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學設計(精選2篇)
力的分解教學設計 篇1
知識目標
1、能夠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一個已知力的分力;
2、會用三角形法則求解;
能力目標
1、熟練掌握物體的受力分析;
2、能夠根據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
情感目標
培養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度。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是力的合成的逆預算,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將一個已知力進行分解,所以平行四邊行定則依然是本節的重點,而三角形法則是在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基礎上得到的,熟練應用矢量的運算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一、關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議
是力的合成的逆預算,是求一個已知力的兩個分力。在對已知力進行分解時對兩個分力的方向的確定,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進行的。在前一節力的合成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于運算規律的掌握會比較迅速,而難在是對于如何根據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課本上列舉兩種情況進行分析,一個是水平面上物體受到斜向拉,一個是斜面上物體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師在講解時注意從以下方面詳細分析:
1、對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題1中的幾個關鍵性描述語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與水平方向成角,關于重力以及地面對物體的彈力、摩擦力可以暫時不必討論,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合力產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現象入手(如下圖所示)。由于物體的重力,產生了兩個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桿壓靠在墻面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鉛筆、橡皮筋,用手代替墻面體會一下鉛筆重力的兩個分效果。
3、分力大小計算書寫規范。在計算時可以提前向學生講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識。
二、關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議: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實際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變成了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的問題了。使計算變得簡單。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未接觸到有關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時,首先從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靜止物體的受力平衡問題時,粗略介紹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教學設計方案
一、引入:
1、問題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則?
2、問題2:力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師總結:如果幾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原來的一個力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反之,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課程內容。
二、授課過程
1、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教師講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過程,所以平行四邊形法則同樣適用于。如果沒有其它限制,對于同一條對角線,可以作出無數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如圖)。這就是說一個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無數對不同的共點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樣,一對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個確定的結果。一個力究竟該怎樣分解呢?(停頓)盡管沒有確定的結果,但在解決具體的物理問題時,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下面我們便來分析兩個實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
例題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到一個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該力與水平方向夾角為,這個力產生兩個效果:水平向前拉物體,同時豎直向上提物體,因此力可以分解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著豎直方向的分力。
例題2: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圖),使物體下滑(故有時稱為“下滑力”),使物體壓緊斜面。
3、練習(學生實驗):
(1)學生實驗1:觀察圖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學生可以利用手邊的工具(橡皮筋、鉛筆、細繩、橡皮、三角板)按圖組裝儀器、分組討論力產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細繩對鉛筆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圖。
實驗過程:將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將鉛筆與橡皮筋連接,鉛筆尖端卡在手心處,體會一下鉛筆的重力產生的效果,在鉛筆上掛接上橡皮,思考拉力產生的效果?
教師總結并分析:圖中重物拉鉛筆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壓縮鉛筆,拉伸橡皮筋。
(2)學生實驗2,觀察圖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鉛筆重復實驗,對比結論是否正確。
教師總結并分析:圖中重物拉鉛筆的力分解成和,壓縮鉛筆,拉伸橡皮筋。
盡管沒有確定的結果,但在解決具體的物理問題時,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
4、課堂小結。
力的分解教學設計 篇2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理解力的分解并用力的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運算。
(2)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作圖并計算。
(3)掌握根據力的效果進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4)能應用力的分解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
(2)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與生產實踐的意識和勇氣。
教學設計的思想:
加強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做好引導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觀察、分析、思考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2:掌握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
力分解時如何判斷力的作用效果及確定兩分力的方向。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展示臺、投影儀、細繩套、橡皮筋若干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班級找兩名力氣比較大的同學上臺進行拔河比賽,再成鮮明對比地請一位個子小的女同學上臺交給她一個艱巨的任務。即要求她一個人拉動兩個人。教師指導讓小個子女同學在繩子中間用力一拉,兩位大力士都被拉動了。一名弱小女子能拉動兩名大力士。這是怎么回事呢?
(在學生滿臉驚訝與好奇之中)
教師:同學們想知道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嗎?待認真學完這節課后你們就可以自
己揭開這個謎了。
二、新課展開:
[復習回顧]: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則這個力與另外幾個力可以,這個力稱為這幾個力的,另幾個力稱為這個力的
[演示實驗]將鉤碼掛在橡皮筋的中點,將橡皮筋的兩端A、B慢慢靠攏,再將A、
B兩端慢慢分開。
教師:觀察此過程中橡皮筋的長度,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橡皮筋的長度在變。靠攏時長度變小,分開時長度慢慢變長。
教師:橡皮筋的長度變化說明橡皮筋的拉力大小,這兩個橡皮筋的拉力可以等效
于一個合力,則這兩個橡皮筋的拉力叫分力,在橡皮筋慢慢靠攏和分開的
過程中,這兩個分力變了嗎?這兩個分力的合力變了嗎?
學生:合力相同,但分力不變。
教師引入: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力的分解是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法則。
(幻燈片展示演示實驗中力的分解。)
總結:有相同對角線的平行四邊形有無數個,也就是說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教師:那么在實際應用中,是否可以隨意分解一個力呢?
學生:應該不行。