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教學設計(精選2篇)
互動教學設計 篇1
互動教學設計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現代教育實驗室 齊偉
互動教學的設計,也符合一般的教學設計過程,不過它由于采用了互動軟件程序,并且在教學中突出了教師、學生和信息技術之間的互動,使其又有自己的特點。
準備階段
“一節好課,是用一生來準備的”。這充分說明我們要上好一節課,需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不是僅僅在完成教案就能夠上好一節課的。互動課程也要教師們進行長時間的不間斷的準備。在一般的教學設計過程中,都要求分析學生的心理、情緒、態度等因素(即學習者分析),分析這些內容更多的不是來自于某節課前的“備課”,而是來自于和學生天天接觸過程中日積月累的認識;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認識同樣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平時認真地思考、注意積累才能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夠揣摸到它對學生智力發展的作用。互動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資源似乎是伸手即得的,還需要長時間準備嗎?同樣需要,因為網絡資源浩如煙海,搜索、甄別、選擇都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況且,互動課程的資源在不斷的發展,教師要能夠從其他人的經驗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成分,及時更新自我的知識結構和開闊眼界,不斷地將更適合教學的資源“為我所用”。所以,互動課程需要我們占有更多的教育資源,需要我們進行更豐富的準備工作。具體準備項目有:
u 搜索互動課程資源。可以是java互動程序,也可以是其它如幾何畫板、FLASH 等制作的互動程序,當然還可以是教師自己開發的。
u 熟悉程序的使用。熟悉程序的特點和功能,如果是在線使用的程序,要記錄下網址。
u 與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對比。有的教學資源可能與我們的教學要求不完全對應,特別是國外的教學資源。教師就應當與教學要求進行對比,能夠適用于或者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我們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
u 參考學生情況和教學條件。即使符合我們的教學要求,還要考慮能不能適合自己的學生狀況,比如學生是不是有足夠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是不是習慣于小組學習等。此外也要考慮教學條件的限制。
u 對教學資源進行取舍。根據上面的分析,對教學資源進行分類管理,以便在具體應用中進行選擇。
蘇州大學的朱永新教授認為“不在于教幾年書,而在于用心教幾年書”。從這個意義上講,互動課程就要求參與者用心教書,用心準備每一節好課。
設計過程
“互動課程”的教學設計是以課堂為中心的,以維果茨基的支架理論為基礎。前面我們已經作了充足的準備,即學習者的分析、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教學資源的貯備,下面開始課堂教學設計。
u 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
u 明確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
u 確定教學策略。
¨ 根據對學生的分析和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推測學生學習的難點可能出現在那里,制定引導方法。
¨ 確定用“互動程序”解決的問題,制定出學生的學習方式(小組討論還是獨立思考操作等),合理搭建學生探究的“支架”,引導他們進行發現式學習。
¨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問題,交流彼此的結果。
¨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操作“互動程序”再強化對概念和規律的認識。
¨ 圍繞“互動程序”將知識深化拓展,鼓勵學生進行更廣泛的探究。
¨ 師生對學習結果進行總結。
評價和反思
對教學結果進行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種方式。然后根據評價的結果對設計過程進行反思,包括準備階段和設計過程兩個過程。
u 評價的內容
¨ 教學目標設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 “互動程序”是否發揮了作用,是否引導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探究活動。
¨ “互動程序”的使用時機是否得當?內容選擇是不是適合?
¨ 學生有沒有“創造性”的發現?(對學生來講)
¨ 學生在小組活動和交流中是否表現積極?
¨ 教學效果如何?(可以通過“互動程序”進行檢驗。)
u 反思的內容
¨ 根據評價結果,反思準備階段有沒有需要改進之處。
¨ 教師本人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理解是否深刻。
¨ 教師是否有足夠的課堂教學機智應對學生的探索過程。
¨ “互動程序”是不是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教師搭建的“支架”能不能幫助和促進學生順利通過“最近發展區”。
¨ “互動程序”的使用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學生是否體驗到了探究的快樂。
¨ 教師如何對待了學生的各種問題。
¨ 課堂上是不是進行了有效的組織,如何改進和發展。
¨ 有多少學生達到了教學目標,沒有達到教學目標的原因。
當然,評價和反思的內容還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出。總之,我們進行“互動課程”的教學設計,目的是使課堂教學設計少一些隨意,多一些科學的嚴謹,使課堂教學擺脫死氣沉沉的狀態,在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上進行有益的探索。
互動教學設計 篇2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15個生字及其詞語。
3、通過講故事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4、體會到友情的美好與可貴,培養學生尊重朋友、愛朋友的美德。
重難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講故事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教具:錄音機、多媒體、卡片、蘋果等禮物。
教學過程:
·音樂導入:
師:老師請同學們聽一首歌,會唱的同學可以跟著唱,聽后要說出歌中唱的是誰?(放歌曲)
生:小青蛙
師:你們見過小青蛙嗎?
生:(自由交流)
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個和小青蛙有關的故事《池塘邊的叫聲》,同學們把你的小手抬起來和老師一起書空課題。(板題)(齊讀課題)
師: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略)
師:老師相信同學們學完課文一定會明白的。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現在,我們來聽一聽,看一看這個故事。(出示多媒體)
生:(學生看電視,在音樂聲中聽讀課文)
師:喜歡這個故事吧!
生:喜歡
師:那好, 把書翻到72頁,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解決。開始。
(生讀課文,師巡視)
師:你遇到了那些不認識的字,是怎樣解決的?
生:我把生字圈出來,看生字表或檢字表。
生:我問同學和老師。
生:我是猜的。
……
師:看起來同學們認真讀書了,那你愿意把課文讀給你的同桌聽嗎?(愿意)讀的時候,互相檢查一下,看有沒有丟字、落字的現象。開始。
(同桌互讀課文)
師:你同桌出現了什么毛病,你是怎樣幫助他解決的?
生:(略)
……
師:剛才都體現了同桌之間互相幫助,老師很高興。這么美的課文,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課文,生評議)
·隨文識字
師:同學們真的讀的很好,可是課文中的生字寶寶很淘氣,它們跑出來找同學們玩了,你還認識它們嗎?(多媒體打出生字)
(1個學生認讀生字,2個學生指讀生字。)
師:各個小組長檢查一下,你們小組還有誰不會生字,幫助他們學會。
(小組交流,匯報)
師:聽說小青蛙給小魚講故事,還有許多小魚來聽故事,你愿意送它們去嗎?
生:愿意。
師:但每條小魚的身上都有一個字,你要把字讀對,再組一個詞語,小魚才同意你去送它。小青蛙和小魚會給你一個小禮物,你喜歡哪一個就拿哪一個。
(認字游戲開始)
·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師:生字寶寶又悄悄地回到了課文里,同學們打開書,我們再自由地
讀一遍課文,讀的時候你看看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并且標上符號。(生讀課文分段)
師:誰來說一說,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生:課文共有7個自然段。
師:你們分對了,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讀課文,每組用你喜歡的方法讀,一會老師請小組長匯報。
(小組讀課文)
師:老師找兩組同學讀課文,說出你們小組是用什么方法讀的。
(分角色朗讀或分段朗讀,生評議并給以鼓勵)
·表演,加深體會
師:這篇課文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下面同桌之間表演一下小魚和小青蛙的對話,注意它們的動作、表情,最好加上合理的想象。
(同桌表演)
師:大家表演的非常好,哪一桌的兩個同學愿意到前邊為大家表演,表演時把小青蛙給小魚講的故事說一說。
(生表演)
·總結結束
師:課文我們學完了,你有那些收獲?
生:(略)
師: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 媽聽,好嗎?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