”呢?

  一. 1. 2. 略 3. C 4. A

  5. 電視新聞的主要特征是:綜合性、視想性、即時性。 6. 略。

  二. 7. 表示語言省略,所說的話沒有全部寫出來。

  8. 把距離寫得這樣具體是為了突出沖鋒舟向小樹靠攏的艱難。

  9. 更能寫出救人場面的驚險,能使報道更吸引觀眾。

  10. 因為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6

  綜合素養提升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穿梭(     )        叮囑(     )      轉舵(     )

  肆虐(     )        率先(     )      迂回(     )

  2、 選詞填空。

  (1)沖鋒舟一路(     )過房頂、電線等障礙,穿梭于樹叢之中,搜尋被困群眾。

  a、駛         b、繞           c、沖          d、躍

  (2)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     )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

  a、駛         b、繞           c、沖          d、開

  3、常識填空。

  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傳播新近發生、發現和變動的事實,以供觀眾視聽的報道。這則電視新聞除了具有一般新聞所具有的迅速、真實、簡明的基本特征外,還有以下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時間”本來已有定義型解釋,但不同行業的人對時間的理解和說法不同,請根據上下文填空。

  文學家說:“時間是作品。”

  醫學家說:“ _____________。”

  軍事家說:“時間是勝利。”

  商人說:“______________。”

  農民說:“時間是糧食。”

  哲學家說:“______________。”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2)體會電視新聞語言的準、生動、簡明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與前兩篇課文比較,并結合他們觀看電視的實際體驗,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然后體會思想情感

  3.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體會解放軍、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眾的感激、熱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2.體會解說詞的特點

  難點:

  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教學方法:比較法、聯系實際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簡介本文的體裁:電視新聞

  2.學生回顧學過的知識。

  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分析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

  2.教師提問:

  (1)這則新聞報道的內容是什么?學生用一句話說說。

  (2)為什么說這些舟船被群眾稱為“生命之舟”?

  (3)文章按什么順序展開報道的?這種順序有什么作用?

  3.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并發言。

  4.學生聽教師講述的情景,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并將自己的感想說出來

  5.學生再讀課文,結合自己觀看電視的感受,說說電視新聞的特點及語言特點。

  6.教師結合本文歸納電視新聞的特點,并加以明確板書(見板書設計)

  7.結合課后練習一,歸納電視新聞的語言特點,并加以明確板書。(見板書設計)

  三.設計情景,情感激發(見教師用書第79頁)

  四.學生總結本課所學知識及自己的收獲

  五.、教師總結本課

  六.布置作業(略)

  板書設計

  生命之舟

  電視新聞的特點:

  1.視象性   2綜合性

  電視新聞的語言特點:

  簡明、準確、生動、大眾化

  教學反思

  電視新聞與一般新聞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教學中引導學生與前兩篇課文所呈現的新聞樣式比較,并結合他們自己觀看電視的實際體驗,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而文章內容比較淺顯,引導學生自學即可。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8

  一、           教學目標:

  1、學習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勇于救群眾的犧牲精神。

  2、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電視新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內涵。

  3、了解1998年歷史背景。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類。 水,也是妖魔猛獸,它給人類帶來數不盡的痛苦和災難。大家還記得 1998年的那下場大水嗎?,肆虐的暴雨,橫掃著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蕩蕩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斷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險情。釀造大大小小的悲劇和災難。讓我們隨著記者梁家新等乘著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魚 州,看看那里所發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紹: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魚簰洲灣潰口,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進入險區的第一艘沖鋒舟,一邊拍攝,一邊參與救人。拍攝過程中,記者始終采用長鏡頭記錄的手法,記錄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面。在編輯過程中,記者又以二號沖鋒舟為視角,透視整個簰洲營救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并配以解說詞,在湖北電視臺播出。

  二、自由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并思考:

  1、  文章屬于什么類型的新聞,它和報紙上的新聞、廣播新聞有什么不同?

  2、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則電視新聞報道的主要事實。

  (學生朗讀,思考并回答問題)

  釋疑:

  第一題:

  師:同學們比較一下,電視新聞與報紙上登載的,廣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畫面,有聲音,有看有聽。 

  師:對。這就是電視新聞的特點。那位同學讀一片書上對電視新聞的解釋? 

  生:電視新聞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畫面包括圖像、字幕、圖表、照片和影像資料,聲音包括:解說、同期聲和現場效果。 

  師:對,電視新聞是聲畫合一,而報紙、廣播新聞只能看或者聽。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

  第二題: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解放軍和武警戰士(某舟橋旅和某公安消防總隊)前往營救被困群眾。 

  三、 分析課文: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四位同學朗讀,一學生讀導語部分,一學生讀同期聲,一學生讀主體部分,一學生讀結語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標題、導語、主體是一則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還有背景和結語。本篇文章包括哪幾部分? 

  1、找出本則新聞的導語部分(1-2段),說說導語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內容? 

  時間: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點:湖北嘉魚簰洲灣

  人物:廣州軍區舟橋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總隊、趕往營救記者隨同

  事件:湖北嘉魚簰洲灣突然發生潰口,奉命趕往現場營救

  *    導語在新聞中的作用是:概括新聞主要事實 

  2、文章的主體部分是哪個段落?(3-9段),閱讀新聞的主體部分,回答問題: 

  a、主體部分具體寫了什么?

  ——救助過程或戰士解救被困人員 ,重點選擇了兩個畫面加以表現:救助戰士茍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處境有多危險?為什么營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敗? 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加以分析。 

  處境危險:沖鋒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個小女孩正緊緊抱著樹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況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 

  營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敗:急流頂沖,小女孩抱著的小樹難已*近。 

  6、救助行為是通過哪些具體的動作來表現的?根據課文填空,體會電視新聞語言上的特點用其作用。 

  閱讀主體部分,選詞填空。 

  (1)搜尋       繞過           穿梭 

  二號沖鋒舟,駛向潰口方向,沖鋒舟一路(繞過)房頂、電線等障礙,(穿梭)于樹叢之中,(搜尋)被困群眾。 

  (2)迂回    沖去     轉舵 

  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沖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

  (3)抗爭      *攏     肆虐 

  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步樹(*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簡析:a、語言特點:高度概括、言簡意賅、準確生動,且帶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

  b、作用:表現救助的危險、困難,更表現戰士們冒險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貴。

  7、文章最后一段結語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為什么當地群眾稱這些舟是“生命之舟”?

  總結救助行動,點題 。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駕著一百五十多艘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駕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群眾稱這些救命的舟船為“生命之舟”,是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的褒揚,表達了對他們的無限感激與熱愛之情。

  兩個多月里,我們流了太多的淚——不是因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為承受了人間太多的愛,經歷了世上太多的感動。當千萬雙泡白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千萬張曬黑的臉掛滿歡喜的淚珠,災難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萬千……  

  當我們再次展開記錄1998抗洪救災的長幅畫卷時: 

  我們會記住長江、嫩江、松花江的驚濤駭浪。 

  我們會記住那個讓人徹夜難眠的驚心動魄的夏季。 

  我們會記住高建成和他的戰友們。 

  會記住胡繼成等許多普通農民的名字。 

  我們會記住在那次災難中不幸遇難的3004名父老鄉親和兄弟姐妹。 

  我們會記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將洪水引向自己家園和土地的農民。 

  我們會永遠記住1998!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9

  1.教材簡介:課堂實錄《生命之舟》。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語文出版社。這篇課文在第二單元,屬新聞單元。列為自讀課文。

  2.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與前兩篇課文所呈現的新聞樣式比較,并結合他們自己觀看電視的實際體驗,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3.教學構想:采用多媒體教學。先用三則不同形式的新聞(文字新聞、廣播新聞、電視新聞)進行比較,引出所講課文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4.課后反思: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體會電視解說詞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使學生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的行為受到感動,表達其熱愛之情。

  《生命之舟》課堂教學實錄

  (多媒體教學)

  王永文   李光棣

  第1幀:一、思考:

  1、注意下面三則新聞,想一想它們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之處?哪一則與課文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了兩篇新聞,同學們看下面三則新聞后思考;

  第2幀:讀第一則:

  廣西遭遇嚴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華社廣西10月30日電 受副熱帶高壓活動偏東和穩定性質的影響,廣西今年持續出現了高溫少雨和干燥的異常天氣氣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減少,出現了少見的干旱。

  據廣西氣象部門統計,8、9兩月廣西平均降雨量僅為207毫米,比歷年同期減少45%,進入10月份,廣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僅有兩毫米。針對旱情,廣西受旱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當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強水資源的統一協調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設,認真組織做好絕收田地的改種工作。撥出專門經費,派出人員赴災區指導救災。抽調各種機械進行抽水,部分市縣還開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調水工作,力爭把旱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確保晚稻糧食增產和全年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目前廣西已經投入抗旱資金5800多萬元,人員337萬人,設備17萬8千臺,澆灌農作物468萬畝,臨時解決了85萬名群眾和57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

  (選自2004年10月30日《人民日報》)

  第3幀:聽:第二則——來自廣播新聞(播放新聞)

  廣西遭遇嚴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華社廣西10月30日電 受副熱帶高壓活動偏東和穩定性質的影響,廣西今年持續出現了高溫少雨和干燥的異常天氣氣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減少,出現了少見的干旱。

  據廣西氣象部門統計,8、9兩月廣西平均降雨量僅為207毫米,比歷年同期減少45%,進入10月份,廣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僅有兩毫米。針對旱情,廣西受旱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當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強水資源的統一協調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設,認真組織做好絕收田地的改種工作。撥出專門經費,派出人員赴災區指導救災。抽調各種機械進行抽水,部分市縣還開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調水工作,力爭把旱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確保晚稻糧食增產和全年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目前廣西已經投入抗旱資金5800多萬元,人員337萬人,設備17萬8千臺,澆灌農作物468萬畝,臨時解決了85萬名群眾和57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

  第4幀:看、聽:第三則新聞——來自電視

  視頻: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廣西遭遇嚴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師:這三則新聞哪一則與課文的相同?

  生:第三則。

  師:對。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生命之舟》,是電視新聞。第5幀:2、課文《生命之舟》—電視新聞(電視新聞解說詞)

  師:同學們比較一下,電視新聞與報紙上登載的,廣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畫面,有聲音,有看有聽。

  師:對。這就是電視新聞的特點。那位同學讀一片書上對電視新聞的解釋?

  生:電視新聞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畫面包括圖像、字幕、圖表、照片和影像資料,聲音包括:解說、同期聲和現場效果。

  第6幀:電視新聞的特點——聲畫合一(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畫面包括:圖像、字幕、圖表、照片和影像資料。聲音包括:解說、同期聲和現場效果。

  思考:什么是同期聲?電視新聞如果去掉“同期聲”部分有什么影響?

  師:同學們看屏幕。

  第7幀:圖片:(1)難忘98;(2)人間奇跡。

  第8幀:二、合作解疑:

  1、背景:1998年8月1日——一個刻骨銘心、英勇悲壯的建軍節。

  簰洲遺恨——8月1日晚上8:20,湖北嘉魚簰洲灣突發潰口,

  ——前來實施救援搶險任務的湖北省軍區某舟橋旅和空軍某高炮營:

  15輛軍車被無情的洪水掀翻,19名官兵壯烈犧牲。 

  ——這一天,是嘉魚縣1.8萬防汛大軍在長江大堤上嚴防死守的第31天。

  ——空軍某高炮營指導員高建成在生與死的選擇面前,毫不猶豫把生的希望讓給了戰士;

  ——7歲的小江珊憑著頑強生命力,獨自在一棵樹上堅持了9小時,最終獲救;

  ——戰士邵飛駕著沖鋒舟洪水中救人1800;

  2、速讀課文,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則電視新聞報道的主要事實。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后)

  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前往營救被困群眾。

  (某舟橋旅和某公安消防總隊)

  3、找出本則新聞的導語 ,說說導語 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內容?

  1998年8月1日晚8:20

  廣州軍區舟橋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總隊、趕往營救記者隨同

  閱讀新聞導語 部分,回答問題:

  導語 交代的新聞時間是:8月1日晚8點20分導語 交代的新聞地點是:湖北嘉魚簰洲灣

  導語 交代的新聞人物是:舟橋某旅和公安消防總隊官兵導語 交代的新聞起因是:湖北嘉魚簰洲灣突然發生潰口導語 交代的新聞事件是:奉命趕往現場營救導語 在新聞中的作用是:概括新聞主要事實

  4、閱讀新聞的主體和語部分,回答問題:

  a、主體部分具體寫——( 救助過程或戰士解救被困人員)

  重點選擇了兩個畫面加以表現:(救助戰士茍峰)和(救助小女孩)。

  b、結語的作用是(總結救助行動,點題)

  5、小女孩處境有多危險?為什么營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敗? 

  處境危險——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急流頂沖。

  營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敗——急流頂沖,小女孩抱著小樹,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

  6、救助行為是通過哪些具體的動作來表現的?根據課文填空, 體會電視新聞語言上的特點。

  閱讀主體部分,選詞填空。

  (1)搜尋       繞過           穿梭

  二號沖鋒舟,駛向潰口方向,沖鋒舟一路(繞過)房頂、電線等障礙,(穿梭)于樹叢之中,(搜尋)被困群眾。

  (2)迂回    沖去     轉舵

  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沖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3)抗爭      靠攏     肆虐

  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步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4)8月1號---施救過程中的現場聲:使勁!慢點---千萬別動!簡析:a、語言特點:既簡明,又準確生動,且帶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b、作用:表現救助的危險、困難,更表現戰士們冒險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貴。4、思考:為什么這艘船被群眾稱為“生命之舟”?明確:生命之舟——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駕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贊揚,感激與熱愛)

  兩個多月里,我們流了太多的淚——不是因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為承受了人間太多的愛,經歷了世上太多的感動。當千萬雙泡白了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千萬張曬黑的臉掛滿歡喜的淚珠,災難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萬千…… 

  當我們再次展開記錄1998抗洪救災的長幅畫卷時:

  我們會記住長江、嫩江、松花江的驚濤駭浪。

  我們會記住那個讓人徹夜難眠的驚心動魄的夏季。

  我們會記住高建成和他的戰友們。

  會記住胡繼成等許多普通農民的名字。

  我們會記住在那次災難中不幸遇難的3004名父老鄉親和兄弟姐妹。

  我們會記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將洪水引向自己家園和土地的農民。

  我們會永遠記住1998!

  以抗洪的名義,忘記98就意味著背叛! 

  四、小結:

  1、電視新聞的特點——聲畫合一

  2、電視新聞的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表現主題

  3、98抗洪將士的精神——舍己救人、無私奉獻

  五、音樂欣賞yinxiangsucai\\weileshui.rm

  作者地址:(貴州省赤水市赤天化育才學校)       

  電話0852-2876446

  電子信箱:

  [1]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10

  一、課程目標:1通過與前兩篇課文相比較,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2指導學生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3通過對這則新聞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軍民的魚水深情。 

  二、教學策略:比較閱讀法、問答法。 

  三、重點難點:1重點:通過與消息和特寫的比較,使學生把握電視新聞的特點。    2難點:指導學生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配合畫面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教    學    活    動 

  一、導入課文 

  1.師: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得知最近社會上發生的新聞,比如看報紙,聽廣播,看電視等。其中你們最常用的是哪一種呢? 

  2.師:不錯,我們已經無法想象身邊沒有電視的生活狀況。現如今,電視以其不可替代的優勢成為大眾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而電視新聞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最深。下面同學們將要學習到的就是一則電視新聞解說詞。 

  二、講述電視新聞的基本知識 

  1.師:在學習課文前,請大家說說你們為什么會選擇看電視而不是看報紙、聽廣播呢? 

  各抒己見:因為它有圖片,有聲音能更好地得知事件的全貌,與其他途徑比較更直觀,也很方便。 

  2。歸納學生發言,進行小結。(見參考資 料) 

  三、設置問題,分析課文,概括其特點 

  1.師:請大家閱讀課文,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的詞語填空,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2.提問: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展開報道的? 生:時間順序。 

  3.提問:在編輯過程中,記者選取了一個視角來透視整個營救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它是什么?二號沖鋒舟。 

  4.師:請大家分析剛才所填詞語,看看它們傳達了些什么樣的信息。 

  生:“繞過”、“穿梭”、“搜尋”等動詞表 

  現了在危急關頭“時間就是生命”的緊迫感;“沖去”、“轉舵”、“迂回”等詞又體現了拯救的艱辛;?肆虐”、“抗爭?、 

  “*攏”這些詞又說明了英雄們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5.為什么這些舟船被群眾稱為“生命之舟”? 

  點撥: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駕駛著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輕舟,勇救一萬七千多人。 

  群眾稱這些救命的舟船為“生命之舟”,是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的褒揚,表達了對他們的 

  無限感激和熱愛之情。 

  6.指導學生概括這則新聞的特點,提醒學生感受電視解說詞對于電視新聞的重要性。(見板書設計) 

  生命之舟2 

  教學執行時間:2005年10月15日 

  一、課程目標:1通過與前兩篇課文相比較,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2指導學生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3通過對這則新聞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軍民的魚水深情。 

  二、教學策略:比較閱讀法、問答法。 

  三、重點難點:1重點:通過與消息和特寫的比較,使學生把握電視新聞的特點。    2:指導學生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配合畫面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教    學    活    動 

  板書設計 

  本文特點 

  (1)聲畫合一。    (2)采用時間順序來展開報道。    (3)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4)語言高度概括,言簡意賅。 

  參考資料 

  電視新聞的基本知識      

  (1)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傳播新近發生、發現和變動的事實,以供觀眾視聽的報道。 

  (2)電視新聞與報紙、廣播及其他新聞媒介相比,有以下特點:     

  a綜合性電視新聞用視頻和音頻信號同時傳遞新聞信息,具有視和聽的雙重效,綜合了報紙和廣播的特點,以形象和聲音訴諸受眾。    b視像性電視新聞運用畫面把具體的可視的典型形象,通過電視屏幕呈現給觀眾,它突破了抽象的文字描寫,形象地再現了生活,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可產生一種現場參與感。 

  c即時性電視新聞的即時性,是指對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連續報道,或分別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對事件進行報道。 

  2.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事實成為新聞,需經傳播者選擇,并借助語言、文字;圖像、符號等載體及時傳播。新聞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明。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新聞可以分為許多形式:按事實發生狀態分,有突發性新聞、持續性新聞、周期性新聞。按事實發生與報道時間的差距分,有事件性新聞、非事件性新聞。按新聞發生的地區與影響范圍分,有國際性新聞、全國性新聞地方性新聞。按新聞事實的材料組合分,有典型新聞、綜合新聞、系列新聞。按傳播渠道與信息載體分,有文字新聞、圖片新聞、電聲新聞、音像新聞。按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分,有政治新聞、經濟新聞、軍事新聞、科技新聞、文教新聞、體育新聞等。按不同的文體樣式又可分為消息、特寫、通訊等。     

  3.消息包括標題、導語和主體,其中標題又可分正標題和副標。標題是一篇消息的題目,正標題要能夠準確醒目地概括消息的內容,副標題是對正標題的引申,是對消息內容的補充說明。導語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主體部分承接導語是導語內容的具體化。 

  學生課后作業: 

  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或地方臺的電視新聞,歸納電視新聞的特點。 

  課后體會 通過與消息和特寫的比較,使學生把握電視新聞的特點。  指導學生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配合畫面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11

  一、教學目標:1.學習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勇于救群眾的犧牲精神。2.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二、教學重點、難點:1.了解電視新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2.掌握生命之舟的內涵。3.了解1998年歷史背景。三、教學課時:一課時一、導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類。 水,也是妖魔猛獸,它給人類帶來數不盡的痛苦和災難。大家還記得 1998年的那下場大水嗎?,肆虐的暴雨,橫掃著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蕩蕩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斷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險情。釀造大大小小的悲劇和災難。讓我們隨著記者梁家新等乘著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魚 州,看看那里所發生的事情吧。背景介紹: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魚簰洲灣潰口,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進入險區的第一艘沖鋒舟,一邊拍攝,一邊參與救人。拍攝過程中,記者始終采用長鏡頭記錄的手法,記錄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面。在編輯過程中,記者又以二號沖鋒舟為視角,透視整個簰洲營救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并配以解說詞,在湖北電視臺播出。二、自由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并思考:1.文章屬于什么類型的新聞,它和報紙上的新聞、廣播新聞有什么不同?2.請用一句話概括這則電視新聞報道的主要事實。(學生朗讀,思考并回答問題)釋疑:

  第一題:電視新聞是聲畫合一,而報紙、廣播新聞只能看或者聽。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

  第二題: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解放軍和武警戰士(某舟橋旅和某公安消防總隊)前往營救被困群眾。 

  三、 分析課文: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四位同學朗讀,一學生讀導語部分,一學生讀同期聲,一學生讀主體部分,一學生讀結語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標題、導語、主體是一則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還有背景和結語。本篇文章包括哪幾部分? 

  1.找出本則新聞的導語部分(1-2段),說說導語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內容? 

  時間: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點:湖北嘉魚簰洲灣人物:廣州軍區舟橋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總隊、趕往營救記者隨同。

  事件:湖北嘉魚簰洲灣突然發生潰口,奉命趕往現場營救

  *導語在新聞中的作用是:概括新聞主要事實 

  2.文章的主體部分是哪個段落?(3-9段),閱讀新聞的主體部分,回答問題: 

  a、主體部分具體寫了什么?

  ——救助過程或戰士解救被困人員 ,重點選擇了兩個畫面加以表現:救助戰士茍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處境有多危險?為什么營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敗? 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加以分析。 

  處境危險:沖鋒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個小女孩正緊緊抱著樹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況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 

  營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敗:急流頂沖,小女孩抱著的小樹難已靠近。

  3. 救助行為是通過哪些具體的動作來表現的?根據課文填空,體會電視新聞語言上的特點用其作用。 

  4. 閱讀主體部分,選詞填空。 

  (1)搜尋       繞過           穿梭 

  二號沖鋒舟,駛向潰口方向,沖鋒舟一路(繞過)房頂、電線等障礙,(穿梭)于樹叢之中,(搜尋)被困群眾。 

  (2)迂回    沖去     轉舵 

  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沖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

  (3)抗爭      靠攏     肆虐 

  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步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簡析:a、語言特點:高度概括、言簡意賅、準確生動,且帶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

  b、作用:表現救助的危險、困難,更表現戰士們冒險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貴。

  5. 文章最后一段結語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為什么當地群眾稱這些舟是“生命之舟”?

  總結救助行動,點題。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駕著一百五十多艘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戰士們冒著生命危險,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駕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群眾稱這些救命的舟船為“生命之舟”,是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的褒揚,表達了對他們的無限感激與熱愛之情。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 篇12

  魏名寶  

  《生命之舟》

  學習目標:

  1. 了解電視新聞的特點。

  2. 體會電視解說詞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簡明的語言來表現思想內容的。

  文體常識:

  1. 作者簡介:梁家新,著名記者。

  2. 背景資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魚簰洲灣潰口,記者冒著生命危險,登上進入險區的第一艘沖鋒舟,一邊拍攝,一邊參與救人。拍攝過程中,記者始終采用長鏡頭記錄的手法,記錄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面。在編輯過程中,記者又以二號沖鋒舟為視角,透視整個簰洲營救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并配以解說詞,在湖北電視臺播出。

  3. 題目解說

  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駕著一百五十多艘沖鋒舟,勇救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群眾稱這些救命的舟船為“生命之舟”,是對解放軍和武警戰士舍己救人的偉大精神的褒揚,表達了對他們的無限感激與熱愛之情。

  主題分析:

  本文通過報道1998年簰洲灣發生潰口以后,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勇救被困群眾動人事跡,表現了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奮不顧身、把群眾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結構分析:

  本篇電視解說詞按導語 、主體和結語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灣潰口,2號凌晨1點多鐘,記者隨軍開始營救群眾。

  第二部分:(3-9段)重點解說戰士營救小江珊的驚險場面。

  第三部分:(10段) 總結這次營救行動的效果。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電視新聞是利用電視傳播工具傳播新近發生、發現和變動的事實,以供觀眾視聽的報道。這則電視新聞除了具有一般新聞所具有的迅速、真實、簡明的基本特征外,還有以下特征:

  1.

  聲畫合一。電視新聞是以畫面和聲音為主要傳播手段的新聞,畫面是它的視覺形象,解說詞、音響則是它的聽覺形象,畫面是“畫龍”,解說詞可以說是“點睛”。所以,解說詞不是獨立文本,它和畫面、音響一起,為表現同一主題,各盡其能、互相配合。這則“解說詞”巧妙地與“電視畫面”緊密配合,不僅體現出電視新聞視聽合一、聲畫對位的特點,而且對畫面進行補充、提高、延伸,賦予畫面更深刻的思想,幫助畫面正確、完整地表達事實,使畫面的藝術感染力更強。

  2.

  采用時間順序來展開報道。按時間順序寫,結構緊湊,能給人以危急關頭“時間就是生命”的緊迫感,從而引起人們對事件的極大關注,更好地表現了解放軍和武警戰士奮不顧身、把群眾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

  大眾化、口語化的聽覺語言。電視新聞的解說詞是播給各種觀眾聽的,它的用詞造句必須清楚明了,使觀眾一聽就懂。這則新聞中的“解說詞”就是大眾化、口語化構成的播音稿。

  4.

  語言高度概括,言簡意賅。電視新聞解說詞的長短受畫面長短的限制,按正常構播音速度計算,每秒播出3~4個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觀眾說明“六何”(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還要服從畫面的需要,遣辭造句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則新聞用高度概括的語言,其中包括許多傳神的詞語及一系列準確的數字,“縮龍成寸”,有效地表達了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

  這則新聞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就曾對小江珊獲救的鏡頭作過高度評價。《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30多家海內外媒體報道了記者冒死怕攝勇救小江珊的過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識積累

  1. 解釋下列詞語。

  (l)感人至深:

  (2)同期聲: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組詞。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謔( )

  3. 填入下面一段話中最恰當的關聯詞是( )

  水和礦物質鹽類, 也是生物體所必需的, 也參與軀體的組成, 它們不能供應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雖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據語境,橫線上填入的最恰當的一句是

  你是嚴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腳石,你是霧海中的航標燈,你是看不見的空氣,你是捉不到的陽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濃陰 B.你是深秋里的嚴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這篇課文是一則電視新聞,結合前面所學的消息和特寫,你能說出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嗎?作為電視新聞,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試結合自己看過的其他電視新聞來說一說。

  6.

  這篇課文,通過記者的鏡頭,記錄下了解放軍、武警戰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場景,而且,在采用以時間為敘述順序的做法上,與《別了,“不列顛尼亞”》很相像,試著比較一下這兩篇課文中用具體時間段來描寫場景的段落,這樣的描寫手法有什么好處呢?

  二. 強化閱讀

  同期聲。(施救人員在呼喚:有人嗎?有人嗎?)

  凌晨3點多鐘,沖鋒舟上的呼喚有了回音,人們發現第一個營救目標——空軍高炮五團二二五營戰士茍峰。

  同期聲。(施救過程中的現場聲,使勁、慢點……)

  凌晨5點多鐘,二號沖鋒舟在救起十二位戰士群眾之后,向潰口處一片歇滿戰士、群眾的樹叢靠攏。行進之中,沖鋒丹上的人突然發現沖鋒舟左前方一棵小樹上,一個小女孩正緊緊抱著樹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聲。(施救人員大聲叮囑小孩:千萬別動,千萬別動……)

  由于急流頂沖,沖鋒舟向小女孩背部沖去,駕駛員迅速轉舵,從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樹迂回。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都失敗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爭。沖鋒舟一步一步向小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聲。

  到2號上午10點,二號沖鋒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號下午4點,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輕舟進入簰洲灣內救人,共救起被困群眾一萬七千多人,當地群眾親切地稱這些舟船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員在呼喚:有人嗎?有人嗎……”這里的省略號的作用是什么?

  8. “沖鋒舟一步一步向小樹靠攏,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為什么這里把距離寫得這樣具體呢?

  9. 報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聲”,這有什么好處呢?

  10. 當地群眾為什么把這些舟船稱為“生命之舟”呢?

  一. 1. 2. 略 3. C 4. A

  5. 電視新聞的主要特征是:綜合性、視想性、即時性。 6. 略。

  二. 7. 表示語言省略,所說的話沒有全部寫出來。

  8. 把距離寫得這樣具體是為了突出沖鋒舟向小樹靠攏的艱難。

  9. 更能寫出救人場面的驚險,能使報道更吸引觀眾。

  10. 因為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生命之舟》教學實錄(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犟龜》教學實錄(精選12篇)

    一、 導入新課 1.講《龜兔賽跑》的故事 師:在這么多聽課老師的面前,和同學們一起合作學習,感到非常高興。我想這正是展示同學們風采的大好時機,你們有信心嗎? 生(齊聲回答):有! 師:好!...

  • 《小溪流的歌》教學實錄(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認識生字新詞,流利朗讀全文,掌握“童話”的體裁特點,理解文章的主題(可加以延伸)。2.能力目標:分角色朗讀兼表演,培養想象力、課堂應變能力、表演才能;準確抓住課文的關鍵句幫助理解課文;能結合生活實際發散...

  •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實錄(精選13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實錄執教:程紅兵評析:錢偉康師: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評價于勒的,包括怎么稱呼他,怎么說他的。...

  • 《濟南的冬天》教學實錄(通用12篇)

    《濟南的冬天》教學實錄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濟南在哪里嗎?學生:山東省。老師:在我國的北方還是南方?學生:北方。老師:通常,“冬天”給人的感覺是寒冷的。北方的冬天呢,更冷。...

  • 《秋天》課堂實錄(通用14篇)

    師:我國著名女詩人秋瑾曾在詩中寫道“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辯》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在我國文人墨客的眼里,秋天往往是憂傷的,凄婉的,令人惆悵的。...

  • 《羚羊木雕》第二課時課堂實錄(精選12篇)

    七上 羚羊木雕明 修 棧 道,暗 渡 陳 倉(第二課時〉 活動背景在學習《羚羊木雕》時,我問學生是否有過“反悔”的經歷,許多同學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并且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各自的故事,而且高度一致地表現出了對“言而無信”這一做法的唾棄...

  • 《水上飛機》課堂實錄 簡評(精選14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121《水上飛機》課堂實錄簡評作者: 來源:第一課時師:今天學一篇課文,看老師寫~板書課題:水上飛機生:齊讀師:誰能把這種飛機和其他飛機有什么不同說一說,也就是把它的特點讀出來?生:指名讀師:怎么讀...

  • 《月光曲》教學實錄(通用14篇)

    一、導入 師:關于描寫月光的詞語你知道幾個?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潔 生3:月光如水 生4:《靜夜思》這首詩中也寫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評:這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入手,建立了文本與語言積累的聯系。...

  • 尋找創造力——《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實錄(精選13篇)

    一、故事引題師:今天我想給小朋友們講一故事,不知你們是否喜歡?生:喜歡。師:什么故事呢?就是關于韓國三星集團創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沒有講故事之前,我想問問小朋友,你們是否見過賣報紙,想一想他們是怎樣賣報的?誰能來學學賣報...

  • 教學實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东方市| 界首市| 孟连| 亚东县| 汤原县| 清原| 泉州市| 田阳县| 和静县| 巴南区| 子洲县| 尚义县| 临洮县| 伊金霍洛旗| 锡林浩特市| 乌恰县| 讷河市| 即墨市| 洪湖市| 惠东县| 富顺县| 武胜县| 平昌县| 大冶市| 惠来县| 洞口县| 翁源县| 潜江市| 茶陵县| 临朐县| 长子县| 乡宁县| 稷山县| 积石山| 庆云县| 泰顺县| 民权县| 澄城县| 宝鸡市|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