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板書“面對不幸”。)
師:人生是由不連續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臨,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生議論。片刻,教師指定一學生作答。)
生1:我認為要樂觀地面對。既然不幸不可避免,我們為什么不去積極面對呢?戰勝不幸,就能使我們意志上更加堅強。也能使我們更加成熟。
師:你遇到過什么不幸吧?
生1(思考):一時想不起來。
師:好,看來你是有不幸的,但是不幸給你的記憶遠沒有快樂給你的記憶深刻清晰,是吧?坐下。你說說看——
生2:不幸其實就是萬幸。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的時候,它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我們并不一定要去“戰勝”它,而只是冷靜地面對它,不急者把它趕走,等它自己消失,我們再去收獲不幸留下的財富。
師:非常欣賞你的“不幸即萬幸”的說法。你胸襟開闊,你視線長遠。正如柳宗元被貶后,沒有一味得怨天尤人,相反在那荒蕪的山林里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凈土,實現精神的再次超越,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理念,中華文學才多了一些挺拔、清俊、通達的品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也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看看,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且基本失去人身自由的蘇軾是如何面對的。
(教師播放鮑國安朗誦錄音,學生聽讀,正音)
師:說說朗誦得怎么樣。
生3:不錯,感情很深沉,配樂也不錯。
生4:他讀錯了幾個字。比如“溯”讀成“朔”了;“吾”應該讀第二聲,他讀第三聲了;第四節兩個“夫”應該讀第二聲。
師:為什么要讀第二聲?
生4:因為這兩個“夫”都解釋成“那”,不是“男子”的意思。
師:好,你的基礎知識很扎實。
生5:我覺得他的朗讀并不像我們平時那樣先把節奏劃得明顯,很多時候都是在停頓時間上長短不一樣,有點散。
師:你覺得他讀得亂?
生5:就是覺得不整齊。感情上還可以。
師:我再放第一自然段的錄音,只是以它為例,大家來聽聽,是不是覺得散亂。
(聽罷,學生發言)
生6:我覺得他的對偶句讀得是整齊的,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都是清楚,只有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與前文對應的“而不知其所止”比較,在“登仙”前停的時間長了一點,節奏上有些變化。但這樣的變化是可以的,因為是一個自然段結尾,可以慢慢收一下。
師:你聽得很認真,分析得也很好。我先前聽的時候,發現幾乎每段結尾都漸緩。剛才周智文說亂,大概是說語速、語調處理的問題。確實,我們在朗讀中應該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徐疾、語氣的輕重緩急,(板書“詞語抑揚頓挫、文句舒緩徐疾、語氣輕重緩急”),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下面,給大家5分鐘時間,自己揣摩文章怎么去讀。
(學生朗讀,甚至拿腔拿調。)
師:剛才大家誦讀都很認真,經過這樣的誦讀,我們感受到一些什么?
生7:文章寫的是蘇軾一次游覽,在赤壁的江面上,跟朋友一起喝酒唱歌,談論人生,一直到第二天早晨。
生8:我覺得蘇軾的心情很好,很閑適。
師:說說看,怎么感受到的?
生8:他們自在地喝酒,喝得很盡興,而且是一輪又一輪地喝。還有,看著美麗的景色,有明月,還有清風,他們的小船又在廣闊的江面上行駛,我猜想蘇軾心里很愉快的。
師:體會得好,主要是他想象得好,也可能他就是把自己換位成蘇軾了。大家繼續說。
生9:我覺得寫洞簫的那一處寫得好,四個“如”,寫出了音樂的性格,或者就說是心理吧,很豐富,不單調。
生10:我覺得第三段和第四段比較難理解,希望老師講一講。
師:好,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個大概印象。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這篇賦的內容。那就是“事、景、情、理”(教師板書:“事、景、情、理”)大家說,寫了一件什么事?用課文中的話回答。
生(亂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師:不夠凝練。
生: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師:還不夠凝練。
生(大聲):游赤壁。
師(笑):也太凝練了吧?我們用以前學過的《核舟記》中一句話,也就是那枚核舟的主題來概括,想想是怎么說的。
(生茫然)
師: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
生:“大蘇泛赤壁”云。
(師板書:“大蘇泛赤壁”)
師:作者還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圖畫,現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么?
生11:泛舟赤壁圖。
生12:月夜江水圖。
生13:秋江風月圖。
師:他們三個人的說法你們喜歡哪一個?
生:秋江風月圖。
師:那我們就用這個。(板書:“秋江風月圖”。)這幅圖中有哪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的?
生:清風、水波、月。
(教師板書“風、水、月)
師:在后面的賞析中,我們還穿越形象的屏蔽,品味這三者內在的意義。下面說說感情。我個人覺得只有兩種感情,那就是——
生:快樂、悲傷。
(師板書:樂、悲)
師:具體看這五段的感情,文章一直在“樂”“與”之間轉換。在這里提醒大家看第二節,應該是先什么后什么?(生答“先樂后悲”)顯然這是感情轉變的一段。再看三五段,一悲,一樂,而第四節也是一個感情轉變的段落。(板書:兩個“轉”)
師:“理”,在課文中體現的哲理,或者就算感悟吧,大家說說有什么?
生14:人應該學會調劑心情。
師:為什么要“調劑”?
生14:因為在不幸面前,需要戰勝不幸,化悲痛為力量的。
師:是的,要尋求一種精神的超越,哪怕只是解脫,對吧?好。結合文章,找找蘇軾講理的句子。
生15:在第四節,全是蘇軾的議論。
師:大概是說了什么意思?
生15:就是說不要羨慕江水的無窮……
師:打斷一下,是江水還是別的什么?
生15:應該是自然界吧,作者說人也是無盡,所以不要去羨慕。
師:很好。不去羨慕,那要怎么樣呢?
生16:我注意到第四接末尾,“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表達了作者的態度,就是要享受自然。
(板書:“何羨”“共適”)
師:很好,這節課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了這篇賦的內容,但是,這只是粗線條的描畫,要鑒賞它,還需要我們深入去閱讀它。離下課還有兩分鐘,請大家自己再投入地讀一遍課文。開始——
第二課時
師:將書翻到154頁,我來請兩個同學朗讀第一段,大家認真聽,聽完后來評價。
(生1讀,聲音洪亮,斷句清楚,語調上缺少變化。生2讀,聲音輕柔,節奏明快,最后一句的感情沒能讀到位。)
師:誰來說說?
生3:生1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讀快了,沒那么一種舒適的感覺。“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兩句銜接的不好,感情上不夠豪放,顯得不開闊。
生4:我覺得生2比生1讀得好,反正我眼前是有那種一種意境的。生1讀得就跟我們念書一樣,沒什么味道。(師微笑著看生1)生2最后的“羽化而登仙”,應該舒緩一些,應該讀成這樣“羽化——而——登——仙——”。
師:兩位同學的朗讀都有長處,而我想我們還是少說長處,因為不足才是我們需要彌補的,也就是我們的學習內容。他們評價得比較到位。老師也想接受兩位同學的指點,來試一試——
(教師朗誦)
師:也請大家來批評。(無人舉手發表意見)大家不說話,到底是讀得好還是讀得不好啊?(生說好)那還不給點掌聲?(掌聲)
師:其實啊,我想我們要讀好它,必須要先理解它,感受它。下面全體同學按照兩大組的形式,分別以第一人稱蘇軾的口吻和第三人稱的視角說說第一段的內容。
(學生口頭“亂”說,三分鐘。)
師:你來說——
生5:在壬戌年七月十六這天,我和一位朋友到赤壁附近的江面上賞月。風打在我的臉上,很愜意。波平浪靜,只有月光在水面上像銀子一樣跳動。(有學生議論這不合理)我們喝著酒,吟誦古代有關月亮的詩歌,非常開心。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船輕快的前進,越過了茫茫的水面,好象是離開了人世,來到仙境一樣。
師:不錯。你來——
生6:十六那天月亮最美,江上的月亮也格外明亮。蘇軾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在船上喝酒,喝得很盡興,觸景生情,唱起《明月》詩中的《窈窕》篇章。月亮逐漸升高,滿江都是月光,一直到天的盡頭。他們的船越行越快,好象要飛到天上。
師:兩個同學說完了,大家想想,以哪種人稱來寫這段好?
生7:我覺得第三人稱好,她說的太美了。
生8:其實都可以,不過用第三人稱就不能寫出“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了。
師:你發現的很好。兩種人稱都可以記事、描寫,但是在直接抒發感情上是有差別的。你能說說作者在抒情的時候用了什么人稱嗎?
生8:第一人稱,直接抒情,很自然。
師:那怎么理解文中的“蘇子”呢?(學生答不上,師示意坐下)
生9:一般姓后面加“子”表示對他人的敬稱,但是我感覺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因為很少看到第三人稱的痕跡,不知道“蘇子”是不是自稱。
師:那么,按照你的假想,蘇軾為什么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策略?
生9:可能他是急著要敘述,或者說要訴說吧。
師:好,這觀點我同意。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飽受憂患的蘇軾回憶剛剛過去的不幸。他要排解,他要傾訴,他要超越,顯然,以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我”要飲酒,“我”要唱歌,我要追隨那茫茫江面閃動的月光,到達一個屬于自己的純凈的世界。這樣似乎更為合理一些。我們不妨在理解文中多注意那潛藏著的“我”。
師:剛才生5說江面上月光在跳動,有同學可能有不同意見。大家想想,是隨粼粼水波跳動好,還是月光像銀子一樣鍍在江面上好?
生10:跳動好,有動感。假如江面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雖然明亮,但是沒什么生機。跳動就能表現輕松閑適的心情了。
(眾人表示同意)
師:由此來看,“水波不興”,并不是風平浪靜,一點波浪都沒有,而是沒有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的雄渾豪壯罷了。
師:這一段里,我特別喜歡兩個句子,一句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句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大家知道我為什么喜歡這兩句嗎?
生11:“清風”是微風,吹得人很舒服,并且是慢慢吹來,恰到好處。可能老師喜歡這樣的感覺。
生12:清風不僅清涼,清爽,而且輕柔。
生13:“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霧氣彌漫在月光里,很朦朧,像做夢一樣。
生14:水光接天,讓我想起“秋水共長天一色”,意境已經是開闊的,蘇軾的心胸也是開闊的。
師:大家說到我心里了。不過,“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句,我并不是按照書本注釋上理解的,我認為這里的“白露”應該指的是月光,而并不是水氣,理由是,前文寫月光先升起后移動,緊接著應該華光豐盛,照徹江面。用白露這個比喻顯示出月光的晶瑩和充足。當然我也不能肯定的說說成“霧氣”就一定不對。根據我的生活經驗,在不到深夜的江面上是沒有水氣的。這個先存疑吧,以后大家有生活體驗后再來解決。現在我們要看“橫”與“接”這兩個詞,看它們用得好不好。
生15:“橫”好,“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橫也很好。“接”字感覺一般化。
師:“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橫好在何處?
生15:小木船隨便橫放在那里,表現閑適的情趣。
生16:這里的“橫”不是橫放的意思,而是彌漫,本來是水氣,哦,不,是月光,用橫字寫用動感,化靜為動。“接”字我也感覺不出來,大概是固定用法。
師:對“橫”分析得有道理。假如把“接”換為“通”呢?換為“連”呢?
(學生小聲比較換過的句子。)
師:這個我不去解釋了。但是,有時極平常的一個詞,用在極平常的一個環境里,它可能就有不尋常的效果。好,大家還有哪些喜歡的句子,自己讀讀,說說喜歡的理由,就不在課堂上交流了。
(學生讀、劃、說)
師:現在能不能背下來?試一下吧——
(教師與學生齊背)
師:第一節,作者是以道家思維看風景,抒內心。下面看第二節,可以分幾層,為什么?
生17:兩層。第一層到“天一方”后,是寫歌聲。第二層寫蕭聲。
師:大家同意吧?(生表示同意)都是從表現內容上思考的?
生18:第一層主要寫“我”,第二層主要寫“客”。
生19:第一層還有點歡樂,第二層就很悲傷了。
師:好,文章的思路和層次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分析。這里不管這么分析,就是這么兩層。我們先看看蘇軾為什么由《明月》詩唱到了類似楚辭的民歌,并且還把這幾句寫了出來?
生20:他們正劃著船,自然就唱到“桂棹兮蘭獎,擊空明兮溯流光”了。
師:那后兩句又怎么來看?
生21:“美人”在楚辭里指國君,這里大概是蘇軾還想回到朝廷為國效力的想法。畢竟他是被貶的。
師:是啊,身在楚地,也是身在異地,蘇軾的歌唱既有觸景生情的因素,更有袒露內心的成分。作為一道來的客人,恩,這個“客”是翻譯成“客人”好還是“朋友”好?
生22。肯定是朋友。不然蘇軾怎么請他來喝酒,賞月?
師:你的意思,他們是酒肉朋友?
生22:不是。這個朋友和蘇軾很熟悉,從它的伴奏來看,他很了解蘇軾在想什么。并且把蘇軾的想法也表現出了出來。
師:何以見得?
生22:四個“如”其實都是蘇軾的想法。“客”應該是蘇軾的知心朋友。
師:真正的朋友就應該是知己,應該是朋友的另一個“我”。我經常看到班級里總有幾個人有吃的一起分,有超市一起去,有廁所一起上,這能算是“朋友”嗎?
(生笑)
師:看蘇軾這位知音,用音樂演繹蘇軾的悲傷,連那洞簫的余音,纏綿不去,悲惻動人。即使是潛藏在深谷的蛟龍也無法抵擋這么寂寞,連那如同《琵琶行》中歌女遭遇的孤舟“嫠婦”,也不停抽泣。
這樣看來,江面的色彩似乎暗淡了下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
師:作業 ,回家自主默寫這兩段文字。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