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尋找時傳祥》教學實錄
尋找時傳祥
一、教材分析
本文正是寫于時傳祥的名字逐漸淡出歷史的時候。1995年,作者寫作此文時,在中學生、大學生中間問起時傳祥,他們已經“雙眼茫然”了。但是,從那個踏實做人、講求奉獻的時代中走過來的老人們記得時傳祥,在他們的心中,時傳祥依然活著。一些接受采訪的老師傅提起時傳祥,就像是在述說自己的光榮一樣,既為記者提到這個話題而驚訝,也因心底一段復活的歷史而激動。
時傳祥生于1915年,十幾歲時就從家鄉山東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當了掏糞工。舊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行霸”,時傳祥在糞霸手下掏了近20年的糞,受盡欺凌卻依然生活窮困。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大大改善了清潔工人的工作條件,既為他們規定了較高的工資,同時又想辦法減輕掏糞工人的勞動強度,在環衛一線上配備了送糞的汽車。奮戰在環衛工作第一線的時傳祥正是為首都的干凈美麗做貢獻的一員。建國后的十七八年里,時傳祥在工作上兢兢業業,汽車減輕了他的勞動強度,他又主動給工作加碼,要爭取做到“車不等人、加快周轉”,原來每人每天平均背糞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在工作中更是不畏風雨以群眾為先,掏糞的分內事他做,壘好倒塌的廁所這種分外事他也做。時傳祥寧肯一人臟,換來萬家凈。1954年,他被評為先進生產者,1956年當選為崇文區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時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還被選為“群英會”主席團成員,1964年,他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主席劉少奇曾握著他的手說:“你當清潔工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那張會面的照片曾鼓舞了許多工人的心;時任北京市領導的萬里,也曾背起糞桶,跟著時傳祥學習背糞,為環衛工人鼓氣。一些大學生也來拜時傳祥為師,學習他身上吃苦耐勞的精神,感受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時傳祥的出現是與一個時代相連的。那是一個全民齊心協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人們的心中裝著祖國,集體主義的思想造就了一大批像時傳祥這樣的社會主義新人,也推進了我國社會道德水平的進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每個人都盡職盡責;人與人之間是平等和友愛的,上至國家主席,下至掏糞工人,都與一個抽象然而又令人興奮的“人民”站在一起。那是一種樸素的情感,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體現。
這篇文章發表于1995年,往前推三年,黨的十四大剛剛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一個新的時代正在穩步前行。正如文中所說的,“這世界,變化真大!”整個社會的物質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許多始料不及的現象也出現了,一部分人信奉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社會的價值標準在解構的過程中日趨多元化;對歷史與文化的反思漸漸墜入低谷,人們普遍對宏大敘事失去興趣,而愈關注個人生活。社會在變,不變的應該是什么?也許我們首先會想到誠信、認真等詞語,可定睛回望現實,違背這些精神的行為似乎正在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也難怪,“現在賺錢再多的人內心深處也都有一種感慨──大家都能像時傳祥那樣正直、敬業、實在,該多好!”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話,也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所在。時傳祥不僅僅是干活不怕臟不怕累,更以他踏實的作風贏得了老人們的懷念。如今我們要尊重他的勞動,但他實實在在地投入到工作中的那股勁頭,更是我們應該尋回的“精神高原”。
二、教學教學設計思路
“感人心者必先乎情”,單就文本的寫作技巧而言,并無多少過人之處,但它依然有著動人的力量。這種藝術感染力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時代精神,在創作過程中采用含而不露的表達方式,例如寫到采訪時傳祥的老伴,家里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但老人激動中的黯然并不是因為清苦的家境,也不是因為大家忘記了時傳祥,那一句“你寫勞模還有人看嗎”的疑問,分明是一位老人對社會現狀的擔憂,而記者的默然,則讓讀者陷入沉思中。還有一處,作者寫道,“在后來的采訪中,大凡了解些時傳祥的,談話多是這么‘轉折’……”也讓我們感到困惑:難道我們的社會真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嗎?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上應側重于情感的教育,在適當的時刻加入對文本的分析。
思路、方法:(1)了解石傳祥(2)挖掘石傳祥的動人之處(3)當今社會為什么要去尋找他(4)品評文章語言風格。
三、課堂實錄
執教:
記錄:
1. 導語
有人說現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魯迅”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關之琳”的越來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來越少了;知道“馬克”的 越來越多了,知道“馬克·吐溫”的越來越少了;知道“比爾”的越來越多了,知道“保爾”的越來越少了;知道“景崗山”的越來越多了,知道“井崗山”的越來越少了;知道“愛情”的越來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來越少了;知道“就要發”的越來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來越少了。一提起時傳祥,同學你是不是也有些茫然,那么,請你跟隨老師的腳步,去尋找時傳祥,了解時傳祥……
2. 介紹人物
師:有哪位同學覺得對石傳祥還算是比較了解,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師巡視課堂,生不語。
師:看來大家對時傳祥真的很陌生。那么我們在學習課文,就來看看到底是什么讓人們懷念時傳祥?看看他有什么魅力?
(師投影顯示石傳祥介紹)
關于時傳樣
時傳祥,1915年出生于山東省齊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家鄉遭遇災荒,他l1歲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當,了掏糞工。那時的城市清理廁所主要靠人工來做,因而產生了“掏糞工”這一行業。時傳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糞勺挖、用糞罐提、用糞桶背、用糞車運,清理城里的糞便。舊北京城的路非常難走,時傳祥每天推著送糞的破轱轆車,由六部口到廣安門,再到姚各莊、小井一帶。他來回二三十里,常常是“一步三歪,步步打轉”。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工錢則少得可憐,一個月掙不到3塊銀元。他們住的地方更是簡陋,13個伙伴跟一頭驢睡在一起,即使這樣的住所還時常呆不住。他們常常是吃在馬路上,睡在馬路上,頭枕半塊磚頭,一條破棉褲補了又補,穿了整整8年。
在舊中國,城里人的居家生活雖然離不開掏糞工,卻又非常瞧不起這一職業。尤其是有錢人,常常把這些掏糞工蔑稱為“屎殼郎”。掏糞工不僅受到社會的白眼,還要受行業內部一些惡勢力的壓榨和盤剝。時傳祥在這些糞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盡了壓迫與欺凌。有一次,他給京城的一個大律師家掏糞,干完之后想討口水喝,誰知那家的闊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蓋嚴了水缸,讓女傭人拿喂貓的盆子給他盛了一點水。日偽統治時期,糞霸逼他去日本兵營掏糞。進門的時候,他因為雙手推著轱轆車,無法給站崗的日本兵摘帽敬禮,被日本兵用槍托和皮靴打得遍體鱗傷。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國兵,他們開著吉普車在街道上橫沖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時傳祥的糞車,撞傷了他的腿。
新中國成立之后,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糞霸等惡勢力,時傳祥真正感到翻身得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一文區清潔隊,繼續從事城市清潔工作。此時,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體現對清潔工人勞動的尊重,不僅為他們規定的工資高于別的行業,而且想辦法減輕掏糞工人的勞動強度,把過去送糞的軸轆車全部換成汽車。時傳祥所在的崇文區清潔隊,就有了11輛汽車,清潔工人只需把糞掏好裝上車,再由汽車送至郊外。
運輸工具改善之后,時傳祥合理計算工時,挖掘潛力,把過去7個人一班的大班,改為5個人一班的小班。他帶領全班由過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則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糞背糞達5噸。管區內居民享受到了清潔優美的環境,而他背糞的右肩卻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因此而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敬,也贏得了很多榮譽。 1954年,他被評為先進生產者,1956年當選為崇文區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59年,時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還被選為“群英會”主席團成員,同年被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1964年,他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主席劉少奇曾.握著他的手說:“你當清潔工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
“文革”期間,時傳祥因與劉少奇的親密關系等原因受到沖擊,被污蔑為“工賊”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東原籍。1973年8月,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消息后非常氣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來治病。他隨后被接回北京,于
師:大家看完了嗎?
生:完了。
師:現在誰能來給咱們概括介紹一下石傳祥?
生:他是一個清潔工,掏大糞的。
生笑。
師:(嚴肅)我看見很多同學笑了,我向問問大家你們為什么笑了?
生:老師,掏大糞的很臟的。
師:如果按你們這個理論,老師完全可以瞧不起你們的父母,因為大部分同學的父母都是農民,如果這樣我想你們也不會高興的。大家說是嗎?
生:是。
師:所以,我們不應該用職業來區分對人的態度。越是干艱苦工作的人,越值得我們尊敬。大家現在想一想,時傳祥到底是靠什么打動人的?
生:我覺得是他的敬業打動了人,因為現在像他那樣敬業的人已經很少了。所以大家都在渴望有石傳祥那樣的人來工作。
生:我覺得是他的勤懇。現在的人總說社會風氣壞了,但是在說的同時總是在做著破壞社會風氣的事。
師: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老師想起了幾年前國家大力宣傳的一個人——李素麗,大家說李素麗有沒有干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
生:沒有。
師:是的,沒有。她做好的就是那些很平凡的小事,但她把那些平凡的小事做好了幾十年這就不容易了。大家說是嗎?
生:是。
師:這就和我們學習一樣。你可以認真學習幾分鐘、十幾分鐘,但是如果幾年一直認真學習那就不容易了。正是因為很多人做不到,所以同學們的成績才有了區別。大家現在結合自己的理解,談談作者為什么要加一個副標題——重訪精神高原。
生:大概是因為他的這種精神為大家所推崇。
師:文中有沒有表現這樣意思的語句?
生:有。
師:是哪一句?
生:最后一句“大家都能像石傳祥那樣正直、敬業、實在,該多好”這句話。
師:從這句話能說明什么?
生:我覺得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現在像石傳祥那樣正直、敬業、實在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是大家在心底還是渴望那樣的精神的。
師:理解的非常好。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尋找石傳祥實際上是尋找?
生:石傳祥身上具有的那種實實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
師:大家想一想,既然人們都渴望這種人的存在,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和人交往,是不是更能引起心靈共鳴?所以,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認真學習,在和同學的交往中能夠以誠相待。
師:文章的主旨總是通過文本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大家在看過這篇課文后有不認識的字和不明白的句子嗎?
生:沒有。
師:是的,這篇文章中運用的語言是明白如畫,非常樸實。但它有沒有淡的如同白開水呢?
生:沒有。
師:想一想為什么沒有?
生:我覺得它是用內在的精神打動了我們。
師:那么這種內在的精神是怎么表現的?
生:作者通過很多數字和現實結合來體現這種精神。如在列舉了北京環衛系統連年招不滿工人的數字之后,是環衛局干部顫抖的述說,“僅1994年,我們環衛工人被打事件就多達78起……今天,人怎么這樣?!”枯燥的數字之后,是鮮活的生存狀態。
師:說的非常好。另外,藝術細節的選擇及運用也與現實很好地結合。作者還原了時傳祥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也展現了我們現如今生活中與時傳祥相聯系的一些典型事件,因為真實,兩個時代之間的張力也得到了表現,這篇文章也令我們想到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話,“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甭想去超過它。”在這篇課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大家下去后找一找。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案例評析:
本課是一節語文味較淡的,教師在處得的時候將精神的感染與熏陶放在了第一位,在教學過程 中注重著思想教育。本來在當代許多課改專家的意見中將這樣的課是批評的一無是處的,因為在課改之前我們的語文課就是意識形態的教育工具,所以,在今天將語文課中對人的思想教育視為大忌。殊不知,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新課標指出語文應該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體,只要在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所得,即使上得語文味很淡又有何妨。何況,在就本文實際而言,做為語文味的一面,在內在含義與寫作技法上是較為明晰的,所以,單就教學目標 的設置與達成方面應該是成功的。就教師控制課堂的能力而言,也是合格的,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個體體驗,在課堂上能夠進行平等對話。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就課堂一些細節的處理上做的不夠好,在話題環節的過渡上有些生硬的感覺;要更自然地引導學生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